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的特質之一是哲人對經典的不斷闡釋,正因如此,隨著近年來學者對提煉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自身特質的自覺,經典解釋研究日益成為相關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明清之際〈大學〉詮釋研究》(陳群著,科學出版社2017年3月版)就是這樣的研究成果。
《大學》詮釋的
三大問題
對於《大學》詮釋的研究,學界以往比較關注版本問題,所論以描述版本內容為主。該書還系統提煉出《大學》詮釋的三大問題,將之概括為版本、義理及作者與學派歸屬。當然全書並非只是羅列三種問題,而是通過對《大學》詮釋史的系統考察,詳述其形成歷程,且對其中較為重要的詮釋者的思想作了細緻分析。比如在闡釋版本問題時,首先分析了出現版本問題的原因,論證這一問題被提出絕非偶然,而是有其文本的內在根據。然後詳細分析並比較了鄭玄注本、二程改本、朱子改本及偽石經本,認為後來版本之所以被不斷提出,根本原因在於詮釋者所持義理不同。在闡述作者與學派歸屬問題時,該書提出,《大學》義理的不確定性產生了這一問題,並詳細分析了學術界在這一問題上的兩種重要看法,對主張《大學》當屬荀子一系的觀點提出質疑。
朱子和陽明的詮釋範例
中國經典解釋有一大特色,即在對某一經典的解釋中,會形成一些詮釋範例。作者對這一問題有明確的意識。其在「緒論」中就明確提出,《大學》詮釋的一大特色,就是以朱子、陽明的詮釋為範例。不過,該書運思之妙在於,它並未在行文之始即詳細論證這一問題,而是闡述完其主體內容——明清之際的《大學》詮釋後,以之為論據論證了其說。這種處理的好處在於論說言之有據。
作者認為,義理形態的對立,是朱子、陽明的詮釋成為解釋範例的關鍵條件。作者的分析並非停留於表面的差異,而是深入到義理內部。比如在對「正心」的解釋上,不僅詳細比較了朱子、陽明的解釋,並且深入討論了朱子以「存心」解釋「正心」的原因。通過分析明清之際近十位哲人的《大學》詮釋與朱子、陽明詮釋的內在關聯,用史實向讀者論證朱子、陽明的詮釋的確是《大學》詮釋的範例。
在論述過程中,作者始終以三大問題為中心,以朱子、陽明的詮釋為理論基礎,從而使得全書呈現出邏輯性強、論述系統的特點。
在具體論述中該書時有創見。如在闡述劉宗周的詮釋時,依據劉宗周詮釋宗旨的不同,詳細介紹了其前後兩個時期的詮釋。其中,對慎獨與知止關係的論述,以及對劉宗周何以需要從前期以慎獨為宗旨的詮釋,轉向後期以誠意為宗旨的詮釋原因的分析,無疑是時賢所未能措意的。其中,對劉宗周「《大學》為疑案」說的解讀,以及由此引發的對經典與解釋關係的探討,均頗有新意。在理解王船山的詮釋時,除了分析「明德」即「身心意知之德」、格致相因、「正心」即「持志」等觀念頗具新意之外,還通過對船山論八條目之關係的解讀,將船山有別於以往宋明儒的內聖外王之道揭露出來。在闡釋陳確的《大學》詮釋時,該書不同於以往研究僅僅看重其《大學辨》,而是通過對《大學辨》的細微觀察,提煉出陳確歸宗知止的詮釋旨趣。此外,作者通過重新梳理陳確哲學重行、重踐履的為學宗旨,據此以知行關係為中心去梳理《大學辨》。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