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說編制了!我連個offer都沒有

2020-12-09 澎湃新聞

原創 溫棠 勿以類拒

文:溫棠

找工作,很難。不僅需要學歷、能力,還關乎人脈,更靠一點運氣。即便敲開了公司的大門,接下來的面試仍需過關斬將。

尤其對於職場新人,簡歷怎麼寫、衣服怎麼穿、怎麼和面試官交流、如何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這些都是拿到Offer前必得考慮的;而對於已經有一定工作經驗、想換工作或想跳槽的人來說,在面試中如何展現自己、如何談薪水,這些可都有講究。

先舉個壞例子:

某在校生F想去某公司實習,各方麵條件都很好,還有人幫忙內推。結果F把簡歷和作品集全部壓縮打包在一起發了E-mail,因為作品檔案太大,對方主管網絡不好,花了一個小時還沒下載好。

幸好有人居中幫忙,否則的話,這種操作是連門戶都踏不進的。光是一個實習崗位,就有上百封郵件,HR根本沒時間仔細看,更何況是一個要下載很久的壓縮包。

這是進入職場的入門課,更是必修課:找工作前先設計一份合格的簡歷,發出去之前寫一些簡潔明了、突出重點的自介信,並按照招聘章程擬寫符合要求的郵件標題。這些都得花功夫、下心思。

再來說說我自己的故事:

海歸學歷,有兩年海外工作經驗,因為想轉換跑道從事媒體行業而去讀碩士,也有一些作品。不過,因為常年在國外,後來又進入校園,我在媒體行業根本沒人脈。要進入知名媒體,就得往北上廣跑,但我一個和國內社會脫節那麼久的「外地人」,找工作根本是大海撈針。

別說面試了,我發出去的簡歷和自介信,根本連回復都沒有,就連內推人家也婉拒。幾個月過去了,自信心直接從滿格降到底格。找不到工作,自然焦慮,懷疑自己,懷疑人生,懷疑世界。

找工作找到懷疑人生

後來,好不容易因為朋友的內推,我拿到北京的一個Offer,薪水待遇都不錯,雖然工作內容並不是我喜歡的。但在飽受挫折、急需工作的當下,有公司要我都覺得阿彌陀佛,管他什麼初衷理想,有人要我就不錯了。

我朋友說我是「大躍進式」地找工作,一般人都會在自己的城市幹一陣子,再找機會通過跳槽去大城市,但我就這麼直奔北京去了。那時候,和我同屆本科畢業的同學,都開始拿年薪了,我有碩士學歷、有作品,卻連個面試機會都沒有,同學聚會根本不好意思去,當然得「大躍進」。

在北京落腳後,很快,我就知道這份工作不適合我。但畢竟來了北京,那麼多優質媒體,我就騎驢找馬,可發出去的簡歷仍然全部石沉大海。

每天對著公司電腦,胡思亂想,我的眼淚就會掉下來,然後趕緊去廁所抹一抹眼淚。想爸媽,想穩定,還想要理想。

試用期結束,正當我糾結要不要繼續留下來時,我終於遇見了我的伯樂。廣州那邊的媒體讓我去試稿,就為了這個試稿機會,我又打包全部家當買了去廣州的機票。

離職的時候,我在北京的領導告訴我,他早覺得我幹不長,對這份工作,我的眼裡沒有光。「去做自己想做的吧。」我記得他這麼和我說。

後來日子才順起來,一試即上,還評了好稿。我後來才知道,是朋友的朋友把我的簡歷印出來,直接拿給編輯看,他才決定找我去試稿。而我此前發給這家媒體的簡歷,也不知道在哪個郵箱裡躺了多久。

同樣在媒體行業多年的A說,「媒體沒什麼面試,重要的是作品,還有人脈和眼緣,和團隊氣質合不合。」而B想跳槽時,就因為「調性不符」被拒了。「我一直沒明白怎麼個調性不符了。」

A說:「媒體類工作可以有門檻,也可以沒有。非常依賴推薦,有人帶你進去,都可以學。但如果互相看不對眼,那也就看不對眼了。而且,如果大家稿子都差不多,那必須找個好溝通的。」

從面試到拿Offer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所以千萬不能輕敵,無論「敵人」是競爭者還是面試官。C在設計業,自稱「面試高手」,只要能走到面試環節,基本能拿到Offer,但成為「高手」,絕對需要動一番腦筋。

「功課要做很足」。對C來說,她不打沒準備的仗。即便有些面試,只是為了前去了解行業狀況、增加面試經驗,她也會在面試前把這個公司的底摸透,上網查資料,或者詢問業內同行。

在面試前,她還會預先把面試官可能問到的問題都想一遍,提前設置好答案。

例如,如何介紹之前的工作經驗、如果被問到做錯事情怎麼辦、跟小組有摩擦怎麼解決、跟窗口有爭吵怎麼處理。又例如,如果考官問到自己的缺點時,一定不能說出真正的缺點,要說一些無傷大雅的缺點,或者說一些看似是缺點,但實際為優點的「缺點」。

「腦子裡都要想過一遍,以免讓自己的回答太幼稚。」

面試當天,不可以空手而去——即便對方已經準備好了簡歷,也要把自己的簡歷和作品集帶一份去,而她的作品集,往往有一個在面試時使用的紙本簡單版,和面試後附給公司的CD完整版。「這樣能凸顯你的認真,以及你的專業度。」

除非考公務員,一般公司都不需要穿得西裝筆挺,尤其是設計公司,稍微正式但卻仍舊看得出精緻是最好的。開始面試的時候,不要從一開始就急於表現自己、讓公司了解自己,先認真聽完面試官對工作的介紹,了解這間公司和所要面試的崗位。

介紹自己的時候,C認為「誠實」很重要,當然,這種「誠實」一定是被美化過的。但千萬不要把自己誇上天,這樣只會很快露出馬腳;如果實在回答不出的問題,也不要硬凹,可以說自己會尋求資深同事、上司來討論,以公司的利益為優先。

「最重要的還是表現出專業,而非過於健談、天花亂墜。」

說胡話會後悔的

D也覺得,「一切正常說,不要撒謊。要說自己真的經歷過的東西、職業規劃、每份工作為什麼離職。」

大學畢業後,D就通過校招進入百貨業,校招通常不會問太難的問題,基本都會問興趣愛好、以後想做什麼。但是D強調,其實當時10個大學生有9個都會說自己愛讀書,但當面試官問他們最近在讀什麼書時,通常答不出來,「讀什麼書還挺能看出一個人的。」

工作一段時間後,D非常希望進入另一家知名百貨公司工作,簡歷投出去以後,等了半年才等來面試。第一輪群面,3、4個面試官坐成一排。「我緊張得顧好自己還來不及,根本沒有時間管別人。我其實真的很適合這份工作,所以就好好回答問題,沒有特別想突出自己。」

雖然D非常想進這間公司,但她沒辦法接受降薪跳槽。她做的是文案,當時在原公司拿5千多,但想跳槽的公司只給4千多。

「我非常喜歡這份工作,但想了一天,最後和HR說價格無法接受。」之後對方給她調漲到6千多,D覺得一拍即合。「在答應籤合同前,我還問了一個問題,直接匯報對象是誰,懂不懂文案,有沒有經驗。」在HR告訴她是誰之後,D很滿意,直接就把合同籤了。

3年以後,D覺得遇到職業瓶頸,但老闆非常看好她,也給她升職加薪,「那時候怎麼都覺得不對。後來我想明白了,雖然那家公司什麼都好,但我只能幹文案,我不想一輩子幹文案,但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什麼。」

後來D毅然決然離職,進入一間初創公司,老闆看重她之前公司的名頭, 但對D來說,她想轉行,從文案轉行銷。

所以最後談薪水的時候,D只要了薪資區間裡的最低價。「我認為以我目前的狀態是不可能讓老闆100%滿意的,如果他滿意就是他的問題了,這一次,我要的是機會。」

用A的話來總結,其實D和我都算是「包子型」的——「態度都比較軟,但處理事情就比較硬,連合約我都能逼著對方籤。」「都活到這把年紀了,我的手法也不算老練,但比你們強。而且我面試都能總結出一個套路,就算聽不懂對方的問題,也能按照套路來。」

但「老練」的A也有「翻車」的時候。有一次她談了一家新創企業,條件都講好了,公司突然有變故,要給她降半薪。A說自己能理解對方,當時這家小公司的員工都擠在一起租房子,可是薪水太低她還是不能接受。

半年後,A思前想後還是想去那間公司,哪想到風水輪流轉,這家公司的檔次已經提高了好幾個級別,A的位置反而變得尷尬起來。「只能怪自己錯過了,沒和人家同甘共苦。」

E一直都在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工作,薪水對他來說很重要。第一,他認為薪水應該要匹配自己的能力,太低表示對自己能力不認可;第二,和同期的同學相比,不希望自己比別人拿得少,否則會有自卑感;第三,另一半薪水也很高,自己需要「保住家庭地位」。

如他所說:「現在人們都以社會地位、賺多少來評價一個人,社會風氣如此,我也不想令家人失望 。」

即便如此,E覺得自己還是被上一家公司坑了。「那時候說有獎金池,但最後看得到拿不到,結果薪水比再之前的公司少了30%。我現在學聰明了,因為網際網路公司加班多,有時候要算大小周,所以我都會折合成時薪去計算盈虧。」

現在有些公司會先給口頭Offer,怕給了Offer人卻不來。E認為這也是談薪水的最佳時機,就算沒有經驗,也要告訴人家自己有資源,如果先拿了正式Offer反而薪水更不好談。而且第一次薪水如果談不高,接下來很難漲。

因為行業別的差異,薪資和面試方式都不同。有些人絕不接受降薪跳槽,有些人為了從事理想的職業不在乎薪水,也有人看重Title多於看重薪水。

不過呢,有些人已經以年薪起跳了,有些人卻連Offer都還沒拿到。職場如叢林,勝者為王。還沒拿到Offer的小倒黴蛋們,趕緊回家改簡歷!

To define is to limit.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不要說編制了!我連個offer都沒有》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面經:我怎麼連拿7個算法offer?
    引言:我的轉行面試大約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面過很多家公司,運氣比較好,在網際網路寒冬季還能連拿7個offer
  • 95後畢業生:秋招上投了100份簡歷,卻連1個offer都沒拿到,崩潰
    95後畢業生:秋招上投了100份簡歷,卻連1個offer都沒拿到,崩潰!2018年的秋季校園招聘會結束了,情況可以說是有喜有憂,一些同學拿到了國內頂尖集團的offer,還有一些同學一個offer都沒有拿到,迷茫未來的路該怎麼走。其實說白了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越好的公司越喜歡早早地把頂尖人才收入囊中,導致很多同學都失去了競爭的機會。
  • 拿到offer才提的離職,新公司卻突然說不要我了...
    拿到offer才提的離職,新公司卻突然說不要我了...已經招到人了……▽19樓網友@flggle爆料上個月底因為要換工作,曾去杭州某科技面試過,整個面試過程略倉促,但因為職位比較適合,答應入職,並談好了入職時間,後也與HR確認了offer,定於面試後兩周入職。
  • 國民黨軍中團,營,連都是什麼編制?
    比如黃埔一期的杜聿明畢業後,最先就是分配到第一軍的前身:教導第1團,在該團第一營第三連當見習官兼軍需上士,不久晉升為第二排「副排長」,後來又輾轉回到老家陝西,在國民二軍高桂滋團的補充營擔任「副營長」兼第一連連長。從1928年起由於跟蘇聯徹底翻臉,以及軍閥混戰的不斷進行,蔣軍以及各地方實力派軍隊的編制堪稱五花八門,根本沒有一定之規,所以也沒有討論的必要。
  • 九月offer季,有個編制應該是你的著落
    九月伴隨颱風而來的還有陸陸續續不斷的offer,當然,在這個offer如雨的季節,有的人如願以償拿到了想要的offer,而有的人則如石沉大海,杳無音訊,應屆畢業生的黃金期就這幾個月,如果真的沒有心儀的offer,又該怎麼辦呢?
  • 瘋狂投簡歷但沒有收到一個offer,感覺自己非常失敗,怎麼辦?
    那我們拋開這些無效場景,說下真實面試的場景。我在通過許多面試後,也有幾家高意向的公司,但是為什麼最終沒有去呢?第一,工資對比我上家公司的工資沒有增長。第二,業務並不清晰,極有可能進去後,與面試時候說的崗位職責大相逕庭。
  • 沒有拿到最心儀offer,要不要找個工作先湊合?
    同學們是否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經過一兩個月不斷面試,心儀的公司遲遲沒有錄取通知書,拿到offer的公司並不是很滿意,長期為找工作和面試焦慮不堪。 這時候,到底要不要先找一個工作湊合著呢?小千和同學們分析一下利弊,同學們遇到這樣的情況可以參照。
  • 給了口頭offer後面卻沒有消息了?企業套路還是個人問題要深思
    有網友提問:面試的時候和面試官溝通的很好,面試官也說幾天後發offer,後來就沒消息了,這是不是企業的套路?最重要的事,這種情況我遇到過很多次,都是面試官很滿意,口頭承諾會給offer,但是後來後來就沒消息了,企業現在面試套路都這麼深了嗎?
  • 都說不好找工作,離職一個月,我拿到了四個公司的offer!
    比如說「我叫XX,之前在XX公司做了XX年,我覺得我面試這個崗位的核心優勢是1.XX,因為我做過AA類的項目;2.XX,因為接觸過BB…」 這個AA、BB不要展開講,面試官對你毫無了解的時候他聽到他感興趣的項目就會來問,比起讓他毫無重點地在簡歷裡找,你直接把這個項目列出來放他跟前,大部分面試官會這樣問「你說你做過AA項目,能不能展開聊聊」2)只要面試官開始這樣問
  • 那些個被稱之為offer機的學校,如今都起飛了
    特別是利茲這個學校,前期都是穩穩的拒人,拒的學生不要不要的,還能激發學生的勝負欲,必須要申請到為止。然後拒信量就更多了。有的學生還親切的稱呼leeds為小g6。全英國所有學校裡面也只有leeds和Warwick這兩個學校有此殊榮。謝大就更不用說了,早就脫離了offer機的包袱。不止商科提升了門檻,連工科也在提升熱門專業申請難度。
  • 華為年薪70+萬,211講師、985助教,三份offer,我該怎麼選?
    三個offer應該怎麼選?帖子底下的留言更是五花八門。先看看網友們都是怎麼說。有網友就建議到:1或者2,反正非升即走還起了個「助理副教授」這麼奇怪的名字的肯定別選。但是「去華為先解決買房問題」是理想化的,70萬+在深圳買房也很辛苦。不要指望去了華為可以安穩下來,做好掙5年錢然後跑路的準備。
  • 求職攻略:我拿到5個offer的裸辭求職之路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我第一次大規模投遞簡歷是在周三晚上11點,結果周四周五沒有一點消息,差點氣死了。後來改變策略在周一上午9點集中投遞簡歷,陸續收到不少面試邀請。同一公司同一崗位在拉勾、獵聘、boss直聘、51job、智聯上都找一下有沒有,有的話就一起投,很多時候我在拉勾上投的沒有回應或被拒絕,卻在其他平臺獲得了面試機會。
  • 話題:有機會入職高校,但只是人事代理崗無編制,要不要去?
    有機會入職高校,但只是人事代理崗無編制,要不要去?| 周四話題本人女,碩士畢業,前幾日接到某211高校的offer,行政崗,正好跟我學的專業對口,但是是人事代理,貌似現在大學行政基本是沒有編制的了,當時說是跟有編制的是同工同酬,學校待遇還行,眼看著很多本科學校都要博士了,我也很珍惜現在的工作機會。
  • 連拿5個offer卻沒有選擇排名最top的院校!雙非500+的她在想什麼
    尤其是優雅的英倫口音、悠久的歷史文化都在深深地吸引著我。加上自己開始想改變自己,我也想帶著名校光環,我也想奮發圖強,我也不想因為院校背景而羞於開口。我不願意把自己困在一個地方,不管是考研還是保研都是在國內讀書,這養的環境和本科沒有什麼區別,反倒有一種讀了6年本科的感覺。與其這樣不如出國看看,體驗國外的學習氛圍和生活方式。
  • 外地編制重要嗎?我要不要放棄?
    如果一定要說考編之人最幸福的是什麼,那脫口而出的一定是上岸二字。可短暫的上岸喜悅之後,卻也有不少人陷入了迷茫之中:上岸了,但是外地的編制,我該如何抉擇?據不科學統計,每年上岸的考生中,至少30%是外地編制,這也形成了一個規律,公布成績幾天後,一個話題也漸漸形成了:外地編制重要嗎?我要不要放棄?
  • 面試官:你收到別的公司offer嗎?說有的都淘汰了,聰明人這樣說
    說有的話,怕被認為沒誠意不重視眼前僱主。說沒有,就顯得自己沒能力,沒有公司願意要。該怎麼回答呢?說話是一門藝術。面試官問你有沒有其他家offer,主要的問題是什麼?1.如果你沒有offer,那麼會覺得你是不是沒有競爭力,是不是能力不夠,沒其他公司要。其實,面試官問的任何問題都有自己要考察的點,所以說,當面試者在回答面試官的問題時,一定要用自己發散性思維去思考問題,不能輕易脫口而出。
  • 事情:在單位工作了一輩子,退休了,連個聯歡會都沒有,什麼感覺
    美學家克萊夫·貝爾說,「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其意是說藝術既有內涵也有形式; 但退休歡送會的內涵是什麼,如果徒有形式,這樣的歡送會不要也罷 退休了,單位連個歡送會都不給開,的確有一種失落感;從感情上講職工工作了一輩子,臨走連幾句暖心的話都沒有,讓人有些「寒心
  • 我拿了韓國成均館大學offer,不要學費
    我列印作品集、寄過去郵費這些還花了1000+呢…… 列印的作品集 我高中畢業之後跟班上的三個同學,用自己菜得飛起的韓語混著英語去韓國玩過一趟。可能因為距離不遠吧,首爾跟北京時差也就差了一小時,韓國的生活習慣、飲食文化什麼的其實跟中國都差不多,不會像歐美差那麼大,除了語言不一樣之外,也沒有太多不適應的感覺。
  • 「我收到了offer」,大家都在用的offer,究竟是何意思
    但是,當大家把這些詞義帶入我收到了offer後會發現,好像語句並不是那麼通順,是我收到了出價嗎?還是我收到了報價呢?字面意思好像是把自己賣了一樣。而且,這個offer經常會用於國外求學或者工作求職中,當大家問道我們offer是什麼意思的適合,我們卻不知其意該多麼尷尬,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說一下offer究竟是如何來的?
  • 一篇沒有發表的論文,如何助我斬獲LSE和港大offer?
    簡單分析一下的話,我覺得能拿LSE的offer應該是運氣使然,因為我是在deadline的前幾天才收到的offer;而港大的offer就更像是實力的體現,因為我是把自己的科研論文發過去後的幾天就收到了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