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漢冶萍公司借款案】

2021-02-23 漢冶萍數字博物館

自1911年底從海外回國就任臨時大總統,至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再度流亡,是孫中山第一次以領袖的身份在國內政治舞臺上活動的時期。

在臨時大總統任上,孫中山和南京臨時政府的實力和作為有限,執政的實際意義難以高估。新政府和領袖個人的名譽,倒反而比政策及執政實效更為引人注目。造成名譽損失的事件,大多是由於臨時政府在一些具體問題的應對上進退失據而引發,而臨時大總統面臨的最嚴重的名譽風波,是漢冶萍借款事件。此事雖是以臨時政府名義進行,但直接影響孫中山的個人名譽。

1912年初,在財政窘迫、軍需緊急,而所有籌款微乎其微的情況下,向外借債成為臨時政府不得不謀求的主要籌款途徑。

臨時政府初擬以招商局局產為擔保,向日本資本組織商洽借款;後擬以漢冶萍公司為抵押,向日本洋行借款。前者由於招商局多數股東的抵制,國內其他政治勢力意見相左,借款未能成立。後者打算通過逃亡日本之漢冶萍公司總經理盛宣懷進行,原本設想由公司自借巨款,由政府擔保,多借數百萬轉借與臨時政府。但盛於1911年末逃亡大連時,已與日方策劃將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孫中山亦於是時與日本三井洋行議及中日合辦,遂退而謀求合辦,以便取得款項。

1912年1月26日,臨時政府、漢冶萍公司、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在南京籤訂《漢冶萍公司中日合辦草約》,規定公司股本為日金5000萬元並由中、日合資辦理(中、日各半),公司續借日金500萬元,作為日人投入公司股本;由漢冶萍公司借給臨時政府500萬元。

2月2日,孫中山、黃興分別以中華民國總統、陸軍總長名義籤署承認臨時政府與日本三井洋行訂立借款續合同,三井洋行代漢冶萍公司備款日金250萬元,借與臨時政府。這一複雜過程的要點,是以南京臨時政府核准漢冶萍公司中日合辦為先決條件,由公司自身產業抵借,再假手三井會社轉交臨時政府借款。

漢冶萍借款籤約後,立即遭到各方面的反對和輿論的批評。各報連續報導了臨時參議院和一些議員反對、質問合辦與借款的情形, 此後又紛紛刊登反對漢冶萍公司合辦的電文和來稿。《申報》自2月23-25日,連續刊載民社聯合各地共和會具名的《漢冶萍合資公約》,表示「全國人民無不痛心疾首,自應迅速取消前議」,發布以鄂湘贛三省人民公僕名義的傳單。《申報》評論指出,「新政府之種種失機,皆此一念之虛驕誤之也」,要求臨時政府「急宜痛除虛驕之習」。

除輿論外, 對臨時政府來說地位極其重要的章太炎對漢冶萍公司合辦提出了強烈的批評 。章太炎首先指出,無論從道理上,還是從程序上,漢冶萍借款籤約一案都不能成立,「大冶之鐵,萍鄉之煤,為中國第一礦產,坐付他人,何以立國?」其次,指出此事導致孫中山「與盛宣懷同被惡名」,警告「以執事(指孫中山 )之盛名,而令後來者指瑕抵隙,一朝蹉跌,自處何地?」

時任臨時政府實業部總長的張謇亦持反對意見,在得知借款事後,立刻急電孫中山,請「出以慎重」;又致函詳細闡明理由,揭露盛宣懷的個人品德,指出「吾政府不加深察,一受其餌,則於國防,於外交,皆為大失敗。……民國政府縱不能有善良政策為國民所謳歌,亦何至因區區數百萬之借款,貽他日無窮之累,為萬國所喧笑?」並憤而辭職。

這一事件發生之初,孫中山、黃興等還是極力想把借款事情辦成,以扭轉臨時政府的財政被動,因而並不把名譽問題放在第一位考慮,反而樂觀地估計,「今日所見為獨佔無二者,他日當使競爭而並進。於眾多礦中分一礦利與日人,未見大害,否則以一大資本家如盛氏者專之,其為弊亦大。」對於輿論喧譁,尚不以為然,認為「輿論於此,未必深察。

對於臨時政府內部章、張二人的態度,孫中山則高度重視。在收到章太炎第一封信後,孫中山立刻復函向章介紹了南京臨時政府面臨的現狀和財政危機,指出章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建議不能解目前之急;對於章提出的權利外溢的後果並非不知,名譽犧牲的後果,無論是對於臨時政府,還是對於個人名譽,也都十分清楚。但孫中山此時決策的出發點,是綜合比較,兩害取輕,「至於急不擇蔭之實情,無有隱飾,則祈達人之我諒。」

在覆張序函中,孫中山以同樣的理由說明了合辦借款之必需,也以同樣的比喻向張解釋不得已的苦衷,表示「惟度支困極,而民軍待哺,日有譁潰之虞,譬猶寒天解衣裘付質庫,急不能擇也」,希望張站在臨時政府立場考慮,轉移輿論,幫助臨時政府度過難關。

在得到孫中山初步解釋後,章又來函仍申反對意見,口氣則更趨嚴厲。章太炎 勸孫中山不要「倒行而逆施之」,指出孫所做、所慮的一切「奈輿論不直何?奈國命將覆何?」斥孫中山和黃興為「為私賣國產之人。……自是長與奸諛同列,終為不義,弗可沒已」,深為「痛惜」;章太炎特別提及孫中山的革命經歷以及所積累的革命威望,希望孫「勉修明德,以待第二期之選任」,不要「自點令名」、「昧於取捨」、「強拂輿情」,以冒天下之不韙,否則「惟有要求割席」,相與決裂。

與此同時,孫中山極力爭取借款案在程序上的合法性,避免臨時政府和個人在名譽上進一步陷入困境。

1912年2月12日,參議院以漢冶萍及招商局抵押借款違法,質問臨時大總統。18日孫中山諮覆參議院,說明漢冶萍借款並無違法。23日,參議院以孫中山之答覆「疑問尤多」、「不得要領」,再次提出質問,並要求即日派員到院答覆。孫中山亦鄭重作了答覆,並派總統府秘書長胡漢民到參議院,將關於漢冶萍借款各種相關文件寫交討論。

為漢冶聯合辦事,孫中山在內部解釋和政府運作上費盡周折,但最終還是「各省反對,輿論譁然」」

3月22日,漢冶萍公司在上海開臨時股東會,全場一律反對合辦。孫只好命盛宣懷「宜早設法廢去此約」。

相關焦點

  • 孫中山與臺灣
    此值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之際,探討孫中山的臺灣情、孫中山在臺灣的革命活動,及孫中山對臺灣的影響作用,不僅是對辛亥革命研究的拓展與深化,而且對當今海峽兩岸的統一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8月5日凌晨6時,化名汪國權的孫中山一行抵達基隆港,隨即下榻於臺北御成町梅屋敷。臺灣殖民當局對中國革命領袖的到來相當恐懼,一面佯裝歡迎,一面以安全為名,在孫中山周圍加派便衣憲兵多人,名為保護,實則跟蹤、監視。臺灣殖民當局封鎖孫中山來臺消息,以免與臺灣同胞有所接觸。即使梅屋敷主人大和宗吉、藤井悟一郎等也只知道來者是中國要人,而不知其真正身份。
  • 讀圖|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1879年隨母赴檀香山投靠大哥孫眉。1885年4月,19歲的孫中山離開檀香山,經日本至上海由吳淞口登陸,這是他第一次來到上海。該展品系宋慶齡收藏的孫中山十八歲畫像。哈同花園(今延安中路1000號上海展覽中心,舊建築已拆除)大門。孫中山在上海時曾多次到哈同花園出席活動。
  • 孫中山東京行跡考
    也正是這次極其重要的會晤,犬養毅成為了孫中山日後在日本活動的重要政治保障。也無意間催促了「孫中山」名字的誕生。入住時因需要登記姓名,而孫其時尚遭滿清海外通緝,不想以真名示人,於是平山周想到,出門後經過中山忠能侯爵官邸(今東京有樂町日比谷公園附近),遂以「中山」兩字為姓登記,而據可兒長一的史料載,當時的孫則順手拿筆在「中山」字下面寫了個「樵」字為名,孫以「樵夫」自嘲。於是「中山樵」成為孫中山在日本最早的化名。後經章太炎在國內大肆宣傳,「孫中山」之名始定格。
  • 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向華東臺商子女學校捐贈中山銅像
    孫中山先生孫女、孫中山和平教育基金會主席孫穗芳博士及該校創辦人陳廷寵先生共同為銅像揭幕。  孫中山先生銅像安坐於入校門處草坪上。這座半身銅像,連底座高2.5米。據介紹,這是目前孫中山和平教育基金會在世界各地捐建的第226尊中山先生銅像。
  • 孫中山與護法運動
    接著,中華革命黨本部又奉孫中山的指示,宣布停止一切黨務活動。不能把孫中山這時的政治態度,簡單地看成是他在民國初年「讓位」後,專注實業建設經歷的重複。孫中山拒絕重新擔任中華民國鐵道協會會長,就是一個例證。護國運動結束後,他在各地發表的一系列演說,更是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 孫中山與辛亥武昌起義
    這場震撼世界的革命的爆發似乎出於孫中山和同盟會領導層的意料之外,孫中山後來甚至說過「武昌之成功,乃成於意外」,有的人據此認為武昌首義與孫中山沒有什麼關係。  其實,孫中山說「意外」,是有下文的。他的原話是:「按武昌之成功,乃成於意外,其主因則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則張彪斷不走,而彼之統馭必不失,秩序必不亂也。」如此,起義就未必能成功。
  • 陳炯明與孫中山:究竟是誰背叛了誰?
    他與孫中山的分合恩怨,他「聯省自治」的政治主張和實踐,成為無數人研究的對象。有人指責他叛變了革命,有人稱他是中國「聯邦憲政」的實踐者,還有人對他的地方建設,尤其在廣東地區的建設成就讚譽有加。對於這樣一個複雜多面的人物,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際應當如何解讀?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學者。
  • 孫中山力推王寵惠
    原標題:孫中山力推王寵惠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應孫中山之邀,年僅30歲的王寵惠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外交總長」。在短短3個月的任期裡,他以旺盛精力和熱情協助南京臨時政府和孫中山在國內外折衝捭闔,且由此開啟了他跌宕起伏的從政之旅。   王寵惠是民國時期著名法學家、政治家、外交家,幼年在香港讀書期間,在父兄的帶領下結識了孫中山。
  • 孫中山四位妻子美貌排名
    孫中山與宋慶齡的愛情,在風起雲湧的民國時期是一段廣為流傳的佳話,他們為著共同的民族信仰,堅定的走在一起,相互扶持、矢志不渝,為世人所敬仰。這段相差27歲的愛情,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完美。宋慶齡是孫中山的最後一任妻子,但並不是他的第一任妻子,除原配外,孫中山還有過另外兩位太太。也就是說,宋慶齡是孫中山的第四任妻子!
  • 孫中山與「知難行易」
    孫中山寫給李仙根的「知難行易」1918年1月23日孫中山先生宴請在粵各報記者,國會、省議會議員軍政官員,多有列席。談話稱:有同志老朋輩勸其下臺,「餘答以不必作此思想。孫中山撰寫的《孫文學說》 《孫文學說》主要闡述孫中山的哲學思想,其中又集中討論了認識論問題,最終確立了「行之非艱,知之維艱」的新認識。因此《孫文學說》又被稱為《知難行易的學說》。
  • 理財- 孫中山紀念幣值得收藏嗎孫中山紀念幣5元值錢嗎?
    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的名字永載史冊,2016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的紀念,為了紀念這一重要的時刻,中國人民銀行也專門發行了孫中山紀念幣。那麼,孫中山紀念幣5元值錢嗎?我們來看看。孫中山紀念幣介紹:2016年10月12日開始發行的孫中山銅質紀念幣,發行量達到了3億枚,面值為5元的這枚紀念幣正面的圖案除了國名、年號和面值之外,還包含了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孫中山先生故居,左下方刊「孫中山故居」字樣。孫中山紀念幣5元值錢嗎背面的圖案則為孫中山先生像,在其上方則是有「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和「1866-2016」字樣。
  • 中山公用為全資孫公司已籤訂的《固定資產借款合同》提供連帶責任...
    挖貝網9月27日,中山公用(000685)召開2019年第5次臨時董事會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全資子公司受讓蘭溪桑德水務有限公司100%股權及對外擔保的議案》,同意公司全資子公司中山公用環保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以支付現金方式受讓西藏桑德水務有限公司持有的蘭溪桑德水務有限公司100%股權;
  • 中華青年論壇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活動發布會舉行
    (中國臺灣網 王怡然 攝)  中國臺灣網6月29日廣東中山訊 (記者 王怡然)6月29日,民族魂·中山情——中華青年論壇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活動發布會在廣東中山舉行,百餘位來自兩岸四地的專家學者和青年朋友齊聚一堂,就中山思想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一議題展開討論。
  • 誰是為孫中山扶柩的唯一一個日本人?
    梅屋莊吉曾外孫女小坂文乃接受採訪,講述梅屋與孫中山的往事。「關於中日結好、亞洲振興乃至人類的平等之理想,我等英雄所見略同。特別是先生以為實現此理想,須先進行中國革命。如此膽識和熱誠令我感動。短暫會晤,已盟誓將來。」以上是日本友人梅屋莊吉在孫中山墓前所致的悼詞,追憶了兩人相遇相識、交換盟約的全過程。二人之間的盟約,一生都未曾改變。
  • 孫中山:和平、奮鬥、救中國!
    孫中山一生顛沛流離、嘔心瀝血,靠的是一張嘴、兩隻腳和億萬人的願力。中國不是印度,也不是南非,所以孫中山不可能靠靜坐與絕食來達到目的。那時的國家多的是醫生、教師,但只有一個孫中山。孫中山,是由流亡日本時的化名「中山樵」轉化而被叫開的,他名文,字德明,號逸仙,1866年11月12日生於廣東香山縣翠亨村。父親孫達成白天務農,晚間則為人打更,母親楊氏料理家務。
  • [辛亥百年]孫中山眼中的第一次國共合作
    似乎,孫中山成了中共的門神,國共破裂違背背叛了孫中山的意願甚至成為如今的共識。  實際上呢?  孫中山聯共的關鍵在於聯俄。孫中山從1890年代初到1920年代初,革命經歷長達三十餘年,屢敗屢戰,四處尋求救國的路徑和方式。在缺乏發動民眾意識的情況下,利用國外勢力是他摸索的重心之一。
  • 中山路、中山公園…這些上海地標與孫中山究竟有何關係
    上海是孫中山生命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名副其實的第二故鄉。在孫中山生前還不敢公開表達反對國共合作意見的國民黨右派元老們,於1925年11月23日在北京西山碧雲寺孫中山靈前召開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要求「清黨」,史稱西山會議派。國民黨內右派越來越得勢,在其所控制的上海環龍路44號,公然有區別於孫中山故宅的致祭活動安排。
  • 世紀偉人孫中山與中山大學
    為培養革命和科學文化建設人才,孫中山於1924年親手創辦了中山大學(原名國立廣東大學)。是年2月4日,孫先生下了兩道大元帥令。其一:「著將國立高等師範、廣東法科大學、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合併改為國立廣東大學」。其二:「派鄒魯為國立廣東大學籌備主任」。
  • 「孫中山博愛基金會」臺灣分會日前在宜蘭揭牌
    12日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91周年的日子,在孫中山博愛基金會的推動下,臺灣分會在宜蘭揭牌。基金會持續努力,希望推動在北京設立孫中山紀念館。  3月12日,偉大革命先驅孫中山逝世91周年,孫中山博愛基金會總會長李亞中親自率團,來到宜蘭,攜手臺灣商工統一促進會主席吳義德,成立臺灣分會。
  • 孫中山與李鴻章庚子年密謀兩廣獨立真相
    作者系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孫中山與李鴻章秘密交涉真相孫中山和李鴻章都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孫為革命先行者,李為晚清元輔重臣。據一些孫、李傳記和有關論著,庚子年孫、李之間就「兩廣獨立」有過秘密交涉,聯手密謀「兩廣獨立」,然關於此事之相關記述都有可商榷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