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科學比講神秘化好些,……,故意神秘化就更不好了。」——華羅庚
科學研究中,對任何觀測數據或現象規範的做法是,首先嘗試用已知的科學成果給出合理解釋,這是因為已知的科學成果已經被反覆證實。如果對目前已知的科學成果可以解釋的數據或現象,給出不同的解釋,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個結論就是「非比尋常」的結論。非比尋常的結論,必須給出可以驗證,可以重複,排他的非比尋常的證據。如果沒有給出如此「非比尋常」的證據,而聲稱這個結論,必須接受質疑,結論提出者有責任給出充分的證據回復質疑,而不是相反。這就是所謂 「誰主張,誰舉證;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即使最終證實結論確實正確,誠實嚴謹的科學家依然會(也應該)尊重,感謝質疑者,而不是謾罵。因為正是這些質疑使其理論完善,使其結論正確得到保障。
這是科學的基本規範,是科學家必須遵守的科學道德,是保證科學相對正確的基石。
如果提出非比尋常的結論,只進行閉門保密的所謂重複試驗,而聲稱自己的實驗或觀測手段正確,這不是科學方法,是標準的民科做法,即使大牌科學家力挺,也只不過是比較像科學的民科做法而已。
最近周瑋又是鬧得沸沸揚揚。如果只是作為娛樂節目,管他真假,大家開開心也不錯,這年頭媒體是當不得真的。可節目偏偏起了一個與科學有點聯繫的名字——「最強大腦」,而且請了據說權威的科學家,數學家當場檢驗,不過在當今娛樂時代,這也可以理解,……。
圖片來源:人民娛樂
可問題是節目組聲稱有一個科學家團隊作為技術支持,且這個團隊以科學家身份斷言:「周瑋對複雜算術題的計算,可能是太自動化了,像被固化的CPU」;有名校的實驗室聲稱用實驗證實周瑋的大腦的神奇;更有名校的院長支持這一結論。這就變成了科學家的科學結論,而不是娛樂節目了。
既然是科學家提出的科學結論,而且是與目前科學已知結果解釋不同的結論,這就是「非比尋常」的結論。那麼,就應該遵循規範的科學程序,必須給出可以驗證、可以重複、排他的「非比尋常」的強證據;就應該接受質疑,並提供證據解釋疑點。而不是關到小黑屋裡,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做實驗,抬出大牌教授站臺,更不應該發動輿論對質疑者譴責、謾罵,甚至搞什麼網上投票。這是所有科學家必須遵守的最起碼的科學道德。
網上討論這一事件的文章很多,就技術而言我最欣賞的、比較中性理性的一篇是 @萬精油墨綠 的《關於中國「雨人」周瑋的討論》[1],作者以數學家特有的嚴謹分析了周瑋的算法,得出結論:「智障青年能有這種表現很不錯,值得鼓勵,但不必神話。」【作為娛樂,筆者架空猜想,假若中國的高考只考類似周煒所做的速算題,高考的競爭,尤其是名校的競爭,其激烈程度絕不會亞於現在。】最後作者以數學家所特有的嚴謹加了一句:「以上論述基於假設電視臺沒有事先告訴周瑋題目。」 這句話一方面反映了數學家的嚴謹(受過好的數學訓練的人說出的話不會叫你抓到漏洞),但同時,也反映了數學家與科學家的不同。數學研究通常是在一定條件假設下,驗證結論的邏輯真偽。對非比尋常的結論,科學家首先關心的是試驗或觀測是否嚴謹、是否滿足科學規範、是否排他、是否可被第三方重複,在此之前不會認可結論。
我個人比較贊同@盧昌海 (寫過很好數學科普文章的物理學家)的觀點【2】:「但是,就現有的表演而言,有一點使我對周瑋具有速算技巧的可能性持很懷疑的態度,那就是倘若他果真懂得速算技巧,並且能達到足使人驚訝的速度,那他又何必偏偏要選那些憑死記硬背也不難解決的問題呢?是純粹的碰巧嗎?這當然也並非不可能,但一個號稱有速算技能的人,偏偏選擇了可以輕易作弊的題目來做,總讓我覺得有貓膩的可能性遠遠大於純粹碰巧的可能性。」
在出現新的滿足科學規範的「非比尋常」的證據之前,僅就目前的證據而言,如果叫我在節目組及他們的專家的結論和方舟子的質疑之間選擇,我會選擇方舟子。
質疑是科學不犯錯的保障,是科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面對結論提出方專家組很不嚴謹娛樂式的證據,質疑更有必要,作為結論提出方有義務用符合科學規範的證據回答質疑。更何況這個專家組給出的證據是如此的缺乏說服力。例如使專家組驚嘆不已的周煒(非循環)小數化分數的能力。學過算術的人都會知道,(非循環)小數化分數隻涉及除法中最簡單的被除數是2或者5的除法,這也會使專家組驚嘆?
前幾天與一個網友(似乎是一個在國外的博士生)在微博上討論周瑋,最後他突然給我來了一句:「難道你比數學副教授強?」我頓時無語。由此想到,面對媒體以專家教授的身份表態一定要嚴謹,因為讀者觀眾會把你說的話當作科學結論!
微博是一個自由抒發的平臺,是一個暢所欲言的平臺,是一個傳遞信息的平臺,也是一個可以胡說八道的平臺。但是若以某種特殊身份,尤其是學者或科普身份認證,加V的微博名人,發言應該嚴謹,應該表現出足夠的科學素養,因為大眾會把你的言論作為科普,作為科學的共識。
在圍繞周瑋的討論中,有些科普人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嚴謹和科學素養 。例如,周瑋節目剛剛出來,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某加V的科普人士斷言:「把他腦瓜裡的算法提取出來,可能帶來場計算的革命。」 @萬精油墨綠 文章出來後,其立即放棄了計算革命的立場讚揚 :「博主的文章深入專業客觀[-贊]」。前兩天又批評質疑者:應該「一份證據,說一分話。」把這幾句前後不過幾天,對同一事件描述的話連起來,我不知道是他的邏輯混亂還是科學素養不夠。
在這次討論中,一些人文人士和網友因為周瑋的智障而引發同情心,引發對弱勢人群的關懷可以理解,也應該讚揚。但是作為為節目組辯護,甚至攻擊方舟子質疑的論據就真是邏輯混亂了。如果僅僅因為周瑋作為一個智障人做到這些很不容易,那麼首先應該質疑的是節目組為什麼叫「最強大腦」,而不叫其它,如「我也很強」之類的;為什麼提出如此武斷的結論。若你覺得周瑋就是具備「最強大腦」,那就沒必要拿智障說事,只要給出能夠證明「最強大腦」的符合科學規範的證據即可。
曾經有個37歲的印度婦女莎昆塔拉,僅用50秒就計算出數學教授用4分鐘寫完的201位數的23次方根的精確值,其計算速度超過了當時最快的計算機,是不是比周瑋更強的大腦?華羅庚先生看到這條新聞沒有聲稱什麼,「她對複雜算術題的計算,可能是太自動化了,像被固化的CPU」,「把他腦瓜裡的算法提取出來,可能帶來場計算的革命。」而是寫了一篇科普文章《天才與鍛鍊》[3],詳細分析介紹了有關計算技巧。其中有一句話:「講科學比講神秘化好些,……,故意神秘化就更不好了。」30多年過去了,這句話依然有著現實意義。
中國是更願意相信神奇的國度,國人,尤其是媒體,似乎總是喜歡炒作「神奇」。總是有一些人對一些尋常的現象或者假象非要給出「非比尋常」的解釋,人們也更願意相信這些沒有給出充分證據的「非比尋常」的結論。歷史在不斷地重演,每隔些年就會出現「轟動」,耳朵聽字,氣功大師,水變油,李一神仙……。
三十年前有過一個真實的「最強大腦」,具有者名叫史豐收,當年史豐收的速算法引起轟動。在那個計算資源貧乏的年代,其速算法似乎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三十年過去了,有一點可以肯定,史豐收的速算法絕沒有對計算科學有絲毫的影響,史豐收的大腦絕沒有引發腦科學的絲毫進展。
也許絕大多數人不會同意,但是我依然認為,即使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這次方舟子錯了,我們依然要感謝方舟子。正是他的質疑使「最強大腦」專家組更像科學家,使他們目前娛樂式的所謂證據完善,成為滿足科學規範嚴謹的證據,從而取得腦科學的非常非常重大的歷史性突破。更重要的是,正是方舟子的質疑,才沒有在中華大地颳起到處都是「最強大腦」的造神之風。大家不是看見了,河北省某官方微博不是已經聲稱河北也有「最強大腦」嗎?
科學家、教授、媒體人,科普人、受過良好教育的網友們,我們中絕大多數人永遠不能取得華羅庚先生那樣的學術成就,我們都不具備華先生的「很強的大腦」,他的學識他的才智我們學不來,但是只要對得起我們所受的教育,華先生尊重科學的精神我們都應該學得來。
1、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80df420101cinn.html
2、http://www.changhai.org/community/article_load.php?aid=1390696222
3、華羅庚科普著作選集,P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