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70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 部分為8到10齡體長約兩米

2020-12-20 北晚新視覺網

從高高的滑道滑下,輕盈地擺動尾巴,便消失在江水中……13日上午在湖北宜昌舉行的「2019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中,700尾中華鱘順利放歸長江。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攝:王自宸

這是中國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1次中華鱘放流活動,此次中華鱘放流群體為「中青幼」相結合,包括2009到2017年間的5個年份梯隊,還有30尾通過早期性別鑑定技術篩選出來的全雄性中華鱘,對豐富野生中華鱘年齡梯隊、提升野生群體遺傳多樣性、調整自然條件下中華鱘性別比例失調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此次放流的中華鱘個體規格之大為近年少有,部分為8到10齡,體長約兩米重量近五十公斤。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李志遠介紹,這些大規格的中華鱘有可能很快達到性成熟。為了可以能監測到它們洄遊繁殖,採用了比往年時效更長的聲吶標記。未來,如果這些中華鱘能夠在海洋中發育成熟並順利洄遊,其體內的聲吶標記信號將會被監測系統接收到。

作為專門研究中華鱘的科研機構,中華鱘研究所近年融合聲吶標記監測、網際網路及無線傳輸等多方面技術,建立了從宜昌至長江口、覆蓋長江中下遊近1800公裡的放流中華鱘洄遊監測系統。放流結束後,科研人員還將首次對放流魚是否能洄遊回來繁殖進行監測研究。

中華鱘是長江旗艦物種,受生態環境改變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其野生種群數量逐漸下降。為保護中華鱘,相關部門自1984年開啟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累計向長江放流各類規格的中華鱘約600萬尾。

4月13日,中華鱘從放流通道滑入長江。

來源:北京晚報 據新華社

流程編輯:TF017

相關焦點

  • 湖北宜昌:2500尾中華鱘、長江鱘「回家」
    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宜昌段舉行 付蓓蓓 攝2020年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綜合生態補償項目增殖放流活動11月18日舉行,2500尾大大小小的中華鱘、長江鱘等順著人工通道「刺溜」滑下,回歸長江的懷抱。
  • 2019年宜昌江段中華鱘繁殖群體估算數量為16尾
    這是首次由多部門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重點介紹了2019年長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漁業資源、重要漁業物種產卵場、漁業生態環境及生態修復監測情況。 其中公報指出,葛洲壩下宜昌江段未監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產卵活動,該江段中華鱘繁殖群體估算數量為16尾。
  • 重慶發現野生中華鱘成魚,重達100斤
    9月24日,長航公安忠縣派出所與忠縣漁政部門在忠縣大揚碼頭共同放生一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可喜的是,這是30多年來長江上遊首次發現中華鱘野生成魚。該中華鱘長約1.8米重達100多斤,系忠縣順溪一楊姓漁民在漁業捕撈作業中誤捕。
  • 拿什麼拯救中華鱘? 全人工繁殖技術+保護長江生態
    右上圖 中華鱘研究所第59次中華鱘放流活動4月8日在湖北省宜昌市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舉行。圖為一名小志願者正在放流中華鱘。本報記者 劉 慧攝  左下圖 在放流活動中,孩子們用畫筆描繪出對中華鱘和長江「母親河」的愛與憧憬,圖為參觀者冒雨參觀畫展。本報記者 劉 慧攝  在煙雨迷濛的長江流域,4月8日上午10時,從湖北省宜昌江段放流的500尾大規格中華鱘隨波逐流,奮力向長江下遊遊去。根據聲吶監測顯示,截至4月23日18點32分,靖江已監測到本次放流中華鱘1尾。靖江距離放流點1506.04公裡。
  • 中華鱘簡介:水中大熊貓
    據研究,在產卵群體中,雄魚年齡一般為9至22齡,體重40至125公斤;雌魚為16至29齡,體重172至300公斤。據文獻記載最大體重達560公斤,是魚類的龐然大物。因為它們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故又有「長江魚王」之稱。據觀察,中華鱘年平均增長速度,雄魚5至8公斤,雌魚為8至13公斤。但從幼魚長到大型成魚需8至14年。
  • 中華鱘野外生存狀況堪憂 如何保護水中熊貓—新聞—科學網
    為拯救這一稀有瀕危物種,我國科學家多年來努力攻關,終於讓「水中大熊貓」得到有效保護   隨著透明水池的閘門拉開,一尾尾健康的中華鱘順著滑道而下,消失在長江之中……近日,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農業農村部長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19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
  • 湖北漁民捕獲長3.3米重700斤中華鱘(圖)
    中華鱘放進從荊州帶來的特殊水體中。  昨天,新洲一對漁民夫妻誤捕了一條長3.3米,重700多斤的巨型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當天上午8點多,張錦和妻子與往常一樣,在長江牧鵝洲主航道的北邊距離江邊約600米的水域,突然發現布下的3層流網有很大的動靜,收網時,網中的大魚撞破了數十米的流網,大魚拉著網跑,夫妻兩人差點被拽到江中,連鐵殼船也被拖著跑。  漸漸地夫妻倆能看到大魚身上的花紋,憑藉多年打魚的經驗,他們驚奇地發現,這是一條巨大的長江中華鱘。兩人立即放下網,掏出電話向新洲區漁政部門匯報。
  • 25.7萬尾長江珍稀特有魚類放歸金沙江
    月24日,在金沙江向家壩水電站附近的碼頭旁,25.7萬尾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被放歸金沙江,進一步補充了魚類野生資源,促進了魚類自然種群恢復和壯大。其中放流4萬尾大規格子二代長江鱘,放流規模為國內最大,意味著長江鱘的全人工繁育技術已日臻成熟。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記者侯雪靜)14日500尾中華鱘在宜昌放歸長江,這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0次中華鱘放流活動,也是我國中華鱘放流史上年齡梯隊最豐富的一次,對中華鱘野生資源具有系統性的補充作用。
  • 農業農村部與三峽集團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
    11月28日,農業農村部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在湖北宜昌聯合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150尾。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三峽集團董事長雷鳴山出席活動。農業農村部會同沿江各省市全力以赴打響長江禁捕退捕攻堅戰,發布實施中華鱘、長江江豚等珍稀瀕危物種拯救行動計劃,持續組織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每年在長江流域放流各種魚類超過50億尾,有效促進了長江水域生態功能修復。明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將實施歷史性的「十年禁漁」。
  • 237公裡120種、從2增長到17……宜昌這些數字代表什麼?
    張泉攝宜昌市長江江段漁業資源豐富長江流經宜昌237公裡,在這裡生活的魚類有中華鱘、長江鱘、江豚、胭脂魚國家一二級保護性水生野生動物,還有江團、銅魚、長薄鰍等重要珍稀魚類和「四大家魚」為代表的經濟魚類,分布有多處魚類繁殖場。
  • 中華鱘是一種壽命長,生長快,繁殖力強的魚類
    中華鱘每年8月以後才在中下遊發現。因此,可得出這樣的結論:產卵後的親將很快降河入海,性腺退回到I期。從I期到夏期必有一個營養物質的積累過程,這個過程至少要經過將近1年的時間,多數個體是在性腺轉入重期後才進入長江的。中華鱘屬於肉食性魚類,至少在幼魚階段是這樣。
  • 表情包創作和知識競賽「輪番上陣」,觸漫用不一樣的方式守護中華鱘
    據三峽集團最新消息,5月6日13時30分2秒,距離湖北宜昌中華鱘放流點約1800公裡的江陰監測站點,監測到編號為4911的8齡中華鱘聲吶信號。這意味著4月22日放流的10000尾子二代中華鱘,已陸續到達長江口水域。
  • 世界地球日,觸漫聯合中華鱘研究所一起護送中華鱘「回家」
    4月22日,「2020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湖北省宜昌市珍稀魚類放流點舉行,現場將1萬尾不同年齡梯隊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據悉,這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舉辦的第62次中華鱘放流活動日,也是歷年放流子二代中華鱘規模最大的一次。
  • 1.2米長中華鱘死在長江邊
    死在江邊的中華鱘。記者石一 攝1.2米長中華鱘死在長江邊本報訊(記者孔超)昨日上午,一條長約1.2米的大魚出現在長江南岸洪山白滸山水域的江邊。武漢市漁政船檢港監管理處工作人員趕來調查發現,該大魚是一條已死亡的中華鱘。該大魚出現在白滸山碼頭三號吊橋下方的淤泥和雜物間,長約1.2米,其脊背有凸起的硬鱗,左側鰓部有腐爛的痕跡。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和白鱘同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等級,中華鱘和長江鱘等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昨日,記者再次深入採訪相關部門和專家。危起偉向記者回憶:當年1月23日,他和同事在四川宜賓南溪江段救助了一條白鱘,給它裝上超聲波跟蹤器放流長江,但宜賓江段水流速太大,跟蹤船觸礁後信號丟失。兩天後,跟蹤船修復,卻再沒了信號。「我們從屏山找到長江口上海,小快艇開了整個長江幹流和金沙江下遊,6年沿江尋找8次,均無果!悲傷!」危起偉痛惜不已。
  • 三峽大壩攔起那麼久了,長江裡的魚到底有多大了呢?
    2014年11月15日,湖北新洲雙柳街一漁民在長江意外捕獲一條長3.3米,重約700斤重的中華鱘,捕獲時候身體有多處傷痕,被送到了長江水產研究所治療。中華鱘最重可以長到500公斤,當然這裡距離三峽也遠了,不過至少還在長江裡!
  •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發布
    本報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鬱靜嫻)日前,農業農村部長江辦會同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等長江流域管理部門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
  • 國寶中華鱘午餐吃什麼?
    午餐時間到!中華鱘是一億四千萬年前留下的中國特有魚類,和恐龍是同時期的夥伴。個體碩大,體長能達到4米,體重超過700公斤,壽命能達到40歲,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由於中華鱘十分珍貴,也被稱為「水中大熊貓」。中華鱘生於長江,長於大海,十多年成熟後,洄遊產卵於長江。
  • 湖北宜昌:開啟三峽綠色航運新模式
    三峽大壩所在地——湖北宜昌,是整個長江船舶集中停泊的地方,據當地交通部門統計,每年在三峽河段過閘的船舶超過6萬艘次,待閘靠港期間船舶產生的汙染,一直困擾長江生態。因壩上及兩壩間屬於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壩下大部分江段位於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導致長江流經宜昌的232公裡中,僅有58公裡可用於碼頭建設,這些碼頭大多遠離城區,生活汙水管網等設施難以與碼頭有效銜接,一般通過車輛轉運,增加了運行成本;此外,宜昌長江段現有的7個錨地多數為江中錨,船舶汙染物需通過接收船轉運上岸,較一般船舶靠港交付汙染物,增加了水上中轉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