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民,從身份符號到體面職業有多遠
又是一年「兩會」時。對於教育部職成司農村教育處劉傑處長來說,去年「兩會」帶給他的激動和振奮,似乎還未遠去。去年「兩會」上,根據代表委員的意見建議,國務院對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修改,「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作為6處重要修改內容之一,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最終發布稿中。而今年,在李克強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8個字赫然在列。來自國務院的這份重視,更增添了他對所從事事業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一年來,以農業部和教育部聯合下發的《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為抓手,各地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工作緊鑼密鼓地推進,不過其中的困難也有不少。
農業收益低,七成農民不願下一代務農
誰來當農民?這問題擱在過去,根本就不是個問題。在農村,雖然很多孩子的志願是跳出農門,但三代務農的家庭大把存在。可是伴隨著現代化進程,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早已成為趨勢。
為了解務農農民個人和家庭基本情況以及教育培訓現狀和需求,不久前,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教授率領團隊對北京、上海、山東、安徽、福建、河南、河北、四川、內蒙古、黑龍江、雲南等地的農民進行了入戶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116份。
對問卷的初步分析顯示,這些務農者的平均年齡為44.67歲,年齡分布集中在40—60歲之間,以中老年人為主(見圖一)。「關鍵農時缺人手、現代農業缺人才、農業生產缺人力」,朱啟臻教授認為,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我國農業勞動力供求總量過剩與結構性短缺並存的突出問題,農業勞動力數量正在逐年減少、兼業農民日益增多、農業勞動力年齡偏大。
「農業比較效益低、從事農業收入低是農民離開土地最直接的原因,也是難以吸引年輕人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的首要因素。」據朱啟臻調查,農民家庭近三年家庭總收入在5萬元—10萬元範圍內的最多,大部分家庭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
在農民對下一代從事農業的意願調查中,約72%的人不願意讓自己的下一代從事農業經營(見圖二)。不過,也有超過70%的農民認為,如果個人年收入能在2萬元—10萬元之間,年輕人就會願意回來從事農業生產。
「把農民的農業收入提高到一個較高的水平,是農業對從業者產生吸引力的前提條件。『高於外出打工收入』是年輕人留在鄉村務農的基本經濟收入要求。」朱啟臻表示。
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帶領農民走上職業化道路
如何提高農民農業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給出了三個「藥方」:一是加大政府財政補貼力度,提高農民的產業發展能力和抵禦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的能力。這也是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二是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獲取規模經營效益。三是利用農業的多功能性發展特色農業和服務性農業。他指出,隨著農村土地流轉速度加快,農業規模經營比例明顯上升,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領軍力量。「可以說,今後中國農業的從業主體,從組織形態看就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合作社等,從個體形態看就是新型職業農民。」
張曉山認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有策略可循。一方面要通過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和生產經營水平,幫助他們逐步走上具有相應社會保障和社會地位的職業化路子;另一方面要通過支持政策調動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這樣雙管齊下,就可以留下一部分素質較高的農村勞動力繼續務農種糧,同時吸引一批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務農創業,引導一批有志青年學生投身農業。
新型職業農民的鮮明特徵是高素質、高技能,而朱啟臻的調查顯示,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佔到67.6%(見圖三)。
面對我國農業發展水平和務農農民素質現狀,教育部和農業部有關部門認為,加快發展農民中等職業教育,通過對務農農民進行全面系統的職業教育,從觀念、理念、道德、技術、能力等方面全方位提升農民素質,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最現實的選擇和最有效的途徑。
為此,2014年3月,教育部、農業部聯合印發了《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對農民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招生對象、培養目標、學制學分、專業類別、課程設置、辦學模式、教學形式、學校資質、考試發證等進行了全面規範,為大範圍推進農民中等職業教育奠定了基礎。
以經濟槓桿,撬動農民教育培訓積極性
教育培訓對於農民素質和生產經營水平有著巨大的提升作用,這一點在朱啟臻所調查的農民中也獲得了廣泛認同,農民學習意願強烈,只有1.3%的農民不願意參加系統教育培訓。但是調查中也有這樣一組數據:有超過85%的農民不願意負擔學習費用,接近50%的農民甚至希望在學習時會有補貼。
這樣的意願合理嗎?農民教育培訓需要國家在經費上給予支持嗎?教育部職成司曾委託上海外國語大學對德國、法國、英國、荷蘭、日本、韓國、烏克蘭、以色列以及我國的臺灣地區職業農民培養經驗進行調研,發現一個共通的做法就是,政府在急速的工業化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如何反哺農業的問題。
比如在英國,唯一能得到政府資助的產業培訓就是農業,農民培訓經費的70%由政府財政提供。為鼓勵企業和農民積極參與培訓,英國政府讓企業把花費的培訓費用計入生產成本與用工成本,待企業售出產品時再對其減免稅收。英國還從法律上規定,對農民參加培訓期間的工資和津貼給予補助。農場工人上課時間的工資由農業培訓局的政府基金支付,農場主不用支付。
日本的農業部門為促進青年務農,實施了一攬子支持措施。其中,對從事農業者提供的援助包括務農前的研修補助,如青年務農補助金(準備期),在縣農業大學校,先進農戶和先進農業法人等接受培訓,培訓期間可獲得每年150萬日元,最長2年的補助,以保證務農者的收入;對新僱傭青年實施實踐性培訓的法人,提供每年最多120萬日元,最長2年的援助;對培育新一代管理者以及高層次專業技術人員的農業法人等實施的補助,如作為員工派出研修的經費,提供每月最多10萬日元,最長2年的補助。
反觀我國,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農民中等職業教育卻沒能獲得政策上的扶持。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技術培訓和接受系統的職業教育同樣重要。2014年,財政部、農業部聯合啟動實施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明確了對農民培訓要給予補助。可是,務農農民接受中等職業學歷教育卻沒有納入免學費和國家助學政策範疇,目前這項資助政策只有以全日制學習方式學習的青少年學生才能享受,這一點使務農農民接受農學結合彈性學制中等職業教育的機會大為減少。
教育部、農業部一直積極推動農民中等職業教育工作,各地農業職業院校、縣級職業教育中心、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都積極響應。但由於務農農民超齡或採取農學結合形式學習而不能得到現行助學政策的全面覆蓋,使得許多涉農院校不願或不能招生,現有的職業教育資源難以發揮作用,教育部、農業部聯合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在各地難以落實。
看到了問題所在的張曉山和朱啟臻有一個共同願望,將務農農民納入學歷教育範疇。「農業生產第一線的主力是50歲左右的農民,他們中的許多人是承包大戶或專業戶,對農業教育有著強烈的需求,對他們進行系統的農業教育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也可以通過他們影響有志於農業的青年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他們是現代農業發展不可忽視的群體,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點對象。」張曉山說。朱啟臻則表示,要將這些農民納入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政策覆蓋範圍,享受國家助學補貼政策,支持他們就地就近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同時鼓勵新型職業農民的子女等就讀農業院校,成為學農、愛農、務農的農業後繼者。
【代表委員觀點】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楊維剛:
「五輪驅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供人才支撐,需要建立政府推動、部門聯動、政策促動、市場帶動、農民主動的「五輪驅動」機制,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社會要轉變觀念,把農民與工人、知識分子並列為一種職業身份,政府要把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及時解決培養中出現的重大問題。要整合資源,構建「農業高校+現代農業示範區+返鄉務農」的「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要理順管理體制,出臺新型職業農民認定標準、認定程序,實行「一年一審」動態管理。國家要抓好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扶持政策的頂層設計,測算經費投入標準並明確各級財政的承擔比例。農業部門要制定新型職業農民扶持獎勵辦法,銀信部門要出臺新型職業農民小額貸款的操作細則。出臺新型職業農民與城鎮職工享受同等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待遇政策,穩定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安心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工作。
在培養方式上,以實施創業培訓為主,認定一批符合條件的農民創業培訓基地。培訓內容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可選擇在農民田間學校、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等舉辦培訓班。要落實《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啟動農業高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試點工程,開發微課程資源庫,讓新型職業農民不出家門就能長期接受教育。要加強立法,出臺與《職業教育法》相配套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條例》,為各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供法律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牡丹江職業教育中心校長張亞英:
多元培訓提升農民素質技能
在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廣大農民的生活品質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這一轉變迫切需要有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新型培訓模式和多元化培養理念來做支撐。
為此牡丹江市職教中心於2013年成立了培訓部,對全市農村勞動者免費進行了5000餘人次的培訓,不僅包括農業種養專業技能,也包括轉移到城鎮所需要的計算機操作、汽車維修等生活和工作技能,同時還宣講城市公約、道德準則,全方位提升農民素質。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最大限度的高產高收是農民最為關注的問題。學校聘請知名農業專家在田間地頭手把手地向農民傳授知識和經驗。學校還為村民準備好教材、配備好輔導員,對當地的水稻種植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為了讓一部分脫離了土地的農村青壯年成長為真正「有技術、有特長、有知識、有素質」的城鎮居民,學校培訓、就業與培養並舉,不僅幫他們取得技能證書,還直接與用工單位對接,還有一部分學員成為高鐵、汽修等專業的學生,進行三年的專業化學習。為幫助進城農民儘快適應城市生活,儘快擺脫舊有的生活就業模式,學校依託城鎮相關產業,全力打造就業服務圈,讓新市民以全新的姿態跟隨城鎮化進程的腳步,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途徑。
【案例】
福建:兩萬多名新型職業農民走進大中專院校當學生
福建省從2013年起啟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當年的省委一號文件,就是部署啟動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
兩年來,福建省級財政共安排專項資金3000萬元,依託福建農林大學、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泉州農業學校等14所農業院校,每年選送1.2萬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免費參加大中專學歷教育和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其中大專學歷教育2000名,中專學歷教育10000名。由於各地農民參加學習積極性高漲,2014年,大專擴招200人,資金缺口240萬元從省長專項基金一次性追加。
福建省農業院校參與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呈現出四個方面的創新。
一是學員推薦選送方式的創新。目前現代農業建設人才培養陷入了一個窘境,每年有大量的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其中包括享受國家減免學費及助學金等津貼補助的涉農專業大學生,但即使失業,除應聘大學生村官外,鮮有大學生回鄉務農。福建省則從目前農業從業人員中,選送一批優秀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進行學歷教育和農業行業職業資格培訓,打造現代農業建設骨幹隊伍。目前在校的這些學員分別從園藝、畜牧、水產、林業四大主導產業中的規模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負責人中推薦產生。這些學員或是多年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或是農二代,參加大專學歷教育,是帶著問題來,目的是為了回去後更好地解決經營中存在的問題,畢業後回到農村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佔絕大多數。中專學歷教育則圍繞當地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由各市農業職業學校為主來承擔教學任務。縣農辦根據當地農業支柱產業或農業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確定中專學歷教育培養的方向、人數、推薦條件,並協助中職學校在該產業發展的重點鄉鎮及周邊開展生源的組織推薦工作。
二是教學制度的創新。各院校本著「專業課要專,公共課要實,一切從農民的需求出發」來課程設置。例如園藝專業,茶葉班專業課不開蔬菜、果樹、食用菌等在校生通常都要學習的課程,而與茶葉相關的專項知識與技術課程比在校生更多、更細、更全面。又如大專班第一學期公共課開設了兩門:一是計算機應用技術,通過普及提高學員計算機使用技能和網絡運用技巧,引導農民了解並積極拓展電子商務營銷;二是信貸實務,通過引進農業銀行、農村信用聯社參與教學,邀請銀行具體業務人員為學員授課,對解決農民貸款難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兩門課都是回應招生過程中農民的訴求而開設的。在教學目標上,各院校結合學員的年齡特點、從業背景、知識結構,有的著重提高技能,有的著重普及知識,有的著重轉變思維。如茶葉班面授就不能從基礎的種茶技術、制茶工藝講起,而標準化茶園管理,如何從技術上、管理上解決茶葉農殘問題等就很受學員關注和歡迎。在教學方式上,大專學歷教育以自學函授為主,面授為輔,面授期間,除了安排優秀老師給學員上課,還到標準果園、茶園、菜園等考察,請從業多年並取得良好業績的學員交流經驗做法;中專學歷教育採取送教下鄉的方式,進鎮辦班,並鼓勵教師多編寫、多採用鄉土教材。
三是交流互動平臺的創新。各院校利用QQ群、微信群等現代通信手段,搭建了學校與學員之間互動支持、交流聯繫的兩個平臺,定期安排老師在群裡為學員答疑解惑,引導學員自行查詢涉農政策,並及時上傳分享。通過兩個平臺的建設,促使學員與學員之間互通有無、資源共享,引導學員積極從學校獲得支持和幫助,打造農民學員的「EMBA」班。
四是「教和育」同步推進的創新。堅持「教和育」相結合的辦學思路,積極爭取省農行和農村信用聯社的支持。省農行會同省農辦出臺文件,在信貸業務、涉農金融產品、教學培訓上對新型職業農民學員予以支持。省農村信用聯社出臺通知,要求各基層社對新型職業農民學員給予扶持,重點在信貸規模、客戶準入、融資額度、利率定價、擔保要求等方面予以傾斜。各院校積極向農民宣講惠農政策,堅持每期都邀請有關部門的業務處長給學員宣講、解讀相關惠農政策,並跟學員進行互動交流,幫助農民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用足政策。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