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或者博雅教育的核心就是對自由人的教育。這個自由人是從什麼方面得到自由呢?是從物質和精神的束縛下得到自由,而真理使人自由。
應該說傳統教育都是通識教育,在中國也一樣。當然,因為傳統社會的知識、學科分工不是太發達,所以通識教育既有可能也有必要成為對社會精英的教育方式。與通識教育相比,專業教育出現得要晚很多,歐洲的專業教育出現應該不早於16世紀,中國就更晚,是科舉制廢除後才出現的。專業教育跟科學不是一回事,科學在古希臘就已經產生了,大家知道亞里斯多德創造了很多門科學,但那時候的古希臘教育是通識教育;古希臘羅馬講的自由七意包含七門學科,但也是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的發展是近現代知識體系發生變化的結果,這是在方法論上對精確性的追求,這兩個特點我認為存在一些根本性的聯繫。研究者對精確性的追求使得他們把研究對象局限在一個狹小的領域,研究者會用定義概念的方式人為地劃分出一個可以滿足這種精確性要求的領域,這些研究領域會相互交叉,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道術為天下鏈的問題。
專業化教育的高度發展使得傳統通識教育受到了很大衝擊:一方面,專業知識的不斷細化使人們在當今的學科分野下很難掌握一門以上的知識;另外一方面,即便人們降低通識教育的標準,也很難界定出一個自由人應該掌握的知識範圍和程度,通識教育因此往往被等同於藏識教育,可見專業教育的時代,通識教育面臨著一種被邊緣化的危險。但專業教育顯然並不能替代通識教育,這不僅是因為通識教育包含了常識教育的一面,使那些接受專業教育的人能夠享受一種健康正常的生活,能夠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不至於在專業領域之外處處碰壁;更重要的是,在傳統社會通識教育意味著專業教育的超越,意味著受教育者視野的開闊,因而是一種對靈魂的教育,是人的自我完善,使人能夠遠離名利場中的嘈雜喧囂之路,最終學以成人,這些都是專業教育無法實現的目標。換言之,專業教育培養的是專家,通識教育培養的是人,就此而言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存在根本的區別,通識教育是大眾文化的解讀劑。
專業教育是否就與通識教育水火不容呢?當然不是。首先,我們需要把專業教育與知識的專業化區分開,知識獲取只能以專業的方式開始,但教育卻不應該被限制在專業的範圍之內,這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在科學的創始人亞里斯多德來看,專業是學科的劃分,因此科學並不是太高尚的稱謂,只不過是分科之學。這是由人的認識特點所決定的,因為人只能從特定的角度對事物進行觀察和認識,也就是說,人不可能像上帝一樣擁有一個帶立足點的認識基礎。雖然世界本身是一個整體,有統一性,但是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只能一部分一部分來進行,這只是認識的起點,並不是認識的目標,認識的目標要上升到事物整體。這樣一種對生物的認識,傳統上是哲學的領域,但是就連哲學本身也擺脫不了事域的限制,現代哲學更是體現出明顯的特點,就是從某種特定的科學方法和理論基礎出發,構建自己的思想體系。力學、物理學、心理學、生物學,包括哲學在內的任何知識,都有超越自身,從部分認識上升到整體認識的任務和使命。就此而言,一種局限於專業而不能超越專業的知識實際上仍然是不完整的知識。但專業知識本身包含了自我超越的可能,也就是說一個特殊的專業研究、自然和人事的某一個特殊方面也提供了一種理解宇宙研究的視角,如果研究者從這個視角出發又不局限於這個視角,就實現了對專業的超越。
當然我們當前的處境與這種理想的狀態相距甚遠,現代知識受到各方面的逼迫,比如說金錢、競爭、對極端和進步的追求;因此,很少有研究者能夠從部分回到整體,從物回到人。人類能否放慢對科學研究的步伐?能不能對技術說不?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其次,教育也存在從部分上升到整體的問題。知識只能一門一門教,一種好的教育制度不能滿足於向學生傳授一些相互隔絕的知識;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觸類旁通,一通百通,融會貫通,否則就是莊子所說的「趨勢」。我們這個時代,要讓專業教育超越自身成為通識教育,的確存在相當大的困難,因為人類的知識本身就處在分裂的狀態。這不僅體現在關於人的知識和關於物的知識是分裂的,而且關於人的知識也是相互分類的,比如說政治學和經濟學對人就有相當不同的認識。知識不能超越自身,教育當然也就很難超越自身。反觀古希臘時代,一個秩序井然的宇宙,人在其中佔據中自身的位置,這種天人合一的知識體系是通識教育的前提,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前提,所以當時的人們才會把發現宇宙的根本原則作為通識教育的最終目標。從目前的知識狀態來看,我們似乎只能把建立這種整全性知識的任務交給未來的人,也就是現在的教育對象,然而為了建立整全的知識,他們自身就要受到整全的教育,這好像是一個解不開的結。
不過,目前我們有兩件事情可以做:首先因為通識教育並不排斥專業教育,甚至必須以專業教育為出發點,所以通識教育與現代大學的教育體制完全可以相互兼容,只要我們的教育者在進行專業教育、在為培養高級專業人才做準備的同時,注重對專業知識的超越,注重引導學生對整全知識的追求,注重對學生人格的養成,我們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通識教育的目標;其次,我們手頭上還是擁有豐富的通識教育素材,那就是各個領域的經典,人們之所以把讀經典作為通識教育的重要途徑,原因就在於古人的知識雖然不那麼深刻、精準,但它們擁有一種關於這個世界的整全性的了解,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古代知識的簡陋而輕視它們,而是要立足深化和拓展它們,努力發掘它們所包含的智慧,重構它們所展現的統一的世界圖景。人格統一性的前提是世界的統一性,古典思想能夠讓學習者思考自己在宇宙萬物當中的位置,從而獲得一種相對健全的人格培養,因此閱讀古典是當下通識教育的替代方案,甚至還是一種相待可取的方案。
總之,在一個專業教育的時代,通識教育還是能有所作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