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爭端仲裁:富國受氣,窮國得利

2020-12-14 網易新聞

WTO爭端解決機制將貿易爭端的解決司法化,從「實力至上」改進為「規則至上」,對經濟實力相對弱的發展中國家更為有利

從關貿總協定(GATT)時代零散、個別的協議和機構到WTO系統、統一的解決方案,WTO的爭端解決機制逐漸司法化。由於在任何成員國之間發生適用爭端解決機制的糾紛都必須適用機制,且WTO的《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協定》中規定對於不服從裁決的國家可採取報復措施,因此如今爭端解決機制已經具有國際法院的性質。

在WTO之前的時代,貿易爭端多由國家之間的磋商談判來協調,但是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體量小,發展底子薄,很難從發達國家那裡獲得足夠理想的條件。WTO通過將爭端解決司法化,逐漸使得經濟爭端的解決原則從「實力型」過渡到「規則型」,使得發展中國家的劣勢得到很大改善。

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不是偏袒西方發達國家的「打手」:美國、歐盟在作為被申訴方應訴時,敗訴率極高,而發展中國家的勝訴率則接近100%

截至2012年三月,美國作為WTO爭端解決機制被申訴方的114個案件中敗訴107次,歐盟在作為被申訴方的70個案件中敗訴67次,敗訴率分別達到了93.9%和95.7%,被稱為WTO第一案的委內瑞拉和巴西訴美國汽油規則案以發展中國家勝訴而告終。該案並不是特例,據統計,除去新興市場經濟體(也就是快速發展的亞非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勝訴率達到100%,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勝訴率也超過九成,高於發達國家的整體水平。

發展中國家在裁決程序中戰勝美國等經濟巨頭可以說是「家常便飯」。例如 世貿組織(WTO)仲裁委員會2013年8月在日內瓦舉行的印尼與美國丁香菸糾紛案特別會議上,裁定美國敗訴。 按照WTO仲裁委員會的判決,美國2009年頒布的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案是一種歧視性的政策,違背了WTO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

WTO爭端仲裁具體到涉及中國的案例中,中國不敗率超過一半

截至到2014年4月,涉及中國的貿易訴訟案中,有14起已經結案。就總體情況來看,中國到目前為止勝訴5起,敗訴7起,2起打平。 考慮到爭端協調機制傾向於申訴方,而中國主要作為被申訴方參與進案例,這個結果說明中國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中並不怎麼吃虧。

例如中國起訴美國在對中國進行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調查中採取的規則不公平的申訴中WTO就在2014年4月裁定,美方在近年對華發起的25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中,未能進行避免雙重救濟的稅額調整,違反世貿規則,從而支持了中國的訴求。

WTO爭端解決機制特別加入對發展中國家的照顧:當辯訴兩造分別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時,裁決爭端的三人專家組必須有一人來自發展中國家

由於WTO爭端解決機制(DSU)的規則主導以及相對更強調法律原則的特點,自其誕生以來,很快得到發展中國家的青睞。從1995年最開始發達國家佔申訴方比例70%以上,逐漸調整到近年來發展中國家佔申訴方平均過半的比例。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爭端解決機制最大的「客戶」

WTO相關協議中還特別規定若干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條款,例如DSU第八條第十款規定,當辯訴兩造分別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時,裁決爭端的三人專家組(相當於法官)必須有一個人來自發展中國家。

WTO爭端解決機制在貿易戰之外提供了一個非政治化的法律平臺,解決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爭端,緩解貿易戰帶來的雙輸局面

現代意義的貿易戰指的是主權國家之間利用關稅等政策手段,對他國的經濟政策施加壓力的做法。例如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前夕就和日本就爆發了「蔬菜貿易戰」。由於中國出口日本蔬菜數量激增,日本政府迫於國內農業集團壓力對中國進口蔬菜施加了「反傾銷措施」,而中國政府也隨之對進口日本的汽車、冰箱等施加了懲罰性關稅。這次爭端持續了300多天才在兩國政府的磋商下解決,對兩國的貿易往來造成損害,實際上沒任何人得益。

從關貿協定(GATT)開始,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就開始為緩解貿易戰進行制度和組織建設。從GATT發展而來的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就是為了遏制會員國之間爆發破壞性貿易戰而進一步發展起的雙邊、多邊協調仲裁機制。

裁決被判敗訴並不意味著滿盤皆輸或關係惡化:美國和歐盟之間互相起訴數量最多,但彼此是最大貿易夥伴;爭端解決機制不需要敗訴方支付賠款,只需調整自己的貿易政策

美國和歐盟互相起訴對方的案例,分別佔各自總申訴案例的20%以上,如截至2012年,美國起訴的100件案例中,19件針對歐盟,佔第一多數。但這並沒根本上影響美國與歐盟之間的經貿往來,其實兩者互為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中國和美國在訴訟中互相起訴每年都在上升,但不妨礙兩國經濟關係日趨密切。同屬東南亞,經濟交往密切的菲律賓和泰國,也因為泰國對菲律賓進口香菸收取高額關稅而求告WTO解決爭端。WTO在2010年判決泰國的作法不符合WTO規定,需要降低關稅。

實際上,正是由於經濟體之間的貿易往來不斷擴大,既有的慣例和規則才顯得不夠用,進而不斷產生摩擦,進而產生仲裁的需要。仲裁的首要目的不是懲罰。訴求未被支持的一方不必支付罰款,而只需要調整自己的策略。世貿組織和爭端解決機制就是通過判決理順規則,發展慣例,摸索出一套讓彼此都能接受的貿易規範,以便使世界市場運作的更加順利。

相關焦點

  • 漢堡大學教授文章:貿易戰讓窮國富國兩敗俱傷
    如果世貿組織分崩離析,富國很容易就能對窮國提高關稅,同時採取許多其他保護主義措施來阻撓進口商品。靠出口實現增長並使其生產鏈適應出口市場的發展中國家將遭受重創。出口下降將直接影響到相關行業的生產者和工人,結果是最無法經受這種打擊的窮人損失慘重。文章稱,窮國從世貿組織獲得的第一個基本好處是它們通過與更強大的國家談判享受到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
  • 「東富國」與「西窮國」的寓言故事
    「東富國」與「西窮國」的寓言故事可以幫助我們形象化地找尋貧富差異的源頭。如果「東富國」和「西窮國」兩個國家具有完全相同的人口結構和國土面積,但人均GDP的差距高達8倍,其差距源自何處呢?首先,在土地和人口相同的條件下,我們就要關注人均物質資本的差異,擁有越多投資、人均資本越高的地方,生產力將會越高。
  • 富國造句和解釋_富國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富國(fù guó)。 [富國強兵。] 富裕的國家;經濟發達的國家。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國的窮國地位和在國際上無權的地位也會起變化,窮國將變為富國,無權將變為有權——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 南海爭端:荷蘭法學家呼籲仲裁給談判讓路
    新華社海牙5月24日電(記者劉芳)荷蘭烏得勒支大學法學院教授湯姆·茲瓦特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指出,南海爭端不宜通過國際司法或仲裁解決,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應該退場,為談判解決爭端讓路。面對不宜司法解決的爭端,法庭應該避免作出裁決。南海爭端正是這樣一個案例。」  文章說,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設立的仲裁庭只能處理爭端小的方面,無法處理海域劃界和主權等關鍵問題。這就意味著,仲裁庭有關實體問題的裁決充其量只能處理部分利益相關方的部分問題,無法涉及其他受影響的各方和爭端事項。  茲瓦特對記者解釋說:「有些類型的爭端,原本就不可能由法庭或仲裁來解決。
  • 富國「囤貨」全球50%疫苗,窮國只能靠後站?中國正兌現疫苗承諾
    來源:金十數據隨著發達國家爭相大量訂購尚在研發的新冠疫苗,相關公共衛生權益組織開始擔憂,富國將有可能壟斷疫苗供應,讓其他國家民眾在排隊接種疫苗時「靠後站」。其中,高收入國家共計購買了39億劑,中下收入國家拿到了16億劑,而「窮國」(低收入國家)或將只能完全依賴從WHO發起的COVAX機制(全球疫苗購買計劃)中獲取7億劑疫苗。WHO表示,COVAX機制有效避免了富裕國家壟斷全球疫苗供應的現象,如果沒有COVAX,大多數國家幾乎沒有希望迅速獲得疫苗。
  • 文物流向與國家實力 從窮國到富國從弱國到強國
    然而,伴隨近代以來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和殖民統治,世界範圍內的文物流動卻呈現出另一種現象:珍貴文物的整體流向是從窮國到富國、從弱國到強國。  這一說法絕非無中生有。
  • 讓WTO先死!
    但是,WTO最重要的機構——爭端解決實體(英文簡稱DSB)沒人了。眾所周知,WTO是個多邊貿易組織,各成員國之間難免出現爭端,這個時候就需要DSB出面協調了。講真,我看到這個機構的英文縮寫就覺得不妙,DSB,DSB 能解決問題?DSB有七名常設仲裁官,他們作出的裁決相當於WTO的「終審判決」,因此該機構也被看作WTO的「最高法院」。
  • 國際貿易爭端咋解決?山東成立涉外仲裁服務百人團
    為適應市場主體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的需求,進一步發揮山東涉外仲裁的專家智庫和團隊作戰優勢,提升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近日省司法廳決定成立山東省涉外仲裁服務百人團。省司法廳按照個人報名、單位推薦、組織篩選、集體研究、社會公示等程序,最終從國內國際仲裁機構的優秀涉外仲裁員中遴選確定劉敬東等101名優秀仲裁員為山東省涉外仲裁服務百人團成員。其中,執業律師56人,科研院所專家學者35人,企事業單位的法務工作者10人。
  • 美國多次阻撓後,WTO上訴機構陷入停擺!澳洲仲裁申請或無果
    上訴機構是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的主要機構,被譽為「皇冠上的明珠」,該機構常設七名法官,但目前法官人數已降為零,徹底陷入停擺。據趙宏透露,世貿組織成立25年來,上訴機構在國際貿易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處理的貿易爭端數量達近200起。然而由於美國此前多次阻撓法官的遴選,自去年12月11日起,上訴機構僅有一名法官在任,無法審理仲裁貿易糾紛案件。
  • 美媒:這場疫情物資爭奪戰,窮國被富國擠得靠邊站
    「在新冠疫情物資的爭奪中,富國把窮國推到了一邊」。《紐約時報》4月9日以此為題刊文,聚焦這場全球危機下貧窮國家的艱難處境。文章指出,在非洲、拉美等地區,一些國家衛生系統資金不足且脆弱,還缺乏必要的設備;部分貧窮國家甚至每百萬居民才配備了一張重症監護病床。這些國家本就在疫情中處於不利境地。
  • 投資仲裁|後疫情時代投資仲裁指南
    其二,與東道國就將投資爭端提交投資仲裁單獨確立「仲裁協議」。首先,東道國通過其國內投資法,或是雙邊或多邊投資協定,作出其同意投資爭端應由ICSID管轄的意思表示;其次,投資者可隨時以書面方式向東道國表達同意(例如,以簡單的信函或是爭端通知的方式),或直接以向ICSID提請仲裁的方式作出同意。通過以上兩步,投資者便與東道國達成了仲裁合意。
  • 「中國仲裁周系列活動」2020中國仲裁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9月22日,2020中國仲裁高峰論壇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貿仲)、世界銀行下屬的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ICSID)、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共同主辦。「高端對話:國際爭端解決的新形勢、新挑戰」「共克時艱:『一帶一路』國際仲裁合作與疫情應對」與「專業聚焦:線上開庭——仲裁實踐的創新發展」等議題發表主題演講,就疫情下國際爭端解決面臨的挑戰、創新和合作等方面展開了深入討論。
  • 「受氣外交」背後的政治玄機
    導語:澳總理阿博特曾放言將在G20峰會「抱摔」普京。這場「即使在冷戰時期都不曾有過」的外交攻擊是否會激發普京更大的反彈尚不可知,但「受氣外交」卻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G20普京「受辱」:合影靠邊站 被「接力批判」   據悉,在G20峰會期間,數百人15日也在布裡斯班市中心示威聲討普京。
  • 南海仲裁法庭和聯合國真沒關係?
    由於仲裁人的選任和組織方式沒有一定的規則,在國際仲裁制度的運用上為爭端當事國帶來若干困難,於是1899年第一次海牙會議制訂的《海牙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公約》(The Hague Convention for the Pacific Settlement of International Dispute)中做出了建立常設仲裁法院( 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的規定。
  • 南海仲裁|如果再有仲裁,國際法如何為中國崛起保駕護航?
    本文是南海仲裁案系列研究報告第五篇,旨在說明中方在本次南海仲裁案所採取立場的合理性,並為未來中國可能涉及的類似領土爭端提供幾種備選的關鍵策略。原標題為《仲裁案的具體程序考量和未來仲裁的策略選項》,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 「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制建設圓桌討論會在西安交大召開
    圍繞「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制建設,本次研討會從需求與設計、配套法治創新、投資仲裁改革等三個專題進行研討。第一專題為「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制建設:需求與設計」,由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迴法庭張明副庭長主持。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迴法庭副庭長張明、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四庭劉敬東副庭長、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鞏富文副院長、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李洪濤院長、復旦大學法學院龔柏華教授、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強力院長、中國政法大學仲裁研究院姜麗麗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張文廣副研究員分別發言,討論了「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制建設面臨的國內法律和制度約束與障礙,討論了磋商、斡旋、調解、仲裁、訴訟等常用爭端解決機制的比較優勢和制度範圍
  • 仲裁與訴訟兩者的區別是什麼?
    在整個訴訟過程中,涉案的一方當事人向其當地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當地法院對案件受理後,涉案的另一方是必須要去應訴的;但是通過仲裁委員會而申請得到的仲裁,也是要有仲裁協議的,就是說合同中雙方訂立的仲裁條款或者是糾紛發生前、發生後涉案的雙方當事人互相達成一致的仲裁協議。
  • 以怨報德,阿爾巴尼亞已成歐洲最窮國,還打算與土耳其夾擊希臘
    大家都很關注東地中海局勢的發展,一般來說,為希臘與土耳其之間的爭端,擴大一點還可以提到,賽普勒斯,埃及,以色列等國,幾乎沒有會提到阿爾巴尼亞,如今卻不得不提一下,一個土耳其的盟友!土希之爭如果論起來呢,阿爾巴尼亞是一個小國,更是一個窮國,如今的阿爾巴尼亞在經濟上相當的依賴於歐盟的市場,按說應與周邊國家有不錯的關係,但是在對外政策上似乎以怨報德!
  • 【頭條】「南海仲裁」鬧劇回顧
    案情經過     2013年菲律賓單方面將南海問題提交國際仲裁。2013年10月29號,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就這些問題的管轄權和可受理性作出裁決。2015年7月7日,法院首次舉辦了聽證會;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也同時發表聲明,不承認常設仲裁法院對此案的司法管轄權,也拒絕接受菲律賓任何形式有關此案的和解建議。2015年10月30日中國外交部作出回應: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就有關問題的裁決是無效的,對中方沒有拘束力。2016年7月12日,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12日作出非法無效的所謂最終裁決。
  • 仲裁:自願與強制仲裁的區別,債務催收仲裁的過程
    許多信用合同都包含這樣一個條款,要求所有的糾紛都要通過仲裁,而不是法庭。仲裁通常被認為比訴訟更快捷,更便宜。在仲裁中,當事人向中立的第三方仲裁員而不是法官提出自己的論點和證據。該程序不如法院正式,但仲裁員的決定具有法院約束力和可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