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畫報韓文版:甘肅民勤打造沙漠上的「雕塑藝術之洲」

2020-12-14 湘湘愛旅行

走進位於甘肅武威民勤縣蘇武沙漠大景區的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呼嘯的風聲更加襯託出沙丘的寂靜和肅穆。放眼望去,一件件形態各異、造型獨特的雕塑作品高聳在靜謐的蒼穹之下,在茫茫這沙漠之中,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另一個世界的故事。

甘肅民勤蘇武沙漠大景區位於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交匯處。這裡三面環沙,沙漠資源豐富,地質景觀奇特,對於建造沙漠雕塑主題公園、打造沙漠旅遊品牌有著先天優勢。2018年8月,以「自然·創新·共享」為主題的首屆中國·民勤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在蘇武沙漠大景區成功舉辦。第一屆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共徵集到來自52個國家和地區的1569件作品,最終評選出《預言》《飛翔的夢想》《徵程》等26件符合沙漠環境和活動主題的作品。2019年7月20日,第二屆國際沙漠雕塑創作營在萬眾矚目下隆重開幕,創作營共徵集到來自63個國家和地區538位藝術家的2327件作品方案,最終選出符合沙漠環境和活動主題的作品方案46件。如今,民勤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共展示兩屆創作營評選出的72件作品。一件件雕塑形成沙漠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將茫茫大漠裝點成充滿詩意的「雕塑藝術之洲」。

自2018年開營以來,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以其獨特的沙漠文化魅力和雕塑藝術感染力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為東西方沙漠雕塑藝術碰撞交流提供了平臺,也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觀賞。據悉,截止到2019年11月,兩屆創作營累計接待遊客65萬人次,成為沙漠旅遊的熱門景點之一。未來民勤縣還將繼續打造沙漠大地藝術集群地和沙漠雕塑主題公園,讓茫茫荒漠變成藝術之洲、生態之洲、文旅之洲。

來源:人民畫報

【來源:武威文體廣電旅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民勤大漠將新增30件「沙雕作品」 全國獨一無二的沙漠雕塑博物館將...
    民勤大漠將新增30件「沙雕作品」全國獨一無二的沙漠雕塑博物館將在這裡建成沙雕作品每日甘肅網7月17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7月16日,來自武威市民勤縣消息:目前新的30件「沙雕作品」正在民勤沙漠雕塑博物館安裝完成,該館所擁有的「沙雕作品」將達到百件。
  • 民勤發揮節會平臺作用助力高質量發展紀實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伏潤之 通訊員馬愛彬民勤,是「絲綢之路」上一顆閃亮的明珠。這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民勤人民的創新創造碰撞交融,造就了沙漠、溼地、水庫、湖泊、草原多元素組合的獨特景觀,創造了燦爛的沙井文化、蘇武文化、駝隊文化,成就了「人居長城之外、文在諸夏之先」的文化傳奇。
  • 沙漠裡的「沙雕」:民勤新景觀
    而民勤的「沙雕」卻因別具一格而備受關注,成為了當地人民和外來遊客倍加喜愛的旅遊勝地。7月22日,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第十屆「重走中國西北角」接力採訪活動武威小分隊走進位於民勤民南路23公裡處的蘇武大沙漠景區的「沙雕博物館」,一覽「沙雕」群景。所謂「沙雕」,指的是建築在沙漠裡的雕塑。
  • 『雕塑頭條』徵集丨「絲路駝聲」 2021中國·民勤第四屆沙漠雕塑...
    活動概述: 近年來,民勤縣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立足縣域獨特資源優勢,成功舉辦了三屆中國•民勤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活動,來自全球33個國家和地區雕塑藝術家的102件沙漠雕塑作品落地大漠,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向世界展現著其無與倫比的雕塑藝術魅力
  • 「絲路駝聲」 2021中國·民勤第四屆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作品方案...
    活動概述: 近年來,民勤縣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立足縣域獨特資源優勢,成功舉辦了三屆中國•民勤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活動,來自全球33個國家和地區雕塑藝術家的102件沙漠雕塑作品落地大漠,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向世界展現著其無與倫比的雕塑藝術魅力
  • 甘肅民勤以「沙」為媒引賓客 「漠上花開」興旅遊經濟
    馬愛彬 攝中新網蘭州5月27日電 (崔琳 馬愛彬)「特色美食、文藝演出、徒步賞景……沙棗花旅遊節,不僅讓我感受到沙漠戈壁的熱情奔放、沙漠水鄉的柔情繾綣,同樣讓我對甘肅民勤縣生態建設取得的成績感到震撼和敬佩。」遊客郭志軍27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表示。
  • 甘肅民勤造「沙漠旅遊」廊道:「劈沙成途」讓風沙線變風景線
    甘肅民勤造「沙漠旅遊」廊道:「劈沙成途」讓風沙線變風景線 201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圖為民眾行進在甘肅民勤官方打造的
  • 民俗交通之民勤駱駝客!
    甘肅民勤是甘肅乃至中國一個比較古老的縣城。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民勤設郡立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民勤養駱駝有著悠久的歷史,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在歷史上造就了民勤人和駱駝的不解之緣。
  • 舌尖上的民勤,羊肉黃米麵
    近日,有機會去了父母親的出生地甘肅民勤縣,尤其是當地的特色美食,小時候對這些美味的回憶瞬間湧上心頭,淡淡的泥土芬芳沁入心扉,濃濃的鄉情讓人倍感親切。民勤的食品小吃一般都選用自產的特等麵粉,做出的大饅頭通體雪白,頂部點綴紅點,很有「藝術範」,吃起來有一種特殊的面香味,食品的體積如此之大折射出民勤人的實在和善良,濃濃的鄉土味賦予了「大饅頭」最原始的風情。『烺乾糧』單從字意上解釋,應該是家鄉人能長期貯備的一種麵食品,類似於新疆的「饢」。
  • 甘肅民勤人參果,來自「人參果之鄉」,甘甜多汁,是低糖健康水果
    通常人們所說的人參果是一種產於我國甘肅武威民勤、酒泉玉門等地區日光溫室裡面的一種高營養水果。日光溫室種植人參果,是甘肅民勤人民的智慧。這種種植方式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也是民勤人抗擊風沙的一種方式,因此,民勤縣也有「中國人參果之鄉」的美譽。
  • 戈壁灘上的「巨嬰」雕塑,你知道在甘肅哪裡嗎?
    甘肅沙漠中竟然躺著一個「嬰兒」?但是這個嬰兒似乎不是凡人它一直在沙漠裡沉睡睡在那一望無際,滿是風沙的沙漠中,十分的安靜這個巨嬰兒就是雕塑《大地之子》它位於甘肅敦煌市瓜州縣紅山坡戈壁灘上,雕塑主體為茫茫戈壁之上趴伏在地、恬然入睡的長15米,高4.3米,寬9米的巨大嬰兒
  • 舌尖上的民勤:手抓羊肉
    有一年朋友約我到內蒙和甘肅交界的沙漠戈壁地區去遊玩,在一個山崗上拜謁了神聖的馬王廟,這個廟宇也許是世界上最簡陋的神邸,佔地面積四五平米,牆壁是用當地隨處可見的石塊壘築的,內牆用泥巴粉刷,外牆是石頭毛茬,一扇經年已久的木門,上面是煅打的扣吊,推開門滿地都是細而淨的沙堆,那是風的傑作。上牆上是泥石壘築的供桌,中央供著一尊一尺多高的神像。
  • 「沙漠明珠」紅崖山水庫今成民勤綠洲生態調節閥
    新華社蘭州12月10日電(記者白麗萍)每年冬季,「沙漠明珠」紅崖山水庫都會吸引上萬隻候鳥在此「越冬」。紅崖山水庫坐落在民勤綠洲的「生命線」石羊河之上。石羊河發源於祁連山東段,其尾閭青土湖像一個楔子,把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里沙漠隔開。1958年,紅崖山水庫建成,極大方便了周邊地區農業灌溉。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石羊河流域水資源開發過度,民勤綠洲地下水水位不斷下降。2004年,民勤縣境內石羊河段持續斷流82天,致使紅崖山水庫無水注入。民勤綠洲也因缺水滋潤,飽受風沙之苦。
  • 69載:綠鎖流沙 久久為功——民勤矢志不渝堅持生態建設掠影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李 軍)西出蘭州370多公裡,來到沙漠邊緣的民勤縣。民勤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最下遊,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境內風沙線超過400公裡,年降水量只有125毫米,荒漠化與沙化面積超九成,是中國四大沙塵暴策源地之一。
  • 跟著非遺遊武威(12)|| 民勤小曲戲
    民勤縣是隴上有名的「文化之鄉」,有「人在長城之外,文居諸夏之先」的美譽,因「俗樸風淳,人民勤勞」而得名。▲民勤小曲戲是植根人民心靈的梨園絕唱,是群眾最為喜愛的「草根」藝術。第五屆民勤小曲戲藝術節於2018年春節期間在民勤縣文化廣場舉辦。圖為觀看小曲戲的群眾。
  • 像邊塞詩一樣精彩的「民勤駱駝客」
    上了哇路呀,動起了身!駝夫連年呀走衙門,叮咚,走衙門!走衙門!這是一首駝夫號子,深受甘肅省民勤縣世代駱駝客的喜愛,從明代唱到現在,已有六百多年,是甘肅省乃至全國獨具特色的民勤駱駝客的文化遺存。民勤縣位於中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和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的夾縫之中,曾經是著名的「駱駝之鄉」。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在民勤縣的歷史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甘肅沙漠上突現一「巨嬰」,獨自沉睡將近三年,遊客:惹人心疼!
    黃沙鋪天蓋地,人跡罕跡,這是我們對沙漠的印象。沙漠一直以它的荒涼炎熱等惡劣的自然環境阻擋著生物的進入。但是,在甘肅沙漠裡卻有一個巨大的「嬰兒」,一個人睡了三年,開車路過的遊客遠遠望去,都油然而生一股憐憫之情。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最實惠遊甘肅的季節來啦!秘籍已備好 注意查收
    遊程推薦線路1:蘭州—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千人走戈壁」、「沙漠高爾夫賽」、「雙遺馬拉松」等品牌賽事)線路2:嘉峪關—酒泉—金塔—航天城—額濟納旗線路3:武威—民勤—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金昌
  • 科技治沙的「甘肅名片」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洪文泉8月末的烈日下,站在民勤縣城西南20多公裡處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緣遠眺,這片曾經風沙肆虐的大地,如今已變成一片鬱鬱蔥蔥的綠洲。成片的沙棗、梭梭等固沙植物交織在一起,頑強地抵抗著百米外的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