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聖祥:通識教育是對教育功利化的救贖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中山大學新創博雅學院,通過通識教育打造「無專業」精英,宣言「學生的人生榜樣不是億萬富翁,而是學富五車的大思想家、大學問家」引起外界爭議。對此,博雅學院院長甘陽表示「中大珠海模式將是全國高校最好的模式」。(10月8日《廣州日報》)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通識教育不是大學體制改革中的單獨方面,而是一整套改革動作中不可分離的其中一環,故而不以自主辦學、教授治校、學術自由等作為前提,通識教育只能是自欺欺人。這種觀點不能說絲毫沒有道理,但至少對外因有過於誇大之嫌,看似考慮周全實則在為故步自封原地踏步提供託辭。以當前之大學現狀而言,通識教育不僅應該搞,而且必須搞;不僅可以搞,而且能搞好。

我們的大學教育沉迷於產業化與功利化太久了,已不再是思想馳騁與學術研究的聖地。對於中華傳統文明,當代大學生所知甚少,僅有的一點傳統認識,也大多是依附西方視角與西方價值。經典文本塵灰日厚,思考能力疏於鍛鍊,學術研究誤入歧途,大學教育質量之急遽下滑,已是不爭之事實。教育產業化的「猛回頭」也好,一流大學成功經驗的粗糙模仿也罷,通識教育之於國內高校實在太需要了。

根據以往類似教育改革的經驗,通識教育最忌有名無實與一哄而上。通識教育假如弄成什麼專業都學一點,弄出數量驚人的幾十上百門課,每門都學點皮毛,充其量只能學到點各個專業的概論課,這絕不是真正的通識教育。一定要從唯數量是從的學分考核中調換過來,在強調知識廣度的同時強調課程深度,限制每學期學生的選課數量,重視經典閱讀與小班討論,改死記硬背的考試為寫文章與做演示。在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上,應該充分尊重教授集體意見,從學校實際出發突出學校特色,同時也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

外界對於通識教育之所以爭論與質疑頗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應該在於:國人對國內一流大學的出現憧憬很多期待很高,在這樣的沉重期待對照下,通識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未免顯得有些不夠壓秤。需要強調的是,通識教育絕不是出現一流大學的靈丹妙藥,它載不動公眾呼喚世界一流大學的沉重期待,任何不切實際的凌空虛蹈只會偏離通識教育。說白了,通識教育只是要讓大學精神從浮躁而扭曲的教育功利化產業化現實中得到救贖和回歸,讓變了味的大學還原為名副其實的大學,倘能如此則功莫大焉。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張恆

相關焦點

  • 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探究
    摘 要: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在本科院校如火如荼地開展通識教育的當前,如何促進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是高職教育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在梳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變遷歷程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理論剖析,並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在高職院校融合提出了發展路徑。
  • 「寬泛」並不是通識教育的目的
    「通識教育」就是作為一種與「專業化」「職業化」「功利化」相抗衡的力量,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美國現代研究型大學的崛起而成為一種教育潮流的。很多人將通識教育視為對知識之「寬度」的追求,相對於專業化對知識之「深度」的追求。
  • 通識教育的實質是價值觀教育
    最近,一篇題為《美國通識教育的精髓在於思辨與表達》的文章在朋友圈中流傳甚廣。文章作者認為,為了支持以服務業為主的創新型社會,美國教育經歷了通識教育的轉型,從幼兒園開始實行人文、通識教育,通過課堂表述和辯論以及科學方法的訓練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這篇文章引起不少讀者反思中國教育,也讓很多人對美國通識教育抱有美好的期待。
  • 什麼是通識教育?
    、最終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的通識教育,並在美國大學一百多年的改革和實踐中,通識教育的體系得以日趨完善。通識教育首先指的是一種教育理念,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大學的辦學理念,來自各方的人一起學習。通識教育或專業化教育模式的選擇,是對「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是高等教育如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如何培養人的問題。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
  • 教育觀察:改革過度功利化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
    教育觀察:改革過度功利化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教育觀察:改革過度功利化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報告顯示:「班主任工作時間長、教學任務重、非教育教學性事務幹擾大,減負願望強烈。」從各地實地調查來看,這個結果不僅限於語文、藝術類的班主任群體,也是整個教師群體的寫照。不少教師反映,正是讓教師自主權受限的管理、對教師過度功利化的評價等原因,加重了教師負擔,將教育推到急功近利的漩渦之中。目前,各地對教師的考核評價主要以量化為主,容易加重教師負擔。
  • 學校教育「應試化」,家庭教育「功利化」,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對於孩子來說,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哪個更重要? 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性格品行有直接影響。在成長、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的人格、習慣和價值觀就會產生偏差,而學校教育相對來說,其實是家庭教育的補充和完善。
  • 科學網—通識讀本「聯姻」通識教育
    讀書日前夕,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哲學系主任、科學哲學教授薩米爾·奧卡沙在南京大學作了一場講座,這也是「南大·譯林通識教育名家講座」的首場講座。
  • 大學通識教育方興未艾
    日前,復旦大學召開了主題為「通識教育: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實踐」的第二屆通識教育研討會,來自120多所高校的近400人參會。從與會者在研討中的熱情投入可以看到大家已經將通識教育看作一項共同推動的事業。
  • 香港通識教育的危機!
    香港通識教育的危機什麼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譯名,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是幫助學生擴展視野、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把不同知識融會貫通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
  • 通識教育是最完美的教育理念嗎?
    4月27日,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的首個核心科目通識教育開考。通識教育理念最早可追溯到中國的先秦六藝以及古希臘的博雅教育。它強調的是通才教育、全人教育。可見中國古人就十分推崇通識教育。那麼,通識教育真的是最完美的教育理念嗎?答案是肯定的。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它是最完美的。只不過,理念與現實之間往往還有一段距離。通識教育在香港自2009年香港推行新高中課程改革,通識教育就成為新高中必修科目。
  • 什麼是好的通識教育
    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攝   近年來,隨著大學人才培養模式變革,通識教育成為熱點問題。2015年11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成立「大學通識教育聯盟」,推動我國通識教育邁向新階段。四校通識課程模塊分別有六大領域、八大課組、七大模塊和四大板塊,各校所設的傳統文化課程數量佔其通識課程總數的1/4左右,集中在人文學科。
  • 什麼是東方通識教育?
    關於東方通識教育,或者說崇賢館的通識教育是一個什麼樣的特色?我們先分析一下國外的通識教育,然後我們再來講東方的通識教育,這樣也可以形成一個對比。像歐巴馬總統這樣一個具有通識之學的人才,這就是學校的榮譽,就是通識教育的成功樣板。國外的通識教育後來也被集合成另一個名字,叫博雅教育。所以我們在談到博雅教育和通識教育,他們雖然會有源流的差別,但總的說來是一致的。
  • 通識教育是怎樣的課程
    中國現有的「通識教育」課套用的實際上是一般專業課的模式,這與國內通識教育的概念不明有關。什麼是通識教育呢?為什麼說通識教育是與專業教育不同的「課程」?如果說不同,那麼不同在哪裡?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應有的討論。    通識教育其實被理解為兩個根本不同的意思,一個是指學生在自己的專業知識之外再接觸一些其他專業知識的教育,不過是知識面的擴展而已。
  • 教育評論:改革過度功利化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
    教育評論:改革過度功利化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報告顯示:「班主任工作時間長、教學任務重、非教育教學性事務幹擾大,減負願望強烈。」從各地實地調查來看,這個結果不僅限於語文、藝術類的班主任群體,也是整個教師群體的寫照。不少教師反映,正是讓教師自主權受限的管理、對教師過度功利化的評價等原因,加重了教師負擔,將教育推到急功近利的漩渦之中。
  • 哈佛大學改革通識教育
    2002年10月,哈佛大學啟動了全面綜合的本科生課程改革,通識教育改革是核心內容和中心任務。2007年5月,通識教育課程方案通過教師團立法,在2009級新生中首輪試用。2014年春季首輪試用期剛結束,文理學部主任史密斯(Dean Smith)即組建通識教育評審委員會(GERC)全面評估通識教育課程實施情況,並提出通識教育改革建議。
  • 李學勤:功利化是現在教育最大的問題
    不過我覺得今天的教育比我們那個時候的教育降了一個層次,今天的大學好像是那時候的高中,今天的研究生好像是那時候的大學。我讀清華就像現在的研究生,上課的學生也就是五六個,有的時候七八個,有的時候就到老師家裡去上,這是今天研究生最好的待遇。現在個別老師帶二十幾個、甚至三十幾個學生,有的連自己的研究生都不太認識。
  • 我們為什麼需要通識教育?
    提供基礎知識的廣度教育  通識教育,就是培養人的內核能力的教育。如果說專業教育提供的是具體學科知識的深度教育,通識教育提供的則是基礎知識的廣度教育。  基於通識教育的廣泛社會需求,以及培養「通才」的堅定信念使命,多位華人世界的一流學者共同發起成立了「天天通識教育學術委員會「,「天天通識」在線通識教育平臺應運而生,打造培養通才第一站。「天天通識」通過整合海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利用移動網際網路傳播方式,將世界一流學者的學術成果和知識儲備全面呈現給更多有學習願望和需求的人。
  • 【通識教育】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簡介
    【編者按】以2003年版本科生教學手冊修訂為標誌,北京大學全面開始了通識教育改革。隨著理念的探討與實踐的深入,從今年開始,北大教務部推出一系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作為推進通識教育的前沿陣地。它凝聚了「閱讀經典、批判思考」「大班授課、小班討論、課後寫作讀書報告」等基本共識,匯集了北大各院系的教學名師及助教團隊,探尋更具成效的教育方式,以期助力於培養引領未來的北大青年。
  • 你聽過通識教育嗎?為什麼說孩子學通識教育非常重要?
    一、什麼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在過去屬於精英和貴族教育。它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在中國古代可追溯至周朝時期的貴族教育體系。1945年,哈佛大學校長的柯南特組織多位知名教授和著名人士於撰寫了《自由社會中的通才教育》,這就是通識教育領域著名的「哈佛紅皮書」,也是通識教育領域的綱領性文件。此報告認為通識教育所要解決的是把學生培養成什麼人的問題,而專業教育解決的則是職業技能的問題。
  • 你知道什麼是通識教育嗎,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重視通識教育
    西方:柏拉圖說教育乃是使人心靈轉向,他把培養理性的有責任心的公民視為教育的職責,他說的教育,指的就是通識教育。當亞里斯多德認為自由民必須具有政治和經濟上的自由,以及足夠的閒暇時間,以便從事心靈的沉思時,他是在談通識教育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