引言
眾所周知,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色與風格,不同時代其社會推崇的文化價值觀也不盡相同。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通過對古籍的閱讀我們就能發現古人的思想跟我們現代人可以說是相差迥異,而現代社會日新月異,人們的思想變遷也在一步步加快。在東晉葛洪所著的《神仙傳·麻姑》中有一句話「麻姑自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裡面提到一個詞語:滄海桑田,意識是曾經的海洋變成桑田,桑田變成海洋,往復折返三次有餘,藉此比喻世事變化很大。清代程元升在《幼學故事瓊林·地輿》中曾有詩云:滄海桑田,謂世事之多變。可以說,不同時代之間是有很明顯的差異的。
當下社會,很多人對於工作的認知已經跟幾十年前截然不同。主要原因是社會發生了變化,人們對於工作的認識發生轉變,於是出現了更多思想,產生了碰撞。現在的年輕人對於網絡社交、自媒體等新興產業有濃厚的興趣,這與傳統意義上的「金飯碗」是有顯著區別的。今天就來跟子淵一起來看一看39年前的四大「金飯碗」是哪些工作,大家為什麼夢寐以求,跟現在又有何區別?
第一個被認為是「金飯碗」的職業是供銷社售貨員。清楚新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人肯定知道,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百姓日常生活中流通的不是人民幣,而是票。在那個年代生活物資相對匱乏,買糧食需要有糧票,買肉需要有肉票,甚至於逢年過節想置辦新衣服買布也需要有布票。這些物資就是由供銷社的售貨員提供,他就相當於市場管理者,負責眾多商品的銷售流通。現在看來,這都是在中國經濟基礎薄弱、物質缺乏的大環境下,所形成的特殊崗位。從1978年開始,中國經過改革開放,商品種類和數量暴增,供需關係發生了巨大反轉,供銷社的售貨員也就如同「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一般,開始大規模走向社會,加之西方「顧客就是上帝」的服務理念開始深入人心,售貨員也就不再像之前一樣稀少,開始成為社會職位中很常見的一員。
第二個被認為是「金飯碗」的職業是司機。現在中國的汽車數量達到一個驚人的數字,城市交通陷入擁堵是常有的事,為此交通部門特意出臺出行限號、購車搖號等政策。出現變化的原因一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可以負擔起汽車的日常花銷;二是汽車技術發展,不同品牌汽車的性價比越來越高。我們回溯到八十年代,當時能開上汽車的絕對是有錢人,那時社會流行的三大件還只包括自行車。汽車數量不多導致當時會開車的人也十分稀缺,給司機開出的工資自然很豐厚,因此司機被認為是當時的「金飯碗」工作。
第三個被認為是「金飯碗」的職業是播音員。這個職業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現在網絡普及率越來越高,從各種渠道人們就能接收到廣闊的視頻媒體,導致收聽廣播的群眾越來越少。在八十年代中國人家庭中電視機佔有率很低,絕大多數中國人接收媒體消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報紙和廣播。當時收音機因為價格低廉便迅速成為中國人家庭主要生活電器之一,當時的時代畫面就是一家人坐在家裡,聽著廣播員字正腔圓地播報著節目。社會需求大,播音員的工資自然不低,而且在室內遮風擋雨舒適度高,播音員逐漸成為很多人羨慕的工作。改革開放後社會媒體數量增多,而且伴隨著VCD、DVD、電視的普及,視頻媒體開始逐漸成為主流,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傳統廣播媒體變得更加式微,播音員數量也就更加稀少。
最後一個被認為是「金飯碗」職業是電影放映員。小時候看過露天電影或者在熒幕上看過播放露天電影情節的人應該知道,八十年代看電影需要電影放映員的全權操控,《情滿四合院》裡面的男二就是個電影放映員,每次都會被十裡八村請去放映電影,放一次能掙到不少外快。後面我國電影行業經過長久的發展,放電影不需要像以前一樣投影,改用了全稱為自動化數字放映的技術,不再需要人全程操控,電影放映員逐漸職業化和幕後化,人民群眾對於這個職位的嚮往也就逐漸平淡。
結語
這四個「金飯碗」職業是時代的產物,也逐漸被時代改變。他們在相應的時代裡,都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是可敬的。我們從對於職業的思想變化中也可以發現,每一個職業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職業沒有高低之分,產生自己的能量就好。
參考資料:
《改革開放與職業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