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成都市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以來,全市鄉鎮(街道)數由原來375個減至261個,紀檢監察組織也相應減少調整。機構壓縮後力量會不會削弱?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微腐敗」如何治理?基層監督如何抓?
9月4日,成都市紀檢監察系統基層組織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暨幹部隊伍建設現場會召開,會議提出要攥緊拳頭,高標準推進「兩化」建設,促進紀檢監察職能不斷向基層延伸。
黨的十九大以來,成都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機構)堅定不移加強自身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據了解,成都市紀委監委深入推進「三項改革」,紀檢監察組織架構和體系日趨完善。一體推進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兩責任、兩為主、兩覆蓋」工作體系。持續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順利完成兩級監委組建,實現鄉鎮(街道)監察組織全覆蓋。統籌推進市縣兩級派駐機構改革,縣級派駐機構數量由改革前的1631個減少至381個。
同時,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隊伍活力有效激發。抓緊抓實全員培訓,制定關於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開展「紀檢監察業務講堂」集中授課和「送培訓下基層」活動,組織業務骨幹授課280餘課時,幹部業務素質顯著提升。
會上,成都的相關區(市)縣紀委監委現場交流基層監督的經驗。例如,金牛區實現了社區紀檢組織全覆蓋,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積極探索推動紀檢監察力量向院落延伸,目前全區61個社區紀委選配了廉情監督員210名、院落監察信息員970餘名;大邑縣圍繞3個產業功能區設置了3個派駐功能區紀檢監察組,緊緊牽住財政、規劃、建設、交通及相關產業主管部門主體責任的「牛鼻子」,促使各部門在功能區建設資源和要素保障上「同向發力」。
「機構雖然壓縮了,但人員力量不能弱化,還要進一步加強。」成都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實現紀檢監察全覆蓋,基層是最薄弱的環節,成都按照有組織、有隊伍、有制度、有作為和保障經費、保障場所的「四有兩保障」基本要求,形成市級統籌,區(市)縣主抓,鎮(街)落實的工作機制,將隊伍和組織建設作為監察職能向基層延伸的重要抓手,鄉鎮紀委書記、副書記的分工情況要報區(市)縣紀委備案。
在基層監督的形式上,成都將規範監督措施,拓寬監督渠道,探索群眾點名接訪、鄉鎮交叉辦案等特色做法。同時,加快市、縣、鄉三級紀檢監察工作信息化智慧化聯動建設,建立權力運行可查詢、可追溯的反饋機制。
紅星新聞記者 鍾茜妮
編輯 劉宇鵬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