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三十四個教師節即將到來。近年來,隨著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教師群體的待遇和地位不斷提高,不過還有這樣一個「隱形」的教師群體格外需要關注。
他們有教師之名卻十分特殊:本身不在義務教育體系之中,收入大多比不上公務員,形象近來多與負面新聞相關。但是,他們的手上卻呵護著每個家庭的寶貝,承載著上億祖國花朵的未來。他們,就是幼兒園教師(以下簡稱幼師)。
6月21日,河北省饒陽縣小哈佛幼兒園的老師指導小朋友製作小扇子。新華社記者李曉果攝
幼師到底算不算人民教師?
很多人認為,幼兒園老師不就是會點唱歌跳舞、會點琴棋書畫就可以嗎?實際上幼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孩子們與外界互動的基礎,孩子們在幼兒園學習的是對生活環境的認知、與他人交往的方式、以及日常的生活習慣等,而這些卻不能像中小學那樣在試卷和分數上體現出來。
不得不承認,相比中小學校教師而言,幼師有其特殊性,但這份特殊性卻並沒有轉化為來自社會的肯定,反而成了許多人不把幼師當成人民教師的理由。
在官方文件的表述中,經常出現「提高教師待遇」「完善中小學教師待遇保障」等字眼,卻很少直接提到幼師,那麼幼師究竟算不算是教師呢?這裡可以很明確的告訴大家:是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四十條第三款規定,中小學教師,是指幼兒園、特殊教育機構、普通中小學、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機構、職業中學以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師。第十一條第一款也提到,取得幼兒園教師資格,應當具備幼兒師範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可以看出,幼師是應當取得相應資格的、名正言順的教師。幼師這個概念,也應當是包含在教師中的。但由於社會上普遍採用「中小學教師」這個說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誤解的存在。
誤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導致的對幼師群體的忽視,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人才缺口大、收入與壓力不成正比、缺乏社會認同成為壓在幼教與幼師頭上的「三座大山」。
幼師缺口300萬 不吃不喝也要培養11年
「全面二孩」已實施近三年,多地也出臺鼓勵生育政策,在養老和勞動力的雙重壓力下,「催生」之聲四起。
據新華社報導,2019年開始,我國的幼兒人數將大幅增加,到2021年達到最大值。西南大學教育政策研究所曾經對缺口做過估算,到2021年學前教育階段在園幼兒數將達到5750.82萬,需要專任教師383.39萬,保育員191.69萬,教師總需求量575.08萬。
按照教育部2013年發布的《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暫行)》,全日制幼兒園的教職工與幼兒的比例需達1∶5至1∶7,而2016年,這個數字僅為1∶12。從2016年到2021年,一共需補充超300萬名教師,包括近200萬名專任教師和130萬名保育員。
300萬人,拿什麼去填補?
幼師資源的缺口,已經成了制約學前教育的一大短板。僅在上海,就曾出現100多名學前教育畢業生遭200多家幼兒園「爭搶」的情況。
華東師範大學教學部教授吳遵民表示,按現在學前教育的規模,培養出這些教職工需要花11年,還不考慮每年新增需求和畢業生在其他領域就業的情況。通俗地說,就是「不吃不喝,也要培養11年」。
幼師缺口太大,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幼師門檻的降低,根據教育部《關於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規定,要實行幼兒園園長、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建立激勵機制,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水平。然而目前我國幼兒園「無證上崗」的情況依然十分普遍。
2015年11月教育部發布的《學前教育專題評估報告》顯示,有幼教資格證的教師佔比為61%,持非幼教教師資格證的佔比為17%,無證教師佔比為22%,農村地區無證教師比例高達44%。在某招聘網站關於幼師的招聘信息中,約有一半的企業在「招聘要求」一欄中並未提及需要教師資格證或幼師證。
除了「無證上崗」的問題以外,幼兒園對幼師的學歷要求也相對寬鬆。
據教育部統計,2016年全國幼兒教師學歷主要集中在專科水平,佔總數的56.37%。而在廣大縣鎮農村地區,高中及以下的幼師佔更大比例。高學歷幼師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2017年上海70%的幼師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成為全國幼師學歷最高的城市。
園裡人在離開,園外人不想進
事實上,「不吃不喝培養11年」已經是相當保守的估算,幼師行業面臨的另一個大問題就是人才流失嚴重。
「一個人帶30多個孩子,中午顧不上吃飯;拿著兩三千的微薄工資,兩年下來6個幼師只剩倆……」23歲的重慶某民辦幼兒園小班老師楊女士對《半月談》記者表示,「我是喜歡孩子的,可是現在的投入和回報實在不成正比。」一個月工資拿到手還不到3000元,「連養活自己都難,更別提孝敬父母了。」
據《半月談》2017年12月報導,北京等大城市的幼師收入約為3000—4000元,甚至低於同城小時工35元/小時的標準。有一位剛生完小孩的幼師說,準備請一個保姆,結果一問價格,比她的工資還高一倍。
據《半月談》今年4月報導,25歲的黃慧剛從一家民辦園跳槽到重慶主城一家知名公辦園工作,在她看來,最大的問題是同工不同酬:公辦在編教師享有國家財政全額撥款,繳納住房公積金,退休後也有可觀的退休工資;非在編教師的收入是幼兒園自籌經費解決,社保繳納的標準也較低。
「其實待遇差只是一方面,遇到在職培訓、職稱評定、評先選優,還是在編教師優先,我們非在編教師基本沒有什麼職業發展前景可言。」
根據教育部年度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幼兒園教職工381萬人,其中園長和專任教師250萬人,73%的教師未定職級。很多民辦、農村幼兒園教師連教師資格都未能確認,更無從談起評定職稱的資格。
「大部分幼兒園每年大約會有20%~30%的教師流失,收費低、條件差的民辦普惠園教師流失率更高。能安心工作3年以上,就算是老員工了。」幼兒園園長陳女士表示。
一邊是大量幼師正在離開,一邊是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不願當幼師。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學院院長張家瓊對《半月談》記者表示,目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有很多被分流到親子園、嬰幼兒早教機構,還有學生選擇做一些非專業相關工作,「從我們近幾年的統計發現,真正進入幼兒園工作的畢業生不到一半。」
是保姆?還是老師?辛苦一天換來一聲「阿姨」
相比微薄的收入,幼師們面對的壓力簡直是大到不成比例。
「說實話,幼師是一份很辛苦的職業,比小學和中學老師更累。」一位從事幼兒教育20多年的幼兒園園長對《半月談》記者說,幼教工作對體力要求特別高,因為跟孩子說話、做遊戲、鋪床、疊被子都需要彎腰,時間長了輕則腰肌勞損,重則腰間盤突出,「我們園年紀大一點的幼師都有腰間盤突出的毛病」。
幼師的另一個職業病是吃飯不規律造成的胃病。上文提到的楊女士說,作為小班老師,中午開飯時幾乎每個孩子都要一個一個餵著吃。餵完飯還要照顧孩子們午休,等他們睡著後要先把桌子都收拾了,再去查房、查班,中途基本上沒有時間吃飯。
「每天早上7點就起床,課堂上要照顧一個班幾十個孩子,下午要等到孩子離園才能結束,遇上家長接的晚的,就只能幹耗著。」一位有著多年經驗的幼師說,開會、公開課比賽、加班做環創(編者注:幼兒園環境創設)都是常有的事,有時候遇到上級來檢查,全園都要加班到很晚。每天下班後也基本沒有個人生活,因為還要和家長聯繫,發照片視頻,處理家長問題等,「如果沒解決好第二天家長還要來跟你扯皮」。
儘管工作很辛苦,幼師的教師身份卻不被一些人尊重和認可。很多爺爺奶奶來接孩子,直接讓孩子叫老師「阿姨」。「這可能潛意識裡把我們當成了保姆,並沒有覺得我們是正兒八經的老師。」楊女士說。
中國青年報2018年1月的一份調查顯示,僅有不到一半(48%)的受訪者認為幼師社會地位高,41.2%的受訪者認為一般,1.3%的受訪者認為非常低,9.5%的受訪者認為比較低。與之相對的,國際經合組織2013年發布的一項調查則顯示,中國教師的地位為全球最高。
中國教育報2015年一份調查則顯示,31%的受訪幼師想離職或已經離職,在離職原因中,排名前2的分別是「工資低」和「工作壓力大」。而對於工作壓力大的原因,躍居前兩位的是「檢查、考核繁多」以及反覆提及的「工資待遇低」。
據《半月談》報導,部分專家認為,目前幼教師資已呈「低水平死循環」的趨勢:緊缺而無吸引力,導致不專業者濫竽充數,職業認同度越發降低,繼而導致職業更無吸引力,緊缺問題難解決。
高壓低收入致心態失衡 家長站在了幼師對立面
壓力大、收入低,難免會導致幼師們心態的失衡。一位幼師說過,「作為一名幼師我最害怕的是,我們用隱忍和熱愛扛過了所有的詆毀和誤解,抗住了薪酬福利待遇帶來的影響,卻扛不住家長們的一句不信任的話,一個不理解的眼神。」
另一方面,家長們對幼師的要求卻越來越高。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查顯示,關於幼師應具備的職業素養,62.3%的受訪者認為是能很好地與幼兒進行互動,61.1%的受訪者認為是關心照顧孩子。其他還有重視孩子人格培養(54.9%)、啟發孩子心智(47.6%)、有責任心和敬業精神(44.6%)、傳授知識(43.2%)、有耐心和愛心(38.0%)、為人師表(36.9%)等。
高壓力、低收入的職業特殊性,導致幼師群體產生嚴重的負面情緒,如若這些心理壓力長期積壓得不到合理的疏導和宣洩,極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北京師範大學2017年一項針對北京市50所不同體制幼兒園的447名教師進行的調查顯示,雖然因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呈嚴重倦怠的幼兒教師只佔約3%,但出現明顯倦怠傾向的教師人數卻達一半以上。按被調查教師所選題目的百分比排序,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依次表現為疲憊不堪(88.5%)、擔心出事(86.7%)、焦躁不安(65.9%)和經常只想一個人呆著什麼話也不說(65.6%)。關注幼師的心理健康,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為幼師「正名」,還需政策與市場雙助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指出,要不斷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事實上,工資待遇與社會地位是個相輔相成的關係,目前幼兒園尤其是民辦園的教師沒有專門的職稱體系,只能遵從小學的體系,國家也還沒有出臺專門面向學前教育的重要法律法規。有專家認為,只有民辦園教師擁有和公辦園教師一樣的工資待遇和職稱評判體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幼師群體待遇問題。
目前來看,我國學前教育經費尚有提升空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38866億元,其中學前教育經費總投入增幅最高,同比增長15.48%。增幅雖高,但學前教育經費投入所佔的比重卻很低。經過計算可以發現,2016年學前教育的經費投入佔總經費的比重約為7.21%,而義務教育階段的佔比為45.29%。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學前教育非常重要。維持學前教育的發展,應當保證學前教育佔整個教育經費的比例超過9%。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認為,應當通過生均撥款、專項補助等方式解決非在編教師待遇問題,要求將幼兒園教職工全員納入社保體系。在教師編制問題上,鼓勵地方政府通過採取核定編制、購買服務、區縣統一招考等多種方式解決公辦園教師編制不足,農村幼兒園教師短缺問題。
政策因素以外,藉助市場的力量也可以有效解決幼師待遇問題。有一些地方性的小型幼兒園,出於種種考慮,並沒有足夠的動力來擴大辦園規模,但還有一些幼兒園走上了集團化、連鎖發展的道路,他們可以通過不斷開新園的方式吸引大量幼師,並有能力在其內部建立起幼師的流動和晉升通道。這樣做得好的幼兒園集團規模隨之擴大,規範性和教學質量也會相應提高,家長也就隨之願意付出更高的學費,幼師待遇問題則可能會有所緩解。
從每到寒暑假就格外火爆的各種補習班可以看出,很多家長其實是十分捨得在孩子的教育上投資的,但目前整個幼兒園行業缺少標準,有些私立幼兒園有動力漲學費,卻沒有動力提高幼師待遇。要解決此問題,可以嘗試引入幼師評級機制,讓優秀的幼師獲得更好的施教平臺。
在幼師社會地位的問題上,無論是政策的推進,還是市場手段的助力,是在為幼師群體「正名」上添磚加瓦。作為孩子們在人生最初幾年成長的老師,幼師們不該成為教師隊伍中的「隱形人」,幼師的專業性理應值得全社會尊重和認可。廣大家長們也應當對幼師多一分理解和認可。
最後,想引用一位老師的話:
加減法誰都可以教,但是幼兒園老師知道如何通過搭積木發展孩子的數學思維;
小草怎麼畫誰都可以教,但是幼兒園老師知道怎麼呵護孩子的想像力;
不要打罵說教,幼兒園老師會告訴你如何建立良性的親子關係;
你不理解的孩子的奇怪行為,幼兒園老師可以幫你找到心理學依據。【綜合新華社、《半月談》、中國新聞網等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