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教育部答覆一名全國政協委員《關於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新聞,在網絡上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在今天,到底什麼是「陽剛之氣」的問題,依然在人們的生活中引起討論,本身就是一件讓人驚訝的事。是我們的男性出了問題,還是人們不願意看到問題的實質?
大約在十幾年前,在國內就有人提出了「男孩危機」的話題,認為中國男孩正在走下坡路。在一本出版的著作《拯救男孩》中,作者陳述了中國版男孩危機的調查數據。
微博上網友對「陽剛之氣」培養的投票
在學業上,中國男孩的成績與女孩相比,在更多科目上落後於女孩。2006年,在復旦大學錄取的3871名新生中,男生1847名,女生2024名,這是復旦歷史上女生比例首次超過男生。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錄取的新生中,女生約佔55%。早在2002年,中國政法大學的女生數量已經超過男生。
在身體素質上,1985~2005年中國男孩體質變化狀況調查顯示,男孩的肺活量、速度、爆發力、耐力、力量等各項指標中全部是下降,只在其中的個別項目中鄉村男孩有所提高。而兒童青少年階段最常見的多動症、學習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症等心理病症,在男孩中的發病率遠高於女孩。
這一結論與當時大洋彼岸美國一些機構對美國男孩群體的調查幾乎一致,但到了2019年,情況卻發生了變化。人們發現對男性學業水平和身體心理素質的過度推崇,反而傷害到了男性本身,由此還誕生了一個新詞:「有毒害的男性氣質」(toxic masculinity)。
美國心理學會2019年推出的一份針對男性心理健康的報告指出,對「男性氣質」的過度推崇可能直接或間接地造成死於自殺的男性是女性的3.5倍;對學業和學術挑戰的更高要求,讓他們在學校環境中會受到更嚴厲的懲罰;他們犯下了90%的兇殺案,但同時他們也是77%的兇殺案的受害者。
「真男人,不能哭」
對於自己是否「夠男人」這件事,很多男性也有著持續的不安全感。一位國外網友這樣說道:
「一個讓人悲傷的真相是:很多男性都對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到害羞和不舒服。他們一直被鼓勵要堅強,要成為家庭的中堅力量。作為女性,對於表達內心的情緒似乎更擅長。但男人也會難受和悲傷,但他們卻沒有自由表達自己感受的權利。」
在我們身邊,少不了從學生時代就被同學甚至老師叫做「娘娘腔」的例子:
「可能因為我聲音太細了,還喜歡和女孩子一起玩,初一的時候,全年級都叫我姐之類的。感覺很難過,想自殺。剛開始就像個女權運動倡導者一樣,誰叫我娘,我就和誰打架,這個標籤導致初三之前都會在自卑當中無法自拔。現在被叫「娘」就無所謂了。」
我記得有一天上學,在忙碌的學校樓梯,我被迎面的一個陌生女生攔住,她對我說『你知不知道你這樣很噁心?』通常情況下我選擇充耳不聞,只有一次,高一的生物課上老師在給大家講「變態」,班上忽然有一個男同學大聲說『就像壯壯一樣』,頓時全班同學和老師一邊猥瑣地笑著一邊望向坐在後排角落的我。我只回敬了大家一根中指。」
在男性群體中還有一種同性情感表達恐懼,叫做「同性親密恐慌」:
「我覺得『同性親密恐慌』是最煩人的,男人們除了互相碰一碰對方的肩膀、握個手或者擊掌以外,不能進行身體親密接觸,否則就會被認為是同性戀。」 這種感覺,遠遠沒有社交媒體和營銷號上渲染的「基情」那麼美好。
另外,健身也讓一些人將大塊肌肉和陽剛之氣劃上了等號,過度健身造成身體損害的新聞也時不時出現在媒體上。
幾年前,湖南一位22歲男生在健身房臥推100公斤後,發現腹部疼痛,以為忍忍就能好,結果沒想到幾小時後情況越來越難受。當時他臉色蒼白,暈過去三次,被送醫後發現,腹腔內發現血腫,胰腺和結腸撕裂。
手術中這位男生的出血量達到了2600毫升,正常人血量也就5000毫升而已,還好最終轉危為安,在鬼門關走了一遭。醫生說,造成這樣狀況的原因是本人當天健身訓練過度,最終導致內臟出血。
我們的社會中,經常把爺們兒,男子漢推到人們面前。大致上有男子漢氣概的男人就是大氣、寬容、彪悍、勇敢等的代言人。百度百科為這一詞條添加的配圖包括知名男星張涵予、胡軍、姜文、張豐毅。
按照這樣一套標準,我們大致能勾畫出「純爺們兒」的基本準則:必須陽剛,必須威猛,必須爭強好勝,不能纖細,不能斯文,不能優柔,拍照擺 pose 時絕對不能用左腳勾住右腳踝。
總之,不能「娘」——這是社會長期以來對男性的假想和定義。
吳京曾表示如果兒子「娘」就抽他
這個世界對所謂「娘炮」的惡意有目共睹,幾年前,南京一所中學開設了「男孩教育」課程,旨在強化男生的「陽剛之氣」。課程教師指出,「在校園活動中,一些男孩陽剛氣不足,站不直,說話聲音很小」。「陽剛氣不足」是一件需要被矯正的事情嗎?從這所「名校」的決策來看,主流社會似乎是這樣認為的。
然而,將所謂的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截然對立,對一個現代社會來說,早就是落伍的觀點了。
上世紀,關於兩性氣質融合的現象便已經成為了世界心理學界的研究課題。弗洛伊德曾提出過「潛意識雙性化」的概念——「對人類而言,純粹的男性或者女性,無論是在心理學的意義上還是在生物學的意義都是找不到的。」榮格曾提出「阿尼瑪和阿尼姆斯」理論,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兩個術語說明,人類先天具有的雙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點。
當一個社會趨於穩定和繁榮時,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人們在性情上都會趨向於溫和、敏感、纖細。這種融合是社會高度分化的結果,當人類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傳統性別的特徵自然會逐漸邊緣化。
我們在很多描繪未來的科幻小說中都會看到這樣的設定,比如《三體》——在其中一個被設定為「太平盛世」的年代中,當時的人類普遍呈現出陰柔化的外表和性格。這種想像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基於社會進步下兩性氣質的融合。
「男性女性化」的話題背後,還有一個許多人甚少談及的問題,就是對同性戀的歧視:「娘炮」就一定是同性戀,同性戀就一定娘的思維定式,充斥在我們的社會中,甚至連同性戀群體內部,也出現了排斥類似形象的現象。「他看上去好gay啊」,在第一次看到別人「娘」一些的說話或者舉止時,一些人頭腦中冒出的第一句念頭估計就是「他一定是gay」。
美國紀錄片導演大衛·索普曾在2015年,拍攝過一部短片《誰聽起來是gay?》探索了男性氣質和性別刻板印象之間的有趣關聯。
他採訪到了兩位男性,一名叫克裡斯,一名叫馬特。
克裡斯是一家餐廳的採購員,他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聲音會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一天他的朋友告訴他,「你的聲音裡缺少重低音」。克裡斯以為這是朋友的玩笑話,結果在詢問了很多人後發現,自己的聲音真的很「娘」,而且自己的聲音小到在幾米外基本聽不到。
克裡斯本人
「平時打電話時,有將近98%的情況下,對方都會把我當成女的」,他說,除此之外,他平時的手部動作和舉止也看起來非常的「女性化」。
而馬特則是一家公司的副總,他聲音粗獷,因為出身義大利裔家庭,他形容自己做事大大咧咧,平時愛打橄欖球,他的家人都特別喜歡運動。
馬特本人
如果以人們通常的印象來看,克裡斯是同性戀,而馬特則是直男。但在專門研究語言習得的學者那裡,人的聲音和說話方式,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這和他們的性取向沒有關係。
克裡斯說自己小時候都是在母親和姐姐妹妹們的環繞下長大,而馬特一家兄弟姐妹有六人,其中只有一個姐姐,剩下的都是他的哥哥和弟弟。他說自己記憶中,都是和兄弟們一起在運動中長大的。
導演的另一個重大發現是,在成長過程中,兒童只是會選擇周圍環境中吸引自己的特定聲音,來學習和模仿,而這個過程與性取向也沒有任何關聯,事實上,人們通常以為的同性戀群體說話的那種「特定的女性化說話方式」,很有可能是從異性戀身上學來的。
馬特和基友們的合照
尚未揭曉的答案是,克裡斯是徹徹底底的直男,而馬特說自己從11歲就意識到自己喜歡男性,儘管他的大多數朋友都覺得,馬特聲音和外表看起來和直男無異。
克裡斯說當他做自己,說話舉止越自然的時候,那些通常以為的男子漢式的元素表露的就越少,但這絲毫不妨礙他的交友和正常生活。目前,他已經結婚,並育有一子,妻子承認老公身上確實有一些女性才有的性格特質,但這一點反而很吸引很多女性,她開玩笑說自己的老公是「淑女殺手」(ladie’s man),但除此之外,他更像個男子漢,喜歡和孩子待在一起,更富有同情心和責任心。
但對於是同性戀的馬特來說,事情又稍微困難了一些。「很多人覺得我是個粗野直男,但我又不能大大方方地告訴他們:我是gay,我能做的很有限。」馬特的家居裝潢透露出一些同性戀群體的審美愛好,莫蘭迪色的家居配色,以及隨處可見的藝術品陳列,確實顯示出他細膩的一面。
在提到為什麼要拍攝這部影片時,導演說在日常生活中他經常思考,為什麼有的男人會聽起來很gay,在詢問了一些人後,他得到的是這樣的回答:「同性戀的聲音聽起來就像一個穿著渾身發光衣服的男人」「他們聽起來像是同性戀,就是為了讓其他同性戀知道自己是同性戀」「每個聽起來很娘的男人,都是同性戀,即便他自己說不是,其實他是深櫃」……
這種具有「毒性」的刻板印象,會讓不少男性在生活中對自己身體、性能力和智力產生過度追求,尤其在處理親密關係上,就變成對女性和那些所謂「不陽剛」男性的觀點、身體和自我意識的系統性貶低和歧視。
而改變這種氣質的方法,就是改變男性在現代社會中的成長方式。然而在現實中,這些對自身能力的過度追求和對他人的支配已經固化成了「成為男性的必要部分」,似乎很難發生改變。
幾年前,蘇州大學的一群學生完成了一項「大學生性別角色形成」研究課題,調查歷時近一年,覆蓋全國東、中、西部 27 所不同高校,其中 33% 的被調查大學生顯示為「雙性化」性別類型。而在這三分之一的「雙性化」大學生群體中,研究發現有90%的人在各項綜合考評中名列前茅。
有人說,如果要消除這種危害男性的陽剛氣質,男性必須做出行動來挑戰自己的特權。但現實是,多數男性會在自己營造的氣質陷阱中沾沾自喜,卻沒想到已經陷入無法自拔的沼澤。就像一位詩人所講的一樣:讓男人死的最多的並不是死亡。
參考來源:
三聯生活周刊:拯救男孩——上海、北京學生成長調查
紐約時報:誰聽起來像同性戀?
華盛頓郵報:「傳統男子氣概」如何傷害那些最相信它的男人
大西洋周刊:當代的男子氣概讓人窒息
曾經的中國第一神童,後來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