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反思】梁美儀|如何建立贏得學生尊重的通識教育

2021-02-19 復旦通識教育

 通過對學生的調研之後,我們對通識教育應該怎麼建設更加明確。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在123總學分中佔21學分。大學通識包括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四範圍課程。

理想的通識教育課程應該有三部分:擴闊視野,培養能力;挑戰能力,建立社群;總結經驗、自省求進。


1、擴闊視野、培養能力。通識教育基本的功能是讓學生可以欣賞其他文化和主修科以外的知識,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我們通過分布修讀模式擴闊學生的視野,四個範圍主要包括:中華文化傳承、自然科學與科技、社會與文化、自我與人文等四個板塊,要求學生在每一個範圍中修讀至少一門課程。我們在四範圍課程建設中會和老師解釋通識教育的課程應該是什麼:它不是為本科專業學生開設的,要教授的不是這一個學科的事實的知識。通識教育的學生可能只是修這一門課程,所以該門課程應該突出課程的關鍵概念與方向,探討較高層次的認知技能,讓學生修完課程後了解學科的方向和方法,並能夠通過網際網路等資源進行自學。

我們十分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團隊合作能力,希望老師就每個課題均提供閱讀清單,在課程中強調閱讀的分量,並檢驗學生閱讀的結果。


2、挑戰能力、建立社群。我們發展了一個基礎課程,基礎課程主要是建立知性社群,挑戰學生的能力,提升學生對通識教育的期望。基礎課程一方面是拓寬他們的視野,更重要的是挑戰他們的能力。包括兩類課程,一類是與人文對話的課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自我與人類潛能。第二部分是關於信仰與人的信念。第三部分是關於社會中的自我,每一部分都要求閱讀經典。第二類是與自然對話,主要的課題就是科學知識是如何,人如何認識世界,科學知識的限制是什麼。學生需要讀經典作品,討論宏觀的問題,寫反思性文章,期末提交論文。

基礎課程對學生是挑戰,對老師更加是挑戰。因為如何讓學生去接受,是更大的困難。我們希望學生可以通過課程學習鍛鍊閱讀經典的能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認真討論問題、複雜概念的能力和信心,寫反思性文章的能力,我們有這樣的期待。學生的另一個挑戰是寫作,我們在校內得到自學中心的合作,開設了學術寫作的工作坊,其中介紹他們學術誠信的問題。

在閱讀方面,我們在進行「同儕輔讀計劃」,讓學過這個課程並成績好的同學參加訓練,讓他可以在第二年的時候,成為學習領袖。修讀的同學如果有問題,他在修課之前可以參與到這些同學當中,一起組建討論小組。通過這麼做,加強對文本的理解,鞏固關鍵概念。此外,我們的老師也開發了一些幫助學生在課堂外學習的軟體。開始主要是「與自然對話」的老師,他們開發軟體幫助缺乏理科背景的學生,內容有課堂的錄像、講義,有一些互動的測驗。之後人文學科老師也開始做人文對話的網上講堂,補充和延伸的數據。

3、總結經驗,自省求進。目前我們量化調查做得比較多,質化的也有一些。通過下面的調研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做的主觀質化的研究結論。

(1)從2012年開始,學生對科目的滿意程度是上升的。學生最初對基礎課程接受度不高,但經過老師的不斷努力,目前學生對老師滿意的程度,基礎課程是比四範圍課程高得多,老師跟學生的互相了解也比較充分。

通識基礎課程在鼓勵學生自動自主的學習、參與課堂活動,老師推薦書目的有用程度,學校圖書館資源的充足性,信息科技資源支持性方面有一定積極作用。

在學習成果方面,四範圍課程也有一些是做得比較好的。主修科以外的知識是基礎課程比較好,擴闊知識視野、以批判眼光分析及評價不同的論點也是基礎課程很突出。

(2)我們對學習結果的評價主要集中在共通能力:能以批判眼光分析及評價不同論點,可以接受新的不同想法,能用文字清楚明確表達想法,能用口語清晰表達想法,有信心閱讀用英語撰寫的艱深文章。

相關焦點

  • CAFA觀點丨鄭勤硯:關於美術學院通識教育的思考
    當前美術學院的通識教育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如:通識教育缺乏鮮明特色的個性研究;通識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難易度的把握,表現出相對的單一性;教學和研究隊伍不強,研究成果數量不多,深度不夠;學生的通識知識及能力較差,制約了他們對藝術專業知識的理解力、表達力、創造力,對未來社會生活的不適應凸顯出在個人能力、人際協調等方面的不足。
  • 大學通識教育方興未艾
    日前,復旦大學召開了主題為「通識教育: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實踐」的第二屆通識教育研討會,來自120多所高校的近400人參會。從與會者在研討中的熱情投入可以看到大家已經將通識教育看作一項共同推動的事業。
  • 蘇德超:通識教育與批判性思考
    這是冷門學科的新生教育中最常見也最難回答的問題,然而它卻暗示了人際平等關係的普遍建立:在這個時代,幾乎所有人都必須工作,必須在某種職業中獲得報酬,才能活下去,並贏得社會的尊重。自古希臘以來,人類社會經歷了一系列深刻變化。
  • 通識教育的實質是價值觀教育
    最近,一篇題為《美國通識教育的精髓在於思辨與表達》的文章在朋友圈中流傳甚廣。文章作者認為,為了支持以服務業為主的創新型社會,美國教育經歷了通識教育的轉型,從幼兒園開始實行人文、通識教育,通過課堂表述和辯論以及科學方法的訓練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這篇文章引起不少讀者反思中國教育,也讓很多人對美國通識教育抱有美好的期待。
  • 專題 | 書院中心的通識教育:國際經驗與亞洲探索
    指出芝加哥大學就是洪堡學院的通識教育制度在美國進行的一次實踐,並對洪堡理念進行了闡述,最後對洪堡理念在芝加哥大學進行的實踐作了說明,希望能夠建立培育有思維能力的「獨立、完整、合適社會的人」的教育制度。德魯大學 教授Marc Tomljanovich《需要一所村莊:通識教育共同體、體驗式學習及學習成效》Marc Tomljanovich教授指出當前通識教育面臨的挑戰,人口結構、技術和金融的變化給美國的通識教育機構帶來壓力。
  • 我們為什麼需要通識教育?
    這種寬廣的知識教育能夠幫助學習者了解自己與社會、了解文明與文化、了解科學與技術、了解過去與未來,從而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框架。基於通識教育學習,學習者能夠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價值理念、分析方法和認知能力,無論面對各種社會現象還是具體現實問題,都能夠獨立思考、全面分析,既能夠享受到內在的愉悅又能夠獲得外在的認知,這是其沉澱人生厚度與獲取未來幸福的基礎。
  • 學科教育已被時代淘汰,我們需要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的應用背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的教育也應為學生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我們的學生才能融入未來的社會,從而發揮他們所長,構建新的時代。這種教育理念,也被稱作「通識教育」。法國宗教改革家加爾文在談到通識教育時曾說:「如今的世界已經國際化。如今的學生若繼續囿於自己亞文化的圈子將陷入困境。他們必須學會如何與其他文化和價值觀體系打交道。」
  • 通識教育:啟蒙主義情懷需要本土化
    我們的傳統教育在上大學以前基本上是缺失的,這種情況下,一個學生剛上大學就要接受西學的啟蒙,這或許有些「不接地氣」的感覺。西方文明的東西和教材搬到中國課堂上,有些前提是不是應該得到反思?今天我聽到的更多是啟蒙情懷,反倒沒有聽到這樣的反思;我覺得,什麼東西應該和能夠進大學課堂,以及如何教授,可能也應該是值得反思的。人類有好幾十億,有1/5是穆斯林。
  • 哈佛大學改革通識教育
    社會、科學、技術的變遷本質,包括人們如何建設性、批判性地回應變遷。「博雅教育理念」宣稱,通識教育是博雅教育最富特色的關鍵組成部分,是以自由探究的精神開展,無關局部適切性和職業實用性,是公民和負責任的個人生活的必要準備。通識教育幫助學生理解對公民和道德決策有價值的文化與歷史背景,讓學生反思這個背景的預設定式,幫助學生想像更美好的未來。通識教育不看具體的專業知識,而是關注教育的整體目標和博雅教育目的等更基礎性的問題。
  • 什麼是通識教育?
    ,其核心追求是培養人的內核能力的教育,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讓學生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跨界知識高手,培養學生成為敢於懷疑、勇於探索、自信而又謙卑、努力而又從容的「得道」者。
  • 「通識教育」應提前至基礎教育階段
    對於中國的適齡學生來說,上大學已經不是什麼難事,學歷的普及帶來了學習能力的稀缺,這使得基礎教育階段的人格塑造、價值觀形成、思維培養以及高等教育階段專業化、專門化的培養的分野變的非常重要,當然,這並不是說在高等教育階段就不需要通識教育了,但這種通識教育一定是建立在基礎教育階段之上的更高階認知,而不應該是從大學開始。
  • 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面臨了哪些挑戰?
    反思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的挑戰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以《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的挑戰與對策》為題,回顧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的歷程,總結大學通識教育實踐的基本路徑,分析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並在此基礎上,對未來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趨勢提出建議。
  • 科學網—通識教育的香港經驗
    比較香港高校,大陸頂尖高校最大的短板是教育管理體制,即教育行政化問題。 ■田飛龍 通識教育改革是近年來國內高等教育界的一大熱點。儘管香港高校的通識教育開始較晚,但比內地稍早,也頗具特色。比較二者,我們也許可以得到某些改革上的啟示。
  • 西安北大新世紀學校:通識教育幫助孩子直面未來
    西安北大新世紀學校正蒙書院黃藤院長告訴記者:"學校建立了從幼兒園到初中的整個通識教育體系,樂教課只是學校通識教育在學齡早期的教學手段之一"。學校通識教育體系的建立與開展學校正蒙書院黃藤院長告訴記者:"社會分工的精細使學校將專業知識與人的培養越來越碎片化。通識教育就是要把全面的知識體系與通向文明的優秀傳統完整的傳遞給學生,使之成為有人文修養、自由意志、知行合一、樂於奉獻之人。
  • 關於大學通識教育的一些思考
    又如,復旦大學在提出「堅持通識教育的培養理念,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學生自我管理,培養具有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國際視野、專業素養的人才」的培養定位以後,全校開展通識教育,連專業課程都按照通識理念去設計。再如,南京大學在實行「三三制」改革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對人才培養目標做出重大調整。過去,南京大學一直致力於培養各個專業的專門人才,後來把這個目標改為培養各行各業的領軍人才。
  • 追問︱高校慈善教育,專業還是通識?來自高校與公益行業的反思
    那麼,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究竟應該如何發展,是追求專業教育還是普及通識教育?包括紫江公益慈善課程在內的高校慈善教育探索取得了怎樣的成就?2020年12月13日,第四屆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上,來自政府、高校、公益組織等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實踐者進行了分享和討論。公益教育的使命究竟是什麼?
  • 郝景芳:為什麼通識教育是幫助孩子直面未來的教育?
    綜合以上這些理由,我們相信通識教育有必要從孩子開始,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接受通識教育的拓展,既是對思維方式的建立和養成,也是對自我性格和興趣的發現。通識教育對人的理想是超越狹窄技能、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自由心靈的學生,讓人生選擇更明智。通識啟蒙體系有何依據?
  • 香港通識教育的危機!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譯名,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是幫助學生擴展視野、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把不同知識融會貫通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
  • 通識教育有多重要?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
    通識教育有多重要?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以美、英為代表的教育改革,幾乎集中在管理學校與教師身上,但是沒有指明學生學習的新目標;可以說是沒有具體提升方向和目標的教育改革,所以有點越弄越僵。此其一。通識課程的出現,是當時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社會已經變得非常多元多變;學生面對的前途,也是多元多變。學生的學習,本來就應該是多元的,每個人應該有自己充分的發展空間。
  • 美國本科通識教育:讓學生生活更有意義
    它是指非專業性、非職業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發展。 通識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人的整體素質,而並非培養人的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它強調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重視培養人的思維方法及敏銳的洞察力;強調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同時也重視人的情志的培養等。 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有著上百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