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 損有餘而補不足

2021-02-08 馬瑞光學哲學


下篇德經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1],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益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2]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3]。) 


【注釋】 


    [1]天之道:自然界的規律和法則。 

    [2]人之道:人類社會的規律和法則。 

    [3]見賢:表現自己的才幹。括號中的語句與上文不合,且與前面的章有重複之處,疑多餘。 


【名家註解】 


    河上公: 


    天道暗昧,舉物類以為喻也。言張弓和調之,如是乃可用耳,夫抑高舉下,損強益弱,天之道也。 


    天道損有餘而益謙,常以中和為上。人道則與天道反,世俗之人損貧以奉富,奪弱以益強也。言誰能居有餘之位,自省爵祿以奉天下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之也。 


    聖人為德施惠,不恃望其報也。功成事就,不處其位。不欲使人知己之賢,匿功不居榮名,畏天損有餘也。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益之。自然規律無怪乎就像拉弓一樣,拉高了就把它壓低,拉低了就把它抬高,拉滿了就把它放鬆一點,過於鬆弛,就再加一把力量。講得無怪乎是適可而止,恰到好處,不易過滿,也不易過少,不多也不少,不緊也不松。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自然規律是減少多餘而彌補不足,社會規律恰好相反,應該是減少不足,增加有餘。似乎天是天,人是人,好像有些矛盾,不甚理解。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只有道才會用自己的多餘來補足天下,也就是講社會的不足,問題需要「道」來解決。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聖人有所作為也不會驕傲,成就斐然也很低調,不會炫耀自己的才能,可謂深藏不露。


談了天道、人道、聖人之道,但沒有講天人合一,只是各自描述,邏輯也不似清晰,大道也存在誤傳,專業有時候是例外,這也是常態。「烏卡」時代由來已久,變化和不確定實為常態,未必就是我們誰能完全預料得到的。僅供參考,一家之言,僅此而已,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免責聲明:文章部分節選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道德經》,春秋老子著,高文方譯;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本資料製作時間為2020年12月,本公司保留對其內容的修改權利,敬請留意最新資料。

相關焦點

  •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
    《老子 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老子的觀點是:"天道"的特點在於減少有餘而補給不足,而「人道」則相反之。        老子從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觀察,認為一切事務,在其相互對立的矛盾中,都具有統一性。
  •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第一層由天地之間的形狀引出天之道。第二層論述人道。第三層用有餘以奉天下。第一層「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可分兩小層。第一小層主要寫了天地之間的形狀像一張弓,和缺損彌補的辦法。第二小層點明天之道的發展規律。
  •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含義是什麼,你贊同這句話嗎?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誡人們做事不要太滿,不要太過,有抑制人過多之欲的意思。這句話出自老子,很經典,我認可這句話。其實,「損有餘而補不足」這一思想可以做兩方面理解,一方面,從自然層面上來理解這句話,可以看出這句話是在揭露了事萬物由盛及衰變化的一個自然規律,另一方面,將這句話下落到人生層面理解,就是在告誡人們做事不能太過,極盛的時候就會出現「損有餘」的情況,繼而走下坡路,這是深刻的處世智慧。
  • 《道德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損有餘而補不足《道德經》原文第77章「成而弗居」雲「天之道,猶張弓也。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 《道德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王夫之說蘇軾自比於賈誼,然習的又是雕蟲小技,揣摩之術,情奪其性也久矣,安能託天下,為王介甫似之而已。 智慧出,有大偽。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出自《道德經》第77章,許多人理解為:自然之道,就是減少多餘的一補充不足的,就像大海一樣,低洼的地方,自己會被填充一樣,自然而然;人為的手段,則不一樣,因為有私心,就像經濟學假設的理性人一樣,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拼命的壓榨勞動者,窮苦大眾來讓自己賺的盆滿缽滿,所謂馬太效應如是說。
  • 同濟大學教授周文泳:論基礎科學自立自強的「損有餘補不足」丨教授...
    基礎科學自立自強,不僅需要順應基礎科學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也需要對現行的基礎科學體系「損有餘而補不足」。成果產出「損低質補創有餘,補高質原創不足」基礎科學研究成果是研究者對客觀規律認知的知識性表達,創新性是評判研究成果的一個重要依據。
  • 中國人100句國學經典:損有餘,補不足
    (相關閱讀詳見中日之間(5):侵略之道的煉成https://read.douban.com/ebook/121329648/) 導讀: 西方有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東方有中國 「三聖」:老子、孔子、墨子。 懂中國必從先秦開始,知「國學」必讀「三聖」經典。
  • 【世說新語】天之道 與 人之道
    ——老子《道德經》第77章學習體會歷史使人明智,哲學使人通達 古聖先賢簡簡單單的一句話 就讓我們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 交友之「道」!
    他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者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天地之間的大道就像是張弓射箭,如果你處在高處,而你的目標在低處,那你就應該放低你的弓箭;反之,如果你的目標在高處,那你就應該高舉你的弓箭。所以說啊,天地之間的大道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從富裕之處取走多餘的,彌補貧乏之處,這就是天道。』
  • 成功之道,在一「誠意」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
  • 《道德經》只用18個字,告訴你什麼才是「平衡之道」!
    那到底什麼才是平衡之道呢?就像圖中的這棵樹,石頭的一邊,坡度緩一點,根系也就發達一點,相對應的,這個方向的枝條也長一些,粗一些,所以它就穩穩的立在這塊石頭上,這就是植物都能掌握的平衡之道。但人,不是植物,人有七情六慾,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平衡之道,反倒把握不好,容易栽了跟頭。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所以,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也。道德經第77章天之道。既有張弓乎高這一隻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訓不足易峰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我又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一四十歲以上的朋友在讀道德。經本章的時候,腦子裡面可能會閃現出一個人的名字。誰郭靖?閃現出?桃花島閃現出黃藥師盛宴,促黃蓉閃現出老萬桶。為什麼會閃現出這些呢?
  • 老子《道德經》裡的天之道到底講什麼?它不在天上,不在地上,而是在……
    由此可見,天就是道的代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道就是天,就是自然。 老子正是專門從天道出發,來告訴我們人應該怎麼樣去了解天道、配合天道。 那麼,「天之道」到底是什麼?對於我們有什麼啟示?今天我們通過《道德經》裡的6段話,來感悟一下「天道」。
  • 道之道,非常道,孔子所體現的「仁」與「道」
    其說取《禮記·經解》中「上下相親謂之仁」之義,鄭玄《禮記·中庸》註:「仁,人也,讀如相人耦之人」。阮元謂:「人耦者,猶言爾我親愛之詞也」。後來,從兩個人之間的親近友愛推而廣之,泛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親近、幫助與同情,成為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道」是老子思想理論體系的基礎,是一個本源性最高的哲學範疇。
  • 諸子丨郭振香:老子「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的思辨理路探析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是從荒廢、空虛等匱乏的層面而論,與後文「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奢靡、過度的現象形成對比,此文段連用三個「甚」字,突出了人君的所作所為偏離「道」的距離之遠、程度之深。 執政者不理朝政,過著奢侈糜爛的生活,財貨依然有餘,而貧苦百姓連充飢的糧食都得不到保障。這正是老子所批判的「人之道」所造成的結果,他指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 論語12.15: 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是知"博學於文"而不能"約之以禮",終究未達一間。孟子亦嘗雲"由博返說約",亦此意也!【四按】老子亦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故吾輩為學,不能僅求博文多識,亦當能一貫篤行也!【五按】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實則後三科皆可謂"博文",唯"德行"可謂"約禮"之效也。
  • 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淺析張從正論補
    治病有先後,不可亂投,從正主張治病應「先論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復也」,「良工之治病者,先治其實,後治其虛」(《儒門事親·汗下吐三法賅盡治病診》)。通過祛邪而達到扶正的目的,攻邪之中蘊含補虛之意,所謂「醫之道,損有餘,乃所以補其不足也。」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 成語 損之又損 詳解
    損之又損sǔn zhī yòu sǔn成語簡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