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21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楊元忠 通訊員 李亞軍)「老鷹茶,3斤,寄往北京;蜂蜜,一罐,寄往浙江金華;麻糖,5斤,寄往重慶渝北區……」昨(20)日,楊中友的網店有點忙,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讓他忙得腳不沾地。
以電商為平臺
黨員變身銷售員
44歲的楊中友是土生土長的彭水紹慶街道鎮南村人,200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在,他又有了一個新身份,那就是網店店主。
「以前在外務過工,跑過銷售,賣過保險,最終還是決定回到家鄉。」2005年,楊中友回到鎮南村,在村裡工作。
「在村裡工作了9年,期間經常和老百姓打交道,看到他們的農產品賣不出去,我也心焦。」楊中友說。
2015年,看到阿里巴巴在招聘農村淘寶服務站點業務員,楊中友靈機一動,覺得這是個契機,於是,他報了名。
2016年7月,楊中友有了屬於自己的淘寶店——楊老么土特產淘寶店,從此走上電商之路。
對楊中友來說,開淘寶店的初衷就是為老百姓銷售農產品,「村民的農產品質量都不錯,但是沒得銷路,變不成錢。」
為了讓村民的農產品賣得出去,賣得出好價錢,他決定藉助電商平臺幫助村民銷售農產品,為了更好地利用電商平臺,楊中友參加了縣裡組織的電商培訓,收穫很大。
「通過培訓,我對電商的了解更深了,也學會了如何營銷、如何宣傳。」於是,楊中友在微店和彭水趕場上也都註冊了店鋪,進一步拓寬了銷售渠道。
現在,他成了三個網店的店主,也甘願當起了老百姓的「銷售員」。
以網店為契機
農產品變成商品
走進楊中友的淘寶店,貨架上還擺放著部分打包好的農產品,袋裝的老鷹茶、罐裝的蜂蜜……
「這段時間賣得最多的是糯玉米,」楊中友打開手機,查看訂單,又有來自重慶沙坪垻區的顧客購買了5斤糯玉米。
據楊中友介紹,今年在網上已經幫助村民銷售了5000多斤糯玉米,銷售額在2萬左右。
楊中友的店鋪,主要有糯玉米、土雞蛋、蜂蜜、老鷹茶、洋芋等土特產。
貧困戶張朝國家的土雞蛋就是楊忠友的固定貨源之一,每隔十天,張朝國就提著約50個雞蛋送到楊中友的店裡,讓他在網上代賣。
「現在安逸了,直接送過來就行了,不像以前,還要趕場的時候自己在路邊擺著賣,半天還賣不完。」張朝國說,現在通過網店賣土雞蛋,他一年的收入能有3000元。
店裡的土特產因為品質好,成為了「香餑餑」,經常一上架就售空,回頭客特別多。
「我還在網上售賣一些季節性蔬菜,蔬菜都是自己基地種的,絕對純天然無汙染。」
原來,為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鎮南村成立了彭水縣聯盛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選舉產生了董事會和監事會,楊中友便是董事會成員之一。
公司旗下建立了聯盛生態農業蔬菜基地,將村民手中的閒置土地流轉過來,種植番茄、四季豆、嫩南瓜南瓜等生態蔬菜。
基地的蔬菜通過線上線下同時銷售,供不應求,所以,接到訂單後,楊中友經常會到農戶家裡收購新鮮蔬菜。
「農戶的土特產、時令蔬菜都通過我的網店賣出去了,他們的農產品變成了商品,以前的滯銷品也變成了暢銷品。」現在,楊中友的網店銷售額一年能達到20萬左右,電商平臺已成為村民增收不可或缺的渠道。
以服務為宗旨
變身村民送貨員
為了拓寬業務渠道,為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務,除了代賣農產品,楊中友的網店還提供代購服務。
「村民需要的、想買的都可以在我這裡登記,由我代買。」楊中友說,村民如果購買了大型的農資農具或者家電,他還會送貨上門,為此,他專門購置了一輛車。
前不久,村民向小勇讓楊中友在網上代買了一臺空調,從購買到安裝,他沒費一點力。
「不僅幫我購買,還直接送到我家裡來幫我安裝好了,這一條龍服務真貼心。」向小勇感慨道,楊中友的網店,給他們帶來了很多的便利。
楊中友的網店成了村民買賣東西的好平臺,楊中友也成了為村民牽線搭橋的好老鄉。
「我會一直做下去,為村民搭好橋,讓我們彭水的土特產銷往全國各地。」楊中友信心滿滿地道,接下來,他會努力學習更多關於電商的相關知識,將網店做得更好,為村民鋪好增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