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
9月19日,濱海新區與市教委、市衛健委籤署推進濱海新區教育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積極引入優質教育醫療資源,深化教育醫療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快補齊社會事業短板,促進新區教育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
深化合作辦學 探索改革創新 打造教育新高地
在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合作辦學方面,市教委將與新區續籤新一輪合作辦學協議,繼續共同做強做優南開中學濱海生態城學校、天津一中濱海學校、天津港保稅區空港學校、實驗中學濱海學校、實驗小學濱海學校、天津港保稅區空港實驗小學、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濱海外國語學校等合作共建學校。市教委將加快耀華中學等與新區合作辦學進程,支持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高校在新區高起點舉辦公辦附屬學校(幼兒園),支持天津音樂學院在濱海新區舉辦特色鮮明的公辦藝術類高中階段學校。同時,雙方將共同支持中心城區學校與新區學校「手拉手」,結成相對穩定的發展共同體。市教委與新區將共同支持天津茱莉亞學院和天津音樂學院茱莉亞研究院發展,打造藝術教育殿堂,提升新區城市品位。同時,雙方將共建天津科技大學,加快高水平特色發展。市教委還將支持天津大學與新區共建天津大學濱海新區國際醫學院。
在深化改革創新方面,市教委將堅持「新區事新區辦」,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支持新區加快形成「政府管教育、學校辦教育、社會評教育」的新格局,並在新區率先試點探索中小學校長管理體制改革,開展中小學課後服務制度改革,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和新時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市教委還將支持各區、各學校名師、名校長到濱海新區設立名師、名校長工作室,支持市教科院設立濱海新區分院,提升濱海新區教育科研水平。
推動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市教委將支持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等重點平臺承接首都轉移項目在職職工隨遷京籍子女在濱海新區就學接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簡化入學手續。並支持新區與北京市、河北省共建基礎教育合作聯盟,開展教育交流合作,積極探索區域教育協同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和新模式。(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服務新區新動能引育。市教委將支持高校對接濱海新區「1 3 4」產業體系,校企合作共建一批應用技術研發團隊、工藝與產品開發中心和高水平實訓基地,推動企業、學校、科研院所圍繞產業關鍵技術、核心工藝和共性問題開展協同創新。
實施七大工程推動高水平醫療機構向新區傾斜助力
實施醫療衛生「龍頭」工程建設。市衛健委將建設五中心醫院「市級醫學中心」和建設濱海新區中醫醫院三級中醫醫院列入全市衛生事業發展規劃,支持五中心醫院建設市級醫學重點學科,建立院士工作站(室)和博士後工作站,努力建成五中心醫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及生殖醫學中心;支持濱海新區中醫醫院建設市級中醫重點專科,引進5-10名中醫藥學科帶頭人,引進國家及天津市名老中醫建立2-3個名老中醫工作室,深化與天津中醫藥大學合作共建,促進濱海新區中醫醫院提升醫療、科研、教學水平,啟用濱海新區中醫醫院新址,啟動二期工程建設。
實施高水平醫療機構向濱海新區傾斜助力工程。市衛健委將支持天津市人民醫院與濱海新區政府合作共建大港醫院,繼續深化與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合作共建醫大總醫院濱海醫院,支持市中心婦產科醫院推進市中心婦產科醫院濱海院區建設和運營工作,推進市腫瘤醫院濱海醫院三期工程建設,支持天津市第二人民醫院(市傳染病醫院)、天津市海河醫院對塘沽傳染病醫院進行管理和業務指導,支持天津市安定醫院對塘沽安定醫院進行託管,支持市兒童醫院、口腔醫院、胸科醫院、朱憲彝紀念醫院等市級區域專科診療中心選派專家及管理團隊對濱海新區有關醫療機構在業務、管理上進行幫扶,並鼓勵支持中心城區高水平醫療機構在新區設立分院或開展合作,支持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申報國家心血管病區域中心。
實施人才引育工程。市衛健委將支持本市及京冀醫學人才落戶新區或新區,以臨床指導、科研合作、學科建設等形式柔性引進人才,支持新區引進和培養名醫、名院長,支持「天津名醫」「天津名中醫」到濱海新區執業及開展業務指導工作。
實施中醫固本工程。市衛健委將支持新區中醫醫療機構加強中醫藥應急救治能力建設,支持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加強對新區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基地的指導,拓展中醫藥適宜技術在新區的應用和推廣。
實施公共衛生促進工程。新區將建立統一指揮、職責明確、分工協作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並依託濱海新區傳染病醫院成立濱海新區結核病控制中心,依託塘沽安定醫院成立濱海新區精神衛生中心。
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建設工程。新區將推動塘沽三槐路、塘沽解放路、海濱街光明等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康復醫療服務。
實施智慧醫療健康工程。新區將建設衛生健康信息化平臺,積極推廣「網際網路醫院」「網際網路 醫療健康 養老醫療」的成功經驗,完成公立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智慧門診建設。(記者 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