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攝製:徐強 湯偉 陳旋
10月24日,在金沙江向家壩水電站附近的碼頭旁,25.7萬尾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被放歸金沙江,進一步補充了魚類野生資源,促進了魚類自然種群恢復和壯大。其中放流4萬尾大規格子二代長江鱘,放流規模為國內最大,意味著長江鱘的全人工繁育技術已日臻成熟。
放流現場 攝影:湯偉
本次放流活動,由三峽集團和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共同主辦,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四川省宜賓市政府參與放流。此次共放流長江鱘、圓口銅魚、胭脂魚、長薄鰍、厚頜魴、巖原鯉等6種魚類,是三峽集團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壩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站,自2008年放流首批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後,連續實施的第26次放流活動。
放流儀式現場。攝影:湯偉
「本次放流,是三峽集團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幹主力作用,促進長江流域生態修復,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三峽集團向家壩與溪洛渡工程建設部主任王毅華說。
帶著孩子參與放流的文先生說:「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活動。不僅動員了社會力量參與長江大保護,同時對於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也有幫助。」
參與放流的小朋友們。攝影:朱靜霞
另據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李志遠介紹,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鱘,是本次放流的重點對象之一。
長江鱘,又稱達氏鱘,主要分布於長江上遊幹流及各大支流。受人類活動影響,目前,長江鱘自然種群資源規模不斷縮小,已無法自我維持,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為極危級保護物種,成為長江魚類資源保護的旗艦物種。
等待被放流的長江鱘。攝影:朱靜霞
實現長江鱘的大規模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是恢復長江鱘野生資源數量、重建長江鱘自然種群的主要手段。
2011年起,三峽集團開始對長江鱘全人工繁殖技術進行研究,通過技術攻關,成功掌握了長江鱘親魚性腺發育人工誘導技術、長江鱘性別鑑定技術等,長江鱘人工種群梯隊日益完善,為種群復壯及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放流現場。攝影:湯偉
2019年,三峽集團成功孵化長江鱘仔魚5萬餘尾,突破了長江鱘自主全人工繁殖技術,可實現自主規模化放流。
「這次放流,我們將對2019年繁殖的35尾長江鱘進行聲吶標記,然後在宜賓至重慶江段展開放流追蹤,監測它們的洄遊遷移規律。」中華鱘研究所姜偉博士說,「同時,結合環境DNA技術,我們將進一步確定長江鱘分布範圍,為評估長江鱘棲息地生境,以及開展生境修復工作奠定基礎。」
放流前給長江鱘打放流標記。攝影:朱靜霞
多年來,三峽集團在國家重大工程的建設運行過程中,全面落實生態環保措施,持續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力量,通過設立增殖放流站、與相關科研單位合作等方式,持續開展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的種群建設、繁育技術攻關、增殖放流等保護工作,目前已掌握中華鱘、長江鱘、圓口銅魚、齊口裂腹魚等10餘種長江珍稀特有魚類人工繁育關鍵技術,並放流魚類數百萬尾。
放流現場。攝影:朱靜霞
為進一步加強長江流域魚類資源保護,三峽集團還連續多年開展長江幹流梯級水庫聯合生態調度試驗、人工魚巢建設、魚類棲息地生態修復等工作,通過提高下洩水溫、製造人造洪峰、布設產卵基質等多種方式,有效促進長江漁業資源恢復。
據悉,下一步,三峽集團將繼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科技攻關與成果運用,不斷擴大金沙江珍稀魚類資源保護成果,為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