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能刷到這個測試視頻,在黑板或者紙上:寫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外公、外婆、兄弟、姐妹等等。然後讓測試者做出選擇,逐漸捨棄,只留下一個你覺得不能捨棄的那一個。
成年人測試一下,也沒什麼。我發現居然有很多老師讓學生做這個選擇。我想說老師們停止讓孩子做這種捨棄的選擇,你想告訴孩子什麼道理?
有的視頻解釋說「老師課堂出題是欲喚起孩子對親人的感恩和珍惜。」。我想對這個解釋說兩個字的髒話「狗屁」。
我看到這個視頻的時候,我看不出來它的意義在哪裡。反而讓我覺得,老師出這個題,讓學生選擇。有一種綁架逼迫,受害者強行做出一種痛苦的選擇,你在看樂子的既視感。你是向學生們表示,很多親人都是可以放棄的嗎?還有父母讓孩子做這種選擇的,你們想幹嘛,想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這是個有意義的測試嗎?
如今資訊時代,各個年齡段刷視頻都很普遍的。如果讓孩子相關親人,看到孩子在做這種選擇,這種先後被孩子捨棄的親人,心裡會怎麼想,再碰到孩子的時候,腦海裡會不會想自己在孩子的心中並不是那麼重要,那麼早就被放棄。情緒還能和曾經一樣嗎?別勸人說這是一個遊戲,別那麼多玻璃心,可是人心是肉長的,俗世人誰還沒個七情六慾。
就算外婆,奶奶,七大姑八大姨等等親人是知道自己在孩子的心中的地位有區別。當你說出來,明確告訴他們,在什麼階段可以捨棄。那感受就不一樣了。就像最近熱點小米高管說的,」得「屌絲」者得天下,把自己的用戶說成「屌絲」」。引起小米用戶的不滿,雖然很多小米用戶,自嗨為「屌絲」,其他品牌嘲笑為「屌絲」但你小米不能明說自己的用戶定位。
對於孩子來說,第一次的選擇很艱難,很難過,可是老師的要求是「只能留下一個!」,老師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種權威,老師出題了,學生就要做。父母讓孩子做選擇,孩子也會去做到最後。當孩第一次做出了選擇,給家人的地位排了序,做出取捨。當現實裡真遇到需要選擇的時候,可能就不會有第一次那麼難以抉擇了。我們常說「萬事開頭難,有了第一次,就會有N次」。
作為成年人,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過很多痛苦的選擇。比如一個女人在醫院難產,當醫生讓急診室外的家人保大還是保小?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選擇,但不論哪種選擇都是非常痛苦的。
又比如一些家人得了重症,是繼續治療,還是放棄治療,家人該怎麼選擇?人生百態我們在新聞裡看到了各種選擇,但每一種選擇也都是痛苦的。因為那被捨棄,也是自己難以割捨的啊。
請不要把這種,成人做出取捨都很痛苦,讓孩子去做選擇,讓孩子體會。
曾經看到過西方國家一些人對孩子進行了各種非人道的實驗,造成的各種悲劇。我不想把這個所謂的遊戲或者叫做測試,打上那麼重的標籤。但我覺得不應該讓孩子做這種「只能選擇留下一個,你留下誰」的選擇。尤其這種非常痛苦取捨的選擇。它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麼積極的意義。孩子是向陽花,請用陽光和雨露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