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峽兩岸經貿文化友好往來中,活躍著一批「暨南人」。
據統計,暨南大學是大陸接收臺灣學生最多的高校,截至2016年9月27日,暨大在校臺灣學生有886人,在這裡求學的臺灣學子,多數選擇了會計、財稅、企業管理、國際關係、醫學等學科。
臺灣有200多位骨幹會計師畢業於暨大,每年有一批暨大醫學畢業生返回臺灣從醫……甚至在臺灣地區的南投縣,也有一個「暨南大學」,演繹著兩岸一脈、血濃於水的故事。
暨大校友推動臺灣創辦「暨南大學」
在臺灣南投縣埔裡鎮的日月潭風景區,蜿蜒上山,一片翠綠盡收眼帘,數棟中國風的建築融入於山水間。這是臺灣海拔最高的大學,即臺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以下簡稱「臺灣暨大」),與坐落廣州的110歲暨南大學「同根同源」。
臺灣暨南大學圖書館。
1984年,暨大美國南加州校友會會長雷博平應邀到臺北,與暨大的臺灣校友徐亨、新加坡校友戴始仲和楊淑蓀一同推動臺灣設立暨南大學。
當時,臺灣為了減少區域發展不均,決定在南投成立一所綜合型、重視僑生的大學。1995年,臺灣暨大成立。
目前,該校被列入臺灣地區教育部門25所「大學繁星計劃」,設有人文、管理、科技、教育等學院,有19個學士班、27個碩士班、14個博士班,擁有全臺最優秀的船艇和高爾夫實踐課程,弘揚中華文化「中道」精神,致力培養海內外優秀人才特別是僑界人才,是臺灣地區知名的「小而美」的優質大學。
臺灣暨南大學代表隊參加「2016海峽兩岸暨南結構模型大賽」時留影。
臺灣暨大前代校長徐泓教授曾介紹,「暨南精神」其實是薪火相傳的。暨南大學校訓為「忠信篤敬」,臺灣暨大的校訓為「誠樸弘毅,務本致用」,一脈相承。兩校師生在學生培養、學術研討、科研培訓、賽事交流等領域經常互訪交流。
培養臺灣學子,暨大「臺灣班」貢獻卓著
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越來越多臺灣學子選擇到大陸讀書,暨大便是不少臺灣學子的選擇之一。
而在專業選擇方面,臺灣學生在暨大多數選擇會計、財稅、企業管理、國際關係、醫學等學科。暨大學生會設立有臺灣學生會分部,臺灣學生可通過該組織直接與學校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反映學習生活中的問題。
暨大還特意設置「臺灣班」,為臺灣碩士和博士生專門制定了一套針對性的培養方案,提供全套教學服務。據悉,這是華南地區首個研究生「臺灣班」。近年來這個專班由暨大臺灣校友會執行長李宛平負責推廣,每年會推薦臺灣學生到學校攻讀。
花蓮縣長傅崐萁就是「臺灣班」的傑出代表。他2005年來暨大攻讀國際關係博士研究生,多次往返兩岸之間,推動和平發展。
傅崐萁
今年6月,第八屆海峽論壇在廈門舉行。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傅崐萁等人在會議上發言呼籲,兩岸民眾是兩岸關係發展最有力的推動者,應當大力加強兩岸民眾交流,推動兩岸和平發展。
今年10月,傅崐萁又到訪廣州,與廣東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林雄會晤,希望加強與廣東在農業、觀光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期待早日開通花蓮與廣州、深圳的直飛航班,建立兩地更加緊密的交流合作關係。
在母校110年校慶之際,傅崐萁專門發來了祝福視頻。他在視頻中說:「在過去的110年,中華民族散落在全世界各地的華僑子弟,能夠回到我們的文化的發源地、我們的大陸,在暨南大學就學,非常榮幸。崐萁身為暨大的一分子,為暨大祝福,更將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發揚光大持續努力。」
大陸首例!臺灣學生當上學生會主席
廣東是臺胞在大陸投資最早、臺資企業最多、臺資經濟發展最快的省份之一。有不少臺灣企業家、會計師都曾有在暨大求學的經歷。
暨大臺灣校友會秘書長傅文齊告訴記者,臺灣學生選擇暨大,一方面是暨大海外學生相對較多,辦學國際化程度高;另一方面是他們對大陸尤其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動向、制度體系方面有濃厚的興趣,想選擇相關專業學習。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光電系大二學生張千祐表示,他之所以選擇到大陸念書,主要是希望能開拓視野、認識更多人。
據不完全統計,暨南大學會計專業在臺灣的校友大概有200多人,分布在臺灣經貿文化等領域。
暨大每年還為臺灣培養出一批醫學畢業生。暨大招生辦老師介紹,臺灣學生喜歡報讀醫學專業。醫生在臺灣很吃香,社會地位較高,但臺灣對於醫學生的招收量較少,所以臺灣學生傾向到大陸學醫後再回臺灣就業。
有不少臺灣學生在暨大讀書期間,積極參與各類組織活動,劉孝威就是其中之一。
6年前,劉孝威到暨大就讀口腔醫學專業。生於臺灣、長於馬來西亞的他性格活潑,讀書期間,他積極投入學生工作,通過報名競選,擔任暨南大學學生會主席,成為大陸有史以來第一位臺灣籍高校學生會主席,他還兩次參加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的主席團會議。
劉孝威
「這一切,都是我之前不敢想像的。」劉孝威說,「事實卻證明了,這裡不僅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地方,更是一個充滿包容的地方,只有自己有想法,有行動,那麼一定能實現!」
本科畢業後,劉孝威選擇了留在大陸讀研究生。他笑著說:「我看好這裡的發展空間,未來會更加精彩!」
校友故事
有著「臺灣現代舞藝術大師」之稱的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舞蹈學系系主任張曉雄,是暨大在廣州復辦後的第一屆學生。
這位當年一心想學文學創作卻被分配到歷史系的年輕人,最終成了臺灣現代舞藝術的「領頭羊」。他所在的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專業享譽全球,培養出了多位知名的現代舞藝術家。
張曉雄
他說,在暨南大學學習四年,校園的開放、包容精神,為他從事舞蹈藝術積澱了紮實的美學和哲學基礎。
1978年,張曉雄考入暨大。由於歷史因素,在那屆總共七百多人的學生中,既有「老三屆」,也有不到16歲的年輕人。年齡的差異導致學生的觀念差異很大,多元思想在同學間有趣地並存。
「教授們的觀點也常有交鋒,多元思想的碰撞,讓大學課堂變得極富趣味,充滿刺激。上一堂課教授的觀點,在下一堂課就被推翻,也絲毫不奇怪。」
張曉雄笑稱,自己大學四年一直在汲取各方面的知識養分,學的是歷史專業,又旁聽了大量中文系的課,其熱愛文學的精神感動了中文系老師,甚至寫過表揚信送到歷史系來。
課餘時間,張曉雄還加入學校的遊泳隊、創立舞蹈隊。作為舞蹈隊隊長,他每天傍晚都會和隊員準時出現在大禮堂外,進行舞蹈訓練。
1982年從暨大畢業後,張曉雄進入南澳大利亞阿德雷德市表演藝術中心主修現代舞,從此開始專業表演生涯。1996年在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擔任副教授至今。
二十多年來,張曉雄一直在打通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舞蹈體系,嘗試建構東方的現代舞訓練體系。他的教學與創作足跡,遍及廣東現代舞團、臺灣雲門舞集、香港城市當代舞團、北京舞蹈學院等,持續推動著兩岸的現代舞交流發展。
採寫:
記者陶達嬪 暨南大學師生 李偉苗 陳思穎 楊陽
統籌:
梅志清 麥尚文 劉江濤 嚴亮
執行:
陳楓 吳少敏 陳文舉 蘇運生 王輝 曾妮
回復「1」,查看《廣東異地高考全面放開》
回復「2」,查看《中山大學將建5000畝深圳校區》
回復「7」,查看《廣州最全「名班主任」名單》
回復「18」,查看《廣東再無2B,高考二本AB線合併!》
回復「19」,查看《廣東高校教師不再是「金飯碗」》
回復「46」,查看《廣東高考改革確定:3+3考試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