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有位親戚告訴劉建人,現在的玉器市場行情不錯,不妨改做玉器。帶著好奇之心,他跟著親戚到蘇州的朱家園跑了幾次。
一個新疆商人有一箱大約10公斤的玉石原料要出手,開價10萬元。親戚告訴劉建人,東西不錯,但他猶豫了,直至第五次,劉建人才決定嘗試一把,將第二次去時看到的這箱玉石原料買了下來。
當時,他的想法很簡單,如果能保本,就是贏了,如果輸了,就算交學費。回到上海後,他請了一位行家來鑑定,結果超出劉建人的預期,全部都是帶皮的新疆和田玉子料。8個月後,有人願出50萬元收購這箱玉石原料,他贏得了40萬元的差價。初次嘗到甜頭後,劉建人發現,玉石原料具有相當的升值潛力。
他拜了幾位懂行的老法師為師,還購買了各種有關玉石知識的書籍,從理論知識到市場行情,每一個值得研究的環節他都不放過。僅短短數月,他對玉石的熟知程度就有了很大提高,同時,他也加快了投資的步伐,幾個月內又購進了不少玉石原料。
經過努力,他那房間裡大大小小的箱子和盒子,都被各式各樣的玉石佔滿了。其中,令劉建人最得意的是一大批現堆放在蘇州加工點倉庫裡的碧玉原料。據介紹,市場上每公斤碧玉的價格在千元左右,他轉讓了其中一小部分,收回投入的5萬元成本,其餘的繼續捂著。
他發現,雖然玉石的原料要比成品更有升值潛力,但它的流通範圍比較小,只局限在懂行的玉器商人之間。人們平時喜愛購買和佩戴的玉器飾器,才佔了玉器市場的多數份額,是一塊很大的「肉頭」。
蘇州有很大的玉器交易市場,玉器加工也很出名,於是,他馬上籌集資金,在幾個朋友的幫助下,在蘇州開了一個玉器加工點,並高薪聘請了數位頗具玉石雕刻經驗的能工巧匠進行設計加工。
為了增強競爭力,他開始學習設計圖案。在翻閱了各種參考書目後,他發現古代工筆畫中的圖案非常古樸清新,將之雕刻在墨玉、黃玉等玉石上反而比傳統的白玉更奪人眼球。於是,他將兩者相結合,請師傅在墨玉上雕刻了各類工筆圖案。
這一招果然奏效,此系列玉器飾品推出後,非常受歡迎,對於玉石投資的後市潛力,劉建人還是相當充滿信心的。他覺得,玉器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顯現出它的價值。
劉建人說,雖然做玉石生意的時間不長,但他卻悟出一些小門道,認為應當把玉賣給最需要的人,這樣才能顯現出玉的價值。
現在,劉建人的目標是不斷積累資本,逐步建立自己的玉器品牌。
本文來自生意我最行,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