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日本人早已不是「小日本」 戰後優先保證兒童營養

2020-12-14 閩南網

  戰後優先保證兒童營養,日本普遍推行學校配餐制,供給食物必須符合指定營養標準

  在日本,由學校統一供餐被視為教育環節的一部分。1946年,日本在戰後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為優先保證兒童的營養攝取,開始鼓勵推廣由學校提供營養午餐的給食制度。而這些供給學生的食物都必須符合政府指定的營養標準,且由專門的營養師進行搭配,例如食用小麥粉要保證維生素B1、B2的含量、學生每日50%的鈣質攝取量都必須由學校配餐提供。1954年,日本國會通過《學校給食法》,以法律形式確定學校統一配餐的經費支持和實施標準,並於1956年決定將給食範圍擴大到初中階段。根據日本文部省的數據,1975年日本小學的配餐供給率即達到93%,而2012年,日本中小學的給食實施率總計為94.1%,其中小學實施率為99.2%。

  為保證鈣質補充,每天一杯牛奶始終是日本學生配餐標準強制要求的必需品

  日本學生營養午餐的配餐標準幾經修改,菜單選擇也逐漸豐富,但每天一杯牛奶始終是文部省強制要求提供的必需品。從實施配餐開始,日本政府便一直將牛奶視為補充鈣質的"完全營養品",並於1954年頒布《酪農振興法》以扶持國內奶製品生產。1964年,文部省和農林省聯合制定《學校給食用牛奶的供給對策綱要》,增加學生牛奶的補助力度,並將之前使用的脫脂奶粉全部換成國產鮮奶供應。根據配餐要求,日本中小學生全年牛奶供應目標195日,其中小學生每天200ml,初中生每天供應300ml。

  營養結構改善後,日本人身高迅速增長,7-17歲各年齡組平均身高均超過中國學生

  1952年日本還頒布《營養改善法》,厚生省每年要進行國民營養狀況調查。從1950年到1985年,日本國民每日人均鈣質攝取量從270mg增到553mg,動物性蛋白攝取量從17g增到40.1g,而乳製品攝取量從11.7g到116.7g,翻了十倍。營養狀況改善的效果直接反映在了日本人的身高變化上。從1950年到1985年,日本學生的身高經歷了一段增速高峰期,12歲學生的男女平均身高分別增長了14cm和13.6cm,17歲男女學生的平均身高在1985年就分別達到了170.2cm和157.6cm。而根據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報告,1985年中國17歲男女學生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67.5cm和156.9cm,且7-17 歲各年齡組學生平均身高均低於日本同齡學生,平均低4.60cm,其中12-14歲男生和10-12歲女生之間差距最大,而上述年齡段之間的身高差距到2005年都仍然存在。

  改善體質,日本還從發展體育做起,80%的中學男生日均課外運動量在1小時以上

  早在明治時期,日本就開始關注通過體育鍛鍊改善青少年體質,並每年進行學生體力監測。二戰後,除增加體育課時外,以"終身體育"為培養目標,日本逐漸建立起學校運動部、體育少年團和地域性體育俱樂部三種形式為主的青少年課外體育活動體系。同期體育場館建設也以學校為主,1990年日本校園體育設施中運動場、體育館和遊泳館的設置率就分別達到了96.2%、97.6%和72%。而在日本,體育科目並非升學考試指標,但根據文部省進行的全國體力•運動能力調查,2013年,日本中學生參加運動部和地域性體育俱樂部的男女比例分別為84.9%和59.9%,除體育課以外,日本中學生平均每天運動1小時以上的男生佔80.5%,女生佔55.6%。

  以東京奧運為契機,日本發起以增強體能為目標的國民運動,全面普及大眾體育

  日本雖然於1961年就頒布了《體育振興法》,為迎接奧運推廣體育鍛鍊,但真正讓日本"痛感本民族在體能上落後於世界水準"還是東京奧運之後。1964年12月,日本內閣發表了《增強國民健康和體力對策》,決定發起以增強體力為目標的國民運動,在全國範圍內成立"增進體力國民會議"等聯合機構,重點將體育運動普及到社區和國民當中。全面普及大眾體育的標誌性動作之一就是大力興建公共體育設施,從1969年到1985年,日本公共體育設施的數量增加了5倍,達到平均每2000人就佔有一個場館,大眾體育俱樂部達到40. 3萬個,每周至少參與一次體育活動的成人比例在1985年高達70%。

  1964年以後,日本學生的體能指標顯著上升,2005年整體水平依然高於中國

  1964年到1985年這段全面普及體育時期,也是日本學生各項體能指標顯著上升的時期。根據日本文部省每年實施一次的全國體力•運動能力調查,從1964年到1975年期間日本學生在跑、投擲和握力等運動能力指標方面呈顯著的向上趨勢,這種上升趨勢持續到1985年到達高峰,之後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儘管如此,日本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依然整體高於中國同齡學生。根據2000年中國國民體質監測報告和同年日本文部省的數據,在有對比性的5個共同指標中,中國學生除在身高體重指標上落後外,在50m跑、握力和立定跳遠等3 項運動能力指標上的成績也均落後於日本學生。實際上,再對比2005年的監測數據,中國學生除握力一項稍有提高,但仍落後於日本之外,在速度和爆發力上與日本學生之間的差距還在拉大。

責任編輯:hdwmn_zhe

相關焦點

  • 美國民主帶來的日本繁榮?《戰後日本經濟史》
    這本野口悠紀雄寫的非日本官方主流歷史《戰後日本經濟史》一定會讓你耳目一新、理解埋藏在背後的力量。作者出生於1940年,趕上了戰爭尾巴的戰後一代,經歷了戰爭創傷、戰後重建、經濟騰飛、失去的十年,可以說是日本戰後歷史的親歷者。
  • 戰後的日本是什麼樣?一組老照片展現出真實狀態
    1945年5月,隨著德國的投降,二戰進入了尾聲,日本猶如秋後的螞蚱;同年8月,美軍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隨後蘇軍出兵東北,壓垮了日本最後的稻草;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這場席捲全球的二戰基本結束。 日本在二戰中犯下了滔天罪行,那麼戰後的日本是什麼樣子呢?
  • 日本戰後,經濟快速發展,原因需要重視
    日本戰後,經濟快速發展,原因需要重視 戰爭是殘酷的,就像影視劇中,我們除了能看到軍人奮戰抗敵的英雄形象時,也能看到老百姓在戰亂中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悲慘境況。戰爭對於每一個國家都是黑暗的,它對國家經濟和人們生活都帶來了不可修復的傷害。所以,戰爭結束後,戰勝戰敗國都要進行很長的一段修復期。
  • 日本戰後經濟奇蹟,什麼也不做的騰飛,躺贏!
    ——日本人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如果我說,日本戰後的經濟騰飛,恰恰是因為日本人幾乎啥都沒做呢?二戰時期,日本有一批「改革派官僚」,他們建立了一個「國家總動員體制」,是一種將國內所有資源都拿來為戰爭服務的經濟制度。可想而知,這種經濟制度在戰爭結束後就會被清算廢除。
  • 戰後日本社會思潮的變遷
    1946年10月誕生的戰後新憲法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即主權在民和放棄戰爭與軍備,而這兩個特點便是與戰後初期日本社會思潮的兩個特徵,即民主主義和和平主義相對應的。 戰後初期的和平民主主義思潮,其基本思想主張是反省侵略戰爭、批判日本的封建落後性、反對日美安保體制、反對日本的再軍備、擁護戰後和平憲法,而其主要思想基礎則是馬克思主義和近代主義。
  • 日本如何崛起:關注戰後教育
    戰後的日本,工農業萎縮,糧食供應不足,人們每天都掙扎在飢餓線上。看過《阿信》這部電視劇的人,想必對日本戰後的社會狀況應該有一定了解。可以說當時的日本和中國的社會狀況相差無幾及。  可是,日本在戰後短短的十幾年間,完成經濟復甦,並以平均每年遞增10%左右的實際增長 率,用十多年的時間相繼超過了英、法和前聯邦德國,於1968年成為第二經濟大國,1985年起又成為世界最大的淨資產國和淨債權國。日本也理所當然的稱謂亞洲強國。  日本在戰後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小日本稱呼從何而來?現在日本人還小嗎?看日本人吃肉問題
    近代日本人對該不該吃肉的問題非常糾結,1972年2月18日,一群日本僧人強行闖入日本皇宮想要威脅天皇收回之前頒布的《肉食解禁令》;之前天皇帶頭號召吃肉的做法在舊勢力眼中簡直就是倫理喪盡的行為。強闖日本皇宮的結局其結果當然是慘烈的,部分直接被擊斃其餘的也負傷並被判刑。
  • 趙荔紅:小津安二郞電影及戰後日本
    文章站在「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的立場,結合了小津安二郎的個人經歷及重要電影作品的分析,來闡釋這一位電影大師的影像之美與人性之多面性。小津安二郎電影及戰後日本作者 趙荔紅1. 人情戰後,日本籠罩在戰敗陰影中,年輕人、知識分子內心,充滿頹廢失敗的痛苦。
  • 廢墟中再次出發:野口悠紀雄親歷的戰後日本社會
    戰後馬上借到土地和資金開始小買賣,我們一家也成了1940年體制的受惠者。正如後文介紹的,在土地方面,租地者的權利受到保護,地位要高於所有者的權利。一旦籤訂了土地租賃合同,土地所有者沒有正當理由既不能趕走租戶,也不能單方面提高租金。再加上戰後的通貨膨脹,租金實質上不斷降低。我們一家雖然貧窮,但也順應著時代的潮流,得到許多好處。
  • 戰後的日本是美國大兵的天堂,混血兒提高日本身高
    日本吃了兩顆原子彈後,乖乖投降了。那些準備為天皇陛下玉碎的人,在聽到天皇的投降宣言後,突然變得和溫和。這是日本人的特點之一,這讓許多人感到很困惑,日本在投降後並沒有人抵抗甚至連怨言都很少聽到,其實也是很好理解,天皇讓他們戰鬥他們就準備玉碎,天皇讓他們投降他們就順從。
  • 農村學校營養餐近半數未達標 該學學日本
    作為中國的近鄰,日本被認為是實施「營養餐」最成功的國家,他們是如何做到讓學校提供合格的「營養餐」?起步較晚的中國營養餐計劃,又該向日本學習什麼?要點速讀日本戰後一代人身體素質提高,得益於學校的營養午餐。日本學校的校長必須為孩子們試吃午餐,沒問題才可以讓學生吃。
  • 蘇曉暉:日本突破戰後憲法或走上軍事強國路
    核心內容:從近幾年來看,不管現在日本下水的是準航母還是真正的航母,還是不是航母,我們看到的比較明顯的是日本一直在試圖突破在軍事方面對它的一些限制,其實從我們外交角度來講,我們可能更加關注他的海外的用兵權等等這一系列的行為,我們覺得這個可能是日本突破戰後安排的一種更明確的或者是更具長遠打算的一種動機
  • 戰後的日本經濟:追趕型增長的發展與問題
    撰文|劉慶彬日本在戰後迅速從「發展中國家」跨入了「發達國家」行列。這是一個關於追趕型增長的經濟敘事。而理解當今日本經濟還需要回到1990年。日本經濟從那之後一度處於停滯狀態,至今復甦一波三折。整個社會的經濟預期和消費欲望都大不如前。
  • 戰後日本政府的教育改造計劃,為其帶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時天皇不僅要將自己打造成全日本至高無上的形象,還將自己的形象從人升華為了神。從明治天皇收回大權並開始強化中央集權之日起,日本就為後來轉向軍國主義道路留下了隱患。如此,才能保證下一代及其後來的日本人與軍國主義徹底割裂開來。同時,盟軍在戰後對日本所進行的政治民主化改造,其實也為教育改造計劃能夠順利實行鋪平了道路。政治民主化改造完成後,日本人對天皇的愚忠思想便被徹底打破了,如此才能夠更好地接受新的思維體系。
  • 農村學校營養餐近半數未達標,該學學日本
    日本被認為是施行營養餐最成功的國家。著名營養學家于若木曾經說過:「日本從立法、科研到實踐已形成一整套制度,戰後一代人身體素質的提高,即得益於學校午餐制的推行。」1923年,日本政府開始鼓勵用學校給食來改善兒童的營養。二戰時,日本的營養午餐曾因物資短缺而中斷,但在戰後,日本接受的援助物資首先就用於學校給食,日本學校營養午餐的普及率也從1945年的3%迅速提升至1950年的69%。1954年,日本正式頒布《學校給食法》,並先後配套推出多項規定,營養午餐制度得以確立。
  • 為何日本兒童健康世界第一?看看日本兒童午餐,國內學校輸得不冤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在大家的印象當中,日本孩子身體素質真不是一般的好。畢竟在冬天的時候,日本孩子也只是穿著短袖短裙而已。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的報告顯示,日本兒童的健康率是世界第一,這不禁讓人疑惑:憑什麼日本是第一?
  • 《第二次也很美》早已看透王蕾,俞非凡為何一再姑息
    而讓小編和觀眾朋友沒有想到的是,王蕾(徐好 飾)這個壞蛋,竟然從頭一直堅持到現在,已經接近結束了。當初,我真沒想到她在本劇裡能活得這麼長。真是好人沒長壽,壞人活千年啊。其實,從她一住進俞非凡的家,我們就從她那細微的表情上看出她不是個好東西。
  • 《窗邊的小豆豆》登頂日本戰後最暢銷圖書
    讀書報特約記者戴錚報導日本出版科學研究所前不久公布從1946年開始統計的戰後暢銷書榜單,黑柳徹子所著《窗邊的小豆豆》以581萬冊的銷量登頂榜首,「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隨想集《開拓你的路》和JK·羅琳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分列二、三位。
  • YS-11:日本民航工業戰後復興的原點
    維修美軍飛機的業務不僅讓日本賺到了一筆不菲的佣金,也為日本航空工業重新鍛鍊和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1951年9月8日,48個二戰戰勝國與日本籤訂了《舊金山和約》,國際社會重新承認了日本的主權國家地位,為日本的戰後復興打下了重要的政治基礎。
  • 為啥日本兒童的健康是世界之首?瞧瞧日本兒童午飯,差別顯而易見
    特別是一次次關於「小飯桌」的曝光,更是讓人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兒童食品安全問題,絕非空穴來風,基本每時每刻都在每一個家長的頭上豎劍在側。而在這些問題中出現的諸如幼兒園的蘋果裡面有蟲子,無良商家用過期的麵粉製作糕點等的問題,早已是屢見不鮮,讓人很是擔心我國兒童在飲食方面的成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