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一片冰心在玉壺」
——記韓國總統樸槿惠在清華大學演講
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新華社記者 熊爭豔)「一片冰心在玉壺」,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唐詩名句。今天在華訪問的韓國總統樸槿惠,獲贈學者馮友蘭題寫了這句詩的書法。這句詩也傳遞了中國人民對韓國女總統的情誼。
「這是馮友蘭先生的書法手跡,是他89歲時所寫。這首詩最後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壺』,常用來形容人的高潔品格。」29日,樸槿惠在清華大學演講結束後,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將一幅書法贈予樸槿惠。
漢語開場 用典精當
上午10點多,穿紫色西服的樸槿惠走進清華大學主樓演講廳,臺下約500位師生報以熱烈掌聲。
通曉中國文化的樸槿惠,以一口流利的漢語開場:「我見到各位清華大學學子們,就想到中國一句古話: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
「清華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大學培養出了很多政治領導人,也培養了數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我相信今後各位的想法和熱情將會為中國開啟美好未來。」樸槿惠說。
雖然之後約20分鐘的演講和回答3個提問,樸槿惠都使用韓文,但仍不時引用中國諺語詩句:
「我以前去過蘇州,切身感受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如管鮑之交、三顧茅廬等中國成語,韓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
「為了克服那段艱苦時期,我在筆記本上抄滿了良言佳句,其中最難忘的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紫色,是我們清華校徽的顏色。總統穿紫衣、用漢語開場等都說明她對這場演講的精心準備。」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研究生梁業珍說。
「韓國夢」和「中國夢」相通
「從此,我們要越過韓中過去20年的成功經驗,開啟共創新20年的心信之旅。兩天前,我與習主席共同籤署了韓中面向未來聯合聲明,這既是旅程的藍圖,也是路線圖。」樸槿惠的演講,緊扣《韓中心信之旅,共創新20年》的主題。
她以具體的數字和實例解析韓中關係。「建交雖然不過21年,但兩國友好發展的速度卻史無前例。兩國貿易額已增加40多倍,每天100多架次飛機和船舶往返韓中,兩國各有約6萬留學生在對方國家留學。很多韓國人從小通過書籍和漫畫,接觸《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中國古典文學。」
「信任」是演講中反覆出現的一個詞。樸槿惠說,她從政過程中一直最看重國民信任,在外交領域,她也以信任作為主基調。兩國領導、人民之間如能加強信任,國與國關係肯定會更加密切。此次韓中首腦會晤使她與習主席建立了深厚信任,他們將以此為基礎,開展更有前瞻性的對話與合作。
樸槿惠還分享了「韓國夢」和「中國夢」的相通之處。她說,正如韓國和中國的江河最終流入同一片海,現在中國正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韓國也向著開啟國民幸福新時代的「韓國夢」邁進,韓國與中國共同分享的夢是美好的,韓中和諧相處一定會有光明的未來。
憶人生際遇 勵青年學子
「我遇到不少挑戰,但最困難的時期是父母遇刺身亡,我個人也受到襲擊,差點喪命。」在提問環節,當梁業珍問到「巾幗們在從政過程中要付出更多努力,不知您一路走來,曾遇到哪些挑戰?」,61歲的樸槿惠如此回憶人生困境。
作為韓國前總統樸正熙的長女,樸槿惠說,她最初的理想是研究電子工程,成為專業人才。但父母的遇刺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傷心欲絕的樸槿惠,閱讀了大量中國古典書籍,其中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是幫她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
正是基於此,馮友蘭先生的女兒宗璞女士,得知樸槿惠到訪清華的消息後,特意託陳來院長給總統送來一幅書法。「馮友蘭先生已故去20多年,但他如果在世,一定很高興把這首詩題寫給總統閣下,因為您是他的書的知音。」陳來說。
「在人生低谷,我受到的啟發是,人生一世,終歸塵土,就算有100年光陰,也不過歷史長河中的漣漪。因此,人要活得正直和真誠。無論遭受多大考驗,只要與患難為友,視真誠為道路上的燈塔,絕望也能鍛鍊我。」樸槿惠說。《絕望鍛鍊了我》也正是樸槿惠個人自傳的標題。
「同學們,無論碰到什麼困難,我希望你們不屈不撓,讓每天都充滿希望和夢想,向更宏偉的未來和更寬廣的事業前進!」樸槿惠話畢,臺下掌聲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