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華元你可能不認識,但你一定知道各自為政這個成語,裡面的主角...

2020-12-23 騰訊網

相信大家都知道各自為政這個成語,也知道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什麼,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成語所講的故事具體是什麼,更不知道這個故事中的人物究竟在歷史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各自為政這個成語的由來,並且也說說這個故事中的主角之一——華元!

故事的起因就是楚國讓鄭國攻打宋國,而宋國任華元為大將,以抵禦鄭國的進攻。結果華元出師不利被擒。但華元被擒的原因並不是他的才能不夠,而是因為他栽在了小人的手中。

華元在將出戰前為了提升士氣,就殺羊給他的士兵吃。可是,因為疏忽,華元把自己的車夫給忘記了。他的車夫因為沒有吃到羊肉羹汁而心生怨恨,就想著在戰場上報復華元。等到戰爭開啟,華元的車夫便駕著華元的指揮車衝入鄭國軍中,所以宋軍全面戰敗,宋軍的首領華元被活捉了。

據《左傳·宣公二年》記載,華元的車夫在衝入敵軍陣營中的時候,邊駕車邊說了這句話:「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意思是,你殺羊犒賞軍隊的時候,羊肉給誰吃羊羹給誰喝是你說了算,而今天我是你的車夫,我現在駕車去哪裡是我說了算。就是因為羊肉羊羹的事,華元此戰都栽了跟頭。而車夫這句話,也就是各自為政這個成語的由來。現在各自為政的引申義,就是表示各人按照自己的主張辦事,不從全局出發,也不與別人協作。

話說華元被活捉後,為了贖回他,宋國人送給了鄭國一百乘戰車和四百匹裝飾好的良馬。結果這些東西還沒全部送到,華元就自己逃回了宋國。從這裡可以看出,華元確實是個有些本事的人。

十多年後,因為宋國扣留了楚國的使者的原因,楚莊王圍攻宋國。但是因為宋國防守得當,楚莊王沒辦法攻進宋國的國都。這情況一直維持了五個月,已經把宋國圍的沒有了糧食。為了解決這次的危機,華元站了出來,於夜晚私見楚將子反,並面見楚莊王。(另有說是華元劫持了床上的子反威脅楚莊王)

楚莊王問華元:「城中情況怎樣?」華元說:「劈開人骨頭當柴燒,互相交換子女來烹食。」莊王感慨說:「多誠實的話啊!我軍也只有兩天的糧了。」就因為華元的誠實,楚莊王撤兵回國了。而此後,華元與楚國開始交好。

宋共公十年,華元與楚將子重友好,又與晉將欒書友好,因此與晉、楚兩國都結了盟,消弭了晉楚兩國的戰爭,史稱「弭兵」之約。這次事件,奠定了華元的歷史地位。這時候,華氏家族已經開始興起,對宋國的影響力逐漸顯現。

到了宋共公十三年,共公去世。此時華元已經成為了楚國的右師,而左師職位則由魚石擔任。為了爭奪權利,兩人之間開始了明爭暗鬥。有次宋國的司馬唐山攻殺了太子,然後又想殺掉華元,華元處於劣勢,於是往晉國方向逃走。可是魚石覺得這是個除掉華元的機會,於是就在半路攔截華元。迫於無奈,華元只跑到了黃河邊就返了回來。不過華元也比較有本事,回去後沒被殺死,反而殺死了唐山。

解決內亂後,華元擁立共公的小兒子成繼位,這就是平公。但是,魚石卻成為了宋國的心腹大患,他在邊境擁兵自重,完全脫離了宋國的控制。

不過轉機出現在了三年後,因為楚國攻下了宋國的彭城,把它封給宋國左師魚石。因為這件事,各路諸侯一同誅殺了魚石,而把彭城歸還給宋國。就這樣,華元成為了宋國最有權勢的人,華氏家族也因此崛起了。

相關焦點

  • 每日成語《各自為政》
    各自按自己的主張辦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慮全局,各搞一套。【出處】《左傳·宣公二年》:「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例句】軍閥擁兵自重,各自為政,結果當然造成國家動蕩不安。宋國派華元為主帥率兵迎戰,兩軍在大棘這個地方展開了大戰。大戰前,華元為了鼓舞士氣,命人殺了很多羊來犒勞將士,卻偏偏漏掉了自己的車夫羊斟。羊斟看到大家大塊吃肉,大碗喝酒,興高採烈的樣子 ,很不愉快,對華元懷恨在心:「哼,犒勞將士,卻沒有我的份,等著瞧,我一定會給你好看的!第二天,兩軍交戰。擂鼓聲、吶喊聲、馬嘶聲和兵器的撞擊聲混作一團,場面非常激烈。
  • 各自為政
    各自為政
  • 將軍分羊肉沒給車夫,兩軍交戰時被拉去敵營,誕生一成語流傳至今
    春秋戰國的亂世時期,諸侯們好像每天都在打架,他們好像不打架就渾身難受,從春秋五霸到宋國鄭國,他們之間好像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戰爭。在公元前607年時,喜歡找事兒的鄭國悄悄派遣軍隊潛入宋國,宋文公知道了此事以後,立馬派華元作為主元帥前去和鄭國交戰。
  • 千萬別惹吃貨,王立群《智解成語》,一碗羊肉湯扭轉戰爭走向
    」王立群老師這套書,好就好在這裡,把同類的成語和故事,歸納總結在了一起,用生動活潑,幽默風趣的語言給講解了出來。他也讓我們今人,不但知道這些成語的今天,還相當明晰了它們的過去,以及它們之所以演變成今天的過程。
  • 將軍分肉忘了給車夫,第二天車夫駕車把他拉去敵營,從此多一成語
    為人處世,想要一個人都不得罪,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無論是再如何圓滑的人,也很難做到一直面面俱到,總會出現疏忽的時候。等到第二天兩軍交戰時,車夫駕車直接把他拉去了敵營,從此之後就多出了一個成語:「各自為政」,意思是各自按自己的主張辦事,不互相配合。通常用來比喻不考慮全局,各搞一套。
  • 【思考】切莫在事奉上「各自為政」
    「各自為政」是出自《左傳》的一個成語,意思是各自按自己的主張辦事,互相不配合。此成語用來比喻那些不考慮全局,各搞一套的現象。相傳公元前607年,鄭國出兵攻打宋國。宋軍主帥為了鼓舞士氣,在出戰之前殺羊犒勞將士。忙亂中主帥忘了給他的馬夫留一份,導致馬夫懷恨在心。交戰的時候,馬夫對主帥說:「分發羊肉你說了算,今天駕馭戰車的事,得由我說了算。」
  • 將軍分肉沒給車夫,車夫一氣之下駕車送其去敵營,從此誕生一成語
    令人欣慰的是,這個被「穿小鞋」的員工,最後的回擊可謂相當漂亮,讓人十分解氣。 時間來到古代宋國那會,這個宋國不是南北朝時期的那個,而是西周那會被周天子分封的一個諸侯國。到了春秋後期時,這個諸侯國已經是日暮西山,泥沙俱下,和後來的戰國七雄完全沒法比。
  • 這些稀奇古怪的成語,英文說法你一定不知道
    說起成語,大家都很熟悉,基本都是來自於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已經形成了固定格式。你把成語說出來,大家都能知道它的出處和典故,並且還覺得你引經據典,有文化有內涵。這個特別有畫面感的成語,形容的是「毫無根據誣陷好人」。凡是成語,皆有出處。「蛤蟆夜哭」也不例外,它出自相傳是蘇軾編撰的《艾子雜說》。這裡面收錄的都是一些借古諷今的小故事,就相當於文化人版的《笑林廣記》。
  • 你知道蜀犬吠日這個成語嗎?
    說起來感覺真的很慚愧,自己讀了半輩子書,寫了半輩子文章,然而直到今天才知道這個成語:蜀犬吠日。
  • 一天一個成語340·白雲蒼狗.你一定總見這個成語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關注這個公號,變成別人眼中博學多才的人✦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來啊,造作啊
  • 慘綠少年、無腸公子……這些不像成語的成語你都知道嗎
    慘綠少年、無腸公子……這些不像成語的成語你都知道嗎 2020-06-09 0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這3種水裡面的美食,你可能只認識蓮藕,全知道的話:叫你大神!
    這3種水裡面的美食,你可能只認識蓮藕,全知道的話:叫你大神!那麼今天小編就來叫你們認全吧!這些食用起來也是非常好吃的呢。這個叫芡實,我想一定是有很多人不認識的,看起來像一朵花,在水連面生長,讓人看起來很想上去採摘。
  • 這個成語你知道麼?
    而成語更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凝結了祖先們的智慧與教誨。其短短幾字,就蘊含了歷史典故和人生哲理,言簡意賅,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羨煞旁人的寶貴財富。下面這個成語,你知道麼?篳路藍縷: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闢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辛。這個成語出自《左傳 宣公十二年》:訓之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 成語「大放厥詞」最初是讚美的意思?你可能不知道的冷知識
    當時似懂非懂,後來才知道那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勸學解》裡講的。這篇文章在韓愈文集裡其實叫《進學解》。這個成語的變化還是小的,有的成語從最初的褒義變成了現在的貶義。比如「大放厥詞」。這也是韓愈創造的成語之一。這個成語現在主要是貶義,多被用來指代某人講話狂妄,含有指責的意思。然而,它最初的含義卻是百分百的讚美。我們先看看它的由來。
  • 一天一個成語——白雲蒼狗.你一定總見這個成語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關注這個公號,變成別人眼中博學多才的人✦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來啊,造作啊
  • 那些最不像成語的成語你知道幾個?
    說起成語,你最先想到什麼?是中國成語大會,還是飛花令?看完難度"上天"的成語飛花令,有沒有感嘆選手的成語儲備?近日,# 那些不像成語的成語 # 的話題,也引來不少網友"圍觀"。今天我們就來盤點那些最不像成語的成語!
  • 伴著成語遊中國之安徽篇 那些瞭然於胸卻不知道其背後故事的成語
    有很多的成語,我們瞭然於胸卻不知道其背後故事的成語,今天來說說那些經常說的成語一、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滁州琅琊山,古稱摩陀嶺,後因西晉琅琊王司馬睿寓居此地,後來建立東晉王朝,改稱 「琅琊山」。宋建醉翁亭因歐陽修命名並著散文名篇《醉翁亭記》揚名海內外,醉翁亭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亭」。
  • 被《左傳》痛斥的馬車夫,不但讓祖國吃敗仗,還順手創造一個成語
    第二天到了戰場上,宋鄭兩國士兵各自按陣勢排開,華元正要發布攻擊命令呢,只見羊斟對華元說「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這就是成語「各自為政」的出處,翻譯過來就是昨天安排分羊肉,你是主帥由你做主,不過現在可是在戰場上可輪到我說了算了!於是羊斟二話不說駕著戰車載著華元就衝到了鄭軍陣中。
  • 漫談英語成語:每個單詞你都認識,卻不知所云?
    為什麼很多時候,你看到一個英語短語, 明明每一個單詞都認識,卻不明白它的整體意思呢?這時,你很有可能碰到英語成語了。比如這句話:Now you will have to eat your words。小學生都認識裡面的每一個單詞,但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嗎?直譯過來一定是錯的。
  • 這個成語你經常用,但你卻不了解它的背後故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成語也是源遠流長的一種文化經典。我們都知道古人說話是文言文,簡短精煉,往往會將一句話表達為一個成語,短短的字詞間濃縮了諸多意義。如果我們在理解時望文生義,曲解了成語含義,甚至在運用時出現錯誤,就會鬧出不少笑話和誤解。那麼,有一個成語,我們經常用它,不知道你是否真正了解它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