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種走姿悄然走紅網絡,那就是「社會步」——形容伸著脖子、彎著腰、兩手大擺動、身子一晃一晃的走姿,而這種走姿的創始人就是我們熟知的張嘉譯。
張嘉譯把這種「社會步」走出了一種中年大叔的痞子味道,引得許多明星及觀眾爭相模仿。
說起張嘉譯,很多人都覺得他是屬於那種大器晚成的演員。是的,1970年出生的張嘉譯,如今已經快50歲了,從1987年踏上演藝之路至今的31個年頭裡,最近幾年才特別紅,這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大器晚成」這個成語。
對此,張嘉譯認為「大器晚成」只是一個過程,正因為有前面的酸甜苦辣,才能品味到後來的甘甜,在這個過程裡,重要的是不忘初心。而張嘉譯的「初心」就是,因為喜歡和尊重演員這個職業,所以要做好它。
從1987年至今,張嘉譯的演藝之路走得並不順暢,但他的「初心」驅使他跨過了一道又一道的坎。在上大學的時候,張嘉譯就十分不被老師看好,老師對他說:「你的形象限制了你的戲路,畢業後可能演不了主角,最多演個配角。」但這並沒有動搖張嘉譯想要做好演員這個職業的「初心」。
張嘉譯性格有靦腆的一面,特別是與女生搭戲時。為幫助他入戲,老師煞費苦心地安排了一出強姦戲碼給他。戲中他需要飾演一個土匪,把女生抱起放到桌上強暴,這簡直給靦腆的張嘉譯出了一道大難題,但為了把戲演好,張嘉譯還是克服了內心的障礙,完成了老師的安排。
1991年,張嘉譯剛剛畢業,考慮到在競爭激烈的北京一戲難求,他選擇了回西安。回到西安,張嘉譯得知好朋友的父親金音導演準備開拍一部戲,於是他嚮導演毛遂自薦,用近乎祈求的語氣說:「我來演吧,我來演吧!我不需要替身,水泥地也可以摔!」靠著這樣一份對演戲的認真和執著,張嘉譯打動了導演,終於獲得了一個角色。
1995年,張嘉譯發現自己得了強直性脊柱炎,這簡直給他的「初心」當頭一棒。強直性脊柱炎,這個病雖不是絕症,卻會伴隨一生,疼痛一生。張嘉譯在央視《開講啦》中說道:「每天晚上睡一覺時,背部都是僵硬的,疼得不行。二十五歲,本可以有大把時間去完成理想,卻突然覺得,隨時可能做不了這行時,確實面臨很大的壓力。」
張嘉譯還透露:「由於病重背部像鋼板,差點演不好《白鹿原》白嘉軒這個角色。」也因為得了這個病,才有了現在大家爭相模仿的「社會步」。
如今,張嘉譯憑藉精湛演技屢獲影帝之稱,用他自己的話來形容奮鬥史就是:「也許在路上,可能沒有說要成為多麼了不起的人,所有的驅使我們奮鬥的動力,就是來源於我們的初心,我們最初的理想。」(本文由文藝圈作者「海底月」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