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爬鮡的人工繁殖及魚苗培育初探

2021-01-15 吉山花瑤

黃石爬鮡的人工繁殖及魚苗培育初探

胡仁雲等

黃石爬鮡(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 Kimura),俗稱石爬子、石斑鮡、黃石爬等,隸屬鯰形目(Silu-riformes),鮡科(Sisoridae),石爬鮡屬(Euchilogla-nis),主要分布於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的金沙江、岷江水系幹支流,是長江上遊特有小型底棲魚類。一般生活於人跡罕至的山澗、溪流和小河的急流地區,常吸附在礫石上以匍匐的方式活動,主食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如蜉蝣幼蟲、石蠅、石蠶、水絲蚓、赤蟲等,也攝食少量的植物碎片及有機碎屑 。黃石爬鮡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魚類,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經濟價值 ,其肉質細嫩鮮美,一直以來受到市場追捧,尤其是在四川岷江地區,石爬鮡一向被視為珍品。據透露剛捕上來的岸邊價為600~1 000 元/kg,做成菜餚售價為 1 500~2 100 元/kg不等。

19 世紀 80 年代以前黃石爬鮡是重要經濟魚類之一,隨著捕撈力度的不斷加大、水域汙染增多和梯級水利開發的影響,分布範圍逐漸縮小,再加上其產量低、性成熟時間長、人工繁殖難突破等因素,進一步限制了種群增長,如今該魚野生資源量十分稀缺,甚至連做科研的材料都難找。2015 年被《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級保護動物 。曾有多家水產研究所和企業開展了石爬鮡的人工馴養及人工繁殖技術研究,但進展緩慢,未取得實質性成果,鮡科魚類的人工繁殖技術已是業界公認的難題。目前關於黃石爬鮡的研究報導較少,主要是關於系統分類、生物學特徵、生態學和基因方面 ,關於繁殖領域,僅有繁殖生物學、個體繁殖力及繁殖行為相關的研究報導 。因此,研究黃石爬鮡的馴養、人工繁殖和魚苗培育技術進行人工增殖放流對恢復野生種群數量、保護物種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親魚來源

毛爾蓋水電站魚類增殖站是承擔黑水河珍稀魚類馴化養殖、繁殖培育、增殖放流等工作的流域增殖站,主要放流對象包括松潘裸鯉、重口裂腹魚、齊口裂腹魚和石爬鮡。於 2019 年 7 月 28 日增殖站從漁民手中收購一批野生黃石爬鮡,來源於黑水河維古鄉至黑水縣河段。

1.2 親魚暫養及馴化

黃石爬鮡通過充氧運輸至增殖站後,使用 2%食鹽水+青黴素 10 000 IU/kg 水浸泡 5 min,轉入直徑 2 m 的圓柱形養殖缸內暫養,日常投餵消毒後的水蚯蚓、赤蟲。暫養條件,缸內光強度 500~800 lx、水體流速 1~1.5 m/s、溶氧≥8 mg/L、pH 值約為 8.0、氨氮<0.2、亞硝酸鹽<0.005,環境安靜。暫養期間記錄攝食情況、死亡數量等。

1.3 待產親魚挑選

將魚體翻轉,洩殖孔附近有生殖乳突的為雄魚,沒有的為雌魚。成熟親魚挑選,雌魚腹部膨大柔軟,生殖孔紅潤鬆散的為Ⅳ~Ⅴ,可催產。雄魚挑選體格健壯,腹部較大且柔軟的,部分輕壓腹部有少量精液流出。通過檢查,共挑選出 5 尾發育較好的雌魚,按雌雄比 1∶2 挑選 10 尾雄魚後合併到 1 個直徑 2 m 的養殖缸中,進一步進行繁殖試驗,具體親魚情況如表 1。

表 1 繁殖親魚情況表

1.4 人工催產及條件

人工催產方法為一針注射法,首先將已消毒的毛巾浸泡在 5 mg/L 的潑灑姜水中,開始催產時撈起並擰去多餘水分,毛巾潮溼即可,平鋪在試驗桌或案板上,將黃石爬鮡撈至毛巾上並翻起一半蓋住魚體,露出注射部位,直接注射即可。注射劑量為LRH-A 2 :4 mg/kg+DOM:2 mg/kg,胸鰭基部 45°角注射,雄魚未注射。注射後暫養缸水流速度 1.5 m/s,24 h 連續刺激,保持周邊環境安靜,不能使用強光照射和震動。

1.5 魚卵孵化

魚卵產出後,待其完全吸水膨脹後移入孵化筐中流水孵化。孵化筐長 45 cm,寬 30 cm,深 20 cm、網目 40。網片附著在塑料筐內壁,孵化筐內水深 5~15 cm。孵化水溫 14~19 ℃,pH值約 8.0,溶氧量約8 mg/L,氨氮<0.2 mg/L,亞硝酸鹽<0.005 mg/L。

1.6 魚苗培育

魚苗出膜後,密切觀察卵黃吸收情況,適時以豐年蟲無節幼體開口,開口約 10 日後翻筐至孵化槽內培育,魚病按常規方法治療,魚苗培育期間測量全長、體長,記錄死亡情況,測量數據用 mean±SEM 表示。

2 結果

2.1 馴養情況

前後收集 3 次黃石爬鮡共計 262 尾,經過 3~4個月的馴養,現存活並攝食的有 78 尾,綜合馴養成活率為 29.8%。馴養環境主要模擬野外生態環境如增加鵝卵石、草垛、跌水、遮陽等,黃石爬鮡適應較快,馴養 10 日左右可主動攝食水蚯蚓、赤蟲,每日投餌 1 次,投餌率為 1%~3%。但馴養期間非常易感染小瓜蟲病,進而引起停食、消瘦、死亡。

2.2 催產繁殖結果

自進場開始計算,暫養流水刺激 24 h 後,雌魚1 自產 260 粒卵,暫養 72 h 後雌魚 2 自產 240 粒卵,暫養 96 h 後雌魚 3 自產 200 粒卵。3 尾雌魚均為凌晨產卵,卵為金黃色,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塊狀,整體產出,俗稱「卵袋」 (圖 4-A、B)。

表 2 產卵及孵化情況表

2.3 孵化結果

出膜期卵袋柔軟易碎,卵膜逐漸溶解消失,仔魚尾部擺動逐漸出膜並散開。雌魚 1 自產的卵團一開始就有白卵,後期每天都有,孵化 8 d 後基本全部白完,成死卵,初步判斷為未受精卵;雌魚 2 所產的卵經過 240 h 孵化,出膜 210 尾;雌魚 3 產的卵在孵化過程中死亡 110 粒,最終出膜 70 尾,總計出苗 280 尾。

圖 1 黃石爬鮡魚苗體重增長情況

2.4 魚苗及培育情況

初孵仔魚全長(2.20±0.02)mm,體長(1.89±0.02)mm,體質量(0.10±0.00)g(N=30),黃色,側臥水底,卵黃囊較大,剩餘營養物質較多(圖 4-D),出膜後18 日齡左右使用豐年蟲無節幼體開口,22 日齡左右卵黃吸收完全,60 日齡時全長(2.94±0.04)mm,體長(2.64±0.03)mm,體質量(0.30±0.01)g。其中豐年蟲為每天投餵 3 次(早上 10:00,下午 4:00,晚上9:00),50 日齡以後主要投餵水蚯蚓,每天投餵量在30 g 左右,日投餌率 2%~4%。

圖 2 黃石爬鮡魚苗全長/體長增長情況

在魚苗培育過程中統計了全長、體長、體重及死亡數,如圖 1 所示,25 日齡以前魚苗體重增長率不明顯,維持在相對平穩水平。30~40 日齡增長最快,之後相對減慢。如圖 2 所示,20 日齡以前全長、體長變化顯著,25 日齡以後趨於穩步增長。如圖 3所示,在 21—30 日齡期間,魚苗合計病死率達到最高為 22.69%,41—50 日齡期間最低為 5.00%, 但之後有增長的趨勢。

3 討論

3.1 黃石爬鮡的繁殖特點

黃石爬鮡繁殖水溫為 15~17 ℃,繁殖季節為 6~8 月,授精卵直徑(4.45±0.23)mm(N=30)。特點是一對一體內授精、懷卵量少、卵粒大、整體一次性產出,個體小、性成熟年齡大,這是與急流環境特殊條件相適應的一種繁殖方法 ,史晉絨等 稱之為 K 型繁殖策略,即通過產下體積和質量均較大的大型卵,以適應激流生活環境,維持物種的延續,這也是物種恢復較慢的原因。另外在鮡科魚類的人工繁殖資料中,黑斑原鮡人工繁殖均是通過殺雄魚取精 ,這種方式比較浪費雄魚資源,該試驗顯示在人工馴養和催產條件下,黃石爬鮡能自主交配並正常產卵。這種繁殖方法節約了本就稀少的雄魚資源,是值得推薦的方法之一。

圖 3 黃石爬鮡魚苗病死率

3.2 黃石爬鮡魚苗培育

黃石爬鮡仔魚卵黃吸收時間為 22 日左右,60日齡的特定生長率(SGR)為 1.79%/d,而生活在同河流的松潘裸鯉卵黃吸收時間為 9 日左右,SGR 為(2.16±0.72)~(7.86±0.77)%/d [13] ,造成這種差異除品種不同外,可能還與食性、生活習性等方面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該試驗顯示,黃石爬鮡仔魚可以使用滷蟲開口,後期可以使用水蚯蚓、赤蟲等搭配投喂,生長情況較穩定。

圖 4 黃石爬鮡魚卵、仔魚及成魚

註:A 授精卵袋(卵塊)、B 吸水卵袋、C 胚胎、D 初孵仔魚、E 10 日齡仔魚、F 15 日齡仔魚、G 盆內的 20 日齡仔魚、H 黃石

爬鮡成魚

3.3 黃石爬鮡的病死率

黃石爬鮡成魚、仔魚或者魚苗都非常易感染小瓜蟲病,如不採取預防和治療措施,病死率高達80%以上。如魚苗在出膜後卵黃吸收的過程中就開始長小瓜蟲,這是引起 21—30 日齡期間病死率最高的首要原因,而收購的野生親本在進場馴養 10日左右開始出現小瓜蟲,感染 7—10 日後死亡。造成這種易感原因除黃石爬鮡為無鱗魚外,可能還與環境帶病原、魚抗病能力差等有關,有待進一步探索研究。關於黃石爬鮡小瓜蟲病的防治方法另文報導。

相關焦點

  • 烏魚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技術要點
    因此,解決好西南本地區烏魚的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的技術難題是推廣人工養殖的基礎。現對今年5月在重慶市永川利民烏魚養殖基地所做的烏魚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總結如下。一、烏魚人工繁育流程雌魚親魚選用港種生魚,購自廣東省佛山市順景繁育基地,均重一斤左右;雄魚選用湖南生魚,購自湖南省嶽陽市雙五村黑魚養殖場,均重兩斤左右。
  • 觀背青鱂日常如何飼養、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
    觀背青鱂是人工通過對野生青鱂改良培育出來小型淡水觀賞魚,其個體較小,體長約3~4cm,色彩豔麗多變,具多種體型,因此衍生出許多極具觀賞性的品種。相比於孔雀魚、斑馬魚等小型熱帶魚最大的優點是錦鱂在沒有過濾打氧加溫設備下也能正常生活,而與金魚、錦鯉等傳統觀賞魚相比較,錦鱂使用小容器就能飼養好。觀背青鱂喜靜水或微流水環境,常群遊吃食,那麼如何飼養和繁育觀背青鱂呢?
  • 錦鯉人工繁殖的小技巧
    導語:歡迎大家來到古巷地青燈,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錦鯉人工繁殖的小技巧,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錦鯉是一種適應性強的魚類,可以在大部分地區養殖。錦鯉是雜食性魚類,飲食廣泛。其生殖方式與鯉魚相似,能自然繁殖。但為了獲得更高質量的產品,往往是通過人工繁殖。下面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農村老家溪流馬口魚的人工繁殖技術
    由於其肉質細嫩、營養豐富,頗受消費者喜歡,現在養殖者也越來越多,但是大多數是買苗養殖,很少自己繁殖幼苗。因此人工繁殖技術非常關鍵,如果成功可以降低很大一部分成本。1. 親魚來源: 親魚雌雄均為冬季在無汙染的野外溪流人工捕撈的馬口魚,雌魚在150g左右,雄魚在100g左右,並經過4~5個月的強化培育。2.
  • 養殖鯽魚我們的人工繁殖很重要
    大家好我是小編喻範勇,我們要知道鯽特定品種的魚苗均經人工繁殖而得,為獲得數量多、品質好的魚苗,人工繁殖技術更顯得重要。所以小編今天的這篇文章就是給大家來解答這些問題的。2.親本的培育管理(1)親本培育池可選擇面積1~2畝,水深1.2~1.5m,有水泥護坡的池塘,如為土坡,則應剷除池邊雜草,清除池中瓦礫、石塊,用生石灰徹底消毒後,灌水備用。(2)親本放養量每畝水面可放異育銀卿或高體鯽雌魚120~180kg,切忌有雄細混入。
  • 重慶觀背青鱂的人工繁殖及飼養技術
    重慶觀背青鱂的人工繁殖及飼養技術羅金強觀背青鱂是通過人工對野生青鱂改良培育出來的小型淡水觀賞魚,其個體較小,體長3~4釐米,色彩豔麗多變,具多種體形,因此衍生出許多極具觀賞性的品種。相比於孔雀魚、斑馬魚等小型熱帶魚,觀背青鱂最大的優點是在沒有過濾、增氧、加溫設備下也能正常生活,而與金魚、錦鯉等傳統觀賞魚相比較,觀背青鱂使用小容器就能飼養好。
  • 太陽魚人工繁殖及養殖技術_淡水養殖(水產養殖百科)_水產養殖網
    國外養殖太陽魚是依靠人工繁殖育苗。我國目前放養少量的太陽魚&nbsp,魚苗是從國外引入,國內未見人工繁殖的報導。近年進口苗3cm規格每尾2.2-2.5元,去年順德從美國購買4-5cm規格的太陽魚苗,每尾0.8美元&nbsp,由於價格極高,難以進行大面積的養殖。為解決大面積養殖所需的魚苗,我們開展了對太陽魚生活習性及人工繁殖的研究。
  • 石斑魚人工繁殖育種技術
    為了解決石斑魚的種苗,國內外許多海洋生物學者搞了不少人工繁殖技術的試驗研究,並取得很大進展,主要在於利用口服催產產品加速成熟雌魚的性轉化,大大縮短了自然性轉化所需要的時間。我國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1980)和舟山地區水產研究所(1981)對青石斑魚進行人工授精和孵化取得成功,南海水產研究所對鮭點石斑魚的人工繁殖也取得突破。
  • 異育銀鯽的人工繁育和苗種培育技術要點
    二、異育銀鯽的人工催產1、催產前的準備根據親魚成熟度和親魚培育情況,在4月中下旬,水溫穩定在20℃以上時開始催產。5、親魚的暫養將注射催產素的親魚暫養在恆定水溫20℃的溫室棚內,12小時後進行人工授精。
  • 巴沙魚人工繁育技術要點_種苗技術(苗種培育)_水產養殖網
    原廣東省淡水名優魚類種苗繁育中心於2008年引進80尾巴沙魚後備親魚,2010年6月進行繁殖試驗,催產8尾親魚,共孵化出65萬尾水花,培育成3cm以上規格苗種25.8萬尾;目前巴沙魚繁育技術已成熟,每年可生產500萬尾3cm以上規格的苗種,廣東和海南已有養殖。
  • 自己魚塘的鯉魚,繁殖魚苗,養不大是什麼原因?
    在魚塘養魚的過程中,魚塘裡的任何魚種,都有可能繁殖魚苗。而,這些在魚塘裡繁殖的魚苗。一部分會出現養不大,或養不活。在這當中,也包括了鯉魚繁殖的魚苗。鯉魚繁殖的魚苗,在通常的情況下。都是吃其它魚吃剩的食物。或,吃雜食。
  • 農村的人工繁殖泥鰍方式,簡單易行,在村裡廣泛推廣
    泥鰍是風味獨特的滋補食品,不僅國內需求量大,在國際市場上也屬暢銷水產品之一,泥鰍養殖大體可分為苗種培育和成魚養殖兩大階段。一、苗種播育孵化後的魚苗在孵化池或孵化槽中就地培育。孵出後3天開始投喂,放養量為2000-4000尾/米,投餵雞蛋黃和人工培育的水蛋,大約10天左右,魚苗長到1釐米即可轉入苗種池培育。(一)苗種池為了便於管理,苗種池不宜過大,一般以不超過300米為宜。池中要挖魚溜,池水深15-30釐米,魚溜水深30-40釐米。
  • 鄂西北首次實現蒙古紅鮊人工繁殖
    湖北日報訊 (見習記者彭煜、通訊員孔濤)18日,鄖縣安陽漁場人工繁殖的最後一批蒙古紅鮊魚苗出環下池,鄂西北首次實現蒙古紅鮊人工繁殖。蒙古紅鮊俗稱紅梢,肉質鮮嫩,是漢江流域的名貴魚類之一,市場售價達120元/公斤。
  • 關於慈鯛魚繁殖以及魚苗飼養的一些閒話
    而在所有的觀賞魚種,慈鯛應該算是繁殖難度並不是很高,其親魚的交配和繁殖往往在不經意間就會發生,而不需要去刻意的引導。繁殖前的準備工作慈鯛的繁殖雖然不是很難,但是如果我們想把魚苗的損耗降到最低,且能夠順利帶大的話,還是需要提前做一些準備的。
  • 日本富山縣大量放生赤鯥魚苗 曾因錦織圭點名想吃而名聲大噪
    人民網東京3月20日電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近日,日本富山縣水產研究所正式放生了5.5萬尾赤鯥魚苗,這是該研究所在2013年首次通過人工授精成功培育赤鯥魚苗後的第一次正式大規模放生。這些魚苗體長約5cm,4年後會長到25cm左右。
  • 全人工繁殖技術+保護長江生態
    全人工繁殖技術:  中華鱘永續保護成可能  中華鱘是我國長江流域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生在長江,長在大海。  此次前來參與放流的志願者聚集在放流池邊,用不同的方式與中華鱘作著告別,有的用手撫摸著中華鱘,有的抱著中華鱘合影,有的甚至與中華鱘來個親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