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作為「四史」學習教育活動的一部分,以「回望醫路足跡,傳承初心力量」為主題的故事分享會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拉開帷幕。四位故事分享人曾親歷援助摩洛哥、抗擊非典,參與印度洋海嘯、汶川地震搶險救災工作,其中有三位還是奔赴武漢抗擊新冠疫情的「逆行者」,他們將中山援助和「逆行」的故事以及各自在中山醫院成長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分享給即將入職的中山醫院新職工。
圖說:王國民教授分享援摩故事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1991年3月,泌尿外科王國民教授作為中國醫療隊隊長,率領一支有上海醫科大學3家醫院15位同仁的醫療隊遠赴地處北非的摩洛哥王國。「兩年時間裡,全體醫療隊員心懷祖國,做中國的白求恩大夫。我們克服了當地藥品、器械奇缺,儀器設備落後,以及語言溝通不順暢等等困難,在簡陋的醫療條件下開展了大量的門診、住院診治、手術、搶救等醫療工作,時刻不忘治病救人的天職。雖然遠離親人朋友,生活上有種種不可想像的困難,但看到當地百姓對我們的誇獎和認可,作為『中國醫生』,我們感到滿足和驕傲!」作為已在中山醫院工作了50年的老員工,回首醫路足跡,他格外感慨:「今天思考我們的歷程,為什麼一代代中山人能夠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因為當他們穿上白大褂就不忘要一輩子治病救人的初心,不負於白大褂所給的職業擔當。」
圖說:蔣進軍醫生分享抗擊「非典」及新冠戰「疫」中的創新故事
「2003年非典爆發時,呼吸科及監護室全員出動,鈕善福教授帶領呼吸科的醫師和護士,帶著『鈕式面罩』主導著上海的抗擊非典重任。」呼吸科副主任蔣進軍講述了呼吸前輩用創新建功非典,以及此次他在新冠戰「疫」中用「中山智慧」守護患者、做好防護的故事。作為上海援鄂醫療隊隊員,在武漢金銀潭醫院,蔣進軍率領由上海隊員組成的治療小組,負責危重症患者救治。這一次經過中山人的不斷改良、新一代的「鈕式面罩」再次出徵,大大提高了無創通氣的成功率。在積極救治患者的同時,蔣進軍發現醫務人員在醫院就餐時存在隱患,就餐室和病房只隔幾個窗戶,吃飯時要取下口罩二三十分鐘,這段時間就存在防護漏洞。於是他開始思考如何提高醫務人員的防護能力。「我突然想到,設計一款非常簡單的鼻罩:罩住鼻子,把口腔露出來。這樣吃飯不受影響,而鼻子的防護仍然存在,進餐時的防護漏洞也就解決了。」在中山醫院大後方的支持下,短短十幾天生產出10萬隻鼻罩在武漢和上海一線使用。
圖說:鄭吉莉護士長分享參與印度洋海嘯救援及抗疫故事
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嘯震驚了全世界,死亡人數高達15.6萬人。心外監護士長鄭吉莉在接到醫院通知要求前往救援後,當天深夜就冒著大雪起飛,次日凌晨抵達救援地普吉島。她分享了自己參與印度洋海嘯救援也是上海市第一次國際救援行動的工作經歷。她提到當時的通信並不發達,救援的具體任務完全取決於當時救援地的實際情況,而且沒有任何經驗可參考。「沒有具體要求不代表沒要求,而是考驗我們如何做出高標準嚴要求的答卷。所以作為唯一一名女隊員,我主動管理起全隊的醫用物資,每日根據目的地整理物資,做好移動救治的準備。」一切的行動,她都以中山人的嚴謹來要求自己。最終得到了當地的認可,也受到了大使的讚揚。今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她再次遞交了請戰書,奔赴武漢,在物資缺乏的情況下,克服困難,秉持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做到了護理的「中山標準」。
圖說:鐘鳴醫生分享在中山醫院的成長故事
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鐘鳴作為第一位出徵武漢的上海專家,小年夜下午便踏上了前往抗疫戰場的高鐵。而這是他的第二次出徵,2008年他也曾義無反顧地奔赴四川,轉戰於9個鄉鎮,訪問上百個村莊,巡診上萬名災民,空降到最危險的汶川地震震中救死扶傷。「汶川地震救治工作中,我作為醫療隊的一名年輕醫生,在牛偉新隊長的帶領下,向疫區的最中心不斷前行。即使目的地可能沒有信號,沒有網絡,付出的努力、所做的救治不能及時被外界所知,我們中山醫療隊也從未停下救助的腳步。」他認為正是中山醫院對年輕醫生紮實基本功的培養和踏實作風的塑造,讓他從汶川地震中一名醫療隊隊員成長為新冠抗疫時可以帶領一支醫療隊作戰的成熟醫生。
中山醫院黨委李耘副書記介紹說,作為中山醫院「那段不一樣的年華」故事分享會的第二季,繼續以講故事的形式追尋中山精神的本源和內核,將中山精神代代傳承,使醫者風範發揚光大。
通訊員 馮穎 袁虹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