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與赫欽斯論戰:什麼是好的通識教育

2021-02-23 教育改進社員村

赫欽斯的教育目的旨在使個人獲得智慧和永恆的人性。杜威的教育目的顯然與赫欽斯不同,他認為教育是為現實生活服務的。基於教育立場的不同,二者之間從是否崇尚古典教育開始引發了論戰。

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杜威(J.Dewey,1859—1952)和美國永恆主義代表人物赫欽(R.M.Hutchins,又譯為「哈欽斯」,1899—1977)之間發生過一場有關通識教育的激烈論戰。對這場論戰作一分析可以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

導致這場論戰的根本原因在於二人教育理論立場的不同。

杜威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代表人物,他的教育理論立場反對崇尚古典教育。20世紀初,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思潮中有一種崇尚古典教育的傾向,極力倡導古典課程體系。杜威對此傾向持否定態度。在他看來,當時美國一些大學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毫無現實意義,是「無用的『通識』教育……」杜威對待古典教育的否定態度是他批評赫欽斯通識教育觀點的理論基礎,也是導致他與赫欽斯論戰的重要原因。

就赫欽斯而言,作為美國永恆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他的教育理論立場是崇尚古典教育。赫欽斯的這一立場與他在耶魯大學接受的教育相關。耶魯大學曾在1828年發布《耶魯報告》,主張大學應通過古典語言和古典名著的學習來養成學生的理性,不贊成開設職業性課程。「因為這些課程的知識技能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中才能學會,如商人必須在公司裡受訓,機械工必須在工廠中受訓,農民只有在田地裡受訓,而耶魯大學沒有試驗農場、零售商店,沒有棉紡廠和鐵廠,沒有制帽廠、銀匠鋪和車輛製造廠。」《耶魯報告》的主張對赫欽斯的影響是深刻的。可以說,赫欽斯在耶魯大學接受的崇尚古典語言和古典著作的教育為他後來的通識教育立場奠定了基礎。他1929年出任芝加哥大學校長後推行「芝加哥計劃」和「名著教育計劃」都是從這一立場出發的。

杜威和赫欽斯這場論戰代表著兩種不同的通識教育觀。從性質上看,論戰的核心圍繞著「什麼是有用的通識教育」,即圍繞著通識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法等問題展開。杜威和赫欽斯的分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教育目的。一般而言,教育內容的取捨與教育目的有關。杜威和赫欽斯兩人有關通識教育內容的主張與他們倡導的教育目的有著密切關係。

赫欽斯的教育目的旨在使個人獲得智慧和永恆的人性。在赫欽斯看來,教育的目的有兩種,一種是即刻的目的,一種是最終的目的。即刻的教育目的關注眼前與謀生相關的事務,最終的教育目的關注獲得智慧和永恆人性。教育應當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服務。赫欽斯認為,通識教育的用途不在於它能否為即刻的教育目的服務,而在於它能否為最終的教育目的服務。換言之,通識教育的作用不在於直接幫助學生賺錢謀生,而在於能否養成學生的理性美德,成為有智慧和獲得永恆人性的人。

杜威的教育目的顯然與赫欽斯不同,無論是從他1916年在其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中倡導的「教育無目的」「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經驗的改造」等主張來看,還是從他1920年在上海浦東中學演講時提出的「學生在學校,就是要學做很好的公民」的主張來看,教育目的都顯然是為現實生活服務的。按照赫欽斯的標準,杜威的教育目的顯然為即刻的教育目的服務。

通識教育內容方面的分歧。受到各自教育目的觀的制約,杜威和赫欽斯兩人有關通識教育內容的主張也就自然而然存在尖銳分歧。

在赫欽斯那裡,要想獲得智慧和永恆的人性,就需要研讀古希臘以來的經典著作,也就是要學習他所謂的「永恆的科目」。在他看來,「如果存在著每個希望自己成為受過教育的人應當掌握的科目,如果這些科目構成了我們的理智遺產,那麼這些科目就應當是通識教育的核心」

構成永恆科目的內容首先是西方經典名著。在赫欽斯看來,西方經典名著探索的是形上學領域中的真理,「探究的是事物的最高原則和起因」,這些原則和起因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變化。比如,「蘇格拉底的對話所提出的問題在今天,和柏拉圖寫這些對話的時代同樣迫切,實際上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我們比柏拉圖生活的時代更需要關注這些問題,但我們已經忘記了它們的重要性」。第二,讀過這些名著是受過教育的人的標誌。「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讀過西方世界的任何一本名著,我們怎麼能稱其為受過教育的人呢?」第三,學習這些名著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前提。他強調,不學習這些名著,「就不可能了解任何學科,不可能理解當今世界」。他還以柏拉圖的《理想國》和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為例論證「西方名著涵蓋了知識的所有領域」。第四,西方名著為人們提供了學習文法、修辭學和邏輯學絕佳的範例。除了經典名著以外,赫欽斯認為「永恆的科目」還應包括數學。「數學可能比其他任何途徑都更能直接和深刻地培養人們思維的正確性。」

杜威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自己通識教育內容的主張,但受他自己倡導的「教育無目的」論和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公民思想的驅動,杜威批判了赫欽斯把經典名著闡述的理論作為永恆不變的最高真理來看待的觀點,因為在他看來,「最高真理本身不是固定和永恆的」。他的意思很明顯,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永恆科目。時代在變化,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在變化,教育的內容也應當變化。如果學生「單純學習事先存在的真理,學生將變成平庸的學生,更不用說能夠進行獨立的創造性思維」。杜威強調,「在追求真理的事業上,科學現在提供了最好的探究模式。」顯然在杜威那裡,科學學科應當是通識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

通識教育與現實生活聯繫主張的分歧。杜威認為,即便是形上學也應當與社會現實建立聯繫。他對赫欽斯輕視經驗、自然科學以及知識與實踐的聯繫持批判態度。他明確表示:「如果形上學學科意指完全脫離其他院系而獨立存在的一個學科,它試圖發現終極的第一真理,其他院系必須採納這些真理,作為它們自己的恰當知識組織的條件,那麼,我不相信有這樣一門學科。」 顯然,在杜威看來,假如形上學脫離了與專業的聯繫,形上學學科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杜威強調,現代社會的人生活在一個與古代和中世紀完全不同的時代,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許多新問題,面對這些新問題,人們不是應該隱居到修道院式的大學裡,從經典著作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要「像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聖·託馬斯以各自方式示範的那樣,緊緊把握當代科學與社會事務……」杜威的意見很明確,通識教育中的形上學科目必須聯繫實際,這樣,經典著作才能顯示出它們生氣勃勃的現代意義。

但是,按照赫欽斯的主張,由於通過學習經典名著就可以獲得智慧和永恆的人性,通識教育因此也無需聯繫社會現實。他解釋說,「如果正確理解教育,那麼面向全體人民的課程的核心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任何政治社會和經濟狀況下都一樣……因為所有社會都有普遍的相似性。」換言之,在他看來,以經典著作為主要內容的通識教育課程在任何時代和任何地點都是適用的,掌握了這些著作中的原理,便可以應付瞬息萬變的社會變化;而「教育一個人在特定的時期和地方生活,或調整他們適應特定的環境的觀念,是有悖於真正的教育理念的」。因為現實生活處於不停的流動和變化之中,教育如果盲目地跟隨,便會成為「當代社會運動的僕人」。

尖銳分歧觀點中的共識。需要指出的是,赫欽斯與杜威的觀點雖然尖銳對立,但仔細分析,也可以發現他們思想中存在某種意義上的共識,表現為兩點:其一,通識教育是有用的。在赫欽斯那裡,如前文所述,通識教育是有用的,是培養智慧和獲得永恆人性的途徑。杜威雖然批評崇尚經典著作學習的通識教育是無用的通識教育,但他從來沒有講過通識教育沒有用。1917年,他在論文《現代職業教育對大學中專業學習和非專業學習的影響》中曾提出過專業學習和非專業學習應當結合的主張。其中,非專業學習概念實際上與通識教育概念意思基本相似。杜威還強調過,「任何教育如果只是為了傳授技能,這種教育就是不自由、不道德的。」

「假如我們的大學成為專業教育的主要預備場所……那麼,這種損害會威脅到我們國家自由理智生命的成長。」由此判斷,他是贊成通識教育的。其二,對經典著作持肯定的態度,赫欽斯在這方面的態度是異常堅定的。杜威也從未表示過反對經典著作的態度。其實,杜威自己也熟讀經典著作。杜威反對的是躲到修道院式的大學裡與世隔絕地從經典著作中尋覓解決現代問題的方法,而主張結合社會現實創造性地運用經典著作中的原則和原理。赫欽斯在回應杜威的批評時曾明確說過,他和杜威在這方面是有共識的:「如果我們要在我們的時代進行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及阿奎那在他們的時代所進行的工作,我們不是應該了解他們做了什麼以及他們如何做的嗎?我的立場正是杜威先生的立場。他們所做的是,為理解當代世界,重新研究他們繼承的理智傳統,改寫它,使它重新充滿活力。我們也應該做同樣的工作。」

這場論戰雖然過去80多年了,但對依然面臨如何處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矛盾問題的現代大學至少具有三點啟示。

第一,大學必須重視通識教育。因為注重知識廣博性和心智培養的通識教育是有用的,可以為學生長遠的發展奠定基礎;過分專業化雖能滿足學生短期的需求,實現即刻的教育目的,但不利於學生不對口就業和未來職業變換的需要,不利於學生長遠的發展。

第二,經典著作的學習是必要的,但應當從中挖掘出現代價值,體現經典著作的現代性。

第三,通識教育應當與專業教育相結合。途徑之一就是在專業教育中融入通識教育的理念。比如,在專業教育中幫助學生牢固樹立做人和做公民的理念與批判性思維理念,為學生可持續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點項目「新時代通識教育與地方應用型大學學生人格培養」研究階段性成果〈SK2018A0658〉,作者系合肥師範學院、安徽新華學院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文來自:《中國科學報》

合影

推薦閱讀:

良師引領項目方案

2019年暑期「與良師為友」讀書沙龍

1919,杜威先生的中國之旅

一百年後,我們還需要杜威嗎?

中華教育改進社

     建立於1921年,陶行知為主任幹事,蔡元培、黃炎培、熊希齡、郭秉文等為董事,梁啓超、孟祿等為名譽董事,主要成員還包含胡適、陳鶴琴等,作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教育救國社團,有效地推動了中國教育專業化、科學化、世界化進程。

 2011年恢復重建的中華教育改進社現有社員三百餘人,已形成有志教育改進者相互切磋和激勵的社群,專業化的第三方智庫。

相關焦點

  • 教育|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西方通識教育的啟示
    當時又有什麼不同的聲音?我們該怎麼去更透徹的理解這種教育模式?讓我們聽一聽赫欽斯校長的理念吧。本文授權轉載自:童行學院(ID:tongxingplan)1945年,12位哈佛教授聯合編寫了這本紅皮書。之後每逢通識教育的改革,都會修訂一次。它是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綱領,也被各國的教育者視為風向標。我們該怎樣讀這本書呢?
  • #重點推送#「高等教育專題」:培育完整的人 ——大學通識教育的性質、課程與影響|2020年3期
    赫欽斯建議,大學應由形上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個學院組成,「教學將面向對這些領域思想的理解,而且將不帶任何職業性的目的」[5](P66)。在其擔任芝加哥大學校長期間(1929—1951年),設立了大學學院,後被稱為「赫欽斯學院」,設計並持續推動兩年期社會科學通識課程,簡稱「社會科學2」,成為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典範之一。
  • 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教育應該鼓勵個性發展嗎?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童行學院ID:tongxingplan作者:山聽(兒童通識教育從業者、自由撰稿人、通識閱讀踐行者)當人們為「快樂教育」拍手稱快時,赫欽斯提醒我們:要警惕散漫的、不務正業的虛假繁榮。
  • 赫欽斯:學習化社會
    教育理論是高度抽象思維的產物,反映了教育活動的本質,具有普遍性,是解決教育問題的根基。我們的經典理論專欄將介紹對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產生重大影響的教育大家及其主要著作。本期我們帶來的是美國教育家——赫欽斯。
  • 你聽過通識教育嗎?為什麼說孩子學通識教育非常重要?
    一、什麼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在過去屬於精英和貴族教育。它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在中國古代可追溯至周朝時期的貴族教育體系。1945年,哈佛大學校長的柯南特組織多位知名教授和著名人士於撰寫了《自由社會中的通才教育》,這就是通識教育領域著名的「哈佛紅皮書」,也是通識教育領域的綱領性文件。此報告認為通識教育所要解決的是把學生培養成什麼人的問題,而專業教育解決的則是職業技能的問題。
  • 博聞強識 | 杜威實驗主義與「五四」哲學論辯
    在如何回應知易行難說上,杜威和孫中山出現不同的立場,孫中山用知難行易說來回應,杜威則用實驗主義予以回應。在重視行動的維度上,杜威和孫中山是一致的,鼓勵人們多採取行動,獲取經驗。差別在於,杜威把行動更多理解為科學實驗,孫中山更多理解為革命活動。
  • 什麼是好的通識教育
    5月6日,河北省巨鹿縣第一中學高三學生在教室內複習功課。   1、適合本國需要的教育   通識教育是東西方文化演化的產物,反映了人類文明傳承的普遍要求。其源頭,在中國可溯至先秦時期的「六藝」教育,後演化為經學教育和書院教育;在西方則溯至古希臘羅馬的教育和中世紀的「七藝」教育。好的通識教育,在文化選擇上,必然認同和賡續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 蘇德超:通識教育與批判性思考
    什麼是人,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應該怎樣安排自己的生活?如何把人類凝聚成生物圈中合作的溫情命運共同體,而不是黑暗森林裡搶奪能量的冷酷掠食者?通識教育應該為這些問題的回答提供知識和智力的訓練,給出最低限度的共識。通識教育,說到底,是溝通見識的教育,是一種共識教育。科學技術的標準在所有地方都一樣,最終把人區分開來的是他們擁有的文化觀念。通識教育,則希望讓所有人團結起來。
  • 紀念杜威先生來華100周年第三次高端學術會議在京舉行
    法國社會學家託克維爾敏銳地指出,美國人對教育在促進社會平等方面的普遍信賴使這個國家看起來與法國是那麼不同。在19世紀40年代,賀拉斯·曼發起的公立學校運動後,教育被期許為年輕共和國的火車頭,實現美國夢的工具。然而,教育真的有如此威力可以實現社會的平等嗎?杜威確信教育是社會改革的基本方法。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針鋒相對地指出,把教育看作是社會改造的工具,既不明智也很危險。
  • 大學的價值:中國的赫欽斯在哪裡?
    赫欽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1899—1977)是美國教育家,永恆主義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曾任芝加哥大學校長,推行著名的改革計劃「芝加哥計劃」,旨在防止學術課程與職業課程的過分功利化,用博雅教育和通才教育整合大學課程。赫欽斯最為反對的教育實用主義、功利主義、職業主義正是今天中國最為盛行的官方教育思想,尤其在解決資金這個頭痛的問題面前,大學全面的與金錢、權力合作。本來就沒有自主辦學權力的大學,成為政府的一個部門,在解決就業問題上充當著調節閥、替罪羊的角色。
  • 芝加哥大學:以一流的本科通識教育,影響美國高等教育100年
    作為新古典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赫欽斯面對美國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浪潮憂心忡忡,這位年僅30歲的芝加哥大學校長自打上任起就對大學制度改革速度極度缺乏耐心。在他擔任校長期間,他主持了美國高等教育史上最激進、最徹底、最全面的通識教育改革。
  • 什麼是東方通識教育?
    關於東方通識教育,或者說崇賢館的通識教育是一個什麼樣的特色?我們先分析一下國外的通識教育,然後我們再來講東方的通識教育,這樣也可以形成一個對比。像歐巴馬總統這樣一個具有通識之學的人才,這就是學校的榮譽,就是通識教育的成功樣板。國外的通識教育後來也被集合成另一個名字,叫博雅教育。所以我們在談到博雅教育和通識教育,他們雖然會有源流的差別,但總的說來是一致的。
  • 什麼是通識教育?
    、最終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的通識教育,並在美國大學一百多年的改革和實踐中,通識教育的體系得以日趨完善。通識教育首先指的是一種教育理念,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大學的辦學理念,來自各方的人一起學習。通識教育或專業化教育模式的選擇,是對「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是高等教育如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如何培養人的問題。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
  • 杜威的教育本質
    一、杜威的教育本質杜威是20世紀上半期兒童中心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從心理學、教育學和實用主義哲學的不同角度,論述了教育的本質。提出了「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連續不斷的改造」三個重要論點。(一)教育即生長杜威認為教育的本質和作用就是促進兒童本能生長的過程。它有三個從低到高的層次。
  • 杜威:教育即生活
    作為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的代表,他首次提出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並倡導「教育即生活」,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他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須。」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認為教育必須依賴於生活並改善現實生活,通過教育來使兒童獲得更好的發展,具備構建美好生活的知識和能力。為此,杜威特別看重生活本身所蘊含的當下性與社會性的教育意義,因為生活所具有的其他意蘊都要落實到這兩個方面。
  •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國
    不論對這些教育思想及其影響做何種評價,無可否認的是,在所有這些教育思想中,杜威(John Dewey)教育思想影響的時間之長、範圍之廣、程度之深,是其他任何教育思想都難以相比的。同樣難以相比的是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命運之跌宕起伏。
  • 杜威&陶行知&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較
    杜威的思想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陶行知的思想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二者都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繫,重視學生的實踐,但兩者思想有著本質的不同。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美國工業化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 批量教育民國大師的杜威,當孫中山面諷刺國人,孫中山:知易行難
    如果將我們的社會拉回到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最受歡迎的絕對不會是什麼明星藝人,而是學者。如今明星的一兩句話便能在社會上引發一場大的討論,可在曾經的中國,只有學者說的話才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英文釋義:教育並非是人生的預備,教育就是人生其中的原因很現實,就是因為那時的中國需要變革,需要救亡圖存。
  •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進步教育代表人物、現代教育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包括《民主主義與教育》、《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兒童與課程》等。他認為教育即生活,主張從做中學,並且他反對傳統教育以教師中心,主張教育應該以兒童為中心。
  • 杜威—教育的本質
    考情分析:杜威關於教育的本質做出了相關論述: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重組與改造。一般考查形式:對教育的本質的考察,主要以記憶為主,單選多選判斷為主。所以要求大家在記憶杜威教育的本質的基礎上理解掌握每一個層次的概念和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