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郭文娟李小慶實習生林惠彬)近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談到中小學減負話題時,怒懟校外培訓機構「雞湯喝得眾人醉,錯把忽悠當翡翠」。他狠批,很多培訓機構是「雞湯+忽悠」,存在超前教、超綱學、違規辦學、沒有資質辦學等問題。「學生痛恨、家長無奈、機構賺錢,這種狀況不允許。」他說。
很多廈門家長都為這段話叫好。他們說,一些校外培訓機構確實有不少忽悠人的套路,讓你不知不覺就把錢掏出來。等過了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花了錢,捨棄了孩子的休息時間,卻沒什麼效果。
【案例】
一聽「你家孩子是棵好苗子」立刻掏6000元報班
廖女士有一對5歲的雙胞胎兒子。有一天,她看到家附近有一家美術培訓機構,就想去了解看看。一到現場,工作人員就開始介紹他們機構拿了多少大獎,跟哪些「大咖」合作過。「他們很懂家長的心理,說得你開始心動後,就拿出一些小孩子的作品。」廖女士說。
「同齡孩子都畫得這麼好了,我的孩子畫筆都還沒拿過。」廖女士說,工作人員又讓她的兒子畫了15分鐘,再對孩子的畫作進行點評。她說,工作人員講了一堆專業術語,她聽得一知半解,但是,最後她記住了一句話:你家孩子是棵好苗子,不栽培實在可惜。
廖女士說,自己被說得心動了,直接就交了6000元。她說,原本自己只是想去看看,回家還要跟老公商量的。但是,那半個小時她好像被洗腦了一樣,不知不覺就把錢掏出來了。
宣稱上了記憶力課程孩子5分鐘能看完《新華字典》
家長劉女士說,去年她花6000元給女兒報了一個記憶力課程,卻一點效果也沒有。
劉女士是在朋友圈看到校外培訓機構的促銷活動,只要花一元就可以報名參加素質拓展活動,劉女士便報名帶女兒參加。活動中有項「蒙著眼睛用手摸出氣球顏色」,好多孩子在工作人員的現場訓練下都說出了正確的顏色。工作人員說,這是他們記憶力課程的一項學習內容。
機構老師介紹,學完這門課程,孩子可以5分鐘看完《新華字典》,並能部分複述出來;不用看就能辨別顏色;圓周率能背到前20位等。劉女士覺得很神奇,一心動就報了名。
第一次上課,劉女士去旁聽,發現孩子們熱情很高,上課內容也很豐富。不過,才上了幾次課,女兒就失去了興趣。劉女士經過了解才知道,原來機構在學生入學時沒有進行水平測試,不同水平的學生隨意組合在同一個班級。此外,有新生進來又重複學之前的知識,許多學生中途就退出了。劉女士的女兒上了幾次課也放棄了。
「其實上課教的內容就是死記硬背,沒有方法。這些都是短時記憶,孩子課上一下子就背下來。可是一回到家或者隔天沒有複習,就忘得差不多了。」劉女士說。
花數萬元上感統訓練班看不出起了什麼作用
在丈夫「無聲的抗議」中,張女士還是花數萬元給女兒報了某機構的「感統訓練」課程,現在女兒已經上完全部課程。張女士的丈夫說,他至今看不出這個課程對女兒起了什麼作用。「哪怕有一點作用,也要去試試!」這是張女士對丈夫說的原話。
在廈門,不少家長為孩子選擇了「感統訓練」課程。課程聽起來「高大上」,據說上了後,孩子的專注力、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將得到改善。
陳女士的兒子快六周歲了,她總覺得他的專注力不夠。她也抱著「哪怕有一點作用,就要去試試」的心態,開始關注感統訓練。在一家號稱「第一家結合腦神經科學理論、兒童發展心理學、生命教育理論的感統訓練機構」,該機構的老師對陳女士說,感統訓練就像康復訓練一樣,普通人也會亞健康,所以普通人的康復訓練跟生病嚴重的人是不一樣的。他們的機構針對的就是普通孩子的感統訓練,因為理論上每個小朋友都可能感統失衡。
這名老師說,一課時的費用為110元至160元不等,最少要上48課時。「上課前,老師會對孩子的狀況進行評估,制定培訓方案,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培訓效果一般是可視化的。」該老師說。
【觀點】
普通孩子無需感統訓練
就像沒病為什麼要吃藥
廈門心欣幼兒園園長陳軍認為,一些孩子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症等問題,一旦影響到學習和生活,可以進行感統訓練。醫院是可以診斷的。感統訓練是一種康復類訓練,主要是針對患有自閉症的特殊兒童,普通孩子並不需要。陳軍說,感統訓練會用到一些器械,使用這些器械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有些培訓機構不一定具備資質。陳軍認為,普通孩子去參加感統訓練就是「浪費錢」。
泉州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系主任吳春華說,在美國,感統訓練是「治療」的概念,針對的是感統失調的孩子,孩子是否失調需要經過科學的診斷。即使失調,但如果沒有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生活,也沒必要進行幹預。
吳春華說,有一次,學校請了一名對感統訓練有較深研究的香港醫師來開講座,一名家長問了一個問題:我的孩子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為了讓他更好,可不可以送去?這名專家很驚訝地說:「沒病為什麼要吃藥呢?」
她說,對於普通孩子,去參加感統訓練沒有什麼必要。感統訓練以遊戲為主,所以對於一般的孩子來說,它的效果可能就相當於去遊樂園玩。
如何甄別選擇培訓機構
家長心中要有幾個原則
針對各種校外培訓機構,廈門市教育學會秘書長柯雅婷認為,家長不要過分從眾。比如,拿早教機構來說,它的主要任務有三大方面:為0-3歲的家長提供早教的先進歷練,為家長們答疑解惑;指導家長進行科學育兒;幫助家長制訂貼合嬰幼兒的教學方案。從這些方面說,早教機構是有存在的必要的,但如果早教機構按照這樣來開班,是「收不到錢的」。因為許多家長還沒有這樣的觀念,現在的家長讓孩子去早教機構,一方面是從眾心理,一方面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其實,最需要學習和教育的是他們自己。
松柏二小教師蘇志展認為,如何甄別選擇校外培訓機構,家長心中要有幾個原則:不要相信「速成」;不要貪圖免費課;讓孩子無法接受的老師,水平再高也枉然;展示課的表演成分總是有的,你只能信一半;要掏錢時,最好家長雙方都在場,這樣會更理性。
【業內揭秘】
抓住家長心理進行忽悠
不同類別培訓各有套路
一名在廈門某校外培訓機構工作過的業內人士說,培訓機構忽悠人的方式五花八門,但大部分是利用家長焦躁的心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心理,才能夠忽悠成功。
他說,學科類培訓機構通常會把一些「明星學員」、名師拿來給自己貼金,或者以所謂先進的外國教育理念來忽悠家長學生。實際上,這些「明星學員」可能只在這家機構待過一兩天,甚至一天都沒有。
興趣類培訓機構,主要是通過對目前一些升學政策的斷章取義來忽悠家長和學生。比如,他們告訴家長孩子學了舞蹈可以加分,甚至推薦上一些好大學。
這名業內人士說,一些培訓班之所以敢於忽悠,主要還是抓住了家長浮躁和攀比的心理,因此現在的培訓機構很好生存。同時,一些網絡自媒體斷章取義的文章,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