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的應用背景
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的教育也應為學生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我們的學生才能融入未來的社會,從而發揮他們所長,構建新的時代。這種教育理念,也被稱作「通識教育」。
法國宗教改革家加爾文在談到通識教育時曾說:「如今的世界已經國際化。如今的學生若繼續囿於自己亞文化的圈子將陷入困境。他們必須學會如何與其他文化和價值觀體系打交道。」
教育現狀反思
反思我們的教育,一直以來確實存在學科教育的情況,各個學科之間互相獨立,學生接受到的是互不關聯的知識,我們的老師也只專注於一個學科,對其他學科知識很少涉獵。
以至於我們的學生,在還未全面地了解應掌握的知識之前,就被分為文科生和理科生,等到大學畢業走向社會,更是在一條知識領域中走下去,少有博學人才出現。
面對這種情況,有教育專家直接指出:「如果學生本科畢業就成了專家,是一種失敗。」
中國有通識教育
那麼作為教師或是致力於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構,應當如何思考和作出有意義的實踐呢?
其實在將近一百年前的西南聯大,就實行了「通識教育」,並且頗有成效。
時任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主張「通識為本,專識為末」。
學校新生入學第一年不分文理科,各系學生一律實施通才教育,第二年起才進入各自專業領域。各學科分為必修和選修二種,成績以學分計算,視學生能力定高低,各系畢業學生至少須修滿136 個學分(體育除外),土木工程學系單列。
為的是讓學生有較大的選修空間,但各系學生畢業之前,畢業考試及格,才能畢業。
如此既能博學,又有一技之長,成就了許多大師。
如何構成通識教育項目管理
在通識教育的具體管理方面,加爾文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建議:
「強有力的通識教育項目需要獨立的管理構架。項目不應由一名全職的管理者來運營,否則教職人員不會具有主人翁意識。」
可以成立教工委員會,通過不斷修正教學誤區,並發揮創造性思維,從而推動機構考慮新思路,讓通識教育項目做到最優。
我們在教育之路上不斷思考和探索,我們需要更好的教育,因為更好的時代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