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發布中國生態文明發展水平評估報告

2021-02-08 中國環境

 

  

    哪些省市

  生態文明指數

  名列前茅?

  全國省區市中生態文明指數排名前三位的是:

  福建省,75.73分;

  浙江省,75.43分;

  重慶市,74.81分。

  廈門市和杭州市生態文明指數得分都超過了80分,達到A級水平,即整體上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排名前十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分別是:

  廈門市,80.94分;

  杭州市,80.00分;

  珠海市,78.99分;

  廣州市,78.57分;

  長沙市,78.38分;

  三亞市,77.93分;

  惠州市,77.81分;

  海口市,77.57分;

  黃山市,77.51分;

  大連市,76.96分。

  中國環境報記者劉蔚北京報導 4月22日,中國工程院發布中國生態文明發展水平評估報告(2015-2017)。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各地生態文明發展水平普遍提升,2017年,我國生態文明指數為69.96分,總體接近良好水平。根據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項目組長)劉旭判斷,2019年,這一數值可能會突破70分,達到良好水平。

  評估報告是基於中國工程院開展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研究與評估》作出的。這一研究構建了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突出主體功能區差異的中國生態文明指數(Eco-Civilization,ECC)評估方法,完成了2015年和2017年32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含港、澳、臺、三沙市及數據缺失地區)生態文明發展水平評估及變化分析。評估結果準確量化了我國生態文明發展的態勢,客觀反映了取得的成績。

  生態文明指數是以全國的地級市及以上城市為單元,採用綜合加權指數法評估市生態文明指數,以各市生態文明指數平均值計算省和國家生態文明指數。得分大於80分為優秀,等級為A,整體上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得分70-80分為良好,等級為B,整體上能達到國家良好水平;得分60-70分為一般,等級為C,整體上能達到國家達標水平;得分小於60分為較差,等級為D,整體上未能達到國家達標水平。

  根據研究,全國325個地級及以上行政區域中,仍有接近45%的城市生態文明發展水平屬於C級及以下等級水平。具體來說,屬於A級的城市個數佔比為0.62%;B級的城市個數佔比為54.46%;C級的城市個數佔比為42.46%;D級的城市個數佔比為2.46%(參見圖1)。A級的國土面積佔比為0.17%;B級的國土面積佔比為43.87%;C級的國土面積佔比為47.96%;D級的國土面積佔比為8.00%。

  據介紹,與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高收入國家等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環境質量、產業效率、城鄉協調等主要生態文明指標差距明顯(參見表1)。我國城鄉協調、產業優化方面得分還有很大提升空間。17項評估指標中,7項剛剛達標,城鄉收入比還沒達標,僅有53.68分,還處於D級水平。

  此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一是城鄉生態文明發展不平衡。城鄉協調指數平均得分為63.07,27.08%的城市處於D級;城鄉居民收入比平均得分53.68,75.38%的城市處於D級。二是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不平衡。高收入地區綠色生產得分高於綠色環境得分,兩者相差13.84分;中低收入地區綠色環境得分高於綠色生產得分,兩者相差6.32分。綠色生產與綠色環境分值有明顯的背離現象。

  研究顯示,2015-2017年期間,我國生態文明指數得分提高了2.98分,全國各地生態文明發展水平普遍提升。生態文明指數顯著提升和明顯提升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共有235個,佔國土面積的63.38%。生態文明指數得分等級提升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共有96個,其中從等級C提升到等級B的城市最多。分析認為,其主要原因是各地環境質量改善與產業效率提升。主要水汙染和大氣汙染物排放強度、空氣品質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是得分提升最快的指標,分別增加16.79、11.21、5.02、4.59分,充分說明我國汙染防治攻堅戰決心之強、力度之大、成效之大。

  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得到一定緩解。一方面,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不協調問題得到一定緩解。經濟發達地區環境質量指數(環境)與產業優化指數(經濟)的分差由2015年的13.97降到了2017年的7.63。另一方面,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程度逐漸縮小。相比2015年,不同收入地區2017年城鄉協調指數得分都有所增加,但是中低等收入地區城鄉協調指數得分仍低於60分,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

  據介紹,2013年,中國工程院正式啟動「生態文明建設若干戰略問題研究」重大諮詢項目,提出了中國未來十年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戰略部署和重點任務。在此基礎上,2015年又啟動了「生態文明建設若干戰略問題研究(二期)」重大諮詢項目,由徐匡迪、錢正英、陳吉寧、張勇、沈國舫為項目顧問,周濟、劉旭任組長,郝吉明任副組長,邀請了20餘位院士、200餘位專家參加研究。《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研究與評估》是該項目的一項研究任務,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北京林業大學、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等相關單位承擔實施。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表示,本次成果的發布,必將在「生態文明建設」項目工作中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也是踐行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項目還要繼續長期深入系統推進下去,不斷完善不斷深入,為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提供更加準確、更加前瞻、更加及時的數據基礎。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陳左寧指出,要針對當前生態文明亟待解決的問題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的諮詢研究,提高綜合研判和戰略謀劃能力。要站在工程院要建設成為中國特色、國際一流的新興國家高端智庫的高度,做高品質項目、出標誌性成果,以高標準諮詢促高質量發展。

相關焦點

  • 《2019-2020中國AI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在京發布
    8月28日,在中國工程院主辦、浪潮集團承辦的2019中國人工智慧計算大會(AICC2019)上,IDC與浪潮聯合發布了《2019-2020中國人工智慧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旨在評估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現狀,為推動產業AI化發展提供極具價值的參考依據和行動建議。
  • 2019中國海洋生態文明(長島)論壇舉辦
    本報訊  記者張紅梅報導  9月26日,以「陸海統籌體制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2019中國海洋生態文明(長島)論壇在山東省長島縣舉辦。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總經濟師楊超出席並講話。  楊超說,海洋自然保護地是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和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載體和基礎。
  • 《2020中國社會治理與發展指數(CSGDI)年度報告》發布
    論壇同時發布了《2020中國社會治理與發展指數(CSGDI)年度報告》《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知識庫》,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科技賦能、智慧治理、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疫情防控社會治理相關問題等進行了深入交流和討論。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張成崗教授主持論壇開幕式。
  • 探索綠色城市發展標杆典範 2020中國雄安生態文明論壇將舉辦
    "2020中國雄安生態文明論壇",將於2020年12月28日-29日 在雄安新區舉行。屆時,將有來自雄安新區管委會、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務院京津冀協同發展辦公室的相關領導;百餘家入駐雄安的央企代表和施工企業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清華大學、中國社科院、北京綠色交易所、中國建築裝飾協會相關負責人;以及來自全國環保系統、國資委系統、商務委系統和市縣代表近500人,將共同探討:中國雄安,作為中國未來綠色城市標杆典範的歷史意義、實施規範、環境舉措、實際應用、城市"綠色標準
  • 《2020-2021中國人工智慧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發布
    《2020-2021中國人工智慧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發布 《2020-2021中國人工智慧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發布 2020-12-16 12:06:46  來源:網際網路報告從AI算力產業發展趨勢、市場規模、區域算力分布和行業AI算力保有程度等多個角度進行全面綜合評估,旨在評估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現狀,為推動產業AI化發展提供極具價值的參考依據和行動建議。
  • 2018《中國司法文明指數報告》發布
    2018《中國司法文明指數報告》發布  為全國各地加強司法文明建設提供一面可供自我對照的「鏡子」對各地司法文明狀況進行客觀評價並予以公布,對於深入推進司法改革、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司法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司法文明指數」(China Justice Index)是國家「2011計劃」和「雙一流」建設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開發的一種法治量化評估工具。
  • 第九屆河湖治理與水生態文明發展論壇
    關於召開第九屆河湖治理與水生態文明發展論壇的通知各有關單位:「十三五」及今後一個時期,水利工作目標是實現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健全水利科學發展體制機制,要加速實施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積極開展國土江河綜合整治,全面提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著力提高民生水利發展水平,著力構建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體系
  • 《法治政府藍皮書: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2020)》在法大發布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12月6日,《法治政府藍皮書: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2020)》在中國政法大學發布。《報告》通過對2014年-2019年間「百城評估」數據的對比分析,提出六年來地方法治政府建設取得的成就、面臨挑戰與未來法治政府建設的展望。
  • 《中國杜仲產業發展報告(2019版)》發布
    昨日在「中國井岡山杜仲研究與應用大會」上,《中國杜仲產業發展報告(2019版)》和《杜仲研究》發布。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中藥協會會長黃璐琦院士通過視頻向大會發來了祝賀。
  • 中國工程院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
    地理時空大數據、智能納米藥物、類腦智能晶片、可再生合成燃料……中國工程院18日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遴選出93個工程研究前沿與91個工程開發前沿,旨在把握全球工程科技趨勢,推動工程科技創新發展。  「2020年度全球工程前沿研究報告,是基於廣大院士專家集體智慧和大數據分析統計相結合形成的研究成果。」
  • 《中國司法文明指數報告2019》發布
    (本網訊)10月18日上午,國家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在北京舉行《中國司法文明指數報告2019》新聞發布會,中心聯席主任王樹義教授主持。中心理事長、聯席主任張文顯教授出席並致辭,中心聯席主任張保生教授介紹了《中國司法文明指數報告2019》有關數據發現以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排名情況。
  • 《中國大氣環境資源報告2019》 在南京發布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5月18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充分利用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 [光明日報]中國人民大學發布《中國法律發展報告2020》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治評估研究中心/中國法學會法治評估研究基地聯合主辦「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習近平法治思想與中國法治發展評估學術研討會」。
  • 《2020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發布:中國「質量效益」分項數值...
    央視網消息:《2020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今天(25日)在中國工程院發布,「製造強國發展指數」自2015年開始每年持續發布,從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4個一級指標和18個二級指標客觀評價我國製造業整體水平。今天的報告顯示,中國成為整體提升最快的國家。
  • 低碳,節能減排……改造生態工業園區,要有生態文明的理念
    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推進工業生態文明建設,在工業領域實現建設生態文明。中國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要做到有標準可依、以標準建設、據標準考核、示範試點帶動、建立長效機制。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經驗主要有四個,包括領導重視、規劃先行;政策引導、制度保障;多措並舉、狠抓落實;強化監管、節能減排。
  • 國家統計局發布報告顯示——能源發展實現歷史巨變 生態文明建設...
    國家統計局18日發布《能源發展實現歷史巨變 節能降耗唱響時代旋律——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四》和《環境保護效果持續顯現 生態文明建設日益加強——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五》。
  • 李文華:生態系統服務研究是生態系統評估的核心
    5月10日,中國工程院李文華院士在「中國生態大講堂」2006年春季學術研討會上作了題為「生態系統服務研究與實踐」的大會報告。李文華院士介紹了生態服務功能研究的意義和進展,分析了目前所存在的問題,闡述了生態服務功能研究在生態系統評估中的應用。
  • ——最高法發布環資審判白皮書、環境司法發展報告及生態環境保護...
    3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中國環境資源審判2017-2018》(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中國環境司法發展報告2017-2018》(綠皮書)(以下簡稱綠皮書)及生態環境保護典型案例。
  • 中國工程院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六大技術挑戰
    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記者徐海波、溫競華)為推動我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領域高質量發展,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26日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六大技術挑戰(2020)」,分析了我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在感知、網絡安全、新基建等16個領域方向所面臨的技術挑戰。
  • 中國工程院發布關於基因編輯嬰兒出生事件的聲明
    剛剛,記者從中國工程院獲悉《 中國工程院關於基因編輯嬰兒出生事件的聲明》,表示,如涉事作者所作報告屬實,則該「研究」屬於在學術與技術層面「嚴重失當」。同時,該聲明還指出,在倫理與道德層面,該「研究」在嚴重缺乏科學評估驗證,安全性存在不可預知風險的情況下,貿然開展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臨床操作,嚴重違背了基本倫理規範和科學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