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的通識教育

2020-12-12 人民網教育

原標題:什麼是好的通識教育

  5月6日,河北省巨鹿縣第一中學高三學生在教室內複習功課。新華社記者 牟宇攝

  5月5日,張家口市橋西區大學生創業園的大學生創業者郝慧敏在睿麒皮雕工藝室製作工藝皮具。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攝

  近年來,隨著大學人才培養模式變革,通識教育成為熱點問題。2015年11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成立「大學通識教育聯盟」,推動我國通識教育邁向新階段。四校通識課程模塊分別有六大領域、八大課組、七大模塊和四大板塊,各校所設的傳統文化課程數量佔其通識課程總數的1/4左右,集中在人文學科。在政策層面,不久前公布的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強調提升大學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實行學術人才和應用人才分類、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培養制度,強化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學生創意創新創業能力」;「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這些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要目標和發展理念,對於推進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儘管學術界對通識教育的內涵見解不一,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和探索。通識教育既然是「教育」,必然與人的培養密不可分;況且,古今中外大量事實一再昭示,人的成長離不開通識教育。無論是研究型大學,還是應用技術類高校,除了培養大學生的不同專業才能外,還需要培育某些共同的基本素養。與精英高等教育相比,大眾高等教育分層分類增多,辦學目標各有側重,但也面對諸多共性問題,如人生的意義、文化與國家的認同、家庭和社會之中人與人的相處之道等,這些都是大學通識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從人的培養來看,實施通識教育,關鍵在於培養什麼樣的「通識」以及如何培養「通識」。

  1、適合本國需要的教育

  通識教育是東西方文化演化的產物,反映了人類文明傳承的普遍要求。其源頭,在中國可溯至先秦時期的「六藝」教育,後演化為經學教育和書院教育;在西方則溯至古希臘羅馬的教育和中世紀的「七藝」教育。好的通識教育,在文化選擇上,必然認同和賡續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與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arts education」)相對應,中文語境的「通識教育」一詞,雖屬後起的概念,卻與中華民族優良教育傳統相契合,富有深厚的人文底蘊。通識教育既反映特定的文化內涵與價值取向,也折射人類共同的理性精神。從文化傳承和文明演進來看,通識教育之於中華文化,並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是淵源有自、交互作用。在世界文明史上,中華文明歷經滄桑而不輟,至今保持頑強的生命力,其中以漢字為載體的通識教育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百年前,留學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的郭秉文就提出,判斷不同國家教育制度的優劣,不依賴於預設的條件,而依賴於其制度適應各自國情的程度。因為問題不在於哪一種教育制度更好,而在於教育制度更適應其社會和政治的環境。若以公正、適當的眼光考察,中國在世界教育史上享有盛譽。要回答「何種教育制度能培養最善良之公民」,必須釐清不同國家「最善良之公民」的含義。就中國而言,保持自己的優良教育傳統更為合適。因為任何一國教育制度的成功,必須適合本國的需要。他還指出,熱衷學習西方,應避免過於強調西方教育的重要性而忽視我國人民生活的動機。因為民族文化的差異,對於西方人是最好的教育,未必能保證對中國人也是最好的。以西方教育之長,與我國數千年教育歷史所證明適宜者相結合,才能建立良好的教育制度。郭秉文認為,經學教育「養成中國人某些優良和穩定的品質」,其合理內核值得發揚光大。

  近代中國在西方強勢文化衝擊下,大學教育整體上呈現明顯的「西化」取向,但也有不少有識之士,在學習西方科學和文化過程中,堅持中學與西學並重,極力弘揚民族文化優良傳統。中國近代著名大學校長和教育家的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文化自覺精神,在融合中西文化方面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這些學人重視學習國文和西文,具有深厚的國學和西學根底;尊崇優秀傳統文化,維護民族文化根本;重視國際文化教育交流,促進中西文化互補。

  2、注重「學習」的教育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貫穿於「教」「學」雙向活動和師生相互影響之中。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只有內化為學習主體的意識和自覺行為,才能真正產生作用。因此,好的通識教育,在教育方式上,應是注重「學習」的教育。

  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文明,從來就是一種「學習」的文明,對於教育有獨特而深邃的理解。在「教」與「學」的關係上,先秦儒家認為,「學」是第一位的,「教」是第二位的,「教」是為了更好地「學」。《論語》開篇即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通篇都在討論「學」,而不談「教」。遠方的朋友前來求教,共同探討問題,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你所說的道理,雖然他人沒有理解,你卻並不怨恨,這不是君子應有的學習態度嗎?《學記》則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強調討論式學習的重要性。孟子認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資之深,左右逢源。此外,透過《禮記·學記》、荀子的《勸學》等教育名篇的命名,我們亦可見儒家重「學」之特質。

  即使在全面移植西方學制的近代,中國人仍然保持了「好學」的傳統。郭秉文指出:「今日中國教育變革的精神與數世紀以來中國人的教育精神並無不同,就是說,仍保持對學習的高度尊敬。其變化不在好學的本質,而在學習的特徵。過去崇尚古代經典的文學及倫理,而今則擴展到西方科學的實驗與致用,因為它清楚地意識到,藉此可實現新國民和愛國的理念。」

  通識教育不是簡單的說教,它需要通過身教,以人格的力量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為師者首先要有「通識」,並努力營造民主的教學氣氛。梅貽琦、潘光旦提出師生「從遊」論,認為「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遊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作為教師,意志須鍛鍊,情緒須裁節,而於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則從遊之學子無形中有所取法。

  從先賢倡導的「言教」「身教」,到當今興起的「慕課」「微課」和「翻轉課堂」,教的形式千變萬化,而「學」的本質則一以貫之,這就是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所提出的四種基本的學習能力: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即「做人」)和學會發展。這也是當今我國大學通識教育應有的基本要求。

  3、突破學科藩籬的教育

  學科既是學術的分類,也是教學的科目,它構成現代高等教育培養專門人才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科的劃分又具有相對性和人為性,創新人才的培養,並不是單一的專業教育所能實現的。金耀基認為,「通識教育」這個稱謂的提出,在學術越來越專門化,教育設計越來越狹窄之後才有意義。它的目的與其說是取代專業教育,不如說是平衡專業教育。好的通識教育,應是開放、包容的教育,在教育內容上,通貫古今中外,涵蓋人文、社會和自然眾多學科領域的知識。

  一般說來,創新人才是指具有寬廣的知識基礎與文化視野,「通」「專」結合,富有獨立人格和強烈社會責任意識的人才。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以通識教育為基礎,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提供適宜的教育環境。20世紀30年代,梅貽琦校長提出清華大學的課程主張:「學問範圍務廣,不宜過狹,這樣才可以使我們對於所謂人生觀,得到一種平衡不偏的觀念。對於世界大勢文化變遷,亦有一種相當了解。」任鴻雋認為,科學在教育上的價值,「不在於物質上之智識而在其研究事物之方法;尤不在研究事物之方法,而在其所與心能之訓練」;「以此心能求學,而學術乃有進步之望。以此心能處世,而社會乃立穩固之基」。這種教育理念的實踐,推動了近代創新人才的培養。

  近代學術大師的成長之路,印證了通才教育的成功。錢偉長曾說:「我早年有幸接受了開放式的、適應性較強的教育,在這種教育中獲得的能力使我受用終身。」他認為,「大學階段的教育應是一種針對專業教育而言的通識教育,是在為終身學習做準備、打基礎的。有創新精神的人一定是善於學習、有較強社會適應性、能遨遊各個知識領域並為我所用的人」。由此可見,創新精神的培養離不開通識教育的拓展。

  當今社會發展對於人的知識、能力和文化素質要求日益提升,個體要成功參與社會生活,須具備更高的綜合素質和多項才能。面對信息化時代的挑戰,新知識、新理念層出不窮,各學科既高度分化又日趨綜合,大學教育更需注重通識基礎,融合不同學科文化,才能培養出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4、以經典、核心課程為載體的發展心智的教育

  通識教育涵蓋教育理念、課程體系及教育教學實踐三層面,以課堂教學為主要途徑,輔以校園文化薰陶等隱性課程。好的通識教育,在課程實施上,大多通過經典傳授和核心課程教學,培養全面發展和完整的人。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從守成到創新,往往只有一步之遙,關鍵在於如何認識和把握新舊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創新不是徹底斷裂,而是具有延續性的變革;創新不是曇花一現,而是生生不息。經典閱讀之所以能夠促進創新人才培養,就在於經典常讀常新,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際之間,架起了人類智慧溝通的橋梁。美國核心文本與課程協會執行董事約瑟夫·斯科特·李指出,像柏拉圖的《對話錄》與《論語》這類的世界經典,「它教導學生處處思考和感受人類關心的那些具有深刻意涵和基礎性的事物,跨越眾多的學科、文明和時代——不是簡單地重現過去,而且也想像未來」。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普遍採用經典閱讀、小班教學和討論課的形式,並非偶然,而是與其傳承文化精華、發展心智的教育理念相契合的。如耶魯大學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經典閱讀核心課程,班級人數不超過17人。哥倫比亞大學本科學院也是如此。

  推進大學通識教育,需融會中西教育之長。東方教育制度之於學生的長處在於它的標準性、嚴格性和整齊性,不足在於缺乏靈活性和適應性。西方教育制度之於學生的長處在於它的多樣化、靈活性和實用性,不足在於它的過度功利與放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進步,一些頂尖大學在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領域已經能為學生提供世界領先的課程。另一方面,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高校還存在差距,高等教育課程質量亟待提升。改善大學現有課程,迫切需要增加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的核心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選擇;推動中外經典閱讀,發揮其育人功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改善課程的考試評價和教學管理方式。

  5、凝聚共同的核心價值觀的教育

  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廣泛的、非專業、非功利的教育,不僅傳授知識,更注重人文關懷、人格養成與價值觀陶冶,是提升個體素養,凝聚社會共識的主要途徑,具有基礎性、綜合性和長期性的教育特徵。通識教育內容廣泛,而以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內容。好的通識教育,乃是在社會制度、政治理念、價值觀念等方面凝聚共識的教育,為社會和諧與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通識教育的目標、內容具有時代性、社會性和民族文化特徵。

  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目標定位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人的文化自覺;塑造共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的全面發展是各級學校素質教育的共同目標,成為其他教育目標的基礎。人的文化自覺作為受教育者的人文感悟和價值追求,是較高層次的教育目標。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則是在前兩個教育目標的基礎上形成的群體價值取向,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代表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這些基本內容成為當代大學通識教育的價值導向。

  增強社會凝聚力,首先,需注重國情教育。知不足才能謀發展,凝聚共識才能形成合力。其次,加強民族和諧教育。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為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和國家的繁榮富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感悟中華民族的奮鬥歷程和民族精神,維護民族和諧團結,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再次,加強民主與法治教育。民主是現代政治的重要特徵,它受文化傳統、教育發展水平、社會環境等因素制約,在實現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民主與法治相輔相成,實現民主需要法治保障。最後,重視誠信教育,建立和完善誠信社會保障體系,營造守信和睦的社會環境。

  總之,良好的通識教育,立足於民族文化之根,適應本國發展的需要,是學習者通向成功之路。完善大學通識教育,迫切需要變革教育教學方式,開發和優化課程資源,拓展學習的深度與廣度。這樣的通識教育,對於完善大學生的人格修養和知識結構,培養創新人才,凝聚社會共識,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至為重要。

  (作者系廈門大學高等教育質量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亞群)

(責編:王藝錠、林露)

相關焦點

  • 杜威與赫欽斯論戰:什麼是好的通識教育
    杜威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代表人物,他的教育理論立場反對崇尚古典教育。20世紀初,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思潮中有一種崇尚古典教育的傾向,極力倡導古典課程體系。杜威對此傾向持否定態度。在他看來,當時美國一些大學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毫無現實意義,是「無用的『通識』教育……」杜威對待古典教育的否定態度是他批評赫欽斯通識教育觀點的理論基礎,也是導致他與赫欽斯論戰的重要原因。
  • 什麼是東方通識教育?
    關於東方通識教育,或者說崇賢館的通識教育是一個什麼樣的特色?我們先分析一下國外的通識教育,然後我們再來講東方的通識教育,這樣也可以形成一個對比。像歐巴馬總統這樣一個具有通識之學的人才,這就是學校的榮譽,就是通識教育的成功樣板。國外的通識教育後來也被集合成另一個名字,叫博雅教育。所以我們在談到博雅教育和通識教育,他們雖然會有源流的差別,但總的說來是一致的。
  • 什麼是通識教育?
    、最終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的通識教育,並在美國大學一百多年的改革和實踐中,通識教育的體系得以日趨完善。通識教育首先指的是一種教育理念,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大學的辦學理念,來自各方的人一起學習。通識教育或專業化教育模式的選擇,是對「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是高等教育如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如何培養人的問題。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
  • 什麼是香港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世界級的大學教育除了著重專科訓練外,還應培養學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識,後者更是現代及未來世界公民的特質。通識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學學士課程重要的一環,兼融中國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從而達至全人教育。
  • 你知道什麼是通識教育嗎,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重視通識教育
    西方:柏拉圖說教育乃是使人心靈轉向,他把培養理性的有責任心的公民視為教育的職責,他說的教育,指的就是通識教育。當亞里斯多德認為自由民必須具有政治和經濟上的自由,以及足夠的閒暇時間,以便從事心靈的沉思時,他是在談通識教育的條件。
  • 留學基礎知識之什麼是通識教育?
    一、通識教育的概念通識教育(general studies/ general education,又譯為通識學科)是一種教育模式,也是一種人才培養理念,旨在為現代社會的受教育者提供通用於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知識和價值觀
  • 香港通識教育的危機!
    香港通識教育的危機什麼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譯名,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是幫助學生擴展視野、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把不同知識融會貫通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
  • 通識教育是怎樣的課程
    中國現有的「通識教育」課套用的實際上是一般專業課的模式,這與國內通識教育的概念不明有關。什麼是通識教育呢?為什麼說通識教育是與專業教育不同的「課程」?如果說不同,那麼不同在哪裡?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應有的討論。    通識教育其實被理解為兩個根本不同的意思,一個是指學生在自己的專業知識之外再接觸一些其他專業知識的教育,不過是知識面的擴展而已。
  • 什麼是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哪個更適合你?
    從學科角度來看,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人類知識融會貫通。專業教育是培養在一個專門領域能夠從事專門職業或專門崗位的專門人才教育。通識教育強調「通」,專業教育強調「專」。
  • 科學網—通識讀本「聯姻」通識教育
    讀書日前夕,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哲學系主任、科學哲學教授薩米爾·奧卡沙在南京大學作了一場講座,這也是「南大·譯林通識教育名家講座」的首場講座。
  • 【通識反思】梁美儀|如何建立贏得學生尊重的通識教育
    通過對學生的調研之後,我們對通識教育應該怎麼建設更加明確。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在123總學分中佔21學分。大學通識包括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四範圍課程。理想的通識教育課程應該有三部分:擴闊視野,培養能力;挑戰能力,建立社群;總結經驗、自省求進。
  • 舒聖祥:通識教育是對教育功利化的救贖
    (10月8日《廣州日報》)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通識教育不是大學體制改革中的單獨方面,而是一整套改革動作中不可分離的其中一環,故而不以自主辦學、教授治校、學術自由等作為前提,通識教育只能是自欺欺人。這種觀點不能說絲毫沒有道理,但至少對外因有過於誇大之嫌,看似考慮周全實則在為故步自封原地踏步提供託辭。以當前之大學現狀而言,通識教育不僅應該搞,而且必須搞;不僅可以搞,而且能搞好。
  • 通識教育的實質是價值觀教育
    最近,一篇題為《美國通識教育的精髓在於思辨與表達》的文章在朋友圈中流傳甚廣。文章作者認為,為了支持以服務業為主的創新型社會,美國教育經歷了通識教育的轉型,從幼兒園開始實行人文、通識教育,通過課堂表述和辯論以及科學方法的訓練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這篇文章引起不少讀者反思中國教育,也讓很多人對美國通識教育抱有美好的期待。
  • 你聽過通識教育嗎?為什麼說孩子學通識教育非常重要?
    一、什麼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在過去屬於精英和貴族教育。它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在中國古代可追溯至周朝時期的貴族教育體系。1945年,哈佛大學校長的柯南特組織多位知名教授和著名人士於撰寫了《自由社會中的通才教育》,這就是通識教育領域著名的「哈佛紅皮書」,也是通識教育領域的綱領性文件。此報告認為通識教育所要解決的是把學生培養成什麼人的問題,而專業教育解決的則是職業技能的問題。
  • ...仇中親英……看看香港的「通識教育」都給孩子灌輸些什麼內容
    在許多有識之士看來,其根本原因在於香港「通識教育」出了問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前特首董建華和數學家丘成桐,他們認為香港通識教育失敗,令年輕一代變得有問題。在香港回歸前通識教育只是選修課,於2009年正式作為必修課在香港高中推行,從2012年開始,通識教育被列為申請香港大學的4門考試科目之一(其他三門是語文、英語、數學)。
  • 哈佛大學改革通識教育
    2002年10月,哈佛大學啟動了全面綜合的本科生課程改革,通識教育改革是核心內容和中心任務。2007年5月,通識教育課程方案通過教師團立法,在2009級新生中首輪試用。2014年春季首輪試用期剛結束,文理學部主任史密斯(Dean Smith)即組建通識教育評審委員會(GERC)全面評估通識教育課程實施情況,並提出通識教育改革建議。
  • 蘇德超:通識教育與批判性思考
    文 / 蘇德超(武漢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武漢大學弘毅學堂)通識教育引起的普遍爭議,主要是自由教育與職業教育之爭。一般認為,1828年耶魯大學發布的《耶魯報告》是近代通識教育的奠基性文獻。
  • 通識教育有多重要?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
    通識教育有多重要?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 通識教育有多重要?課程改革以後,大學入學有四個領域是必修的:語文、數學、英文、通識。在應試氣氛濃厚的香港社會,需要利用考試,讓學校和學生重視通識。因為必修,所有學校開設通識,也算是良性應用應試文化吧。此其六。但是如何考?就牽涉到考試的目的和方法:統考到底在量度什麼?
  • 【熱點發布】關於通識 | 伴你大學四年的「必修」通識教育中心
    在張家界學院四年的學習和生活中,同學們一定會遇上通識!你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什麼是通識教育?為什麼要接受通識教育?學院為了適應社會新的發展趨勢,在新的人才培養目標總體要求下,於2010年7月成立通識教育部(2018年5月更名為通識教育中心)。在「大通識」理論場域中,通識教育泛指專業教育以外的一切教育,它以廣博、高雅、因材施教為目標。
  • 大學通識教育方興未艾
    日前,復旦大學召開了主題為「通識教育: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實踐」的第二屆通識教育研討會,來自120多所高校的近400人參會。從與會者在研討中的熱情投入可以看到大家已經將通識教育看作一項共同推動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