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唐士其: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係

2020-12-12 中國教育在線

通識教育或者博雅教育的核心就是對自由人的教育。這個自由人是從什麼方面得到自由呢?是從物質和精神的束縛下得到自由,而真理使人自由。

應該說傳統教育都是通識教育,在中國也一樣。當然,因為傳統社會的知識、學科分工不是太發達,所以通識教育既有可能也有必要成為對社會精英的教育方式。與通識教育相比,專業教育出現得要晚很多,歐洲的專業教育出現應該不早於16世紀,中國就更晚,是科舉制廢除後才出現的。專業教育跟科學不是一回事,科學在古希臘就已經產生了,大家知道亞里斯多德創造了很多門科學,但那時候的古希臘教育是通識教育;古希臘羅馬講的自由七意包含七門學科,但也是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的發展是近現代知識體系發生變化的結果,這是在方法論上對精確性的追求,這兩個特點我認為存在一些根本性的聯繫。研究者對精確性的追求使得他們把研究對象局限在一個狹小的領域,研究者會用定義概念的方式人為地劃分出一個可以滿足這種精確性要求的領域,這些研究領域會相互交叉,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道術為天下鏈的問題。

專業化教育的高度發展使得傳統通識教育受到了很大衝擊:一方面,專業知識的不斷細化使人們在當今的學科分野下很難掌握一門以上的知識;另外一方面,即便人們降低通識教育的標準,也很難界定出一個自由人應該掌握的知識範圍和程度,通識教育因此往往被等同於藏識教育,可見專業教育的時代,通識教育面臨著一種被邊緣化的危險。但專業教育顯然並不能替代通識教育,這不僅是因為通識教育包含了常識教育的一面,使那些接受專業教育的人能夠享受一種健康正常的生活,能夠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不至於在專業領域之外處處碰壁;更重要的是,在傳統社會通識教育意味著專業教育的超越,意味著受教育者視野的開闊,因而是一種對靈魂的教育,是人的自我完善,使人能夠遠離名利場中的嘈雜喧囂之路,最終學以成人,這些都是專業教育無法實現的目標。換言之,專業教育培養的是專家,通識教育培養的是人,就此而言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存在根本的區別,通識教育是大眾文化的解讀劑。

專業教育是否就與通識教育水火不容呢?當然不是。首先,我們需要把專業教育與知識的專業化區分開,知識獲取只能以專業的方式開始,但教育卻不應該被限制在專業的範圍之內,這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在科學的創始人亞里斯多德來看,專業是學科的劃分,因此科學並不是太高尚的稱謂,只不過是分科之學。這是由人的認識特點所決定的,因為人只能從特定的角度對事物進行觀察和認識,也就是說,人不可能像上帝一樣擁有一個帶立足點的認識基礎。雖然世界本身是一個整體,有統一性,但是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只能一部分一部分來進行,這只是認識的起點,並不是認識的目標,認識的目標要上升到事物整體。這樣一種對生物的認識,傳統上是哲學的領域,但是就連哲學本身也擺脫不了事域的限制,現代哲學更是體現出明顯的特點,就是從某種特定的科學方法和理論基礎出發,構建自己的思想體系。力學、物理學、心理學、生物學,包括哲學在內的任何知識,都有超越自身,從部分認識上升到整體認識的任務和使命。就此而言,一種局限於專業而不能超越專業的知識實際上仍然是不完整的知識。但專業知識本身包含了自我超越的可能,也就是說一個特殊的專業研究、自然和人事的某一個特殊方面也提供了一種理解宇宙研究的視角,如果研究者從這個視角出發又不局限於這個視角,就實現了對專業的超越。

當然我們當前的處境與這種理想的狀態相距甚遠,現代知識受到各方面的逼迫,比如說金錢、競爭、對極端和進步的追求;因此,很少有研究者能夠從部分回到整體,從物回到人。人類能否放慢對科學研究的步伐?能不能對技術說不?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其次,教育也存在從部分上升到整體的問題。知識只能一門一門教,一種好的教育制度不能滿足於向學生傳授一些相互隔絕的知識;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觸類旁通,一通百通,融會貫通,否則就是莊子所說的「趨勢」。我們這個時代,要讓專業教育超越自身成為通識教育,的確存在相當大的困難,因為人類的知識本身就處在分裂的狀態。這不僅體現在關於人的知識和關於物的知識是分裂的,而且關於人的知識也是相互分類的,比如說政治學和經濟學對人就有相當不同的認識。知識不能超越自身,教育當然也就很難超越自身。反觀古希臘時代,一個秩序井然的宇宙,人在其中佔據中自身的位置,這種天人合一的知識體系是通識教育的前提,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前提,所以當時的人們才會把發現宇宙的根本原則作為通識教育的最終目標。從目前的知識狀態來看,我們似乎只能把建立這種整全性知識的任務交給未來的人,也就是現在的教育對象,然而為了建立整全的知識,他們自身就要受到整全的教育,這好像是一個解不開的結。

不過,目前我們有兩件事情可以做:首先因為通識教育並不排斥專業教育,甚至必須以專業教育為出發點,所以通識教育與現代大學的教育體制完全可以相互兼容,只要我們的教育者在進行專業教育、在為培養高級專業人才做準備的同時,注重對專業知識的超越,注重引導學生對整全知識的追求,注重對學生人格的養成,我們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通識教育的目標;其次,我們手頭上還是擁有豐富的通識教育素材,那就是各個領域的經典,人們之所以把讀經典作為通識教育的重要途徑,原因就在於古人的知識雖然不那麼深刻、精準,但它們擁有一種關於這個世界的整全性的了解,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古代知識的簡陋而輕視它們,而是要立足深化和拓展它們,努力發掘它們所包含的智慧,重構它們所展現的統一的世界圖景。人格統一性的前提是世界的統一性,古典思想能夠讓學習者思考自己在宇宙萬物當中的位置,從而獲得一種相對健全的人格培養,因此閱讀古典是當下通識教育的替代方案,甚至還是一種相待可取的方案。

總之,在一個專業教育的時代,通識教育還是能有所作為的。

相關焦點

  • 「最重要的是初心」——訪北大國關學院院長唐士其教授
    「最重要的是初心」——訪北大國關學院院長唐士其教授 2019-09-13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領導班子大幅調整:唐士其任院長
    唐士其 中國社會科學網 資料圖近日,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行政領導班子大幅調整:原副院長唐士其升任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多名原班子成員自然免職。其中,《關於國際關係學院行政班子任職的通知》稱,學校研究決定,任命唐士其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吳強、張海濱、歸泳濤、董昭華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原班子成員自然免職。《關於唐士其任職的通知》提到,學校研究決定,任命唐士其為北京大國際關係院黨委副書記(兼)。
  • 日內瓦高級國際關係與發展學院院長菲利普·布林訪問北京大學
    2019年5月21日,日內瓦高級國際關係與發展學院(簡稱日內瓦高院)院長菲利普·布林(Philippe Burrin)教授訪問北京大學。他指出,瑞士日內瓦高院在國際關係與國際組織研究方面享譽世界,與北京大學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他表示,此次院長來訪將進一步促進雙方的合作,為北大學生提供更多開拓國際視野的機會。布林表示,日內瓦高院非常重視科學研究與國際責任相結合。日內瓦擁有豐富的國際組織資源,高院培養的學生不僅能夠進入國際組織開展工作,更能夠真正了解國際組織的運行機制與方法,從而與國際組織開展有效的合作。
  • 燕聚秋林 情匯國關——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2020年開學典禮舉行
    2020年9月17日下午14:30,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學院院長唐士其,副院長吳強、張海濱、董昭華,院長助理閆巖、項佐濤,比較政治學專業主任汪衛華,國際關係專業主任、2020級本科1班班主任梅然,2020級本科2班班主任於鐵軍,學院教師代表李寒梅、陳長偉、翟崑、關貴海、羅杭出席,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友會副會長齊惠卿院友特邀出席。2020級碩士生班主任田田葉老師、輔導員羅天靈、輔導員程環宇及全體新生共同參加了開學典禮。典禮由學院黨委副書記祝詣博主持。
  • 二十年的跨越——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建院二十周年
    1996年,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建院,開啟了北大國際關係教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新篇章。20年,北大國關正從中國一流走向世界一流。如今,在新的節點上,回望過去,展望前程。創建中國和世界一流的國際關係學院,北大國關人,早已出發!
  • 關於大學通識教育的一些思考
    又如,復旦大學在提出「堅持通識教育的培養理念,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學生自我管理,培養具有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國際視野、專業素養的人才」的培養定位以後,全校開展通識教育,連專業課程都按照通識理念去設計。再如,南京大學在實行「三三制」改革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對人才培養目標做出重大調整。過去,南京大學一直致力於培養各個專業的專門人才,後來把這個目標改為培養各行各業的領軍人才。
  • 西安北大新世紀學校:通識教育幫助孩子直面未來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西安北大新世紀學校一年級的樂教課堂上,餘音繞梁的稚聲吟誦伴隨著悠揚的古琴旋律和優雅的詩樂舞,讓人仿佛置身於如絲如夢的千古年代。西安北大新世紀學校正蒙書院黃藤院長告訴記者:"學校建立了從幼兒園到初中的整個通識教育體系,樂教課只是學校通識教育在學齡早期的教學手段之一"。
  • 畢業季|重逢再會——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2020年畢業紀念儀式舉行
    2020年6月30日上午,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2020年畢業紀念儀式在秋林報告廳舉行。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唐士其,黨委書記初曉波,副院長張海濱、歸泳濤、董昭華,黨委副書記祝詣博,院長助理閆巖,專業主任項佐濤、汪衛華,畢業生班主任羅杭和在校的34位本科、碩士和博士畢業生在現場參加了畢業紀念儀式。其餘畢業生及畢業生家長在海內外通過線上直播的渠道同步觀看了此次儀式。儀式由祝詣博主持。
  •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專業簡介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是中國綜合性大學中最早建立的國際關係學院,是我國培養國際問題和外交與涉外工作應用、研究和教學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同志擔任名譽院長。2004年秋,由我院自己籌資建設的國際關係學院大樓在北大風景最為秀麗的南北閣——勺園景區落成並投入使用。
  • 中山大學通識教育培養「無專業精英」引爭議
    今年9月1日起才正式受薪於中山大學的著名學者甘陽走馬上任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兼任博雅學院院長、通識教育總監。「我敢說中大珠海模式將是全國高校最好的模式」,這位在短期內將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從基本無意識引向蓬勃開展的思想學術界風頭人物,如一陣從香港刮到廣東乃至全國的旋風。
  • 北大經濟學院與蒙古國立大學國際關係公共管理學院籤署合作協議
    ,經濟學院院長董志勇教授率團於6月15日至18日赴蒙古國烏蘭巴託市進行訪問,並同蒙古國立大學國際關係公共管理學院籤署合作協議。6月17日上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和蒙古國立大學國際關係公共管理學院合作協議籤署儀式在蒙古國立大學行政樓報告廳舉行。蒙方出席人員包括蒙古國立大學第一副校長雅·圖穆勒巴特教授、副校長策·烏德勒瑪教授、國際關係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巴特圖拉嘎教授、蒙古國立大學外事合作處及外交學院各系所負責人等。
  • 通識教育學院院長劉瑞平: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下午4點,和通識教育學院院長劉瑞平約定的採訪時間馬上到了,一位老師來到了我們面前,「劉院長讓我跟你們說聲『對不起』,學校有要事,臨時召開會議
  • 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國際聯盟在武漢成立
    武漢商學院黨委書記劉志輝在閉幕式上宣布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國際聯盟成立  與會學者圍繞通識教育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通識教育與當代科技發展、通識教育的運行與保障、通識教育與當代公共健康、現代教育技術與通識課程開發、大數據及人工智慧在通識教育中的應用等主題開展研討,同時宣布成立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國際聯盟,推進應用型高校的通識教育在後疫情時代向縱深發展。
  • 通識教育在中國的艱難實驗:成大學裡的「怪胎」
    通識教育在中國:艱難的實驗  從北大元培、復旦學院,到中山博雅、北航知行……通識教育一度在中國大陸風生水起。  「我們有個老師去聽過通識課程,回來說那些課程很水。」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物理系教授複述那位老師的聽課感受,「兩個課時,老師一直在談自己家裡的事。」另一位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的教授直言不諱:「復旦的通識教育,名不副實。」
  • 【通識教育】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簡介
    【編者按】以2003年版本科生教學手冊修訂為標誌,北京大學全面開始了通識教育改革。隨著理念的探討與實踐的深入,從今年開始,北大教務部推出一系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作為推進通識教育的前沿陣地。它凝聚了「閱讀經典、批判思考」「大班授課、小班討論、課後寫作讀書報告」等基本共識,匯集了北大各院系的教學名師及助教團隊,探尋更具成效的教育方式,以期助力於培養引領未來的北大青年。
  • 傳承學院|為什麼美國的頂尖高校,都重視通識教育?
    傳承學院推薦 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學本科通識教育更被譽為領域內的標杆。1月26日,哈佛大學(上海)原董事總經理黃晶生先生、斯坦福中心執行主任程嘉樹先生、致極學院創辦人肖知興教授,將共同做客《唐寧會客廳》x《全球教育觀》特別節目,分享他們對全球化教育的深度觀察和實踐。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所重視的教育模式。
  • 北京論壇分論壇十三 | 書院中心的通識教育:國際經驗與亞洲探索
    世界一流的通識教育學院通常都有著鮮明的特色,包括特色課程體系和住宿制書院的體系等等,在當今也面臨著許多挑戰。例如,住宿制書院在培養本科生的認同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為養成教育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功能。在中國大陸,以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為代表的通識教育學院的探索和建設已經有一段時間,也積累了很多經驗,但是在住宿制書院的建設方面,才剛剛起步,目前尚未有成熟的經驗。
  • 從北大元培到中山博雅 通識教育「通」向共「識」
    原標題:通識教育如何「通」向共「識」 有一次聊天聊到中美教育的差異,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跟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甘陽打起了手勢。施一公比出一個拇指肚寬的距離說,「如果說這是本科畢業生的平均水準和頂尖水準的差距的話」,施一公又伸出兩個胳膊,比畫著說,「這就是中國學生的差距」。
  • 別敦榮: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融通的有效路徑
    根據國內外的相關經驗,我國一流大學建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融通的教育教學體系可以採取的策略主要有:  一是改變「通低專高」的課程結構,建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全程不斷線的教育教學體系。在通識教育改革中,不少大學習慣性地將通識教育放在較低年級,而將專業教育放在較高年級,人為地將二者分離開來。這種做法不符合一流大學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 「國際組織理論與人才培養」學術研討會在北大舉行
    第一階段,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王逸舟的主持下,北京師範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張勝軍、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組織與國際公共政策系助理教授劉蓮蓮、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蒲俜、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組織與國際公共政策系助理教授羅杭圍繞「中國學術界對國際組織理論研究的新思考」這一議題先後作主旨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