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藝術教育中歌劇、舞劇、音樂劇的缺位

2020-12-11 搜狐網

  歌劇是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傳入中國的。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的《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揚子江風暴》《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白毛女》《王秀鸞》,到五六十年代創作的《小二黑結婚》《劉胡蘭》《紅珊瑚》《洪湖赤衛隊》《劉三姐》等較為成熟的民族歌劇,再到「文革」後出現的《雷雨》《原野》《黨的女兒》《蒼原》《祝福》《青春之歌》《花兒與少年》《遙遠的胡楊樹》等大批更加成熟的原創歌劇,我國的歌劇創作和演出不斷取得了新的成就,但是,仔細思量,在我們的戲劇教育中,卻少有歌劇教育。國立劇專、延安時期的魯迅藝術文學院戲劇教育,都曾經有歌劇教育。1950年中央戲劇學院建校時也是有歌劇系的,知名女導演陳顒就是第一屆歌劇系的學員。但是,在後來的辦學調整中,成建制的歌劇教育單位就沒有了,只是根據教師情況在演員的聲樂教學中涉及到美聲和歌劇唱段。時下的戲劇院校,是沒有完整的歌劇教育文化的,無論是民族歌劇還是西方歌劇都沒有。原因可能是:歌劇品種儘管屬於戲劇文化範疇,但是,由於過多依賴音樂文化尤其是聲樂演唱藝術,所以,音樂院校的教學機構,往往有「聲樂歌劇系」(簡稱「聲歌系」)的設立,但是,很多音樂院校都去掉了「歌劇」教學內容,只強調「聲樂演唱」,強調歌劇的音樂性,淡化和忽略了歌劇的戲劇性。因此歌劇學習內容變異為「聲樂系」聲樂專業演唱技法技巧的附庸,或者音樂欣賞課的內容。

  歌劇在我國現行戲劇教育體系中的教育內容是缺失的。音樂院校的聲樂表演教學,往往只是美聲唱法教學當中涉及到西洋歌劇的唱段、片段演唱教學;如果民族唱法教學的教師有心,也會從《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江姐》一類民族歌劇裡選擇一些唱段作為教材訓練學生的演唱能力。但是,教師們很少從「戲劇文化」的層面去培養、訓練學生們的戲劇知識和戲劇表演才能,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參加歌劇排演,上了舞臺,除了嗓音訓練的基礎和演唱技巧的準備以外,戲劇層面的文化悟性與形象塑造的能力都是欠缺的,缺少真正的歌劇演員的表現魅力。

  這很大程度地反映了歌劇人才的培養在教育環節上的缺失,這種教育缺失給中國戲劇文化發展帶來的致命缺欠是,歌劇院的創作人才,實際上多半靠實踐經驗照貓畫虎。結果是,一定程度上,歌劇創作不如話劇以及中國傳統戲劇那樣佳作迭出、成果輝煌,那麼,我們的戲劇教育是否應該對這種狀況有所反思了呢?

  如果說歌劇教育在藝術院校的教育體系裡是缺失的,那麼,舞劇、音樂劇的教育同樣也不到位。

  音樂劇的雛形,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上海的一些輕歌劇演出,而中國對於音樂劇的研究,是以20世紀90年代初鄒德華、居其宏、劉詩嶸等學者成立了中國音樂劇研究會為標誌開始的。

  而中國舞劇,應該說是在西方舞劇文化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當代觀眾最早的記憶應該是《小刀會》和《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沂蒙頌》等被稱為「紅色經典」的作品,後來有《祥林嫂》《紅梅贊》《阿詩瑪》《潑水節》《大夢敦煌》《絲路花雨》《花木蘭》《一把酸棗》等。

  音樂劇與舞劇在藝術院校存在著教學內容不完整情況,這是因其特點決定的,因為,它們既是舞蹈,也是音樂,更是戲劇。生存在一個交叉地帶,專業上具有綜合特點,結果在舞蹈、音樂、戲劇領域裡就處於尷尬的「三不管」狀態。歌劇、音樂劇、舞劇的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方式,實際上對我們分得太細緻的學科、專業提出了辦學課題,那就是:教學、研究、創作展演上「新的綜合」。這裡,要特別處理、調適好現實專業結構與客觀需求之間的關係。

  那麼,最好的方式應該是,以創作項目調動學院資源,讓不同教育單位的資源向一個劇目創造的項目聚合,統一指揮,也許可以帶動辦學綜合實力的顯現,也許可以有意識地整合教學單位的藝術資源與創造熱情。項目是整合資源的一種短暫但是有效的途徑。

  藝術教育缺少綜合的長效機制,如何在教育設計中突出對人才綜合能力的培養,的確是我們戲劇教育單位應該反思的問題。

  在用項目方式檢驗了藝術教育的「綜合創作能力」之後,就應該深入思考和著力展開課程體系、教學過程、質量標準的「綜合辦學能力」運行了,設計一整套課程將舞蹈、音樂、戲劇的人才培養納入一個可分可合、互依互滲的體系當中。

  時下大量的主題模糊、線索隨意的大型「舞蹈詩」、「舞蹈詩畫」、「舞蹈音詩畫」,其實從一個側面透露了「舞劇」創作能力不夠的事實。那麼,應該意識到,在戲劇院校以及舞蹈、音樂院校,戲劇教育大有可為。北京舞蹈學院率先開設了《舞劇創作藝術概論》,但是全國舞蹈學院中開設類似課程的很少;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上海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四川師範大學現代藝術學院……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大約30所學校創辦了音樂劇教育或者課程。但是,有多少是將音樂劇、舞劇當作戲劇藝術去講授、去研究的。人們常常把舞劇當作一種舞蹈體裁,或者將音樂劇當作一種遊戲舉行的音樂舞蹈表演,那樣的認識其實並不確切、並不到位。而這種不確切、不到位,恰恰是戲劇教育應該大顯身手的地方。

(來源:中國作家網 作者:吳 戈)

yule.sohu.com true 搜狐 http://yule.sohu.com/20130717/n381836626.shtml report 2170 歌劇是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傳入中國的。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的《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揚子江風暴》《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白毛女》《王秀鸞》,到五六十年代創

相關焦點

  • 《歌劇魅影》- 關於歌劇(音樂劇)的藝術啟蒙
    首先,解釋下歌劇和音樂劇的區別音樂劇的歷史很短,現形式更多樣,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目的都是為了突出劇情。回到這個電影,《歌劇魅影》大量採用古典音樂背景,又加上音樂劇,在音樂劇中套上歌劇,就此創作出一部音樂劇力作。作為音樂小白,是怎樣被吸引,並且成功被安利的呢?
  • 藝術鑑賞:舞劇論文範文資料,舞劇在中的藝術表現
    舞劇的布景不可能將人物衝突放到一個固定的場景中,而時常需要劇中的人物跳躍的、 進行不同的時空變換。一 舞劇在發展創新中的藝術表現(一)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隨著科技的發展,高科技手段遍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舞劇的創作。
  • 歌劇與音樂劇有什麼區別?在西方歌劇中感受心靈的震顫
    在西方文化藝術中,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西方歌劇,同時這種聽覺、視覺藝術也是西方文化藝術中的璀璨明珠。 有些歌劇中都會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語歌劇都有一場芭蕾舞表演。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
  • 藝考中「音樂劇」是什麼專業?
    雖然音樂劇和歌劇、舞劇、話劇等舞臺表演形式有相似之處,但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解釋下呢,就是說音樂劇和話劇總體性質差不多。
  • 第四屆全國歌劇舞劇音樂劇優秀劇目展演11月舉行
    由文化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承辦的第四屆全國歌劇、舞劇、音樂劇優秀劇目展演將於2006年11月5日-30日在上海市隆重舉行。今天上午,主辦方在文化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文化部藝術司司長於平、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副局長劉文國等出席發布會並做了發言,文化部辦公廳副主任陸耀儒主持了發布會。
  • 歌劇和音樂劇區別在哪?
    從這個角度來說,首先,歌劇和音樂劇,都是同時擁有美和思想的藝術,而且核心元素都是音樂和戲劇。但是它們有不同。歌劇與音樂劇的最本質差別是藝術理念的差別,換句話說,就是藝術類別和目的的差別。歌劇歸屬於音樂藝術(美感第一,主題第二)的範疇,而音樂劇歸屬於戲劇藝術(主題第一,美感第二)的範疇。
  • 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別
    歌劇和音樂劇是兩種不同的音樂體裁,既彼此有深厚聯繫和相似點,又有相當的區別,但實際上卻分屬於不同的領域。但藝術上沒有孰優孰劣的說法,只是藝術領域內百花齊放的兩支而已。
  • 音樂劇、話劇、歌劇都一樣?那你就錯了!丨美靈格
    不少家長在帶孩子試聽過美靈格的音樂劇課程後,紛紛表示已經「入坑」,甚至有的家長迷上了音樂劇這一藝術——畢竟,觀看現場演出,比看電影過癮多啦!尤其是一些音樂劇,還能帶著孩子去看,平時只能在熒幕裡看到的角色,活生生地展現在眼前,孩子別提多喜歡啦!
  • 清華大學學生音樂劇社專場演出《歌劇魅影》精彩綻放
    普及高雅文化 追逐藝術夢想清華大學學生音樂劇社專場演出《歌劇魅影》精彩綻放清華新聞網6月12日電 (通訊員 夜 毅)6月11日晚,清華大學學生音樂劇社專場演出《歌劇魅影》在音樂廳舉行。唐 科 攝《歌劇魅影》改編自法國作家勒魯的同名歌德式愛情小說。音樂劇講述了在巴黎的一家歌劇院裡,出現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虛幻男聲。這個聲音來自住在劇院地下迷宮的「幽靈」,他愛上了女演員克麗斯汀,暗中教她唱歌,幫她獲得女主角的位置,而克麗斯汀卻愛著劇院經濟人拉烏爾,由此引起了嫉妒、追逐、謀殺等一系列情節。
  • 歌劇舞劇音樂劇 有新意觀眾就買帳
  • 中國作曲家創造獨立的話語體系 歌劇音樂劇方興未艾
    詠嘆之聲   歌劇音樂劇方興未艾   據不完全統計,僅去年一年首演的原創歌劇音樂劇就有《高山流水》《駱駝祥子》《錦繡過雲樓》《運之河》《彝紅》《雪原》《一江春水》《八月桂花遍地開》《元培校長》《聶小倩與寧採臣》等多部。
  • 如何靠耳朵聽來辨別音樂劇和歌劇
    自《一眼識別音樂劇&歌劇》一文發出後,筆者收到一條留言,「只是從表面上看能區分,但是,從音樂中特別是唱的部分我還是分不清什麼是音樂劇音樂中歌曲?什麼是歌劇音樂中歌曲?」雖然不知道這是不是廣大觀眾的普遍困惑,但這個問題卻給了我另一個普及音樂劇&歌劇區別的靈感。
  • 《馬向陽下鄉記》唱響「民族歌劇新樣本」
    《馬向陽下鄉記》是青島歌舞劇院創排的第二部收穫文華大獎的作品,2013年舞劇《紅高粱》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獲得文華大獎,張樂群認為創作精品是劇院發展的頭等大事,有信心在其他藝術形式上也能創作出精品,《馬向陽下鄉記》再次驗證了歌舞劇院隊伍堅忍不拔的精神。
  • 泉州舉辦舞劇《白毛女》紅色主題藝術導賞活動
    5日,泉州文旅集團黨委組織開展了為期2.5天的黨員教育學習活動。12月5日下午,泉州文旅集團與泉州大劇院聯合舉辦了「傳承紅色經典,追憶崢嶸歲月」黨建學習暨舞劇《白毛女》紅色主題藝術導賞活動。全體到場人員一同參加了舞劇《白毛女》的演前導賞活動。芭蕾舞劇《白毛女》是上海芭蕾舞團的扛鼎之作,它影響和打動著千百萬人,伴隨著幾代中國人的成長……芭蕾舞劇《白毛女》是1964年上海舞蹈學校的師生勇於創新,共同探索芭蕾民族化,根據同名歌劇集體創作改編的成果。
  • 音樂劇《歌劇魅影》《西區故事》導演哈羅德·普林斯去世
    《西區故事》《屋頂上的小提琴手》《歌廳》《艾薇塔》《理髮師陶德》《歌劇魅影》……這些赫赫有名的音樂劇常常與一個人的名字掛鈎,他就是哈羅德·普林斯。憑藉製片人和導演的身份,普林斯曾經創紀錄地斬獲21座託尼獎,是音樂劇史上繞不過去的人物。當地時間7月31日,普林斯因病在冰島雷克雅未克去世,享年91歲。
  • 音樂劇《酒幹倘賣無》即將上演,這部走心催淚的音樂劇是如何打造...
    此次創作過程中,劇組邀請了《酒幹倘賣無》原作曲作詞者侯德健先生作為顧問,將再現影片中的經典歌曲《酒幹倘賣無》、《是否》、《一樣的月光》,邀請艾美獎最佳音樂大獎獲得者王宗賢重新進行編曲和配器,讓流傳多年經久不衰的老歌煥發出勃勃生機,帶給人們久違的感動。
  • 日常聊(zhuang)天(bi)必備:你知道歌劇和音樂劇有啥區別麼?
    在適當的時候祭出歌劇和音樂劇這兩個詞,足以讓一手拿著一串油滋滋的五花肉,一手端著夜啤酒的你,在午夜的街邊小翻板桌邊,變得清新脫俗。歌劇和音樂劇,都是一種混合型的舞臺表演,都融入了音樂、聲樂、舞蹈、舞臺美術等諸多要素。
  • 《歌劇魅影》:一生只看這一出音樂劇
    2013年12月3號,9年後再次登陸上海的百老匯音樂劇《歌劇魅影》一票難求到什麼地步?早在今年五月放票的當天,像世博會一樣排隊的觀眾就幾乎買斷五百元以下的低價票,而後高價位段也很快進入搶購環節。早在2004年,《歌劇魅影》就已在上海大劇院連演100場,掀起一陣音樂劇熱潮。一個陰鬱悽惻的哥特故事通常只會受少數人的青睞,這個慣例在歌劇魅影身上消失不見。
  • 保利藝術教育落戶杭州,學藝術的孩子有了新去處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宇浩12月12日,杭州保利國際藝術中心落成典禮暨「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大師課堂系列活動在保利國際藝術中心舉行。活動邀請到保利藝術教育聲樂總顧問、著名聲樂教育家、中國音樂學院教授馬秋華,保利藝術教育舞劇總顧問、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中央戲劇學院舞劇系主任沈培藝,保利-英國皇家芭蕾舞學校教學總監、英國皇家舞蹈學院高級督導、課程導師黃琤圈,國家一級指揮、浙江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閻寶林等數位頂尖藝術名家,國際知名音樂劇演員、保利藝術教育青年指揮官金聖權出席典禮,在活動現場進行藝術交流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