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病人的缺氧狀況?陳孝平院士提出:目前最好的辦法是用...

2020-12-22 騰訊網

陳孝平院士

楚天度都市報3月1日訊(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 童萱)2月2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醫院外科教授陳孝平參加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戰時醫務處疑難重症病例討論會,作新冠肺炎救治的理論與實踐指導。陳孝平院士與援鄂醫療隊的專家們,就新冠肺炎治療中遇到的各種棘手難題開展深入探討、總結經驗、形成共識,全力以赴提高救治率,並深入廣東中山三院醫療隊及上海華山醫療隊病區(ICU)慰問醫療隊員。

陳孝平院士說,新冠病毒傳染性極強、潛伏期時間幅度大、造成病人多器官而不僅僅是單靶點的損害、危重症病人病情進展快,這些方面是目前防控疫情、救治病人要重點關注的。他早期曾是麻疹、流腦等傳染病的救治醫療隊員,他認為,重大傳染性疾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必須汲取教訓,建立長效防控機制,例如:通過分級診療,在每年的冬春季節,社區衛生中心可以將發熱、感冒進行重點來抓,進行篩查,提前防控。

陳孝平院士與援鄂醫療隊專家們就新冠肺炎治療中遇到的難題開展探討

會上,各醫療隊共提出5例疑難危重病例,均為新冠肺炎病人合併多種疾病或多種併發症。陳孝平院士對每個病例仔細分析、認真剖析,提出了很多有幫助的建議。如何改善病人的缺氧狀況是各醫療隊討論的重點。「氣道是否通暢?肺功能循環好不好?氣體交換的呼吸膜厚不厚?氧氣能不能通過去?這幾方面的問題弄清楚了,就能明確病人缺氧的原因,採取有效的治療手段。」陳孝平院士說。對於堵塞肺部的分泌物,他建議,目前最好的辦法是用藥物排痰,比如使用大劑量沐舒坦。纖支鏡對改善毛細支氣管堵塞效果並不好。

為什麼有的病人好了,而有的病人病情加重?陳孝平院士認為,在當前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所有的治療都是對症治療,關鍵是要幫助病人恢復平衡。「病人的免疫、內分泌、水電解質包括營養都平衡了,病人的生命體徵也就穩定了。我們通過一系列的治療,把病人的平衡找回來,一個一個把難關渡過。」他說。

在疑難危重病例討論的同時,陳孝平院士就合理用藥、呼吸支持措施、中西醫結合治療,也給予了建議。他表示,應根據每位病人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特別是在激素以及抗生素的使用上,要把握三個原則:首先是有效,用藥後病人情況好轉;其次是有需要的病情才用;最後再考慮用藥時間,不能因擔心用藥時間長就把藥停了,那麼前面的努力就前功盡棄了。

「陳院士作為外科醫生,能夠對新冠肺炎的診斷和救治提出具有哲學思維的診療意見,真是大家!」 青島市醫療隊第二組領隊李永春點讚。

「我們大家一起努力,降低重症病人的病死率,提高治癒率。」討論會結束後,陳孝平院士來到廣東中山三院醫療隊、上海華山醫療隊病區(ICU),慰問醫療隊員。他表示,想借這個機會當面問候各位援鄂醫療隊的同行們,希望大家保護好自己,早日戰勝疫情,平安凱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專訪中科院院士陳孝平:跟著國外走,永遠只能做老二
    陳孝平院士在手術室。祁曉珺 攝疫情暴發以來,陳孝平帶領武漢同濟醫院外科1000多名醫務人員組成護肝隊、營養支持團隊和手術小分隊等,奮戰在ICU、重症病房和急診室。他像一名救火隊長,哪裡有危重病人就支援哪裡,既要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又要保證急診外科手術照常開展,還要為援漢醫療人員做好醫療保障。
  • 從赤腳醫生到中科院院士 陳孝平:老實人才是最聰明的人
    他常常是班裡倒數第一第二,家裡唯一的辦法就是用棍子打1953年6月,陳孝平出生在安徽阜陽一個貧困的平原小村莊,兄妹5人,他是家中的長子。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開始的那場「三年自然災害「中,漫天黃土、滿地蝗蟲的景象,構成了陳孝平童年記憶裡最深重的底色。
  • 王辰院士:我當過院長,中國醫院的院長們確實很難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稱:「一般外科手術或內科搶救呼吸衰竭症候群的病人,用ECMO的時間一般都不會太長,堅持到一、兩個月是奇蹟。而這位病人ECMO上了111天。」【詳情點擊】(中國新聞網)【《自然》重磅:罕見個體是如何控制愛滋病毒複製的】一項會改寫愛滋病治療史的研究登上了頂級期刊《自然》雜誌。
  • 蚌埠醫學院兩校友當選中科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學院12月7日公布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中科院新增選院士61人,工程學院新增選院士70人。兩院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先後進行有效候選人、初步候選人、正式候選人等環節評審。2015年兩院院士增選是今年元月啟動,在周一公布增選名單中,蚌埠醫學院1973屆畢業生陳孝平和1984屆畢業生王福生入圍中科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增選名單。
  • 經常打哈欠是身體出現了什麼狀況?做這6件事改善身體缺氧的問題
    你是否常出現頻打哈欠、提不起勁的狀況?先別急著歸咎是天氣冷或是心情不美麗,很有可能是你的身體「缺氧」啦!以下就來告訴你這9種缺氧徵兆,長期不改善,恐怕會久病成疾。 久坐在辦公室,一直盯著電腦,卻不知不覺狂打哈欠、昏昏欲睡嗎?
  • 孕婦出現這些狀況,有可能是胎兒缺氧了,別傻傻不知道
    其實有時候平日裡胎兒的一些狀況,就能夠很明確的告訴孕媽們,他們在肚子裡的小日子過得怎麼樣。而孕媽一旦發現以下四種情況,那就說明胎兒有可能是產生缺氧的狀況了。胎心率異常胎心率是通過產檢的過程檢測出來的,所以孕媽們注意要定期的去醫院進行產檢,千萬不能大意。在每一次產檢的時候,都會有一項胎心率的檢測。
  • 如何適應高原缺氧環境
    從事高壓氧醫學與神經病學臨床工作20餘年,是我國從事高壓氧醫學和高壓氧神經病學方面的知名專家之一,目前主要從事高壓氧在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急救和康復領域的臨床與研究工作。在利用高壓氧治療促進各種顱腦損傷急性期和亞急性期的腦復甦及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臨床康復,各種急慢性缺血、缺氧性疾病的急救和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 水杯用了20年直到去世,對學生、病人傾囊相出,中山醫院陳灝珠院士...
    一本蠅頭小楷寫成的「口袋筆記」,記錄著其主人遇到的一個個疑難病例;一個磁化杯樸素到讓人感覺震撼,杯子的主人為了保護它還用皮筋一層層纏起它……這都是陳灝珠院士的隨身物品,這個水杯用了
  • 浙江目前怎麼做到零死亡?李蘭娟院士講述經驗
    浙江某小區門口 受訪者供圖李蘭娟院士:浙江經驗已帶去武漢用於危重症治療「我們在2013年H7N9的時候,就創建了一套救治的辦法,也就是『四抗二平衡』的救治策略,這一策略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搶救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校長、院士等名師給學生們推薦的書單,一年圖書借閱量超過50萬次
    大學圖書館是寶藏高校的大師和莘莘學子是一所名校的靈魂,而圖書則是滋潤和洗滌靈魂的養料,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最近華中科技大學推出一則欄目叫「悅讀」,這個板塊屬於高校的教授們給學生推薦的一份書單,其中新任校長李元元推薦的圖書是
  • 目前治療痔瘡最好的藥,治療痔瘡的最好辦法
    目前治療痔瘡最好的藥,對於痔瘡的治療,最簡單的就是外用藥。常見的就是各種藥膏、栓劑,這些藥物可直接作用於痔瘡患處,發揮作用快,易於吸收,簡便易行而且也很可靠;同時又避免了內服藥給胃黏膜帶來的刺激,給肝臟造成壓力。那麼,我們生活中目前治療痔瘡最好的藥,治療痔瘡的最好辦法都有那些呢?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院士:讓病人最大化獲益
    在清華長庚醫院剛剛甦醒的老劉一邊調整術前狀況一邊等待合適的肝源,2019年底京城突降大雪,前來給老劉送飯的年邁母親滑倒,左手腕粉碎性骨折緊急入院,這場事故讓老劉的妻子更加心力交瘁,因為自己的母親也正因為嚴重的帶狀皰疹和併發症入院急救。
  • ...卻對學生病人慷慨解囊……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在中山醫院開幕
    在生活篇的展櫃,一個磁化杯樸素到讓人感覺震撼,杯身上已被歲月刻上斑駁裂紋,杯子的主人好像為了保護它,用皮筋一層層地纏起來,杯蓋下和杯底處都纏著黑色的皮筋。原來,這是陳灝珠院士用了20多年的隨身水杯,一直使用到去世前。陳院士生活上十分簡樸,卻對學生和病人慷慨支持,他設立「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獎助學金」、「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將平時積累所得傾囊捐贈。
  • 李蘭娟:剛來武漢的時候看到那麼多病人死亡,壓力非常大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我剛來的時候看到那麼多病人死亡,心情也非常沉重,壓力非常大,只能想盡辦法救治病人。」李蘭娟院士介紹,他們到醫院的時候已經有200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一天之後就上升到400位,再過兩天就增加至800位,當時最嚴重的時候氧氣和呼吸機都完全供應不上。
  • 鍾南山院士提出新課題:研究新冠病毒「環境傳人」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話風一轉,提出一個新課題:「環境傳人」,這是一個大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研究預防,更快篩查被傳染者。 12月19日,以「科技助力新冠防控 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為主題的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在廣州召開,鍾南山院士出席並鄭重提出這一新課題的。
  • 「院士專家團隊」伸援手 複雜腸瘻病人終痊癒
    日前,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黎介壽院士專家工作團隊千裡馳援,攜手青島市市立醫院集團結直腸外科成功為該院緊密層「醫聯體」成員單位接診的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完成了「腸粘連松解、腸切除吻合」手術。術後兩周,被折磨長達半年之久的老人,順利康復出院。  八旬老人罹患重病,狀況堪憂   七年前,徐大爺因患直腸癌,接受了手術和放療、化療治療。
  • 如何應對新冠病人出院復陽的新狀況?新冠病毒與SARS區別大嗎?重症...
    他今年75歲,是我國著名的呼吸病專家,在前方這個級別的專家,應該他是年紀最大的,比李蘭娟院士還要大兩歲。他是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原主任委員,他的前任是鍾南山,他的後任是王辰院士。03年曾經確診第一例非典患者,今年2月9號就到達了武漢,他是軍隊前方專家組的組長,解放軍總醫院呼吸科的專家,劉又寧。
  • 鍾南山稱隔離措施是目前應對豬流感最好的辦法
    據4月27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導 針對突襲北美並已造成墨西哥86人死亡的豬流感,中國一直在密切關注疫情進展,目前,中國要求來自豬流感疫情嚴重地區的遊客和公民在入境時如發現流感症狀,須及時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教授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豬從來都是各種病毒的一個比較好的混合器。這次的豬流感,病毒毒株是H1N1的一個新的變異體,科學家已經發現這種毒株具有人流感、禽流感、豬流感的基因片段。鍾南山說,現在人類已經具備在48小時內給一個新型病毒進行基因測序的能力,有利於更加迅速地製造出疫苗,但在疫苗研製出來之前,採取嚴格有效的隔離措施,應當是現在最好的辦法。
  • 大腦缺氧怎麼辦?
    因為有氧運動的特點是低強度、節奏性強、連續性好,有助於提升氧氣的攝取量、消耗體內多餘的熱量,使血液流通更加順暢;②氧療,這裡就不多說了,就是每天堅持用家用制氧機吸氧;③長期缺氧的患者需要長期調理,使身體慢慢地擺脫缺氧的狀態,建議食補與低強度的運動並進,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④做超意識ESP冥想,這個辦法對因腦力工作而缺氧的人非常有效。
  • 【大學觀察】這所二本院校出了4名院士
    很多211都不怎麼出院士,安徽省蚌埠醫學院卻能出四名院士,身為二本院校,確實厲害。是教育部臨床醫學「5+3」改革試點高校、安徽省高校綜合改革首批試點單位、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後崗位設置單位,是暨南大學、陸軍軍醫大學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