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了這麼多年的「元旦」,不知道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我們今天慶祝的「元旦」,是以公曆的1月1日來計算的,而我國明確規定使用公曆紀年的時間是在1912年。
那麼,此前有「元旦」這個節日嗎?
「元旦」的特殊性:節日傳統在先,日期確定在後
「元旦」這個節日並不是中國獨有的,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會慶祝,最少在公元前46年的時候,西方就已經將其確定為新年的第一天了。
中國的「元旦」要更早一些,但還不是今天意義上的「元旦」,不過二者有非常緊密的關係。
中國「元旦」的歷史,從傳說上能追溯到五帝之一的顓頊,還有說法是堯舜禪讓之後,舜帝祭祀堯的那一天,被定為了「元旦」。這兩個傳說記載的時間距今都有四五千年歷史了。
但這些只是傳說,無法認定其真假,甚至牽強附會的可能性更大一點,因為在先秦時期,「元旦」的日期並不固定。
我國古代的曆法不是簡單的陰曆,而是陰陽合曆,即太陽和月亮都是參照物,所以在很長的時間段裡都比較穩定。
這種穩定只是相對的,先秦所採用的「曆法」和我們今天的農曆也不是一回事兒,甚至粗糙很多。比如閏月放置在歲末,會出現「十三月」,甚至一年兩閏,就出現了「十四月」。
這樣一來,曆法上的歲首就是一個不固定的日期。如果以當今農曆為參考的話,夏曆以一月為正月,殷歷以十二月為正月,周曆以十一月為正月,而秦又以十月為正月。
直到漢武帝時期,司馬遷等人改良曆法,推定《太初曆》,以春季一月為正月,一月一日為「元旦」才被確定下來。
「元旦」一詞雖然從目前的文獻來看,最早是出自《晉書》,但是這個節日卻是早就存在了,只不過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元辰」、「元朔」、「元春」、「元正」等等。
這種現象直到清朝末年才得以改變,因為陽曆傳入了中國,西學東漸的影響下,很多人開始推行改良,接納一些西方的文化。
清政府統治被終結,民國建立之後就曾明確提出:
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
也是在這個時候,我們開始了農曆、陽曆的同時使用。實際推行是在1912年。
但是,新規定中雖然表示要使用陽曆,但只是說將陽曆的一月一日定為「新年」,並沒有明確講叫做「元旦」。
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正月初一即為「元旦」,所以私下裡將陽曆的一月一日也稱為「元旦」,並且被用在了一些在這一天籤署的重要文件的落款上。
說到這裡就應該清楚了,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元旦」,實際上就是今天的「春節」,只不過是因為陽曆在日常應用上更為廣泛,所以就把新曆法的一月一日稱呼為「元旦」了。
那麼,之前的「春節」怎麼辦呢?
剛才我們提到過,在陽曆施行之前,「春節」這個稱呼幾乎是不使用的,通常的叫法是「元旦」。
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規定陽曆的一月一日為「元旦」,而農曆的正月初一,因為恰好靠近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所以改稱「春節」。
由此可見,「元旦」實際上是外來曆法的時間,傳統文化的內涵,那它應該如何分類呢?
「節日」中有一種特殊的存在,極容易引起誤會
如今一提到「節日」,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兩種,即傳統節日和外來節日。
比如說,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就屬於誕生在中國本土上的傳統節日;而諸如聖誕節、萬聖節、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等等,都屬於外來節日。
但是,就像「元旦」,誕生於本土,同時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明顯就不適用這樣的分類方式了。
由此,很多節日不能簡單地做「傳統」和「外來」的區分,節日的內涵是不斷變化的。
比如說今天依舊很受重視的「中元節」,它雖然產自我國本土,但後來卻融入了很多佛教的元素。
「中元節」最初是人們祭祀先祖的節日,非常肅穆、隆重。我國古代的「祭祀」活動是對祖先表達尊敬的行為,用以振奮、激勵後人,努力進取,重點在於激奮作用。
但是後來道教、佛教的宣傳,需要將自己的觀念融入到社會中去,所以就編寫了很多故事,將「中元節」變得更為豐富多彩了。
最為典型的就是佛教裡「目連救母」的故事,地獄、鬼魂等等元素被「中元節」的內涵所吸納。
這個時候的「中元節」已經不是純粹的本土節日了,但同樣也不能算作外來節日。
「元旦」和此類似,不能因為它具有傳統內涵就視為「傳統節日」,畢竟公曆元旦的出現時間只有120年左右;但也不能因為外來曆法的傳入,就抹殺了其傳統色彩。
這種特殊節日隨著我們與世界的交流日深,也變得越來越多,並且還因此鬧出過不少的矛盾。
比如說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因為歷史原因,中華文明向周邊輻射極廣,朝鮮半島上的「端午祭」也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並且衍生出了一些新的含義。
而恰巧因為近代以來紛亂的歷史,使得文化出現了一些斷層,從表象上看確實是兩種關聯不大的節日,但端午祭慶祝時間、形式都和中國傳統文化有關,這才引起了「申遺」糾紛。
像端午祭這一天雖然不會賽龍舟、吃粽子,但用菖蒲、吃艾子糕、貼硃砂闢邪等等習俗與我國的端午節是極為相似的;而其所推行的男女愛戀內涵其實更是來自於中華文明,因為在傳統文化裡,「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等等特殊日子,都有「情人節」的涵義。
不僅僅是傳統節日在外國發生了變化,就連我們本土的節日也在逐漸地受到外來文明的影響。比如「清明節」提倡送花而不提倡燒紙,過年提倡儘量減少鞭炮的燃放,有些地區春節不只是在家吃團圓飯,還會出去旅遊度假。
同樣的,很多外來的節日也開始逐漸變得本土化,就像有人開玩笑說:聖誕節當然要過,怎麼過呢?吃餃子啊!
可以想見,未來必然會有著越來越多的「節日」,無法再用「傳統節日」和「外來節日」區分,就像陽曆的「元旦」這般,綜合著兩方面的因素,但並不妨礙人們對於「節日」的傳承。
《大秦賦》中一再提到的「稷下學宮」,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