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學生的調研之後,我們對通識教育應該怎麼建設更加明確。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在123總學分中佔21學分。大學通識包括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四範圍課程。
理想的通識教育課程應該有三部分:擴闊視野,培養能力;挑戰能力,建立社群;總結經驗、自省求進。
1、擴闊視野、培養能力。通識教育基本的功能是讓學生可以欣賞其他文化和主修科以外的知識,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我們通過分布修讀模式擴闊學生的視野,四個範圍主要包括:中華文化傳承、自然科學與科技、社會與文化、自我與人文等四個板塊,要求學生在每一個範圍中修讀至少一門課程。我們在四範圍課程建設中會和老師解釋通識教育的課程應該是什麼:它不是為本科專業學生開設的,要教授的不是這一個學科的事實的知識。通識教育的學生可能只是修這一門課程,所以該門課程應該突出課程的關鍵概念與方向,探討較高層次的認知技能,讓學生修完課程後了解學科的方向和方法,並能夠通過網際網路等資源進行自學。
我們十分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團隊合作能力,希望老師就每個課題均提供閱讀清單,在課程中強調閱讀的分量,並檢驗學生閱讀的結果。
2、挑戰能力、建立社群。我們發展了一個基礎課程,基礎課程主要是建立知性社群,挑戰學生的能力,提升學生對通識教育的期望。基礎課程一方面是拓寬他們的視野,更重要的是挑戰他們的能力。包括兩類課程,一類是與人文對話的課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自我與人類潛能。第二部分是關於信仰與人的信念。第三部分是關於社會中的自我,每一部分都要求閱讀經典。第二類是與自然對話,主要的課題就是科學知識是如何,人如何認識世界,科學知識的限制是什麼。學生需要讀經典作品,討論宏觀的問題,寫反思性文章,期末提交論文。
基礎課程對學生是挑戰,對老師更加是挑戰。因為如何讓學生去接受,是更大的困難。我們希望學生可以通過課程學習鍛鍊閱讀經典的能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認真討論問題、複雜概念的能力和信心,寫反思性文章的能力,我們有這樣的期待。學生的另一個挑戰是寫作,我們在校內得到自學中心的合作,開設了學術寫作的工作坊,其中介紹他們學術誠信的問題。
在閱讀方面,我們在進行「同儕輔讀計劃」,讓學過這個課程並成績好的同學參加訓練,讓他可以在第二年的時候,成為學習領袖。修讀的同學如果有問題,他在修課之前可以參與到這些同學當中,一起組建討論小組。通過這麼做,加強對文本的理解,鞏固關鍵概念。此外,我們的老師也開發了一些幫助學生在課堂外學習的軟體。開始主要是「與自然對話」的老師,他們開發軟體幫助缺乏理科背景的學生,內容有課堂的錄像、講義,有一些互動的測驗。之後人文學科老師也開始做人文對話的網上講堂,補充和延伸的數據。
3、總結經驗,自省求進。目前我們量化調查做得比較多,質化的也有一些。通過下面的調研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做的主觀質化的研究結論。
(1)從2012年開始,學生對科目的滿意程度是上升的。學生最初對基礎課程接受度不高,但經過老師的不斷努力,目前學生對老師滿意的程度,基礎課程是比四範圍課程高得多,老師跟學生的互相了解也比較充分。
通識基礎課程在鼓勵學生自動自主的學習、參與課堂活動,老師推薦書目的有用程度,學校圖書館資源的充足性,信息科技資源支持性方面有一定積極作用。
在學習成果方面,四範圍課程也有一些是做得比較好的。主修科以外的知識是基礎課程比較好,擴闊知識視野、以批判眼光分析及評價不同的論點也是基礎課程很突出。
(2)我們對學習結果的評價主要集中在共通能力:能以批判眼光分析及評價不同論點,可以接受新的不同想法,能用文字清楚明確表達想法,能用口語清晰表達想法,有信心閱讀用英語撰寫的艱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