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育已被時代淘汰,我們需要通識教育

2020-12-12 TeachFuture蔚來教育

通識教育的應用背景

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的教育也應為學生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我們的學生才能融入未來的社會,從而發揮他們所長,構建新的時代。這種教育理念,也被稱作「通識教育」。

法國宗教改革家加爾文在談到通識教育時曾說:「如今的世界已經國際化。如今的學生若繼續囿於自己亞文化的圈子將陷入困境。他們必須學會如何與其他文化和價值觀體系打交道。」

教育現狀反思

反思我們的教育,一直以來確實存在學科教育的情況,各個學科之間互相獨立,學生接受到的是互不關聯的知識,我們的老師也只專注於一個學科,對其他學科知識很少涉獵。

以至於我們的學生,在還未全面地了解應掌握的知識之前,就被分為文科生和理科生,等到大學畢業走向社會,更是在一條知識領域中走下去,少有博學人才出現。

面對這種情況,有教育專家直接指出:「如果學生本科畢業就成了專家,是一種失敗。」

中國有通識教育

那麼作為教師或是致力於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構,應當如何思考和作出有意義的實踐呢?

其實在將近一百年前的西南聯大,就實行了「通識教育」,並且頗有成效。

時任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主張「通識為本,專識為末」

學校新生入學第一年不分文理科,各系學生一律實施通才教育,第二年起才進入各自專業領域。各學科分為必修和選修二種,成績以學分計算,視學生能力定高低,各系畢業學生至少須修滿136 個學分(體育除外),土木工程學系單列。

為的是讓學生有較大的選修空間,但各系學生畢業之前,畢業考試及格,才能畢業。

如此既能博學,又有一技之長,成就了許多大師。

如何構成通識教育項目管理

在通識教育的具體管理方面,加爾文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建議:

強有力的通識教育項目需要獨立的管理構架。項目不應由一名全職的管理者來運營,否則教職人員不會具有主人翁意識。」

可以成立教工委員會,通過不斷修正教學誤區,並發揮創造性思維,從而推動機構考慮新思路,讓通識教育項目做到最優。

我們在教育之路上不斷思考和探索,我們需要更好的教育,因為更好的時代已經到來。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需要通識教育?
    提供基礎知識的廣度教育  通識教育,就是培養人的內核能力的教育。如果說專業教育提供的是具體學科知識的深度教育,通識教育提供的則是基礎知識的廣度教育。  廣泛社會需求催生「天天通識」  進入21世紀,通識教育存在廣泛的社會需求。  高校學生需要通識教育。
  • 為什麼我們需要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下,不同學科、領域的廣泛涉獵,正好幫助我們在面對愈加複雜的世界和全球性問題時,能有冷靜的思考、準確的判斷,以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如何在一個競爭氛圍日益激烈,高度專業化的世界裡,不急於「搶跑」和「單一訓練」,保持廣泛地學習和通識培養,也是每一位家長、以及教育者面臨的挑戰。
  • 「人文與科技:第二屆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全國教學研討會」在...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近日,「人文與科技:第二屆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全國教學研討會」在上海大學召開。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展開研討,旨在積極打通學科門類,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會議開幕式由上海大學教務部常務副部長彭章友主持。
  • 為什麼我們需要通識教育
    相比之下,國內現在的大學通識教育就做得很不足。且不談教師授課的水平,也不說內容深淺的設置,光比內容豐富度,當年的教案就高出現在很多。有人說現在的大學通識教育新增了當年沒有的高數、馬列等等。不可否認,這些課程很重要。但因此就拋棄文史哲的通識教育,在我看來得不償失。看看我們的鄰居印度,人口不少於我們,領土面積也不小,政體也不落後,為什麼一盤散沙?
  • 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促進文化素質教育
    大學精神在整個社會文化系統中的精神引領作用,大學教育在文化傳承和文化創造方面的歷史使命,大學人才系統在現代社會的主導和先鋒功能,是我們在倡導高等教育走向開放的同時不能忽略和放棄的。專業教育注重學科分化和專業知識的深化,而通識教育可以打通學科界限,使學生體會到複雜學科背後共同的人類精神世界和文化追求,在概念體系的冰面下湧動出真正的學習和創造的激情,把知識學好用活。  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應有國際視野  文化素質教育負有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傳承的重任。
  • 郝景芳:為什麼通識教育是幫助孩子直面未來的教育?
    今天的這篇文章,我們將詳細講述我們如何去落地通識啟蒙教育,任何願景,都需要腳踏實地的落實執行,教育更不例外。全文7284個字預計需要12分鐘閱讀為什麼做通識啟蒙?工業化時代,貴族體制被打破,職業謀生成為所有人的生活剛需,工業流水線成為社會主要工作方式。大規模統一標準化教育取代了古典貴族教育,學科技能教育取代了通識教育。標準化教育應對工業生產,期望打造零件式人才,抹去學生的個性差異,讓每個接受教育的人成為單一崗位上的重複工人。教育以技能崗位為核心。而在20世紀下半葉,通識教育重歸教育系統。
  • 什麼是好的通識教育
    儘管學術界對通識教育的內涵見解不一,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和探索。通識教育既然是「教育」,必然與人的培養密不可分;況且,古今中外大量事實一再昭示,人的成長離不開通識教育。無論是研究型大學,還是應用技術類高校,除了培養大學生的不同專業才能外,還需要培育某些共同的基本素養。
  • 杜威與赫欽斯論戰:什麼是好的通識教育
    受到各自教育目的觀的制約,杜威和赫欽斯兩人有關通識教育內容的主張也就自然而然存在尖銳分歧。在赫欽斯那裡,要想獲得智慧和永恆的人性,就需要研讀古希臘以來的經典著作,也就是要學習他所謂的「永恆的科目」。在他看來,「如果存在著每個希望自己成為受過教育的人應當掌握的科目,如果這些科目構成了我們的理智遺產,那麼這些科目就應當是通識教育的核心」構成永恆科目的內容首先是西方經典名著。
  • 通識教育:啟蒙主義情懷需要本土化
    通識教育需要講人性或人類間的共性,並努力去發掘這個共性。總之我覺得,現在談通識教育,主流還是圍繞西學意義上的古典學在展開,明顯地具有啟蒙主義的情懷,較少詢問這套知識體系在中國落地的前提,似乎將其視為必然且普世的。
  • 通識教育的實質是價值觀教育
    由於現代社會的民主和自由尊重並鼓勵個人之間的種種差異,包括技能、觀點和價值的多樣性,所以,現代社會更容易走向分裂,也更需要某種約束力。在這些憂心忡忡的專家看來,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構建共同的價值規範,以約束現代社會的分裂力量。為此,這份報告提出了現代意義的通識教育理念,其精神和主旨是解決現代社會的分裂問題,尋求讓公民團結一致的有效途徑。
  • 崑山杜克大學校長劉經南:通識教育和博雅教育實際上是兩回事
    這也是我們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和推進通識博雅教育的原因。」我們的孩子到底需要怎樣的教育才能適應未來社會?通識教育和博雅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如何把通識博雅教育融入本地特色並落地實施?在崑山杜克大學這樣一個非營利性的「教育實驗田」,我有信心能夠得到滿意的答案。
  • 什麼是東方通識教育?
    那我們可能需要做一個展開性的分析。我們先分析一下國外的通識教育,然後我們再來講東方的通識教育,這樣也可以形成一個對比。讓我們來看一下,在1900年,數學這一個學科只有一千種圖書。但是,到了2000年,數學這個學科是多少種圖書呢?已經是十萬種。所以那些學數學這個學科的,就會被一次次地細分化。這樣無限細分化的結果,我們會發現分科教育它已經走到了非常精細和細枝末節的教育方式裡去了。所以,我們在學生固定的義務教育時間之內,把分科教育很精細化的做到優質,可能性幾乎沒有。
  • 北大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唐士其: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係
    當然,因為傳統社會的知識、學科分工不是太發達,所以通識教育既有可能也有必要成為對社會精英的教育方式。與通識教育相比,專業教育出現得要晚很多,歐洲的專業教育出現應該不早於16世紀,中國就更晚,是科舉制廢除後才出現的。專業教育跟科學不是一回事,科學在古希臘就已經產生了,大家知道亞里斯多德創造了很多門科學,但那時候的古希臘教育是通識教育;古希臘羅馬講的自由七意包含七門學科,但也是通識教育。
  • 教育|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西方通識教育的啟示
    當時又有什麼不同的聲音?我們該怎麼去更透徹的理解這種教育模式?讓我們聽一聽赫欽斯校長的理念吧。本文授權轉載自:童行學院(ID:tongxingplan)1945年,12位哈佛教授聯合編寫了這本紅皮書。之後每逢通識教育的改革,都會修訂一次。它是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綱領,也被各國的教育者視為風向標。我們該怎樣讀這本書呢?
  • 北大教授李猛:為什麼中國學生特別需要通識教育?
    現在中國大學體制發展的趨勢使專業化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通識教育可以提供一個讓學者去談論、通過研究獲得的比較重要的想法的平臺,以推動不同學科的學者在最根本的問題上進行交流,這對學術的發展會有很大好處。
  • 蘇德超:通識教育與批判性思考
    「這個學科有什麼用?」這是冷門學科的新生教育中最常見也最難回答的問題,然而它卻暗示了人際平等關係的普遍建立:在這個時代,幾乎所有人都必須工作,必須在某種職業中獲得報酬,才能活下去,並贏得社會的尊重。自古希臘以來,人類社會經歷了一系列深刻變化。
  • 通識教育究竟有沒有「用」?
    那麼,究竟何謂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在我省高教界的狀況又怎樣呢?海大教師5年前發公開信呼籲開展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的根本性追問就是,在任何時代任何變遷之下,什麼東西是最基本、最不會改變的」,海南大學青年教師賈冬陽介紹道。2010年,尚在中山大學哲學系讀博期間的賈冬陽,就曾向海大同仁發表公開信,呼籲中青年學者結合自身的專業背景,積極開設具有「通識」性質的人文課程。
  • 紐約大學三校區專家齊聚上海 通識教育有哪些機遇與挑戰?
    原標題:通識教育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的高校應如何推行通識教育?未來,通識教育還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日前,來自紐約大學、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的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上海紐約大學,分享各自對於通識教育的理解和實踐。
  • 通識類教育是美國成為科技強國第一的發軔點,揭秘這一教育的真相
    它通過教育觸碰人的精神、素養、文化和技術全面發展、全能能力、並且能夠突破知識學科、知識領域的限制,成為自由人的教導理念。博雅教育方的堂模式是:針對不同學術觀點、學生和大學教授之間產生彼此質疑、挑戰、辯論式的學習方式;通過課堂討論的模式,提升學生對知識啟發性的思考、促進學術問題的批判精神。
  • 「通識教育」應提前至基礎教育階段
    ,在這場人本主義革命中,中世紀大學在進行神職人員、醫生、律師等專業教育之外,還會進行拉丁文、哲學、藝術、辯論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的訓練和教育,這就是那個時代的通識教育。  如同文藝復興傳承了古希臘文化的衣缽一樣,19世紀,不少歐美學者有感於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知識被嚴重割裂,於是重新拾起了中世紀大學的傳統,推行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20世紀的通識教育課程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