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暨大學霸,隱匿在圖書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形色匆匆,時而在遊戲機前指點江山,時而在各種校園活動中歡呼雀躍,時而在KTV裡不顧形象地搶麥,據說,這是他們為隱藏「武林高手」身份所做的掩飾。然而這並沒有什麼luan用,臨近畢業,一張張「優秀畢業生」的獎狀把他們置於聚光燈之下,藉此機會,我們將揭開他們的神秘面紗。
暨大的學霸到底長什麼樣?
卷福還是謝耳朵?
「當時還被圖書館的阿姨趕過,為什麼你每天都在這個位置上坐著?」
來自法學院經濟法專業的孫仙冬好笑地談起自己的經歷。
孫仙冬有著傲人的成績,平均分91,國獎、省優都是他的囊中之物。本科就在我校就讀的他忙碌於學代會、班級工作、社團活動,績點3.6,沒有保研成功,於是他尋思:「研究生,就乾脆認真看一下書。」
「每天規定自己不斷地看書,接導師安排的項目。」「一閒著就會去圖書館。」「早上8點多去圖書館,中午休息一下,晚上8點回宿舍。」研究生3年,孫仙冬創造了一個紀錄:1300多次圖書館。「當時還被圖書館的阿姨趕過,為什麼你每天都在這個位置上坐著?」
孫仙冬喜歡看書,喜歡做科研,甚至基於科研活動而寫成的畢業論文目前已被推薦成優秀論文在等待審核。不過他也謙虛地承認,「這也意味著,我在工作能力這方面可能比其他同學落後一些。」
去完圖書館回來,孫仙冬晚上會打打網遊,白天偶爾也會跟朋友去逛逛,在他看來,「人際交際」也是必須給出時間的重要活動。所以,如果有什麼是他這三年做得最滿意的,那就是「不浪費時間」,因為他絕對不是隨便睡一覺就睡到中午的人。
「我能取得這些成果,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我的導師麥文杰博士,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我。」楊培華在回顧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時,這樣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
楊培華,安徽小夥,08年即在我校就讀本科,物理電子學專業,後保研成功,專攻納米能源,期間獲得研究生國獎、省優秀學生、發表A1論文7篇。
「剛認識麥老師的時候是大二,對眼前這個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年輕老師充滿好奇與崇拜。他那個時候在找一些人做創新實驗,我跟幾個同學懵懵懂懂地報名參加了。當時做的是超疏水材料,麥老師給了一些折磨人的英文參考文獻,我們就從頭學起,堅持到結題。」
讀研後楊培華在老師的指導下更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並在老師的鼓勵下去了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光電實驗室學習。研三那年,在學校的資助和導師的推介下,楊培華到了南洋理工大學訪學。「如果不在暨大讀研,或許就沒有今天的我」楊培華確信道。
不過除了好的環境,自身良好的學習習慣也甚為重要。楊培華「每天早上到實驗室後,看一下feedly(一種訂閱最新文獻的工具),瀏覽最新工作進展,看看科學網,然後就是做自己的實驗,中午也會保證午休」。
像所有同齡人一樣,楊培華的娛樂活動也十分精彩,看電影、打球、健身是他不能拋棄的愛好,南門對面的中影是他最愛去的影院。
「當年高考失利進入了一所二本院校,在本科的五年中我一直都很平庸,各種獎學金和獎勵好像都與我無緣」,湯慧君曾經認為「我努力過,但好像永遠比不上那些所謂的優等生和班幹部」。
不過,在我校第一臨床醫學院學習了三年後,湯慧君的簡歷上滿是耀眼的榮耀:2013年榮獲校B等獎學金,2014年校A等獎學金、2013-2014年度國家獎學金;2014年廣東省優秀研究生、2015年暨南大學優秀畢業生等殊榮,並發表6篇論文。
談到成長與蛻變,湯慧君覺得這三年中最大的變化是心態。順利入讀研究生的初期,她也曾迷茫和不自信。當時覺得能考上暨大研究生的實力一定都比自己強,甚至預計接下來的三年又要默默無聞地度過。
來到暨大之後,湯慧君常常利用閒暇時間瀏覽國外文獻、多次參加學科的年會及學術會議,學習本學科的最新進展,並從中尋找論文寫作的新突破口。天道酬勤,在父母和導師的鼓勵下,第一次專業課考試成績遙遙領先、第一篇核心期刊論文成功發表,這一切都讓她發現:原來我也可以。
湯慧君認為自己所獲得的榮譽與導師、師兄師姐等的指導和幫助分不開,與父母默默的支持更是分不開。「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如今的成就」,湯慧君如是說。
現今談起成績,湯慧君最大的感受已是——遇到挫折時不要否定自己,只要你肯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我希望30歲前儘量去學習不同的東西,包括財務會計、金融、法律、經濟、商業知識,讓自己儘快進入商業圈子,建立人脈。30歲過後,根據機會進行各方面的嘗試。」本科就在我校就讀的李耀淘這麼談起自己的人生規劃。
李耀淘,管理學院會計學專業研究生,成績優秀,三次獲得「國家A等全額獎學金」,556分通過CET-6,手握劍橋商務英語證書;用友、金蝶財務軟體、Stata統計、VB二級等軟體的熟練操作不在話下。
「我每天堅持8點起床,帶著早餐到圖書館學習,中午吃完飯後就到圖書館睡午覺,然後一直到晚間22:15回宿舍。每隔兩周我就會提前到21:00去操場跑步。」李耀淘把學習生活安排得井井有序,「我最堅持不懈的事應該是發表論文了,大概用了一年時間完成,期間收集、分析數據,跟導師商量討論,初稿出來後,繼續修改成二稿,最終在《中國工業經濟》發表了關於產業政策與企業投資行為關係研究的論文,獲得一致好評。
李耀淘對自己要求很高,除了在科研上有不錯得成績,李耀淘的實習經驗更是豐富。廣州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創新融資部、中國審計署駐廣州特派員辦事處、畢馬威華振會計事務所,都留下他回味無窮的足跡。
「本來我沒有想過參加這麼多活動的,本科已經擔任過(院)學生會的主席了,也去參加過很多的活動,成績勉勉強強能夠保研,但是希望研究生能夠獲得更高的成績,想專心學術。」在讀研究生期間擔任了班級班長的何力回想起自己當初的規劃。
何力,廣東韶關人,本科就在我校就讀,又曾經擔任學生會要職,跟學院老師比較熟,於是「班長」一職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他的肩上。成為班長的何力組織過班級旅遊、紀念活動,也擔任過學院舉辦的翻譯研討會活動負責人。談到時間安排,何力說,「如果要組織活動,我就會把那段時間要忙的論文和學習的東西提前完成,然後再全身心地去投入(活動)。研究生去協助活動,很多時候都是項目負責人,不能去敷衍它,不然影響很大。」
作為外國語學院英語筆譯專業的何力,在這兩年內也順利地完成了15萬字的翻譯總量,翻譯過《翻譯歷史與文化問題》論文集等,不忙的時候他經常會跑圖書館借書。「以前借的書大部分沒有看完就還了,現在倒是看了不少的書,而且不一定是專業的書。」何力補充道。
何力的就職意向是老師,投的簡歷一半也是教育單位或機構,不過當初曾想過在研究生期間主修會計學的他,也嘗試了其他單位,最終南方航空總部、珠海一中、暨大、韶關學院、中國移動、中國人民銀行等9個單位或企業向他拋出了橄欖枝,而他選擇去了廣東省人保財險公司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
不過,談到研究生的成就,何力最滿意的並非是拿到9個offer,也不是每年都拿A等獎學金,更不是曾經獲得過優秀研究生幹部、優秀志願者,而是是他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師門的凝聚力。何力記得每個同門的生日,也會在生日前一天提醒其他幾位做好準備,閒暇時他經常會組織同門的同學一起去玩,增加彼此的向心力。
【編者註: 何力,2011-2013年留校學生處,在學生社區教育管理中心工作,曾任學生宿舍樓棟聯合會指導老師。 】
去了臺灣學了調製飲料的張麗雅
張麗雅,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在畢業典禮上,作為學院的唯一學生代表,從主禮教授手中接過優秀畢業生的獎狀。
本科在北京就讀的張麗雅是福建廈門人,因想要回到南方,又看重華僑院校的平臺,於是她在考研的時候選擇了暨南大學。研二那年,她如願以償,去了臺灣——這個她從小就隔海相望的地方——義守大學交流學習了一個學期。
在張麗雅看來,「(研究生期間)一方面要專注於專業能力和素養的培養,另一方面要多去外面走走,為以後的職業做一個探尋。」在義守大學,研究生可以跨專業跨年級選課,張麗雅除了選了一門暨大沒有開設的與老年人服務相關的課程外——這為她畢業論文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還選了飲料調製課、遊泳課。張麗雅坦稱,「這對我的學業是一種豐富。」
同時擔任校研會人力資源部的部長和學院學生會的副主席,張麗雅把這部分學生工作列為自己時間表裡的第二位,在她看來,「既然選擇了去擔任研會的幹部,就想盡心盡力去服務同學。」而排在第一的,則是學業。研一那會,只要有空,張麗雅就會去泡圖書館,她的成績是專業第一。
張麗雅大概是一個能堅持的人。研三時,面臨著畢業論文的撰寫和學校挑戰杯的參賽的雙重挑戰時,時間緊,任務重,特別是當初一起參與策劃挑戰杯項目的同學有的已經畢業了,需要重新引入新成員,「我的指導老師以為我會放棄這個比賽的,身邊也有一些同學放棄了。」「我沒有。」張麗雅補充道。
最後校挑戰杯賽她們小組獲得了一等獎。
除了學習,張麗雅還喜歡攝影和旅行。去過雲南、桂林、南京、武漢、福州、港澳臺等。現在閒暇時,張麗雅還喜歡調製飲料。
「一開始是沒有讀博的想法,後來跟著我的導師楊星教授做了一個國家課題——信用衍生品定向研究,楊老師發現我還是有一定的潛力做科研的,恰巧那時候也出了一點成果。如果馬上畢業的話,研究就繼續不下去了,就浪費了。」
研一、研二就順利通過註冊會計師考試的胡國強這樣談起自己當初讀博的原因。胡國強,江西人,本科在我校就讀,研二那年,因表現優異,被老師選中,成為我校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第一名入選「2+3」(2年碩士+3年博士)計劃的學生,今年26歲,即已取得博士學位。
談到博士期間的學習工作規劃,胡國強笑稱,就是希望能夠畢業。我校對金融學碩博連讀的學生要求較高,要求必須在A類期刊發表論文。「因為發A確實很困難,能夠畢業,其實已經很滿足了,很滿足了。」胡國強補充道。除了發表了兩篇A類論文,胡國強在博一就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
三年就通過CPA和國家司法考試的胡國強一開始是劍指投資銀行的,這兩個資格證也是為了充實自己和抵達目的地而準備的鋪路石,於是博一之前,包括研究生期間,胡國強經常會窩在教室裡學習,「幾乎是從早上8點到晚上10點,」 忙得幾乎沒什麼時間去做運動。不過博一之後,胡國強開始重新調整,也沒有那麼頻繁地往課室跑了,他發現,「做學術不一定要在一個封閉的空間,很多時候要靠一些靈感,多動一動,跟別人交流一下,有可能就突然會有些靈感。」現在,他通常一個禮拜會去踢一次足球。
博士畢業,胡國強並沒有去當初心心念念的投資銀行,深入了解後,明白投行並不符合內心嚮往後,他選擇去了廣州股權交易中心工作。「這種區域交易所,是金融的一個發展方向。可能我有一定的冒險精神吧。」
6歲開始讀書,26歲博士畢業,讀書20年整。曾經也很想離開學校去工作的胡國強坦稱,「儘管現在還沒有完全畢業,但是已經開始懷念學校的生活了。」
失敗的人各有各的失敗,平庸的人各有各的平庸,成功的人都是相似的。
來源:暨南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