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萬尾長江珍稀特有魚類放歸金沙江

2020-10-25 中國三峽集團

視頻攝製:徐強 湯偉 陳旋

10月24日,在金沙江向家壩水電站附近的碼頭旁,25.7萬尾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被放歸金沙江,進一步補充了魚類野生資源,促進了魚類自然種群恢復和壯大。其中放流4萬尾大規格子二代長江鱘,放流規模為國內最大,意味著長江鱘的全人工繁育技術已日臻成熟。

放流現場 攝影:湯偉

本次放流活動,由三峽集團和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共同主辦,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四川省宜賓市政府參與放流。此次共放流長江鱘、圓口銅魚、胭脂魚、長薄鰍、厚頜魴、巖原鯉等6種魚類,是三峽集團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壩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站,自2008年放流首批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後,連續實施的第26次放流活動。

放流儀式現場。攝影:湯偉

「本次放流,是三峽集團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幹主力作用,促進長江流域生態修復,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三峽集團向家壩與溪洛渡工程建設部主任王毅華說。

帶著孩子參與放流的文先生說:「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活動。不僅動員了社會力量參與長江大保護,同時對於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也有幫助。」

參與放流的小朋友們。攝影:朱靜霞

另據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李志遠介紹,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鱘,是本次放流的重點對象之一。

長江鱘,又稱達氏鱘,主要分布於長江上遊幹流及各大支流。受人類活動影響,目前,長江鱘自然種群資源規模不斷縮小,已無法自我維持,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為極危級保護物種,成為長江魚類資源保護的旗艦物種。

等待被放流的長江鱘。攝影:朱靜霞

實現長江鱘的大規模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是恢復長江鱘野生資源數量、重建長江鱘自然種群的主要手段。

2011年起,三峽集團開始對長江鱘全人工繁殖技術進行研究,通過技術攻關,成功掌握了長江鱘親魚性腺發育人工誘導技術、長江鱘性別鑑定技術等,長江鱘人工種群梯隊日益完善,為種群復壯及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放流現場。攝影:湯偉

2019年,三峽集團成功孵化長江鱘仔魚5萬餘尾,突破了長江鱘自主全人工繁殖技術,可實現自主規模化放流。

「這次放流,我們將對2019年繁殖的35尾長江鱘進行聲吶標記,然後在宜賓至重慶江段展開放流追蹤,監測它們的洄遊遷移規律。」中華鱘研究所姜偉博士說,「同時,結合環境DNA技術,我們將進一步確定長江鱘分布範圍,為評估長江鱘棲息地生境,以及開展生境修復工作奠定基礎。」

放流前給長江鱘打放流標記。攝影:朱靜霞

多年來,三峽集團在國家重大工程的建設運行過程中,全面落實生態環保措施,持續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力量,通過設立增殖放流站、與相關科研單位合作等方式,持續開展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的種群建設、繁育技術攻關、增殖放流等保護工作,目前已掌握中華鱘、長江鱘、圓口銅魚、齊口裂腹魚等10餘種長江珍稀特有魚類人工繁育關鍵技術,並放流魚類數百萬尾。

放流現場。攝影:朱靜霞

為進一步加強長江流域魚類資源保護,三峽集團還連續多年開展長江幹流梯級水庫聯合生態調度試驗、人工魚巢建設、魚類棲息地生態修復等工作,通過提高下洩水溫、製造人造洪峰、布設產卵基質等多種方式,有效促進長江漁業資源恢復。

據悉,下一步,三峽集團將繼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科技攻關與成果運用,不斷擴大金沙江珍稀魚類資源保護成果,為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作出更大貢獻。

相關焦點

  • 我是中華鱘研究所魚類資源保護工程師,關於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
    我是中華鱘研究所魚類資源保護工程師
  • 重慶理文公司在重慶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落實...
    近日,重慶理文造紙有限責任公司落實自備水廠取水口工程生態補償,將胭脂魚、巖原鯉、厚頜魴、中華倒刺䰾、鰱和草魚等6種共計66萬尾魚苗放流到重慶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重慶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與重慶理文造紙有限責任公司籤訂了《水生生態補償項目監管協議書》,明確了增殖放流、生境修復和魚類資源監測等生態補償內容,其中增殖放流分3年進行,放流6種大規格魚苗195萬尾。重慶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與永川區林業局、區農業農村委及西南大學等單位有關人員組成驗收組對魚苗計數、裝運和放流進行了全程指導監督。
  • 長江上遊最後的魚類保護區危在旦夕(組圖)
    列印 關閉  2008年12月7日上午,四川宜賓,中國三峽總公司在向家壩水電站施工區金沙江邊舉行「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珍稀特有魚類首次放流活動」。  本月初一家媒體短短幾百字的消息觸痛了魚類保護專家們的神經,報導稱,2月中旬,農業部組織專家對重慶市政府提交的《長江小南海水電站建設項目對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影響及其減免對策專題研究報告》進行論證。
  • 到目前為止,對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的保護有哪些必較成功而且值得...
    X 到目前為止,對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的保護有哪些必較成功而且值得推廣的案例呢
  • 50萬尾土著魚放歸撫仙湖
    玉溪市撫仙湖管理局4日啟動2020年全國「放魚日」撫仙湖土著魚人工增殖放流活動,50萬尾土著魚苗(抗浪魚40萬尾,金線魚5萬尾、雲南光唇魚5萬尾)放歸撫仙湖,首次在撫仙湖放流雲南光唇魚。    雲南光唇魚是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近期人工繁殖成功的重要土著魚,可對撫仙湖水體大量繁殖的絲狀藻類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促進撫仙湖水生態平衡。
  • 3萬多尾魚苗遊入長江 川渝兩地首例跨區域巡迴審判環境資源案宣判
    央廣網重慶11月6日消息(記者吳新偉)昨日,重慶市江津區法院利用流動車載法庭,在長江邊公開審理並宣判四川省合江縣居民萬某跨區域非法捕撈水產品一案。該案也是川渝兩地首例跨區域巡迴審判的環境資源案件。辦案所在臨港街道地處江津、合江兩地交界處,位於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昨日,在臨港街道長江碼頭,江津區和合江縣兩地法院本著「誰損害、誰修復」的原則,組織引導兩地4起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件6名被告人主動承擔生態修復責任,參與增殖放流,共將3.3萬餘尾中華倒刺䰾魚苗放入江中。
  • 湖北宜昌:2500尾中華鱘、長江鱘「回家」
    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宜昌段舉行 付蓓蓓 攝2020年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綜合生態補償項目增殖放流活動11月18日舉行,2500尾大大小小的中華鱘、長江鱘等順著人工通道「刺溜」滑下,回歸長江的懷抱。
  • 長江漁業資源告急:「四大家魚」減損90%以上
    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高雷:同一個地點,每年魚類的繁殖期5月到7月同樣的時間段,在長江進行斷面採集,90年代的時候四大家魚卵苗徑流量平均值在25億尾,最低的時候下降到不到1億尾。將覆蓋主要幹支流和湖泊  目前,除了「四大家魚」外,珍稀特有魚類數量大幅減少,白鱘、長江鰣魚等物種已多年未見,中華鱘、江豚等極度瀕危。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了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的持續衰退,又該如何進行保護呢?
  • 收藏了這麼多種長江野生魚類……
    重要一環   近日,國家級長江中下遊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研究基地魚塘修復一期工程在靖江完工,63畝水面建設了21口標準塘,養殖了黃顙魚、花鱸、長蛇鮈等20多種長江裡收集到的野生魚類。   長江靖江段特色魚類種質資源比較豐富,有135種野生魚類。
  • 2019《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在漢發布,長江流域...
    當天下午,農業農村部長江辦、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和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在漢聯合發布2019年《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公報重點介紹了2019年長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漁業資源、重要漁業物種產卵場、漁業水環境及生態修復等狀況。
  • 長江原有野生魚類435種 130多種連續4年不見蹤跡
    新華網武漢12月18日電(連迅、李璐)2019年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16日在武漢發布。公報顯示,長江原有野生魚類435種,經過農業農村部長江辦連續4年調查發現,已有130多種不見蹤跡。國家漁業科技創新聯盟暨長江水生生物保護與生態修復科技創新聯盟2020年度工作會議16日在漢召開。當天,農業農村部長江辦、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和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聯合發布2019年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
  • 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來看看你身處的哪些大河...
    根據云南省禁漁通告,在全省「一江九河三湖八區」禁捕範圍內,我市納入禁捕的水域長度達2200餘公裡,大小河流共計18條,主要包括「一江五河三區」:「一江」即長江幹流(金沙江,流程458千米);「五河」即赤水河(流程97千米)、以薩河(流程53.3千米)、潑機河(流程32.9千米)、橫江(流程115.8千米)、牛欄江(流程107千米);「三區」即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金沙江綏江段珍稀特有魚類縣級自然保護區
  • 海南西沙漁業增殖放流百餘只海龜近250萬尾魚苗
    圖為工作人員將玳瑁放歸大海。 駱雲飛 攝中新網三沙6月12日電 (記者 王子謙)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和三沙市海洋和漁業局12日上午聯合在三沙舉辦2020年西沙漁業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玳瑁及海龜145隻,各類經濟魚苗248萬尾。
  • 野生魚喜歡往裡鑽,長江邊上成片的「竹架架」是什麼?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文 任君/圖、視頻這段時間是魚類的產卵繁殖期,在100餘公裡的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段)如今出現很多由竹竿紮成的成片的「竹架架」,「竹架架」上還長著青草,讓很多市民好奇。
  • 長江鱘、娃娃魚遭劫命懸一線,危急時刻被救死裡逃生
    二者均是國家珍貴瀕危野生保護動物,有效維護了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資源。11月15日,長江民警與護漁隊開展聯合巡護,巡邏至長江支流綦河時,發現2人正使用可視錨魚工具錨魚。民警遂上前將2人擋獲,發現2人所得漁獲物中有一尾「怪魚」。經農業執法部門初步鑑定,該魚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據江津派出所民警池坤俊介紹,被救長江鱘長約1.3米,重約40斤,被救時魚身受傷嚴重,血流不止,魚肚上有兩處傷口,是被魚鉤刺穿所致。
  • 全人工繁殖技術+保護長江生態
    右上圖 中華鱘研究所第59次中華鱘放流活動4月8日在湖北省宜昌市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舉行。圖為一名小志願者正在放流中華鱘。本報記者 劉 慧攝  左下圖 在放流活動中,孩子們用畫筆描繪出對中華鱘和長江「母親河」的愛與憧憬,圖為參觀者冒雨參觀畫展。本報記者 劉 慧攝  在煙雨迷濛的長江流域,4月8日上午10時,從湖北省宜昌江段放流的500尾大規格中華鱘隨波逐流,奮力向長江下遊遊去。根據聲吶監測顯示,截至4月23日18點32分,靖江已監測到本次放流中華鱘1尾。靖江距離放流點1506.04公裡。
  • 湖北宜昌70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 部分為8到10齡體長約兩米
    從高高的滑道滑下,輕盈地擺動尾巴,便消失在江水中……13日上午在湖北宜昌舉行的「2019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中,700尾中華鱘順利放歸長江。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攝:王自宸這是中國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1次中華鱘放流活動,此次中華鱘放流群體為「中青幼」相結合,包括2009到2017年間的5個年份梯隊,還有30尾通過早期性別鑑定技術篩選出來的全雄性中華鱘,對豐富野生中華鱘年齡梯隊、提升野生群體遺傳多樣性、調整自然條件下中華鱘性別比例失調具有重要意義。
  • 2019年宜昌江段中華鱘繁殖群體估算數量為16尾
    據人民日報12月17日消息,日前,農業農村部長江辦會同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等長江流域管理部門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
  • 145萬尾魚苗魚種昨放流長江
    昨天上午9時許,145萬尾魚苗、魚種在南京下關漁政碼頭放流至長江。據悉,這次增殖放流的有10萬隻中華絨螯蟹、50尾胭脂魚、2萬尾暗紋東方魨和100萬尾四大家魚等魚苗、魚種,價值近20萬元。  據了解,人工增殖放流,是補充和修復漁業自然資源,維護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