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但怎樣才算是真正為自己的孩子好呢?一個後媽,堅持自己內心的善良,把繼子變成自己親生女兒最親的親人,最可靠的兄長,這才是真正愛自己的孩子。
我的閨蜜當了二十多年的後媽,把一個調皮搗蛋不愛學習,經常被老師叫家長的孩子,培養成大學生、研究生,現在有了一個好工作,並成家立業。很多人讚嘆她這個後媽歷經艱辛培養了一有出息的兒子,現在兒子懂事孝順,事業有成,是她最大的福報。
其實她最大的福報並不在她身上,而是在她的親生女兒身上。她不僅培養了一個讓自己面上有光的兒子,更是給自己的親生女兒在這世上留下了一個最親的親人,最可靠的兄長,他將比自己更長久的作為親人陪伴她,幫助她。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但怎麼才算對自己的孩子真好,自私偏心處處只為自己的孩子著想就真的對自己的孩子好嗎?其實並非如此,或許因為你的自私偏心,最終並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得到好處,反而會害了他。
這種事情自古有之,最典型的就是春秋時期發生在魯國鄭莊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間的故事。鄭莊公同其胞弟共叔段本是一母所生,但其母武姜十分寵愛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不僅處處為他撈取好處,還千方百計想除了鄭莊公,讓共叔段來繼承王位。致使鄭莊公對母親和弟弟心懷怨恨,設計故意縱容其弟共叔段與其母,乘其弟驕縱跋扈,認為自己能奪國君之位起兵造反之機,莊公便以此討伐共叔段,將其誅殺。結果因為做母親的偏私,將兩個本應相親相愛的親兄弟變成仇人。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這是人之常情,在閨密這樣的重組家庭裡,親生女兒和丈夫帶來的兒子之間,如果說她沒有一點偏私之心那是不現實的,更何況當初,自己就是因為對這個繼子很失望才生了自己的女兒,親生女兒聽話懂事,學習成績一直優異。而丈夫帶來的孩子從小就調皮搗蛋,不愛學習,經常被老師叫家長,直到高中二年級才開始醒悟。
親疏好壞如此明顯之間,如果她想偏心怎樣做都有理由,但是她沒有這樣做,在對待兩個孩子的問題上,她基本上都是一視同仁。兒子雖然調皮不愛學習,讓她很失望,但她並沒有因為他不是自己親生,不肯上進就放任不管。她當時就想,即便他不是自己親生的,即便自己不對他抱有希望,最起碼不能讓他走上歧路。孩子畢竟是孩子,有人管束和無人管束終是不一樣,跌跌撞撞到了高中後,兒子漸漸懂事,開始知道學習,她感覺到很欣慰,傾注全部心血幫助他。
兩個孩子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但自小兩人的感情極好,能相處成這樣一方面是因為兩個孩子都心性良善,更重要的是她這個後媽,在生活中基本上做到一碗水端平。
記得,她曾說過,本來供兩個孩子上學,經濟就很緊張,兒子上大學後所需生活費不論再緊張她都盡力保障。她的父母家人也都勸她,以後不論上學還是將來成家,在經濟上都不要有所保留,更不要厚此薄彼,對兒子要儘自己最大努力,因為不是親生,所以更不能苛刻,否則,二十多年的心血都白費了,即使不指望報答,起碼不能讓他心懷怨恨。
巧合的是,兒子考入西南政法學院研究生,後來女兒也考入西南政法學院,都曾在同一個學校受教育,現如今兩個孩子都生活在遠在千裡之外的重慶,一個工作,一個上學,相互陪伴照顧,她這個做母親的是不是應該很慶幸自己的親生女兒有個可以照拂她的好哥哥。
什麼是成功?什麼是真正的財富?回首過去的,閨蜜並不是高級聖母,生活中也遇到過各種煩惱,與婆家也曾水火不容,與丈夫幾近決裂,但不論生活中發生什麼不如意的事,她一直堅守做人的底線,哪怕在自己最不順心的時候,在孩子最叛逆的時候也沒有對這孩子惡意相向。
人心如鏡,你怎麼做別人都會看在眼裡,特別是孩子的心裡,在二十多年的日常生活中,日積月累的可能是仇恨,也可能是恩情。
其實,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做為一個後媽,她沒有因親疏好壞而偏私,把繼子變成自己的敵人,女兒的仇人,而是讓他們成為彼此最親的人,在今後漫長的歲月裡相互陪伴扶持,這才是她留給自己親生女兒最好的禮物,最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