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德經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1],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益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2]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3]。)
【注釋】
[1]天之道:自然界的規律和法則。
[2]人之道:人類社會的規律和法則。
[3]見賢:表現自己的才幹。括號中的語句與上文不合,且與前面的章有重複之處,疑多餘。
【名家註解】
河上公:
天道暗昧,舉物類以為喻也。言張弓和調之,如是乃可用耳,夫抑高舉下,損強益弱,天之道也。
天道損有餘而益謙,常以中和為上。人道則與天道反,世俗之人損貧以奉富,奪弱以益強也。言誰能居有餘之位,自省爵祿以奉天下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之也。
聖人為德施惠,不恃望其報也。功成事就,不處其位。不欲使人知己之賢,匿功不居榮名,畏天損有餘也。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益之。自然規律無怪乎就像拉弓一樣,拉高了就把它壓低,拉低了就把它抬高,拉滿了就把它放鬆一點,過於鬆弛,就再加一把力量。講得無怪乎是適可而止,恰到好處,不易過滿,也不易過少,不多也不少,不緊也不松。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自然規律是減少多餘而彌補不足,社會規律恰好相反,應該是減少不足,增加有餘。似乎天是天,人是人,好像有些矛盾,不甚理解。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只有道才會用自己的多餘來補足天下,也就是講社會的不足,問題需要「道」來解決。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聖人有所作為也不會驕傲,成就斐然也很低調,不會炫耀自己的才能,可謂深藏不露。
談了天道、人道、聖人之道,但沒有講天人合一,只是各自描述,邏輯也不似清晰,大道也存在誤傳,專業有時候是例外,這也是常態。「烏卡」時代由來已久,變化和不確定實為常態,未必就是我們誰能完全預料得到的。僅供參考,一家之言,僅此而已,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免責聲明:文章部分節選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道德經》,春秋老子著,高文方譯;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本資料製作時間為2020年12月,本公司保留對其內容的修改權利,敬請留意最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