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文章,關於評價動畫片《小豬佩奇》的。先是貼出來三段歪果仁的評價,當然列舉的是負面評價;然後貼出作者的觀點,數落了《小豬佩奇》的三宗罪。
作者引用的網友評價,加上自己的觀點,可以歸結為:小豬佩奇很粗魯,動畫片帶壞小孩。
我家裡小朋友超級喜歡《小豬佩奇》,小粉絲一枚。作為小粉絲的支持者,看到這樣以偏概全的文章,不禁義憤填膺,必須說幾句公道話!
01網友的觀點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觀點
在中國《小豬佩奇》,也就是《Peppa pig》非常的火熱。小朋友非常喜歡。很多父母,非常喜歡給小孩子看《Peppa pig》來學英語。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評價。八卦是人類的天性。只是說,這些評價,和事物的真相一致嗎?
1929年,美國發生了一件震動全國教育界的大事,有一個名叫羅勃·郝金斯的年輕人,30歲,被任命為美國第四有錢的大學——芝加哥大學的校長。人們對他的批評就像山崩石落一樣一起打在這位「神童」的頭上,甚至各大報紙也參加了攻擊。
在羅勃·郝金斯就任的那天,有一個朋友對他的父親說:「今天早上我看見報上的社論攻擊你的兒子,真把我嚇壞了!」「不錯,」郝金斯的父親回答說:「話說得很兇,可是請記住,從來沒有人會踢一條死了的狗。」
所以,網絡的評價,有時候不代表真相。另外,各種評價並存,都是正常的,心態要放寬。
再說,國外對《小豬佩奇》的評價,不可能都是負面的,該作者有意摘錄了三條差評,以偏概全,的確很難服眾。
另外,在網上吐槽,只是普通人們的一種言論自由,僅代表了個人的喜好,並不是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總結。
有名望的專家學者,會通過權威期刊,或重要會議,謹慎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結論。而不是在八卦網站上留言。由此可知,普通網友的留言,沒有代表性。
02沒有深入研究便輕易下結論,可怕
通過幾條評價,或者幾十條評價,就輕率得出「英國網友對《小豬佩奇》口誅筆伐」的論斷,只能說是故弄玄虛、為博眼球罷了,英國人跟著躺槍。
作者列出了小豬佩奇的三宗罪,又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沒有深入研究,最好別輕易下結論。因為你是一個「優質的創作者」,百家號是一個公眾平臺,誤導公眾可不好了。文章有18萬的閱讀量,我不清楚有多少家長,會因為這篇文章,而不再給孩子看《小豬佩奇》。
我們家小朋友,看過全套的《小豬佩奇》英文版動畫片,讀過50多本佩奇周邊英文繪本,另外中文版的、中英雙語版的,也讀了幾十本。我都不敢說,我對《小豬佩奇》的研究是透徹的。
小豬佩奇的確很淘氣,一會生氣、一會笑,也有各種「壞毛病」,時常搞惡作劇。但是,她就是一個典型的4歲小孩。4歲小孩不就是這樣天真可愛,帶點不講理嗎?
小豬佩奇被加上了「對父母不敬,壞的榜樣,致命的生活常識」這三宗罪,實在有點冤枉。
03如何正確教育孩子的三觀
前面提到的評論說,《小豬佩奇》的言行,帶壞了他家的小孩。
我不知道。這些歪果仁家裡的小孩怎麼了?玻璃心嗎?我家孩子看了一年多的《小豬佩奇》動畫片,讀了幾十本相關繪本,沒見過她學壞了,也沒有變淘氣了。
如果孩子學壞了,真該好好反思家庭教育的問題,不要歸咎於一部,本來用於娛樂的動畫片。記住哦,《小豬佩奇》不是教育片,被一些家長解讀出兒童教育意義,在下佩服!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家長的言傳身教,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還是拿《小豬佩奇》舉例,
佩奇不講理的時候,怎麼引導孩子? 「你看剛剛佩奇的做法對嗎?」
看豬爸爸放下身段,陪孩子們盡情遊戲時,有沒有反思家長陪孩子時,是否全身心投入?
看佩奇媽媽對孩子們搞破壞後的包容精神,是否提醒我們「不打不罵教孩子」?
看到佩奇和小夥伴們的各種相處,陪孩子聊一聊友誼。
等等這些,都是親子交流的話題。家長的見識和談吐,才是孩子三觀的來源,而不是動畫片。動畫片背不了這個鍋
凡事都有兩面,在孩子年幼時,對事物的判斷缺乏經驗,需要父母的正確引領。那麼,他就是健康成長的。
只有那種,純粹把動畫片甩給孩子看,打發時間的,家長到一邊忙其他工作的,那就要警惕了!
《小豬佩奇》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