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中山石的多種畫法!

2020-12-15 騰訊網

白雪石作品

山水畫中山石常常是緊靠在一起的,而對於山石的畫法也是極為講究的,很多初學者就是沒有弄懂山石的一些畫法訣竅,所以很多時候都是覺得自己完成的作品都是有一定的缺失。現在我們就來看一下關於山石的畫法。

畫山石法

山的外形可分為、丘、壑、峰、巒、崗、嶺、巔等,又有坡度起伏連綿不絕的形勢或因朝暉夕陰,風雨雲霧變化流露出來的自然美,故畫山之前必先遠觀其勢,然後再近看其質。山因地質的不同可分為水層巖、火成巖與變質巖等。山石的質地不同,所表現出來的形態、紋理也不相同,中國山水畫家累積數百年來觀察與剖析的綜合體驗,逐漸髮長出個種皴法,用筆墨線條來表現不同紋理的山水感受。吾師李霖燦教授用「山石紋理,筆墨組合」八個字來定義皴法,可以說是最簡要而恰當的解釋。

白雪石作品

畫石

在談到各種不同的皴法之前,先淺談畫石,石是山的局部;畫石是畫山的第一部,所謂「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現出山的 凹禿凸陰陽,畫出石塊的立體感。畫石的部驟,大致可分成鉤、皴(擦)、染、點,或再增加「提」的程序。「鉤」是用中峰或側峰畫石塊的輪廓,確定其形狀,鉤的線條可依石的特徵靈活運用。「皴」是依山石的 紋理以各種線條(或點)畫出石頭的質感或立體感,也可酌情用偏鋒(筆腹)乾筆「擦」以加強其凹凸或質感量。「染」是以淡墨大筆溼畫石之暗面,待淡墨乾後再做第二次、第三次的宣染,直到感覺充份為止。「點」是用濃墨或焦濃加苔點,若墨色的濃度夠了就算完成,若嫌不足,可用濃墨或焦墨依原有的鉤、皴再「提」一次;提的線條並非依樣重描,而要略相錯開。先以教淡的墨鉤或皴,後以濃墨提,可救可改,且提後教為渾厚,富有變畫。

白雪石作品

山石的畫法:

國畫山石的半寫意畫法具體步驟為:首先在動筆之前要準備好使用的工具、材料,在這裡也就是要準備好毛筆、墨以及生宣紙等。其次在用具材料準備齊整的情況下開始進行繪畫表現。繪畫表現具體為:先調好墨色(根據畫面要求是深是淺),然後目測以及用手指在畫面上簡單的定一下山石所在的位置,在定好位置後開始進行表現。在定好位置的基礎上開始進行繪畫,畫時先用毛筆的中鋒、拖筆、半側鋒以及逆鋒勾畫出山石的外輪廓,然後再用短的中鋒線皴畫山石結構,最後用毛筆的側鋒擦出山石的厚重感。至此,一幅表現山石的畫面就已經完成。

白雪石作品

但自古以來國畫山石的畫法無非是勾勒,皴、擦、點、染。皴法是表現各種石質紋絡的主要手段;是中國畫特有的繪畫技巧和符號化的形式語言;它既具象,又抽象;它可以表現具象的山川地貌,畫家也可以通過它表現自己特有的審美取向和精神氣質;也是國畫區別其他畫種表現自然景觀的主要特徵之一。五代以前,在表現山石時已經出現了皴法,發展到宋代各種皴法日臻成熟,又經元、明、清不斷完善。

披麻皴——是國畫山石的畫法之一,王維、董巨是其畫法的鼻祖,也是歷代文人畫所常用的畫法。此法在表現江南丘陵山巒有其獨到之處,元代黃公望,清代四王多用此法。其畫法要領:多用「中」「偏」鋒(筆含水份要少),行筆時用筆肚走出飛白來,儘量做到空靈透氣,筆筆清晰,切忌粘黏。也有高手用中峰畫出「毛」而空靈之感,如元四家的黃公望,他的披麻皴多用中鋒畫成,難度甚大。

斧劈皴——是國畫山石的畫法之一,五代衛賢已初見苗端,成熟盛行於宋代。李成、李唐是其畫法的大師,南宋時期的馬遠、夏矽也是其畫法的傑出代表,明代的唐寅又有所變化和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此國畫山石的畫法又有所興盛。此法之所以在北宋時期大為興盛,主要是因為, 統治者要求畫家著力表現國家的興盛山川的秀麗。國畫山石的畫法斧劈皴法有利於表現北方大山大水的大國氣度,比較應和北宋國情的需要,這一時期是我國繪畫史上最輝煌的篇章,國立畫院的設立,院體畫風的興盛,畫家可以登堂入室,聲名顯赫,受朝廷俸祿,諸多力作多出於這一時期。

此國畫山石的畫法要領:中鋒勾勒外輪廓線,側峰皴擦渲染,也有高手在勾勒輪廓線時,與皴法巧妙結合,虛實相兼,變化多端。有人認為此法陽剛有餘而韻味不足,其實不然,還是沒有充分掌握其要領。用此法切記:外輪廓線不能太「實」;要反覆皴染,層層透氣;必須與渲染相結合(不至於 太「幹」太「燥」),在強化陽剛的同時,要畫得潤澤;建議最好用絹和熟宣紙來表現。

白雪石作品

常用皴法

雨點皴 雨點皴又稱為雨打牆頭皴,北宋範寬以此表現北方黃土高原的景致。畫時以逆筆中峰畫出垂直的短線,密如雨點。

小斧劈皴李唐的《萬壑松風》是小斧劈的最早且最佳的作品,如雨點皴一般,適宜表現山石剛硬的特色。用筆方向變為側鋒「聽 」出,落筆時頭重尾輕。

大斧劈皴從小斧劈皴演變成,整個南宋 ( 尤其馬遠、夏 圭) 及明代浙派盛行畫大斧劈皴。畫時將筆側臥如斧之砍劈,形狀是平頭尖尾,下筆重而收筆快,最適合表現火成巖的結構。

牛毛皴牛毛皴是元代王蒙所創,以繁密的短筆層疊,適宜表現夏季山頭的蒼潤茂密。牛毛皴源自披麻,亦以中鋒為主 ,渴筆淡墨,層層皴擦。

折帶皴折帶皴是元代倪雲林所創,適宜畫平坡山石。畫折帶皴需「平寫側偃」的結組方式,先以順風橫向畫出,街著轉向側鋒,直落而下。

荷葉皴荷葉皴取荷葉筋展披拂之形,是表現江南土質山脈,經雨水長期衝刷後,形成的景觀特色。畫荷葉皴亦以柔美的中鋒為主,具有披麻皴與解索皴的特色。

荷葉皴

雲頭皴雲頭皴最早見於北宋郭熙的《早春圖》,依雲濤的造形創出,適宜畫煙嵐重深的景致。畫雲頭皴須注意以彎曲的線條組織成,用筆圓轉富有變化。

北宋郭熙的《早春圖》

骷髏皴在王蒙及文徵明的畫中偶見空竅玲瓏如骷髏的山石。畫骷髏時應畫出惡形醜怪為佳,正如古人所揭的石之五德「醜、漏、縐、透、瘦」,窟髏皴適合表現石灰巖地形或海濱的奇石 太湖石等.

米點皴米芾、米友仁父子變董源的「點子皴」而成米點皴,描寫江南雲山煙雨,加上水份的渲染顯得格外秀潤。畫米點宜臥筆而點,注重濃淡交織表現,米點亦有覆蓋於披麻皴上者。

其餘皴法 中國畫皴法的名目繁多,除了上述十種皴法以外尚有馬牙皴、點子皴、豆瓣皴、直擦皴、鬼面皴、拖泥帶水皴、亂麻皴 、亂柴皴、解索皴、捲雲皴等多種。

點苔 畫山石在皴染之後,經常要經過點苔的程序,否則覺得過於光滑乾淨,苔點象徵山石上的小樹或雜草等,後來逐漸趨向寫意寫趣。北宋以前的山水畫多不點苔,南宋畫家表現江南潮溼而易生莓苔的山石,逐漸使用苔點,在元明兩代點苔最為興盛,如趙孟俯的 「立苔 」,王蒙的 「 渴苔 」,倪瓚的 「橫 苔」,沈周的 「攢苔」 及石濤的點苔都有獨到之處,此外尚有泥金苔點,色苔點的使用。

相關焦點

  • 中國畫松樹的三種形式畫法
    李可染國畫松樹中國畫山水畫裡面很多人都喜歡畫松樹,不管是聞名於世的大師還是才入門的新手。松樹好像都有著獨特的氣質和特殊的形式,對人們有著不同凡響的吸引力。那麼松樹到底有幾種表現形式和畫法哪?哪些是可取的?哪些又是太過平庸儘量避免為好的哪?上面這幅畫是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的作品,李可染先生對繪畫一絲不苟,一生勤勉刻苦,對藝術有著深厚的理解和高超的造詣。那麼我們就看看他的松樹有何特點哪?
  • 中國畫基礎知識,中國畫技法之寫意絲瓜、葫蘆畫法教程圖文詳解
    中國畫基礎知識:一、中國畫的特點: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在中華民族的土壤中孕育、發展成熟起來的畫種,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結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別具一格。 中國畫是用毛筆、墨及中國畫顏料通過用水的調節在宣紙上作畫。
  • 圖文教程:中國畫技法之虎的寫意畫法
    素材摘錄自福建美術出版社《中國畫技法 虎》,王連城著,節選網絡共享內容僅供參考,如需深入學習,請從正規渠道購買正版圖書。 一、虎的頭部畫法 虎頭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畫的部分,要著意畫好。畫時先勾勒出頭部的準確動勢,再勾虎的面部表情,依口形的張合、鼻的皺縮、眼的顧盼等不同造型加以刻畫。
  • 淺談中國畫的表現手法
    有時畫家甚至可以把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和事物與人物、透視、色彩等都可以任意組合和變化,因而更能增加情趣和感染力,所以說中國畫從來就不是自然的摹寫、自然主義的。這樣的創作體系能充分發揮作家的個性與創造性,也因此在我國歷史上出現了多種畫派和多種風格,各有自己的面貌的萬千畫家,這樣高超美妙的藝術手法,是民族藝術的驕做。中國畫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持久性,深受廣大人民的熱愛、雅俗共賞也基於此。
  •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的皴法14種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的皴法: 1.折帶皴 又稱「側縱」。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是一種表現方折山石的皴法。元代倪瓚融合各家皴法以寫太湖山石創用之。
  • 墨客書院:國畫揉紙畫法介紹
    中國畫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捲軸畫。中國畫是漢族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下面來看看中國畫知識:國畫揉紙畫法介紹。實踐多了,便可以活用,也可以與其他畫法並用。
  • 中國畫必會的六種筆法,你會幾種?
    常把文人騷客「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掛在嘴邊,其實這麼做會害慘了中國畫。中國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內斂式的表達,假如還用這種含蓄的傳授方式,一談到核心問題就模稜兩可,讓人著實很迷惑,其實真相只有一個:還是沒有參透中國畫的本質。在國內有很多學習中國畫的人,但是真正入門的卻寥寥無幾,什麼原因呢?
  • 鸛魚石斧圖是最早的中國畫嗎?
    那麼,你是否想過這幅鸛魚石斧圖到底是不是最早的中國畫呢?鸛魚石斧圖是最早的中國畫嗎?答案很簡單,鸛魚石斧圖並不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唯一的圖畫,更不是最早的圖畫。這位先民也許是部落中最熟練的制陶工匠,也許是位喜歡觀察自然的年輕人,他為了表現白鸛輕柔的羽毛,將鸛身塗抹成了白色, 猶如後代國畫中常使用到的 「沒骨」 畫法;石斧和魚的外形輪廓以黑色線條描繪,採用的是「勾線」的畫法,在輪廓之內,又以白色塗繪魚身, 猶如後代國畫中的 「填色」 畫法。有學者認為,這幅鸛魚石斧圖具備了中國畫的一些基本技法,當屬國畫的雛形。
  • 看不懂中國畫?什麼是五墨六彩?「馬路邊」的中國畫常識請收藏
    #中國畫難欣賞、看不懂?只是人家手握「中國畫的基本常識」和「專業名詞」,以此讓你小佩服了一把,感覺自己成了中國畫的門外漢。不要著急,這份中國畫基本常識,請收好。準保你評價時更專業。當然,剛開始我們欣賞的時候好像是在「套名詞」,不要緊。
  • 印象派中國畫和其他繪畫有什麼區別
    5、從繪畫過程到繪畫效果,他們與「中國畫」、「水墨大寫意中國畫」、「彩墨中國畫」、「水彩畫」、「中國元素油畫」、「工筆畫中國畫」和「西方印象派繪畫」不同。6、因此「印象派中國畫」不同於其他任何繪畫。黛荷翁先生「印象派中國畫」的繪畫如圖所示。
  • 美術研究|中國畫所要求的書法性線條所承載的深入性情的精神內涵
    中國畫之所謂潑墨畫法,便是由畫雲山才產生的。潑墨,便是表現「面」。可是,中國畫歷來重「線」而輕「面」。唐代那位對後世文人畫觀念影響極大的張彥遠,在其《歷代名畫記》中便認為:潑墨不謂之畫,不堪仿效。在此,我們先分別說一下惜墨和潑墨:所謂惜墨畫法,其主要形態是使用毫尖的枯筆點線,多用中鋒或略偏鋒,以勾廓留空來表現對象。這是宋元明清以來,傳統用得最多的一種用筆形態。這種惜墨用筆注重於毫尖筆性的自如發揮,不大講究墨法的變化,其明顯的特徵,是重筆輕墨。董其昌把宋代李成封為惜墨畫法的宗師。
  • 「花開嶺南」孫延民中國畫藝術作品展舉行
    此次展覽將展出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花鳥畫研究會理事孫延民近幾年創作的80餘幅作品,涉及中國花鳥畫、山水、線描等,畫法工筆和寫意兼顧,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7月12日。(清風 68cm×68cm 紙本設色)(三月春消息 90cm×180cm 紙本設色)孫延民現為河南省花鳥畫研究會理事,其數十年堅持不懈潛心中國花鳥畫創作,傾心於中國畫的用筆、用線、用色,畫風清新秀麗、飄逸灑脫
  • 美術研究|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
    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于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學研究部主任、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自古以來,筆墨、線條與章法既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核心要素,也是中國畫學的本體與靈魂,而從筆質和墨線的角度去認識理解中國畫
  • 玉簪花的基本畫法與創作畫法
    中國畫藝術知識是博大精深的,其題材為人物、花鳥和山水,技法分為工筆和寫意。國畫藝術的內涵可區別於西畫,其精神核心是「筆墨」。欣賞或學習國畫其要求是: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國畫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融化物我,創製意境;其目的要求是「以形之寫神,需形神兼容,特出氣與韻」。國畫是其重神似不重形似,重意境不重場景的中國傳統文化。
  • 當代中國畫壇翎毛第一人,「全能畫家」劉奎齡
    其代表作《上林春色圖》深得徐悲鴻高度讚揚,並被其讚譽為「當代中國畫壇翎毛第一人」。他描摹的動物種類之多,範圍之廣至今無人可追;他善於「勢」的營造,繪畫作品「虛處不嫌窗框松,實處勿感板結緊」,其畫風華滋清潤,厚勁靈動,意境深邃。
  • 水墨竹子的畫法,你了解多少
    (圖2)中鋒蘸少許濃墨,毛筆以臥側法,畫出粗竹杆,畫出的竹杆有明顯的濃淡色調和明暗效果,水墨的韻味在生宣上自然而生,中國畫的墨韻趣味也在其中。、頓有非常明顯的變化竹枝的畫法:竹枝畫法與竹杆畫法有些不同「介」與「個」的畫法外,竹有新枝,竹葉有大小、長短相交、有大小長短分葉、有似飛葉、有斜上的畫法、有兩葉斜向左、有兩葉斜向右、有「人」字形、有「入」字形。
  • 「空谷藏峰——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煙臺站)」開幕
    膠東在線12月12日訊 12月12日,「空谷藏峰——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煙臺站)」在煙臺美術博物館開幕。煙臺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於永信出席活動並致辭,市政協主席朱秀香,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徐少寧出席。
  • 看畫家劉秋陽講竹葉的畫法
    劉秋陽直播示範竹葉畫法5月9日晚上8時,中國畫名家劉秋陽在微信公眾平臺書畫圈公益直播「國畫中竹子的經典畫法」。劉秋陽直播示範竹葉畫法劉秋陽(漢石)。中央美術學院碩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海澱區美協理事。首都師範大學藝術中心導師。
  • 國畫葡萄的畫法
    目前我國葡萄有600多種,巨峰(紫褐)、紅富士(紅紫)、玫瑰香(黑紫)、白香蕉(黃綠)、金後(黃綠)等都是人們熟悉的優良品種。葡萄是多年生攀緣植物。它的莖習慣稱為蔓,自地面到分枝一段為主蔓,依次為分蔓、側蔓、結果蔓和新梢。新梢上生有卷鬚(卷鬚太弱,一般不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