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對學生病人慷慨解囊……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在中山醫院開幕

2020-12-17 新民晚報

圖說: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在中山醫院開幕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走近展櫃,一本精緻小巧、字跡工整的「口袋筆記」特別引人注意,筆記本的主人用蠅頭小楷的鋼筆字認真記錄下臨床遇到的一個個疑難病例;就在另一邊,一本看似十分陳舊的相冊也在講述著半個世紀前陳灝珠院士研究心導管介入手術的故事,原來它是一本用於收集科研記錄的相冊,裡面有當年科研攻關做冠狀動脈造影時拍攝x光照片,曾作為中山醫院內科學教研組的教材使用……這些都是陳灝珠院士嚴謹治學留下的珍貴手跡和資料。在生活篇的展櫃,一個磁化杯樸素到讓人感覺震撼,杯身上已被歲月刻上斑駁裂紋,杯子的主人好像為了保護它,用皮筋一層層地纏起來,杯蓋下和杯底處都纏著黑色的皮筋。原來,這是陳灝珠院士用了20多年的隨身水杯,一直使用到去世前。陳院士生活上十分簡樸,卻對學生和病人慷慨支持,他設立「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獎助學金」、「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將平時積累所得傾囊捐贈。在他的提議下,「心·肝寶貝」慈善公益項目全程資助患者及陪同家屬的醫療、往返費用,目前已成功救助來自西部地區貧困家庭的46位先心病患兒和14位肝臟疾病患者。

12月7日上午,學習陳灝珠院士精神交流會暨陳灝珠院士紀念展開幕儀式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

陳灝珠院士是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心血管病學家和醫學教育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2020年10月30日,陳灝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6歲。逝者永恆,無盡懷念;薪火傳承,精神永駐。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將以文字、圖片、實物、視頻等多種形式緬懷陳灝珠院士,通過「學」「醫」「研」「教」「愛」五個版塊,追憶他精彩豐富的人生、閃耀光輝的人格魅力及其為國為民做出的卓越貢獻,弘揚他高瞻遠矚、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和為醫學事業奮鬥終身的奉獻精神。

焦揚參觀紀念展後表示,陳灝珠院士生前使用的筆記本、詞典、分規、鋼筆頭等隨身物件,一點一滴地把這位治學嚴謹、作風正派的醫學大家生動地展現出來。陳院士從醫、從政、執教、科研近百年的人生歷程是共和國百年醫學史的重要部分,是心臟病的治療發展史,也是新中國醫學人才的培養史。我們要通過此次展覽,進一步深入「四史」學習教育,踐行醫者初心,弘揚陳院士的醫學精神與公益大愛。

袁正宏在講話中表示,陳灝珠院士一生追求光明、追求進步、追求科學,是為國奉獻的精誠大醫、時代楷模!作為一名醫者,他深愛著醫學事業;作為一名師者,他深愛著他的學生;作為一名領導者,他心繫祖國偏遠落後地區的醫療衛生事業。他的人格力量和學術成就將激勵我們勇攀新的「高峰」,鼓舞和鞭策我們更加努力,為人群服務、為強國奮鬥。

金力在看完展覽後表示,陳灝珠院士從醫、從政、執教、科研71年的艱苦奮鬥,是他對國家、對人民、對事業的無限熱愛,更是踐行醫者初心,弘揚奉獻精神的最好體現,他一生信奉「勤學獲新知,深思萌創意,實幹出成果」,他一輩子研究一顆「心」的精神和事跡值得我們每一位後輩認真學習,並以實際行動加以傳揚。

汪昕指出,陳灝珠院士年少時期經歷戰爭,目睹當時祖國的國貧民弱,立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人生志向。他在世期間,言傳身教,時刻牢記和傳承「一切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山後人,培養了大量優秀醫學人才。作為一名醫學楷模,他心懷天下,投身醫學公益事業,救助了大量貧困地區的患者。在緬懷陳院士的同時,我們要學習他的大醫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廣大病患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技術和服務。

樊嘉表示,陳灝珠院士從事心血管內科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71年,是我國介入心臟病學的奠基人,為推動我國心血管病介入性診治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主編的《內科學》、《實用內科學》等是我國在該領域的經典巨著,影響著一代代的醫學生和臨床醫生們。他在中山醫院工作期間,以身作則,詮釋了「一切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直到90多歲高齡仍堅持在臨床一線工作,為國為民,奉獻一生。我們應以陳院士為榜樣,仁心仁術,救死扶傷!

中山醫院楊秉輝教授、葛均波院士、錢菊英教授、姜楞教授、楊英珍教授、何梅先教授、魏盟教授、王春生教授、舒先紅教授、周達新主任醫師在會上共同追憶陳院士音容笑貌,講述與院士的感人故事。

「當年我報考陳灝珠院士的研究生,就是因為上大學時自己學的就是他主編的《內科學》,當時就期望什麼時候能成為他的學生,之後竟然如願了!」葛均波在會上提到,自己從國外學成歸來,經陳院士推薦,成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期間陳院士「手把手」帶教他做臨床、做管理。在他的記憶中,只要有陳院士參加的各類學術會議,無論是知名專家還是青年醫生演講,陳院士都會將有用的知識和觀點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陳院士言傳身教,一言一行時刻詮釋著大醫精神,作為陳院士的學生,他受益匪淺。

「作為與新中國同奮鬥、共成長的一代醫務工作者,祖國哪裡需要,我就到哪裡去。」這是陳灝珠院士的愛國情懷。此次精神交流會和紀念展開幕儀式同時也是一次深刻的「四史」主題教育,通過學習陳灝珠院士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的感人事跡,大家進一步汲取了信仰和精神的力量。作為共產黨員和新一輩中山人,不僅要繼承好前輩「報國、自強、奮鬥」的精神,更要將「一切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履職盡責中錘鍊黨性,在實幹篤行中擔當作為,腳踏實地做好每一項工作,竭盡全力為病患服務,矢志不渝地為人民健康福祉貢獻力量。

通訊員 楊曉旭 馮穎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延伸閱讀】

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即日起到2月28日,每周一到周五9:00-16:00,可以觀展,地址是中山醫院18號樓4樓。如有團隊觀展,需用二維碼掃碼預約,每周三、周五下午有專業講解,如有特別需求,可以在備註留言。

相關焦點

  • 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在中山醫院揭幕
    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在中山醫院揭幕 2020-12-17 0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薪火傳承精神永駐 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在中山醫院開幕
    ,裡面有當年科研攻關做冠狀動脈造影時拍攝x光照片,曾作為中山醫院內科學教研組的教材使用……這些都是陳灝珠院士嚴謹治學留下的珍貴手跡和資料。原來,這是陳灝珠院士用了20多年的隨身水杯,一直使用到去世前。陳院士生活上十分簡樸,卻對學生和病人慷慨支持,他設立「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獎助學金」、「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將平時積累所得傾囊捐贈。在他的提議下,「心·肝寶貝」慈善公益項目全程資助患者及陪同家屬的醫療、往返費用,目前已成功救助來自西部地區貧困家庭的46位先心病患兒和14位肝臟疾病患者。
  • 水杯用了20年直到去世,對學生、病人傾囊相出,中山醫院陳灝珠院士...
    今天(12月7日),學習陳灝珠院士精神交流會暨陳灝珠院士紀念展開幕儀式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汪昕說,陳灝珠院士年少時期經歷戰爭,目睹當時祖國的國貧民弱,立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人生志向。他在世期間,言傳身教,時刻牢記和傳承「一切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山後人。作為一名醫學楷模,他心懷天下,投身醫學公益事業,救助了大量貧困地區的患者。
  • 這位大醫畢生簡樸,卻對學生病人慷慨支持,中山醫院陳灝珠院士紀念...
    一生追求光明、追求進步、追求科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灝珠,生前怎樣為醫、為師、為人?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學習陳灝珠院士精神交流會暨陳灝珠院士紀念展開幕儀式。據悉,此次交流會也是深刻的「四史」主題教育,通過學習陳灝珠院士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的感人事跡,讓更多醫務人員汲取信仰和精神的力量。
  • 學生深情緬懷陳灝珠院士:嚴師良友育英才,桃李不言自成蹊
    2020年10月30日凌晨3點09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之父、中國介入心臟病學奠基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陳灝珠院士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逝世,享年96歲。
  • 九旬院士為他們研究診療方案 中山醫院「心·肝寶貝」在高原綻開...
    「衷心感謝中山醫院的精心診治,感謝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給予的支持幫助,扎西德勒!」陪同三名患兒前來中山醫院醫治的崗巴縣人民醫院次旺巴珍醫生、格桑醫生給醫務人員獻上了潔白的哈達,也送來崗巴縣人民對中山醫院的美好祝福。
  • 湯釗猷等9人被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終身榮譽教授」
    一場隆重的授予儀式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湯釗猷、陳灝珠、楊秉輝、王玉琦、諸駿仁、吳肇漢、周康榮、王吉耀、鄭儉璧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專家教授被授予附屬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證書。而湯釗猷院士竟兩次獲得,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湯釗猷院士的傑出貢獻、非凡成就讓世界折服。 陳灝珠「勤學獲新知,深思萌創意,實幹出成果。」作為醫者,他以心換「心」。
  • 中山醫院閔行分院揭牌 葛均波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立
    中山醫院閔行分院揭牌 葛均波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立2017-9-1 17:23:19 來源:東方網 作者:劉軼琳 選稿:任世傑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9月1日報導:今天,「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閔行分院」舉行揭牌儀式,同日,葛均波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內鏡中心也正式在該院掛牌、成立。此時,閔行區已先後建有8大醫聯體和口腔、中風120兩大專科聯盟。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閔行分院雙喜臨門 葛均波院士專家工作站掛牌...
    央廣網上海9月1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孫國根)繼近日「中山醫院-閔行」醫療聯合體正式籤約,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上海市閔行區中心醫院)成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閔行分院後,好事連連,改革、創新力度明顯加強。9月1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閔行分院」舉行揭牌儀式,同日,葛均波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內鏡中心也正式在該院掛牌、成立。
  • 中山醫院心內科程蕾蕾:醫生就病論病只能打60分
    編者按醫生救治病人、病人成就醫生,每位醫生的成長道路上,皆離不開為自己帶來啟發的病人。知名肝癌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曾說:「如果沒有我的病人,就沒有今天的我。」病人的信任,激發了醫生創新動力;病人的認可,給予醫生最強成就感。醫與患相輔相成,共同創造生命奇蹟。
  •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再傳好消息 中國科學院院士來廈坐診
    ▲中科院院士樊嘉(前排右二)上手術臺為病人做手術手術當天,樊嘉院士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周儉教授同臺「獻技」,針對患者的肝癌病變,首先分離左肝周圍韌帶,再予臨時阻斷第一肝門,精細分離左肝動脈,尤其是受腫瘤壓迫的門靜脈左支,在肝門被阻斷的有限時間內,樊嘉院士快速而又順利地切除了肝腫瘤。
  • 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實現肝癌早診治、預測復發轉移技術突破
    人民網上海2月2日電 (記者姜泓冰)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教授、副院長周儉教授領銜的肝外科團隊近日發布兩項肝癌診治成果:該團隊研發的「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已成功轉化為普適於臨床的體外診斷產品並生產上市;「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實現了籤約轉化。
  • 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腫瘤心臟病學」創新成果落地
    科研團隊攻關研發 患者手機隨時檢測活動現場中山醫院的科研人員開發並上線「乳腺癌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2個小程序。腫瘤科醫生和患者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初步測定心臟危險性。
  • 中山醫院院長樊嘉院士:醫學生的責任和使命,深度好文,值得收藏!
    樊嘉院士 樊嘉,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長期從事肝癌臨床診治、肝癌發生發展機制研究及其轉化。在做第一例移植之前,我們中山醫院在我前面做了兩例,一個活了四十幾天,一個活了十幾天,都是沒有成功。我做的這個移植是中山醫院的第三個移植,是我自己的第一個移植手術。那是18年前,我們團隊非常年輕,我帶領大家做這個移植,成功的把握只有50%,但是病人信任我,這個病人今年差不多67歲,他現在還挺好的,他每次過生日,都要叫我們一起去。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院士:讓病人最大化獲益
    「這裡的護士不直呼病人名字,而是叫我們『叔叔阿姨』。」初次接觸這裡的醫生護士,老劉的妻子說:「這個醫院真的有點『不一樣』。」 檢查結果讓一絲光明出現在眼前:實施肝移植手術!可屋漏偏逢連夜雨,災難,往往都是「組隊」出現。
  • ​如何改善病人的缺氧狀況?陳孝平院士提出:目前最好的辦法是用...
    陳孝平院士楚天度都市報3月1日訊(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 童萱)2月2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醫院外科教授陳孝平參加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戰時醫務處疑難重症病例討論會,作新冠肺炎救治的理論與實踐指導。陳孝平院士與援鄂醫療隊的專家們,就新冠肺炎治療中遇到的各種棘手難題開展深入探討、總結經驗、形成共識,全力以赴提高救治率,並深入廣東中山三院醫療隊及上海華山醫療隊病區(ICU)慰問醫療隊員。陳孝平院士說,新冠病毒傳染性極強、潛伏期時間幅度大、造成病人多器官而不僅僅是單靶點的損害、危重症病人病情進展快,這些方面是目前防控疫情、救治病人要重點關注的。
  • 中科院院士王恩多與上海中山醫院旁一座天橋的故事
    上樓44級臺階,下樓44級臺階,這座天橋一端連著楓林路中山醫院,一端連著嶽陽路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及一些研究所,來往的有不少病人和老人。前些日子,這座天橋悄悄露出了「新顏」——不僅做了步道防滑處理,兩側還安裝了雙向自動扶梯和升降電梯。
  • 「網際網路+醫療健康」 中山醫院構築抗擊疫情信息化新防線
    2月18日,由樊嘉院士、汪昕教授、葛均波院士等9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專家團隊錄製了系列科普視頻「新冠病毒中山談」正式上線,並在電視、網站各大新媒體平臺播放,點擊播放量累計破千萬。  為了進一步方便公眾獲取「新冠」科普,每位專家還專門撰寫了相應的科普文章。中山醫院通過H5技術,將系列科普視頻和科普文章整合成方便電子分發可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好友間互相轉發的《新冠防控科普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