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白巖松出版了第一部書,《痛並快樂著》,他在後記中寫道:在十年之後,我應當再寫一本書,《在痛並快樂中繼續》,相信一定會更犀利,更言無禁忌,更能在行筆中自由地呼吸,當然,快樂也許會比痛苦更多一些,真盼望十年後,很多問題已經真的不惑了。
2010年,白巖松的第二本書,如約出版,書名叫《幸福了嗎》,之所以改變預定的書名,緣於「歲月是不會按常理出牌的」。白巖松將這本書定義為: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的成長與困惑,這個人,也是你。
有很多話,在電視節目中不能說,在書中,也只能換種方式說。當今的中國人,幸福了嗎?時代紛繁複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
走得太遠,別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
幸福,沒有絕對的抵達,但可以無限靠近。
2015年,白巖松的第三部書,《白說》出版,「我姓白,所以這本書叫《白說》。其實,不管我姓什麼,這本書都該叫《白說》。」說了也白說,但不說白不說。
白巖松坦言:「如果說新聞的自由,我沒有;但人格與心靈上的自由,我有。」
常常有人對白巖松說,「你們臺能幹的都走了!你咋還不走?」白巖松總是回答:我算不能幹的,新聞還在這兒,我是一個新聞工人而已,我有我的腳步。
網絡上時常流出白巖松離職的傳言,白巖松在書中這樣回答,「為說對的話認錯、寫檢討或停播節目,就是我辭職的時候。只不過,到現在,還沒遇到這樣荒唐的事情。」
又是三年已過去,白巖松,依舊在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中,為我們述說。做一個新聞評論員,最重要的是勇氣、敏銳和方向感,白巖松以此為信條,並用來約束自己。因此我們總能在書中、在電視節目中,聽到白巖松振聾發聵的聲音。
用新聞的力量讓世界變得更好。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無論風怎樣動,白巖松作為一棵樹,樹靜。
白巖松的經典語句或段子,連綿不斷。
生命不只是使用,還需要獎勵,留點時間,做點無用的事情。
總有人要蹚著水向前走,所謂摸著石頭過河……可問題是,這水怎麼越來越深?常常連石頭都摸不著,而岸,又在哪兒?
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不掙扎不絕望不算青春。
人們號稱最幸福的歲月其實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過回憶起來非常美好。
唱歌的人越來越多,可唱的好歌卻越來越少,只有「中國好聲音」,少見「中國好歌曲」。
老莊之學,是中國少有的充滿著自由與民主精神的哲學,可惜,在歷史的長河中,它被習慣性地誤讀並長久邊緣化。
教育不是讓人性變「好」,而是約束人性中的「不好」。當時代的發展讓人們產生超越物質的需求,才是愛的開始。
我們才意識到讓傳媒人學會講故事,有點兒晚了,但如果到今天還不好好學會講故事,傳媒就死了。傳媒原本應該具有五種功能:解悶、解惑、解氣、解密、解決。
如果新聞真正自由,白巖松其實更願意做希望新聞,去擴大善,內心的痛苦一定比現在少得多。
現實中的白巖松,自嘲說:我正以做志願者的心態,在CCTV繼續幹我該幹的事兒!只有更開放更開明,我們才會更開心。
痛並快樂著,是我們的宿命。
白巖松,早生花發。
今天的新聞,是明天怎樣的歷史?
有思想的新聞人,在痛並快樂中前行,白巖松還將繼續講述「公民」、中國的AB面、自由、古典音樂等話題,期待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