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每年8月以後才在中下遊發現。因此,可得出這樣的結論:產卵後的親將很快降河入海,性腺退回到I期。從I期到夏期必有一個營養物質的積累過程,這個過程至少要經過將近1年的時間,多數個體是在性腺轉入重期後才進入長江的。中華鱘屬於肉食性魚類,至少在幼魚階段是這樣。根據四川水產學校的資料,中華鱘每對餌料有嚴格的選擇性,食譜較為單純。全長20cm以下的個體,主要以水生寡毛類和搖蚊幼蟲為食;20-30cm時主要攝食蝦類;36-79cm時主要食物對象為蝦類和眼虎魚類。
在河口鹹淡水區,體長16-28cm的幼以緬、舌錫等小型底棲魚類和磷蝦、端足類等甲殼動物為主要食物。中華鱘是一種壽命長、生長快、性成熟遲、繁殖力強的魚類。具有這些特點的魚類總是同有相對穩定的料基礎和性成熟部分較穩定相聯繫的。由於水文地形特點的原因,長江上遊的底棲動物相當貧乏。因此1齡以下的幼舒出現在中下遊,1齡以上和產卵後的個體進入海洋,是中華對餌料要求的一種適應。(1)中華鱘是一種過河口潤遊性負類。進行生殖潤遊的群體於每年夏末秋初進入長江。
雄魚6-19齡,雌魚14-25齡。秋季性腺一般為期,少有Ⅱ期,體內蓄積有大量脂肪。多數個體在中遊越冬,少數到達長江上遊和金沙江下遊。經過1年的時間,體內脂肪不斷消耗,性腺迅速發育,進入秋季轉入IV期。(2)產卵期在10月至11月上旬,10月下旬為盛產期。產場主要分布在新市鎮至安邊鎮的金沙江下段,在合江以上的長江江段也有產卵情況的發生。產卵後的個體迅速降河入海,性腺回復到I期,從I期到Ⅱ期至少要經過1年左右的時間。
(3)受精卵粘附在水底石塊上發育。在水溫17-18C時,從受精到孵出需要123h左右。剛出膜的仔魚不攝食。從孵出到開始吃東西曆時約8晝夜,到8列骨板完全形成歷時37晝夜左右。仔魚出膜後,在不斷的發育過程中被江水帶到中下遊及河口鹹淡水區進行肥育,1齡左右下海。中華有巨大的繁殖力,個體絕對懷卵量平均值的95%可信限為60.64-76.88萬粒。個體絕對懷卵量與體長有直線關係。中華鱘的性成熟部分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由於其壽命很長,所以一生中產卵的次數也較多,生殖群體的年齡組限也較大。
它的巨大繁殖力是對不是每年都產卵和個體發育早期階大量死亡的一種適應性。群體數量變動的這種特點決定了每年進入生殖行列的個體很少,數量極不穩定,產卵群體主要由剩餘群體組成。因此,中華不能適應性成熟階段的大量死亡,過度捕撈使資源受到損失後,種群的恢復是極緩慢的。近年來捕縛工具迅速改善,捕撈量增加。為了保證資源不受破壞並有所增長,有關部門應加強對捕鱷的管理工作,限定捕撈量;注意對中下遊幼的保護;不斷提高已開始進行的放流幼的數量和質量,以增加資源。
應產日的水位變動於9.21一10.24m間,平均9.56m,高於1972年9月21日的水位(8.75m),相當於1975年9月21日的水位(9.65m)。但實際產卵日的水位變動於7.07一8.32m間,平均7.62m。應產日的水位比實際產卵日高1.94m。應產日的水溫變動於19.1-19.3℃之間,平均19.23℃。實際產卵日的水溫變動於17.4-19.7℃之間,平均18.2℃。應產日的水溫比實際產卵日的水溫高1.0℃。應產日的含沙量變動於1.11-1.47kg/m3之間,平均1.29kg/m3。實際產卵日的含沙量變動於0.753一1.46kg/m之間,平均1.03kg/m3。
應產日的含沙量比實際產卵日高0.26kg/m3。就產卵日期表看,實際產量日比應產日平均晚11天。關於三塊石產場和金、偏產場的產卵日期水位不同的原因是:在三塊石產場,8次的產卵水位都在3.3-6.1m範圍內,而金、偏產場是在4.89-8.33m範圍內。以第一次產卵的水位比較,三塊石是5.12-6.10m,金、偏產場是7.44一8.38m。(見表5-7)將各種因素進行比較的結果說明:是產卵的具體地點的不同。在三塊石產場上,中華產卵是在產場上段較深的水體中,而金、偏產場,中華每產卵是在產場中段即破壩先端較淺的水體中。
相比之下,其實際產卵位置三塊石可能還略深於金、偏產場。而三塊石產場產卵時的含沙量低於金、偏產場的含沙量,兩者的光照條件基本上是相同的。(5)卵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其質量以生殖前期為最高。據近年來的調查,中下遊的捕量約佔全江總量的一半左右,但其魚卵質量極低,不適宜生產魚籽。因此,在中下遊應考慮禁捕,捕撈江段應在重慶以上,捕撈季節以9-10月較為合理。
作者點評:根據中華的潤遊習性,在長江幹流興修水工建築時,應考慮過魚設施。過魚設施應滿足生殖群體的上溯和產後親魚降河的要求。至於幼氮的降河要求,可以通過人工放流加以解決,故無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