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頭疼帶孩子買鞋了,總是要一雙雙地試。孩子根本不配合,到處亂跑。只好每次買鞋前先在玩具櫃檯挑一樣玩具,他玩著,我再給他挑個遍試個遍。」3歲的嘟嘟媽媽說起「買鞋經」,一臉的無奈。
寶寶的腳長得快,鞋子淘汰得也快,但給孩子買鞋時,往往同樣的號碼,不同品牌的鞋卻大小不一。「我根本不敢信鞋上標的號碼,都得帶孩子親自試,不然說不定還得折騰回來換。」嘟嘟媽媽說。事實上,不只是嘟嘟媽媽,不少家長在給孩子買鞋時,也都曾被五花八門的標註尺碼「迷惑」過。璐璐媽媽舉例告訴記者,孩子腳上20號的鞋已經嫌小了,朋友正好給買了雙漂亮的旅遊鞋,孩子穿上正合適,一看鞋底的號碼,卻是19號。童鞋市場鞋碼標準太亂,著實讓很多家長犯了難。
尺碼亂,給孩子買鞋需帶捲尺
據了解,國家對鞋的尺碼標準中規定,生產商應以毫米為單位標註鞋號,所標註數字代表鞋的大小。如鞋號標註為160,就代表這款鞋的大小為160 毫米。然而記者發現,目前童鞋有四五個碼數標準,大多採用法碼、中國碼,也有美國碼、日本碼等充斥市場。有的在鞋內標註160/22、180/24……有的則標註220、230……即使尺碼標註相同,大小也是不一。一位兒童鞋店的銷售人員甚至直接表示,給孩子買鞋不能看號,得讓孩子穿上試。也有不少店家為此特意準備了皮尺,專門給顧客量鞋的尺寸。採訪中,對兒童鞋碼的標註,不僅大部分消費者表示看不懂,有時連營業員也會將不同標準的尺碼搞混。
以「130」號(中國碼)的童鞋為例,走訪中,記者隨機挑選了同一鞋號10個品牌的童鞋,經商家們用標尺測量,只有兩個品牌的童鞋大小一樣,相差最大的近一釐米,同樣鞋碼的兒童皮鞋普遍比運動鞋要大。
「童鞋大小一個廠家一個樣。」一家嬰幼兒用品店負責人表示。記者走訪發現,不少銷售童鞋的店員也因此在銷售中先詢問孩子的年齡,然後根據年齡推薦鞋子的尺碼,一般會建議顧客買大一碼的鞋子。雖然一些商家在店內貼出了尺碼對照表,但複雜的換算過程還是讓選購童鞋的家長們感覺麻煩,一位業內人士則表示,根據小孩的年齡估算鞋子的尺碼是不準確的,因為每個小孩的發育狀況不同。
記者走訪市場時,隨機採訪了幾位給孩子選購鞋子的家長。多數家長表示,看標碼選鞋不準確,每次都是領著孩子去試穿,非常麻煩。「現在孩子穿140mm的鞋子大小正合適,可是按照這個號去買其他牌子的鞋,尺碼卻不是大就是小。」張女士表示。劉女士說,孩子太小,一進商場就哭鬧,她只能在家量好孩子的腳長,然後帶著捲尺去選鞋。
嬰童鞋很多是濃縮版的「大人鞋」
「兒童運動鞋和涼鞋兩大主流鞋迄今沒有國家標準,企業生產只能拿成人鞋標準來參考了!」國內一家童鞋生產企業的產品質量部負責人蔡先生表示。
據其透露,在童鞋鞋號技術指標要求上,我國只有一部推薦性鞋號標準可供企業參照,根據此標準應以毫米為單位標註鞋號,如鞋號標註為「160」,表明鞋內部長度160毫米。但目前,兒童鞋的款式與舒適性研發方面,從業人員不多,投入不足,也不夠專業化,很多兒童鞋的鞋模就是簡單縮小成人鞋模而成,產品製作不夠規範,推薦性標準對企業沒有約束力,因而可能出現童鞋號碼相同、大小不一的情況。
據了解,目前,國內主要有三大童鞋生產基地:泉州、廣州和溫州。據福建省鞋業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透露,僅在泉州,大大小小的童鞋生產廠家有1000餘家,由於兒童運動鞋和兒童涼鞋目前暫無國家標準,不少中小企業簡單「複製」成人鞋生產童鞋。
「這些兒童鞋雖然標註的都是『合格品』,但兒童穿起來並不舒適,只不過小寶寶們無法用語言把真實情況表達出來。」該負責人表示。
據福建一家童鞋生產企業負責人劉先生介紹,兒童運動鞋和旅遊鞋如果簡單按成人旅遊鞋的標準,生產出來的童鞋質地偏硬,鞋子的減震性、舒適度都會受到影響。「兒童生理及心理特徵和成人有別,出臺兒童皮涼鞋、兒童運動鞋國標確實有必要!」劉先生表示。
童鞋市場要有統一的尺碼標準
記者從中國皮革和製鞋工業研究院了解到,目前,國內童鞋生產企業多數規模不大,營業模式是以購買授權品牌批發經營為主,絕大多數國內童鞋產品居於中低檔市場。
據中國皮革和製鞋工業研究院市場研究人士分析,童鞋市場一直以來都是製鞋行業中極具增長潛力的市場之一,童鞋產品每年有近300億元的市場容量,童鞋將成為下一個成品鞋競爭的引爆點。但是國家標準的缺失卻可能影響童鞋企業的大好「錢程」。
他表示,即使是按國內推薦性鞋號標準來標註童鞋鞋號,也存在一些缺陷,中國碼的跨度比較大,比如:160碼、170碼和180碼,相鄰號碼之間相差10毫米。
「孩子穿『160』的擠腳,換個『170』還大,因此鞋號標準應該改進了。」該人士說。
中華醫學會的一項調查表明,在接受調查的1000名兒童中超過六成的孩子有足部問題,而其中近七成有扁平足,三成有足外翻,而七成家長對扁平足的認識不足。
健康專家表示,導致這些孩子足部毛病除了部分遺傳和身體肥胖壓迫足部外,兒童鞋缺乏統一標準,孩子難得買到一雙真正合腳的鞋才是主因。
一位經營兒童服飾的高先生表示,根據不同的年齡段 ,童鞋分為四個不同的種類,0~1歲為嬰兒鞋,1~3歲為小童鞋,3~5歲為中童鞋,5歲以上為大童鞋,「不同年齡段的鞋號標註也不同。有部分嬰兒鞋和小童鞋尺碼相同且鞋形差別不大,但大小不一樣。」
「現在很多鞋廠多是以法國和美國鞋模製成,生產出來的型號自然是與該國的鞋號標準相一致,即使是同一型號的鞋也會由於廠家的不同稍有出入。」採訪中,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有些小廠家為了追逐款式,簡單縮小成人鞋模製成童鞋,出現童鞋號碼相同、大小不一的現象就不足為怪了。」
「雖然國家對鞋的尺碼有換算標準,但是在童鞋領域裡一直執行不規範。」濟南市質監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童鞋鞋碼標註混亂的現象確實存在,主要是因為目前各廠家童鞋製作都執行各自不同的標準,國家關於童鞋還沒有強制性標準出臺 。
據了解,目前國內製鞋業在行業標準方面,兒童鞋大致分為皮鞋、涼鞋和運動鞋三類,此前只有兒童皮鞋有國家標準 ,即QB/T2880-2007《兒童皮鞋》,而兒童旅遊鞋一直以來是參照成人旅遊鞋的標準GB/T15107-2005《旅遊鞋》執行,兒童皮涼鞋目前是參照成人《皮涼鞋》QB/T2307-1997標準執行。
連結
童鞋選購誤區
1:童鞋底的彎曲度越大越好
童鞋鞋底要有適當的厚度和軟硬度,但過軟的鞋底不能支撐腳掌,易使寶寶產生疲勞感。其實,鞋的舒適感除了來自合適的軟硬度外,還取決於的鞋底的彎折部位,很多童鞋的彎折部位在鞋的中部,即腳的腰窩處,這樣容易傷害寶寶比較嬌弱的足弓。科學的彎折部位應位於腳前掌的蹠趾關節處,這樣才與行走時腳的彎折部位相符。
2:鞋幫、鞋面越軟越好
由於兒童骨骼、關節、韌帶正處於發育時期,平衡穩定能力不強,鞋後幫如果太柔軟,腳在鞋中得不到相應的支撐,會使腳左右搖擺,容易引起踝關節及韌帶的損傷,還可能養成不良的走路姿勢。因此,童鞋的後幫應硬挺、包腳,以減少腳在鞋內的活動空間。童鞋的鞋面(尤其是頭部)如果太軟,會難以抵抗硬物對腳趾的衝撞,加上寶寶走路有用腳踢東西玩的習慣,過軟的鞋面既不結實,又不安全。不過,腳背處的鞋面還是要柔軟些,以利於腳部的彎折。
3:有弓形鞋墊的鞋保健舒適
許多童鞋在鞋墊的腳心部位裝有一塊凸起的軟墊,媽媽們一般認為它能託起足弓,令寶寶感覺舒適,並具有保健作用。其實,這種鞋比較適合成人穿著,對於兒童來說,它卻縮小了足弓的伸展空間,使正處於發育期的足弓肌肉得不到必要的鍛鍊,長此以往可能會令寶寶變成扁平足。
4:厚底鞋舒適防震
在行走時,鞋隨著腳部的運動需不斷地彎曲,鞋底越厚,彎曲就越費力,尤其對於愛跑愛跳的寶寶來說,厚底鞋更容易引起腳的疲勞,並進而影響到膝關節及腰部的健康。另外,厚底鞋為了表現曲線美,往往加大後跟的高度,這會令整個腳部前衝,破壞腳的受力平衡,長期如此會影響寶寶腳部的關節結構,甚至導致脊椎生理曲線變形,嚴重者將使大腦、心臟、腹腔的正常發育受到影響。因此,兒童鞋適宜的鞋底厚度應為5毫米至10毫米,鞋跟高度應在6毫米至15毫米之間。(本報記者 張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