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女郎」:在事業與愛情間取捨,姿態要好看

2021-01-11 騰訊網

[摘要]故事背景從20世紀80年代的摩登香港搬到了今時今日的繁華上海,全劇除了男女主角的名字仍舊保留,情節結構與情感線索幾乎面目全非。

她們不再是為了將自己或愛情價格合理地賣出去,而是為了把更多的東西買回來。

經過瓊瑤、張愛玲,通過《我的前半生》被再次提起的亦舒,同樣標誌著時代精神的又一次轉變。《我的前半生》的改編所引發的爭議,正是在重讀亦舒之際,對亦舒「已過時」與「正當時」的重審。《我的前半生》的故事,疊加了五四之後魯迅《傷逝》以及「娜拉走後怎樣」的拷問、當代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中女性對重新表述自我身份的呼喚。

亦舒的「已過時」與「正當時」

無論是嚴肅文學還是通俗文學,只要經過影視化改編,從作品到作者,就都會引發一次大規模的重評。這種重評是兩方面的,一方面,受眾群體從文學讀者變為更加廣泛的普羅大眾,相比文學技法的賞析,他們更喜歡用自己樸素的價值觀來衡量作品對社會問題的把握;另一方面,改編所經歷的漫長過程,也讓作品不得不經歷一次時間的考驗,看看在業已變遷的時代精神與世道人心中,作品能否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能夠被賦予新的意義和解讀。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的熱播,就讓亦舒經歷了這樣一次重讀。故事背景從20世紀80年代的摩登香港搬到了今時今日的繁華上海,全劇除了男女主角的名字仍舊保留,情節結構與情感線索幾乎面目全非,頂著一個「亦舒原著」的名頭,平白無故成了當下最時髦的「大IP」,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行徑,自然引發了一票亦舒擁躉的強烈不滿。但是收視率的持續走高,以及幾次劇情陡轉引發的熱烈討論,又讓人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非常具有當下性和現實感的大眾文化作品。

若是放在30年前,亦舒的作品還只能被稱為通俗文學、流行小說,哪裡就能被如此神話成不得改動的經典。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亦舒在筆法上的簡單逐漸被忽略,情節走向上囿於時代之處也被寬容,倒是故事裡的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愈發顯現出超越時代的先進特質,凝練成一系列「亦舒女郎」的形象。亦舒的作品不好改編,就表面而言,她走的是舒朗而非綿密的風格,又沒有波瀾起伏、大開大闔,驚心動魄之處總是在一兩句旁白時冷語,因而改成電影已經非常勉強,要拍成電視劇簡直是天方夜譚。更關鍵的是,就深層而言,同樣是寫言情,「抓馬」如瓊瑤、蒼涼如張愛玲、悽豔如李碧華,多多少少,都相信「愛情」是存在的,至少是存在過的。但是亦舒則不同,她看似在寫言情,實際上始終擱置著「愛情」二字,不說相信,也不說不信,她打心眼兒裡輕視這個,但又心知肚明大家看重這個,於是亦舒制勝的法寶,就是要在這一輕一重之間,將「愛情」作價賣掉,而且要姿態好看,這樣一來,就如同變賣一件傳家的古畫,銀子落袋古卷賣出,但那傳奇上面,始終會鐫刻著你這一位藏家的名章。但是,「愛情」這個概念,再是後天建構,在人們心中,也始終有些普世與恆定的價值,因此信愛之作改編起來不難。但是「愛情」作價的匯率,卻是要隨著市場日日變化的,這便成為了亦舒小說每每被重讀所引發的爭議。

亦舒寫作的20世紀80年代,正是香港作為亞洲四小龍經濟迅速騰飛的時期。螺獅殼中做道場,發展以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拿下歐美等先發國家在經濟轉型時移交海外的蛋糕,就要充分調動本港資源。女性作為重要勞動力,進入社會參與生產,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因而香港雖然精神上備受潮汕傳統重男輕女思想影響,但行動上總還是誠實的,香港女性的社會化、職業化程度一直在亞洲名列前茅。正是在這種保守思想和先進行動的矛盾之中,才醞釀出了別具特色的港式愛情小說。在亦舒的筆下,愛情固然可貴,但重要的還是女性要擁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對於有才的女子來說,出門工作自掙薪水,對於有貌的女子來說,把這份色相好好兌換成資本。愛情是馬斯洛金字塔的上層,麵包和牛奶才是每天都要面對的下層。因而愛情這件奢侈品,只有自己衣食無憂,才有追求純粹感情的底氣,否則布衣懷璧,饑寒交迫之時還是要賣掉的。

因而,亦舒的小說,總是開篇精彩,各個女主不但都是驚豔亮相的美女,而且難得頭腦清楚,曉得進退分寸,知道得失取捨,但是到了故事後半,就不免失去一些趣味,《印度墨》也好,《喜寶的故事》也罷,最終美人服膺豪門,看客不得不承認這是最冷靜的選擇,但終究替她們意難平。原封不動搬上銀幕的改編電影,怎麼看都像是只畫出了亦舒的骨肉皮,她真正的精氣神,反而是在TVB港劇裡那些英姿颯爽的職業女性。她們更大地脫離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沒有絕色美人的光環,但卻有獨立理性的精神,認真地將工作視為事業而不只是飯碗。在事業與愛情間作取捨,比在麵包與愛情間作取捨,姿態當然更加好看。正是經過了這層洗鍊,所謂港式「亦舒女郎」才成為獨立女性的標誌。

而在同時期的大陸,卻正經歷著另一番婚姻與愛情的大討論。20世紀80年代,正是人們從禁閉走向開放的社會轉型期,「愛情」作為「新時期」文學的重要主題,成為人性自由、追求解放的表徵,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所引發的社會討論,在為女作家與老幹部疑似精神出軌的愛情正名的背後,是在為人們告別集體主義、重提個體自由進行合法性論證。瓊瑤在此時進入大陸,成為風靡一時的大眾文化現象,並以1998年《還珠格格》的成功達到頂峰。在瓊瑤的愛情觀中,為了愛情,可以不顧家庭、階級,甚至道德倫理,這種對絕對純粹之感情/個人表達的追求,正是這種時代精神的表徵。

然而進入新世紀之後,張愛玲被重新發掘,並通過影視化進入大眾視野。在張愛玲的小說中,與愛情息息相關的,是時代與個人的命運。對愛情追求也好,放棄也罷,最終都無法抵抗命運的安排,愛情並未讓人們得到超越日常生活的機會,反而是因求之不得而屢屢露出卑瑣的一面。這種個人面對時代和命運的無力感,鑄就了張愛玲冷淡蒼涼的風格。

經過瓊瑤、張愛玲,通過《我的前半生》被再次提起的亦舒,同樣標誌著時代精神的又一次轉變。如同最能代表亦舒風格的不是亦舒電影,而是TVB港劇,這次亦舒精魂的泛起,不是《我的前半生》熱播,而是此前一系列以女性的個人奮鬥為主要題材的小說、影視劇陸續出現。點燃這一燎原之火的,當屬李可的《杜拉拉升職記》,「這本書的出現,讓中國的出版人突然恍然大悟,原來中國的職場女性是一個如此巨大的圖書消費群體,她們對成功的渴望,並不亞於這個國家裡的男人」(水木丁)。如果說「杜拉拉」揭開的是表象,那麼《甄嬛傳》直擊的則是背後的根源:當生存受到威脅,愛情就是一個偽命題。在這一表一裡的基礎上,編劇張巍創作的「女性三部曲」:《女相·陸貞傳奇》《女醫·明妃傳》《女傅·班淑傳奇》,從古代歷史中挖掘女性獨立的資源,而《翻譯官》《談判官》則在都市題材中尋找職業女性的成長道路。直至《我的前半生》出現,再次引發關於女性自立與「亦舒女郎」的討論。

和20世紀90年代的女性文學熱潮不同,彼時安妮寶貝、棉棉、衛慧帶著「美女作家」的頭銜登場,將女性主義訴諸身體解放,最終不免成為商品經濟下圖書出版的一枚棋子。這一次的女性主義覺醒,反而是通過商品經濟起步,最終落實到參與社會公共事件之中。

《我的前半生》的改編所引發的爭議,正是在重讀亦舒之際,對亦舒「已過時」與「正當時」的重審。《我的前半生》的故事,疊加了五四之後魯迅《傷逝》以及「娜拉走後怎樣」的拷問、當代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中女性對重新表述自我身份的呼喚。從家庭主婦到職場精英,子君的漂亮轉身是作為「亦舒女郎」的從未過時之處,但是無論是電視劇中,子君與閨蜜前男友相愛,還是亦舒原著裡,子君從在前一個丈夫那裡做全職太太、跳到下一個丈夫那裡做全職太太,都未免將「愛情」作價太低。亦舒未曾預料的是,在30年後的今天,女性的獨立自強與職業奮鬥,決不是為了能找到新的長期飯票,亦不僅僅為了顧得上自己的麵包和牛奶,而是為了有能力染指愛情。她們不再是為了將自己或愛情價格合理地賣出去,而是為了把更多的東西買回來——這或許才是這個時代重讀與重寫亦舒的關鍵。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本文發表於《文藝報》2017年8月21日7版。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亦舒:雖然她很拜金,但我依然愛讀她的書
    關於愛情作為一代香港言情小說作家的亦舒,提倡女人在愛情裡的姿態要好看。在陷入愛情的時候,要懂得克制和愛己;在失去愛情的時候,也要堅強和風淡雲輕。或許,是因為她自己親身的經歷,才讓筆下的文字有大徹大悟之感。兩段失敗的婚姻讓她在情場中修煉得更加成熟和睿智。從少女時代的不顧一切,到中年的通透淡然,這本身就是一種過程和領悟。
  • 亦舒:搶閨蜜男友,不認親骨肉,她的一生,比小說更狗血
    在倪匡的引薦下,亦舒14歲就走上了文學路。她是「老天賞飯吃」的那種,沒幾年,就寫得比倪匡還火。搞得倪匡很「吃醋」,笑侃:「咱家大文豪可是出息了,現在出版社找我,都是來要她出版權的!」言語間滿是驕傲。上中學時,亦舒就成了編輯們不敢得罪的小姐。
  • 還原《流金歲月》裡的亦舒女郎
    她甚至覺得,以後她也能成為一個「亦舒女郎」般的女子,也會有一個像小說裡寫的一樣的閨蜜。25年後,奔四的顏顏成為一個白天打卡上班、晚上陪娃做作業的「新中年主婦」。每晚11點,把家務做完,把孩子哄睡,顏顏會靠在床頭拿出手機,屬於她自己的時間到了。在本周的電視劇全網熱度榜上,電視劇《流金歲月》的熱度持續霸榜。「我成功,她不嫉妒;我萎靡,她不輕視。」
  • 「顧裡」上身的《喜寶》,為什麼不像亦舒女郎?
    結果電影上映不到一周,就迅速flop,豆瓣評分也跌到了3.4↓↓↓大家集中吐槽的點,除了和某某旅拍1比1復刻的布景、「撈女」變「情痴」的劇情,還有「半永久顧裡」演亦舒女郎的違和感。辦公室看過《喜寶》的「小時代十級選手」也說,聽著喜寶氣若遊絲的語調,總覺得下一秒,南湘就會端著紅酒杯進來「發爛發臭」...
  • 被嘲收視撲街的劉詩詩倪妮,竟然是最還原的亦舒?
    亦舒改編一直是影視圈的大難題。 從流量來看,最成功是《我的前半生》,捧紅了雷佳音,讓馬伊琍煥發事業第二春,爆的程度算得上是當年的現象級,但是劇情其實已經和原著關係不大,很多原著粉也拒絕承認這是亦舒改編。
  • 豆瓣8.2《玫瑰的故事》:黃玫瑰,亦舒筆下最美麗最不真實的女人
    第二章:溥家敏(玫瑰的追求者)視角下,講述玫瑰與溥家明、溥家敏兄弟的愛情取捨。第三章:周棠華(玫瑰女兒方太初的未婚夫)視角下,講述玫瑰與女兒相認相處的故事,以及周棠華認清自己對待嶽母玫瑰和未婚妻太初、對未來生活的選擇。第四章:羅震中(玫瑰繼子、愛慕者)視角下,講述玫瑰與莊國棟分離多年後重逢的矛盾與痛苦,以及自己愛慕繼母的矛盾與痛苦。
  • 《流金歲月》原著亦舒最好看的九部小說,能推翻這個書單的我服
    由劉詩詩、倪妮主演的雙女主熱播劇《流金歲月》原著是香港女作家亦舒,前段時間播出的《喜寶》、《我的前半生》也是她的作品,可以說亦舒以簡潔犀利、獨具特色的語言,寫盡了都市男女的生活百態。亦舒亦舒小說大都出版於八、九十年代,但是我們今天讀起來依然沒有任何時代的隔膜,亦舒筆下的女人美如罌粟,多多少少都帶幾分個性的毒。她們之中不管是職業女性還是為生活掙扎的女子,對待感情都清醒自愛,很合現代社會的節拍。
  • 聊聊女作家吧,亦舒、瓊瑤、張愛玲寫情愛的女人都不含糊!
    她穿新衣服會問平鑫濤好不好看,也會打電話告訴平鑫濤:「我在吃牛肉乾,要不要送一點給你吃。」林婉珍站在第三者視角,平緩的情緒讓多年前的那段刀光劍影歸於平淡。平鑫濤幫瓊瑤打造了事業的黃金期,而她把自己的家庭組建成了一支團隊。
  • 扯白||亦舒女郎戴什麼牌子的珍珠?當然是MIKIMOTO
    原標題:扯白||亦舒女郎戴什麼牌子的珍珠?
  • 情感教母亦舒:插刀閨蜜、拒認兒子,將人生活成了電視劇!
    在她的塑造的世界裡,有俊男靚女、燈紅酒綠,也有愛情糾葛、女人的奮鬥。但無論她的故事走向如何,她的文風總是少不了犀利和刻薄,她筆下塑造的人物總是時時刻刻保持著體面。她筆下的亦舒女郎無一不是都市中許許多多平凡女子的奮鬥榜樣和生活目標。
  • 看了亦舒的人生,終於明白「馬伊琍」為何會愛上閨蜜男友了
    看到現在的平靜,遙想當初發生亦舒身上的風雲,可以說是大起大落的情感大劇了,讓我們感受到了反差極大。1、感情的盪氣迴腸亦舒出名很早,應了張愛玲那句話,出名要趁早,亦舒小時候也極為自傲,成為業界內不敢得罪的「小姐」,而她自身也當得起,本身就是四大才女之一,又被金庸看中。
  • 18歲狂追才子蔡浩泉,23歲情陷巨星嶽華,亦舒總是用行動打臉
    那時候的亦舒還處於有情飲水飽的年齡,愛情似乎就是她的一切,面對家裡人的反對,亦舒選擇了以死相逼,最後家裡人只得同意他們在一起。就這樣,年僅18歲的亦舒跟蔡浩泉走進了婚姻,第二年就生下了一個孩子。然而這段以命相逼換回的婚姻,只維持了短短3年,兩個相愛的人便因觀念不同而離婚。
  • [周末閱讀]英語美文:事業與愛情之間的取捨
    英語美文:Choosing a Career over Love事業與愛情之間的取捨
  • 亦舒關於愛情最清醒的四句話,建議每一個女生都收藏
    文/大慧讀亦舒,就像是讀一本愛情經典語錄,通過每一個小人物的故事,來書寫出關於愛情最經典的語句。有人說亦舒是金句狂魔,她總是能夠寫出一些讓人醍醐灌頂的金句,讀罷讓人久久不能自已。最近在看亦舒筆下的《玫瑰的故事》,亦舒偏愛美女,她筆下的美人讓人一眼望去就移不開視線。一如玫瑰,幾乎每一個出現在她身邊的男人都對她情有獨鍾。
  • 亦舒愛情電影《喜寶》將映 虐心真愛再掀全網熱議
    王丹陽執導、郭採潔主演的愛情電影《喜寶》將於明天(10月16日)正式公映,影片改編自亦舒同名代表作,講述了女大學生薑喜寶與富豪勖存姿之間一段曲折且傳奇的愛情故事。自定檔之後,喜寶的經典臺詞「想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很多很多的錢也是好的」更是在當下年輕群體中引發強烈共鳴。
  • 亦舒眼中的極致美人,是周天娜的模樣
    「數年前在半島大堂見到周天娜,驚豔到下巴要跌下來,靈魂好不容易歸竅,拍拍胸口說「幸虧咱們有林青霞」。——亦舒《林青霞,真要命》最近熱播的《我的前半生》再次將「亦舒女郎」這一名號推向風口浪尖,優雅得體並擁有好的穿衣品位,素淨的臉上不施脂粉也很美,是她們放在任何年代都不會過時的形象。
  • 全香港最難伺候的撈女喜寶,也作不過亦舒
    我們倆不由一起感慨—— 如今的世界活躍著大把分分鐘碾壓亦舒女郎的女生。 以前的亦舒女郎是張曼玉、鍾楚紅、夏文汐,都比較接近成書的年代。 捲髮大眼、明豔性感、神採飛揚、珠圓玉潤,符合舊日美人的氣質。
  • 亦舒經典語錄(中英文對照)
    喜歡她的人叫她「師太」,也有人誇張地稱她為「現代都會女郎的教母」,她是我們這個時代華語文學的奇蹟。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讀亦舒,亦舒不寫小女人,她筆下的女主角都堅強、自信、深通人情事故、甚至強勢到讓人覺得有些殘忍。亦舒的故事,是一個女孩長成女人的必經之路,是擺脫王子公主童話迷夢的當頭棒喝。曾有人說「香港有亦舒、臺灣有瓊瑤」。
  • 亦舒,關於獨立女性對待愛情、婚姻、生活的態度,句句戳心
    替換高清大圖去年大熱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女強人唐晶曾說過:有愛情固然是好的,要是沒有,錢也是最好的。這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現代獨立女性對待愛情的態度,亦舒說的通透而理性,利落而灑脫。亦舒或許寫出了一個女人,關於愛情、婚姻、友情和生活應有的姿態,希望對你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