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拯救中華鱘? 全人工繁殖技術+保護長江生態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右上圖 中華鱘研究所第59次中華鱘放流活動4月8日在湖北省宜昌市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舉行。圖為一名小志願者正在放流中華鱘。 本報記者 劉 慧攝

  左下圖 在放流活動中,孩子們用畫筆描繪出對中華鱘和長江「母親河」的愛與憧憬,圖為參觀者冒雨參觀畫展。本報記者 劉 慧攝

  在煙雨迷濛的長江流域,4月8日上午10時,從湖北省宜昌江段放流的500尾大規格中華鱘隨波逐流,奮力向長江下遊遊去。根據聲吶監測顯示,截至4月23日18點32分,靖江已監測到本次放流中華鱘1尾。靖江距離放流點1506.04公裡。該站點為本次放流的最後一個自動監測站點,距離崇明島河口178公裡。專家認為,如果不出意外,這條中華鱘現在應該入海了。這些放歸的中華鱘對自然種群具有十分重要的補充作用。

  全人工繁殖技術:

  中華鱘永續保護成可能

  中華鱘是我國長江流域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生在長江,長在大海。

  此次前來參與放流的志願者聚集在放流池邊,用不同的方式與中華鱘作著告別,有的用手撫摸著中華鱘,有的抱著中華鱘合影,有的甚至與中華鱘來個親吻。

  一位工作人員告訴《經濟日報》記者,為了保護中華鱘,中華鱘研究所自1984年開始放流活動,至今已累計放流59次,累計向長江放流多種規格的中華鱘500多萬尾。今年放流的中華鱘是2011年至2014年出生的子二代,最大的已有6齡,最小的也已經有3齡,平均體長110釐米,平均單體重量達到5.5千克,平均體重是歷年放流之最。2011年以來,僅大規格的子二代中華鱘已累計放流達17500尾。

  中華鱘被稱為「魚類活化石」「水中大熊貓」,體形龐大,成魚體長可達5米,體重可達1000斤,它曾和恐龍並存,也就是說,恐龍生活的時代中華鱘就已存在。近年來,由於生態環境的改變及人類活動的影響,中華鱘野生種群數量逐漸下降,整個物種的生存受到了嚴重威脅。1988年,中華鱘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10年被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

  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是30多年護「鱘」路上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我國早在1982年就開始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工作,1983年獲得成功。2009年,中國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經催產繁殖獲得了子二代中華鱘魚苗。該技術就是在中華鱘全人工繁殖中,把捕撈到的野生中華鱘親魚通過人工繁殖出的子一代再次進行繁殖而獲得二代中華鱘。這項技術解決了中華鱘人工保種難題,讓中華鱘永續保存成為可能。之後該所連續攻克性腺誘導、營養調控、雌雄同步、催產掌控、魚苗培育、再次成熟6大難關,實現了中華鱘全人工繁殖體系的全面成熟。為了避免近親繁殖,科研人員對全部子一代中華鱘後備梯隊進行了DNA檢測,採用全序列分析技術,建立了遺傳譜系,對中華鱘梯隊實施了種群管理,採取最科學的組合進行繁殖,不斷提高人工種群的遺傳多樣性。

  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李志遠說,多種監測手段顯示,近幾年放流的大規格中華鱘有30%至40%順利洄遊到了大海,放流魚體規格越大,洄遊成活率越高。這證明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華鱘具備野生中華鱘的洄遊特性,可以進入大海生長發育。不過,放流的中華鱘進入大海的比率仍然具有提高的空間,因此,在中華鱘回歸大海的過程中,保護長江生態環境仍然任重道遠。

  網際網路技術:

  實現長江千裡「鱘」

  在長江邊上,一些放流的中華鱘在遊移徘徊著不肯離去。它們是在戀家、捨不得離開嗎?「中華鱘不是戀家,而是在辨別方向。」李志遠說。中華鱘沒有視力,人工養殖的中華鱘到了天然水體後,要靠感覺來辨別方向,了解長江的水流情況和空間結構,等逐漸適應天然水體後,便開始向下遊動。剛開始每天能遊30公裡至50公裡,往後速度越來越快,到南京時能遊100公裡以上。

  放流的中華鱘能否安全遊抵長江口,順利進入大海呢?據了解,為了掌握中華鱘洄遊運動規律,科學評價放流效果,中華鱘研究所對放流的中華鱘採用了體外T型塑料管標記、被動整合雷達(PIT)和聲吶標記,實現了對長江流域中華鱘活動軌跡的全流域監測。體外T型塑料管標記,就是在管內列印唯一編號、放流單位及聯繫方式,方便漁民誤捕後與放流部門及時取得聯繫。PIT標記屬於體內標記,無需內部電池,長期有效,用於放流中華鱘在海洋中生長達到性成熟並返回長江進行自然繁殖過程中,被捕撈後的準確鑑定。聲吶標記,就是在中華鱘體內置入聲波發射裝置,通過主動追蹤或者沿江布設接收器的方式接收聲吶信號,從而獲取魚類洄遊信息。這種標記在放流後不需要回捕標記魚,當標記魚遊經接收器接收範圍約1公裡時,就能被自動記錄,從而推測魚類洄遊路線。

  從2014年開始,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人員就在部分放流的中華鱘體內植入聲吶標記,對中華鱘進行持續跟蹤標記。今年有40尾中華鱘植入了聲吶標記,在長江幹流的監利、城陵磯、武漢、漢江、湖口、彭澤、南京、江陰及支流的洞庭湖、漢江、鄱陽湖入口設置了監測斷面。其中,對監利、城陵磯、武漢、南京、江陰等重點斷面進行了加密布設,實現監測數據實時傳輸,及時掌握放流中華鱘洄遊動態。

  對放流的中華鱘實行標記追蹤工作,不僅能更好地監測放流魚群的生存狀況,從而採取更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而且可以探尋長江其他珍稀魚類的重點繁殖期、關鍵影響因素、重點保護區域,從而探尋長江生態保護之道。

  對於中華鱘而言,目前收集到的數據只能反映它們在長江段短暫的生活,它們到達大海以後,就脫離了人們的視線範圍與掌控。如何延伸至海洋,對中華鱘形成一種全周期的追蹤與保護?除了繼續探索尋求新的技術外,更要得到行業乃至國家的支持。

  保護長江生態:

  為中華鱘守住家園

  中華鱘是一種洄遊魚類,為了繁殖,每年夏秋,在大海長大成年的中華鱘,齊聚長江口,逆江而上,開始其浪漫而艱辛的繁殖之旅。歷史上中華鱘是要洄遊到金沙江繁殖子孫後代的。1981年,葛洲壩截流後,洄遊受阻的中華鱘改變了去金沙江產卵的習性,在葛洲壩下形成了自然產卵場,並且持續繁殖至今。

  產卵場是中華鱘整個生命周期的重要場所,也是人類可以試驗保護手段的重要場所。為了進一步保護中華鱘,有關部門建設了河口中華鱘保護區、葛洲壩下中華鱘保護區等,成為中華鱘的「避風港」。但是,人類活動不斷對中華鱘的自然繁殖行為造成影響,2013年至2015年,在葛洲壩下遊連續3年沒有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產卵的跡象。人們一度悲觀地認為,葛洲壩已經喪失中華鱘「產床」功能,甚至認為中華鱘自然產卵現象已經中斷。

  2016年11月24日,科研人員在長江葛洲壩再次監測到野生中華鱘產卵活動,讓人們重拾保護中華鱘的希望和信心。「這說明葛洲壩下依然具備野生中華鱘繁殖的自然條件,說明中華鱘種群尚維持有一定數量。如果能真正把中華鱘的水生環境保護好,現在放流的中華鱘就會成為野生自然資源。」李志遠說。

  中華鱘性成熟周期長,一般雄性中華鱘要9年才能成熟,雌性要14年才能成熟,保護的難度很大。中華鱘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在我國近海攝食生長,活動範圍覆蓋了北起朝鮮西海岸,南至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海域,近海生存環境的惡化是造成中華鱘種群數量持續下降的重要因素。保護中華鱘絕對不僅是在實驗室、在養殖車間的研究與繁育,更重要的是要在更大的範圍和空間為中華鱘提供適宜生存繁衍的環境。

  李志遠認為,如果把中華鱘保護好了,我們就有能力更好地保護長江所有珍稀魚類。保護中華鱘等長江流域的珍稀魚類,還需要呼籲全社會關注長江的生態保護,共同努力,實現和維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平衡的永續發展。

相關焦點

  • 長江鱘、長江江豚、中華鱘,我們拿什麼來保護你
    由於受人類活動的長期影響,長江水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水生生物資源呈現急劇衰退趨勢,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珍稀瀕危物種的自然棲息生境遭到破壞,水生生物保護工作形勢嚴峻。近年來,為全面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農業農村部先後發布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多個物種的拯救行動計劃,並以這些旗艦物種為抓手,完善保護制度、推進常年禁捕、構建保護網絡、規範經營利用,取得明顯成效。
  • 上海市長江中華鱘保護條例(草案)
    第十一條(人工繁育)  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或者協調開展中華鱘人工繁育工作,建設人工繁育基地,人工馴養和繁殖中華鱘,留存中華鱘繁殖群體和活體基因,增加中華鱘人工繁育資源和遺傳多樣性。  第十二條(增殖放流)  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工作,並採取標誌放流、跟蹤監測等措施進行增殖放流效果評估。
  • 中華鱘野外生存狀況堪憂 如何保護水中熊貓—新聞—科學網
    為拯救這一稀有瀕危物種,我國科學家多年來努力攻關,終於讓「水中大熊貓」得到有效保護   隨著透明水池的閘門拉開,一尾尾健康的中華鱘順著滑道而下,消失在長江之中……近日,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農業農村部長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19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和白鱘同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等級,中華鱘和長江鱘等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昨日,記者再次深入採訪相關部門和專家。「作為長江旗艦物種,白鱘的滅絕,折射出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狀態。」危起偉說,白鱘是江海洄遊魚類,在長江上遊繁殖,葛洲壩的修建,阻隔了白鱘的繁殖通道。另外,航運、捕撈、汙染等人類活動的增多,特別是長江魚類的減少,已無法支撐體型碩大白鱘的生存。「白鱘目前沒有長期養活的案例,也沒有人工養殖的留存下來。」
  • 如何恢復中華鱘的自然繁殖?河海大學大禹學院長江流域科考團暑期關注「水中國寶」
    8月15日,河海大學大禹學院長江流域科考團與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態所)志願者服務隊來到了武漢市水利部水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試驗基地,對基地內三峽特有珍稀水生動物種質資源庫進行參觀學習,同時也將一睹長江極度瀕危物種中華鱘的真容。
  • 見證首批全人工繁殖中華鱘誕生
    本報記者 孫榮剛 黃華 特約通訊員 何燕強 攝影報導  10月4日14時58分,史上第一尾全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在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三峽壩區基地破殼而出,15小時後,10月5日凌晨最後一尾中華鱘寶寶掙脫了卵殼的束縛,成功降生,至此,約2萬尾全人工繁殖的中華鱘魚苗誕生,標誌著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研究取得圓滿成功。
  • 中華鱘簡介:水中大熊貓
    為了補償葛洲壩工程對中華鱘的不利影響,成立了宜昌中華鱘研究所,從1983年起每年向長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鱘,但由於培育技術和養殖規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長度為8~10釐米、重3~5克的達到設計規格的幼鱘1萬尾左右。因此,中華鱘種群的補充,主要依靠在宜昌產卵場自然繁殖的幼鱘。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當然,以上說的主要指在充分技術保障下,人工繁育種群已經可以確保中華鱘這個物種不會滅絕。但中華鱘自然種群是否會消失,這取決於長江水生態、水環境的未來發展態勢。五問: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和野生中華鱘有什麼不同嗎?
  • 萬餘條「中華鱘」被毒死?專家:魚塘養殖均為雜交鱘
    作為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養魚戶可以自由養殖中華鱘?野生的中華鱘目前生存狀況如何?「不可能是中華鱘,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是不允許私人自由養殖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劉煥章研究員看了此新聞報導後,肯定地回復科技日報記者。
  • 「特寫」搶救「水中國寶」中華鱘
    從事了17年中華鱘保護工作的劉健介紹,中華鱘每年10-12月在長江上遊葛洲壩下產卵繁殖,幼苗孵化以後,第二年4-9月出現在長江口。雄性8年、雌性14年初次性成熟,之後,中華鱘再從各海域經由長江口進入長江,進行生殖洄遊。數億年來,中華鱘依照古老的基因記憶,從大海途徑1000多公裡長江水域,洄遊到長江上遊。
  • 關於《上海市長江中華鱘保護條例(草案)》徵求意見有關事項的說明
    一、起草背景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上海段)水域是中華鱘的重要棲息地,對中華鱘的生存有著重要影響。制定《上海市長江中華鱘保護條例》,為開展中華鱘的相關保護工作提供法治保障,是落實國家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政策的必然要求,是保護中華鱘這一珍稀水生生物的客觀需要,也是完善本市野生動物保護制度體系的有益補充。
  • 上海創製性立法保護古老動物中華鱘
    中新網上海5月14日電 (記者 陳靜)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被稱為「長江大魚」。14日,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這是上海的創製性立法。據悉,保護和管理中華鱘的地方法規此前未有報導。近年來,隨著長江流域水域環境的巨大變化,包括中華鱘在內的很多水生野生動物數量大幅減少。據悉,長江上海段水域是中華鱘的重要生存區域,對其繁育產生重要影響。2017年初,上海人大啟動中華鱘立法調研。2018年,中華鱘保護被列入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
  • 25.7萬尾長江珍稀特有魚類放歸金沙江
    攝影:朱靜霞另據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李志遠介紹,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鱘,是本次放流的重點對象之一。長江鱘,又稱達氏鱘,主要分布於長江上遊幹流及各大支流。受人類活動影響,目前,長江鱘自然種群資源規模不斷縮小,已無法自我維持,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為極危級保護物種,成為長江魚類資源保護的旗艦物種。
  • 農業農村部與三峽集團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
    韓長賦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切實抓好中華鱘等珍稀物種搶救保護,加力推進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爭取早日重現長江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麗景象。韓長賦指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魚類基因的天然寶庫。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逐步衰退。保護長江水生生物,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 我是中華鱘研究所魚類資源保護工程師,關於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
    我是中華鱘研究所魚類資源保護工程師
  • 2019年宜昌江段中華鱘繁殖群體估算數量為16尾
    據人民日報12月17日消息,日前,農業農村部長江辦會同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等長江流域管理部門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
  • 湖北宜昌70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 部分為8到10齡體長約兩米
    從高高的滑道滑下,輕盈地擺動尾巴,便消失在江水中……13日上午在湖北宜昌舉行的「2019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中,700尾中華鱘順利放歸長江。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攝:王自宸這是中國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1次中華鱘放流活動,此次中華鱘放流群體為「中青幼」相結合,包括2009到2017年間的5個年份梯隊,還有30尾通過早期性別鑑定技術篩選出來的全雄性中華鱘,對豐富野生中華鱘年齡梯隊、提升野生群體遺傳多樣性、調整自然條件下中華鱘性別比例失調具有重要意義。
  • 長江上遊最後的魚類保護區危在旦夕(組圖)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中華鱘從海洋洄遊到金沙江產卵,再返回大海,需歷時近兩年,葛洲壩工程建成後,中華鱘被永遠阻隔在大壩以下,再也不能重返傳統的產卵場。  葛洲壩對中華鱘的影響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關注,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就開始在葛洲壩下遊人工繁殖中華鱘,並在技術上取得了成功。
  • 獨家述評丨保護中華鱘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中華鱘知道。一億四千萬年來,地球經歷了什麼?中華鱘知道。中華鱘,蔚藍星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浸和地球變遷,問誰?研究者最愛對話中華鱘。中華鱘的科研價值、生態和社會價值,自然難以估量。
  • 湖北宜昌:2500尾中華鱘、長江鱘「回家」
    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宜昌段舉行 付蓓蓓 攝2020年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綜合生態補償項目增殖放流活動11月18日舉行,2500尾大大小小的中華鱘、長江鱘等順著人工通道「刺溜」滑下,回歸長江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