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是一種壽命長,生長快,繁殖力強的魚類

2020-12-20 帶你走家養魚的世界

中華鱘每年8月以後才在中下遊發現。因此,可得出這樣的結論:產卵後的親將很快降河入海,性腺退回到I期。從I期到夏期必有一個營養物質的積累過程,這個過程至少要經過將近1年的時間,多數個體是在性腺轉入重期後才進入長江的。中華鱘屬於肉食性魚類,至少在幼魚階段是這樣。根據四川水產學校的資料,中華鱘每對餌料有嚴格的選擇性,食譜較為單純。全長20cm以下的個體,主要以水生寡毛類和搖蚊幼蟲為食;20-30cm時主要攝食蝦類;36-79cm時主要食物對象為蝦類和眼虎魚類。

在河口鹹淡水區,體長16-28cm的幼以緬、舌錫等小型底棲魚類和磷蝦、端足類等甲殼動物為主要食物。中華鱘是一種壽命長、生長快、性成熟遲、繁殖力強的魚類。具有這些特點的魚類總是同有相對穩定的料基礎和性成熟部分較穩定相聯繫的。由於水文地形特點的原因,長江上遊的底棲動物相當貧乏。因此1齡以下的幼舒出現在中下遊,1齡以上和產卵後的個體進入海洋,是中華對餌料要求的一種適應。(1)中華鱘是一種過河口潤遊性負類。進行生殖潤遊的群體於每年夏末秋初進入長江。

雄魚6-19齡,雌魚14-25齡。秋季性腺一般為期,少有Ⅱ期,體內蓄積有大量脂肪。多數個體在中遊越冬,少數到達長江上遊和金沙江下遊。經過1年的時間,體內脂肪不斷消耗,性腺迅速發育,進入秋季轉入IV期。(2)產卵期在10月至11月上旬,10月下旬為盛產期。產場主要分布在新市鎮至安邊鎮的金沙江下段,在合江以上的長江江段也有產卵情況的發生。產卵後的個體迅速降河入海,性腺回復到I期,從I期到Ⅱ期至少要經過1年左右的時間。

(3)受精卵粘附在水底石塊上發育。在水溫17-18C時,從受精到孵出需要123h左右。剛出膜的仔魚不攝食。從孵出到開始吃東西曆時約8晝夜,到8列骨板完全形成歷時37晝夜左右。仔魚出膜後,在不斷的發育過程中被江水帶到中下遊及河口鹹淡水區進行肥育,1齡左右下海。中華有巨大的繁殖力,個體絕對懷卵量平均值的95%可信限為60.64-76.88萬粒。個體絕對懷卵量與體長有直線關係。中華鱘的性成熟部分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由於其壽命很長,所以一生中產卵的次數也較多,生殖群體的年齡組限也較大。

它的巨大繁殖力是對不是每年都產卵和個體發育早期階大量死亡的一種適應性。群體數量變動的這種特點決定了每年進入生殖行列的個體很少,數量極不穩定,產卵群體主要由剩餘群體組成。因此,中華不能適應性成熟階段的大量死亡,過度捕撈使資源受到損失後,種群的恢復是極緩慢的。近年來捕縛工具迅速改善,捕撈量增加。為了保證資源不受破壞並有所增長,有關部門應加強對捕鱷的管理工作,限定捕撈量;注意對中下遊幼的保護;不斷提高已開始進行的放流幼的數量和質量,以增加資源。

應產日的水位變動於9.21一10.24m間,平均9.56m,高於1972年9月21日的水位(8.75m),相當於1975年9月21日的水位(9.65m)。但實際產卵日的水位變動於7.07一8.32m間,平均7.62m。應產日的水位比實際產卵日高1.94m。應產日的水溫變動於19.1-19.3℃之間,平均19.23℃。實際產卵日的水溫變動於17.4-19.7℃之間,平均18.2℃。應產日的水溫比實際產卵日的水溫高1.0℃。應產日的含沙量變動於1.11-1.47kg/m3之間,平均1.29kg/m3。實際產卵日的含沙量變動於0.753一1.46kg/m之間,平均1.03kg/m3。

應產日的含沙量比實際產卵日高0.26kg/m3。就產卵日期表看,實際產量日比應產日平均晚11天。關於三塊石產場和金、偏產場的產卵日期水位不同的原因是:在三塊石產場,8次的產卵水位都在3.3-6.1m範圍內,而金、偏產場是在4.89-8.33m範圍內。以第一次產卵的水位比較,三塊石是5.12-6.10m,金、偏產場是7.44一8.38m。(見表5-7)將各種因素進行比較的結果說明:是產卵的具體地點的不同。在三塊石產場上,中華產卵是在產場上段較深的水體中,而金、偏產場,中華每產卵是在產場中段即破壩先端較淺的水體中。

相比之下,其實際產卵位置三塊石可能還略深於金、偏產場。而三塊石產場產卵時的含沙量低於金、偏產場的含沙量,兩者的光照條件基本上是相同的。(5)卵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其質量以生殖前期為最高。據近年來的調查,中下遊的捕量約佔全江總量的一半左右,但其魚卵質量極低,不適宜生產魚籽。因此,在中下遊應考慮禁捕,捕撈江段應在重慶以上,捕撈季節以9-10月較為合理。

作者點評:根據中華的潤遊習性,在長江幹流興修水工建築時,應考慮過魚設施。過魚設施應滿足生殖群體的上溯和產後親魚降河的要求。至於幼氮的降河要求,可以通過人工放流加以解決,故無須考慮。

相關焦點

  • 和中華鱘是一類,美國很常見,生長速度快,卻在我國賣50元一斤
    中華鱘,在我國是一種一級重點野生保護物種,出現在地球上已經有1.4億年之久了,曾經在長江中它的數量非常多,可是由於水電工程、航運、過度捕撈、汙染等人為的因素,如今已經檢測不到中華鱘的繁殖情況了,監測到的中華鱘的數量也是越來越少,所以迫切需要保護這種魚類。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首先,中華鱘是一條「古老」的魚。中華鱘是鱘魚的一種,鱘魚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在距今約1.4億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紀就已經出現了,曾經是恐龍們的小夥伴。我國先民很早就認識並命名了中華鱘,據文獻記載,在周代,中國人就已經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
  • 中華鱘野外生存狀況堪憂 如何保護水中熊貓—新聞—科學網
    野外生存狀況令人擔憂   中華鱘是鱘魚的一種。鱘魚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在距今約1.4億年的中生代末期就已出現,曾是恐龍的小夥伴。據文獻記載,在周代中國人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
  • 中華鱘簡介:水中大熊貓
    中華鱘簡介  中華鱘(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
  • 中華鱘,野生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如今養殖鱘已入尋常百姓餐桌
    這種動物叫中華鱘,生活在長江和海洋裡,鹹淡兩水都可以生活。野生的中華鱘與大熊貓一樣,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養殖的則可以拿到市場上進行買賣,不少進入了尋常百姓的餐桌。這就是小編在海鮮市場發現的鮮活的中華鱘,當然是養殖的,一條重約4斤左右,攤販要價25塊錢一斤,百元左右一條。
  • 我是中華鱘研究所魚類資源保護工程師,關於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
    我是中華鱘研究所魚類資源保護工程師
  • 國寶中華鱘午餐吃什麼?
    中華鱘是一億四千萬年前留下的中國特有魚類,和恐龍是同時期的夥伴。個體碩大,體長能達到4米,體重超過700公斤,壽命能達到40歲,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由於中華鱘十分珍貴,也被稱為「水中大熊貓」。中華鱘生於長江,長於大海,十多年成熟後,洄遊產卵於長江。
  • 人為捕撈和過往船舶是中華鱘瀕危的原因嗎?專家:三峽大壩也是
    但其實棲息在我國長汪、洄遊於海洋之間的中華鱘,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珍稀瀕危魚類生物,已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它體呈長梭形,胸腹部平坦,頭三角形,吻部尖長,口腹位,著生2對吻須。體背5行骨板狀硬鱗,尾鰭歪形。頭部及體背側青灰或帶褐色,腹部灰白。
  • 人工養殖中華鱘的方法和管理事項
    本文章由生活中的未來陽光原創獨家發布,歡迎眾多讀者前來領略~~中華鱘是一種古老的魚類,最早出現在三疊紀,在我國可以成為水中大熊貓,活著的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而且隨之我國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華鱘也被端上了飯桌,作為一種大型魚類,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早在《本草綱目》中就有對中華鱘的介紹,中華鱘蛋白質含量豐富,富含多種胺基酸。對於高血脂高血壓高膽固醇等都有預防作用。野生的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作為一種有很高營養已經經濟效益的魚類,有很多人開始人工養殖中華鱘,從而獲得高收益。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養殖它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中華鱘的養殖方法。
  • 拿什麼拯救中華鱘? 全人工繁殖技術+保護長江生態
    專家認為,如果不出意外,這條中華鱘現在應該入海了。這些放歸的中華鱘對自然種群具有十分重要的補充作用。  全人工繁殖技術:  中華鱘永續保護成可能  中華鱘是我國長江流域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生在長江,長在大海。
  • 重慶發現野生中華鱘成魚,重達100斤
    據了解,野生中華鱘一度在長江上遊絕跡。13年前的2004年,在長江上遊絕跡20年的中華鱘首次現身。當年12月,忠縣一漁民日前在長江忠縣段誤捕一尾中華鱘,這條中華鱘長37.1釐米,重0.2公斤,是一尾幼齡中華鱘。漁政部門當即對其進行消毒和放生處理。漁業專家介紹,中華鱘從幼魚長到大型成魚需8-14年。
  • 達氏鱘與中華鱘,材料選擇及鑑定方法
    兩種鱘屬魚類種群特點的比較和檢索為了能正確鑑別達氏鱘和中華,現將達氏鱘和中華鱘兩個種群的形態、性狀及習性特點。現根據達氏鱘和中華鱘的種群特點,擬出如下檢索表。(一)達氏鱘和中華鱘幼魚檢索體色以側骨板為界,上(深)下(淺)分明,無體色過渡區。鰓耙多且排列緊密,較大幼魚呈片狀;頂骨板無間孔,聯接緊密;背篩基長為頭長的0.35倍以下(16cm以下的個體)。
  • 「特寫」搶救「水中國寶」中華鱘
    記者 | 黃景源編輯 | 劉素楠12014年5月-10月,東海水產研究所魚類資源監測船持續監測近萬平方公裡水域,黯然而歸——未發現一尾中華鱘幼魚。各方研究數據相互一佐證,說明長江上遊中華鱘2013年沒有幼魚誕生。這是一個大事件。
  • 世界地球日,觸漫聯合中華鱘研究所一起護送中華鱘「回家」
    4月22日,「2020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湖北省宜昌市珍稀魚類放流點舉行,現場將1萬尾不同年齡梯隊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據悉,這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舉辦的第62次中華鱘放流活動日,也是歷年放流子二代中華鱘規模最大的一次。
  • 香港海洋公園1隻中華鱘細菌感染健康狀況惡化 被實行「安樂死」
    據中新網今日(10月12日)報導,香港海洋公園11日中午為一條中華鱘安排「安樂死」,令至今在園內死亡的中華鱘增至7條。另在2008年海洋公園獲贈的首批中華鱘,亦有3條疑不適應而死亡。中華鱘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海洋公園現仍有11條,健康狀況良好,園方表示會緊密觀察情況。海洋公園稱,該批在今年2月獲贈的中華鱘,在檢疫初期有5條呈現細菌感染症狀,已安排與其他健康良好的中華鱘分開飼養。
  • 世界頂級淡水魚類大全,你認識幾種?
    中華鱘中華鱘是屬於鱘科,也是鱘魚的一種。夏秋兩季,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中華鱘回遊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裡的溯流博擊,才回到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釐米左右,又攜帶它們旅居外海。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江河上遊出生,在大海裡生長。
  • 萬餘條「中華鱘」被毒死?專家:魚塘養殖均為雜交鱘
    作為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養魚戶可以自由養殖中華鱘?野生的中華鱘目前生存狀況如何?「不可能是中華鱘,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是不允許私人自由養殖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劉煥章研究員看了此新聞報導後,肯定地回復科技日報記者。
  • 長江鱘、長江江豚、中華鱘,我們拿什麼來保護你
    專家認為,洄遊通道阻隔、產卵場消失、過度捕撈、航運、水汙染和餌料魚類資源下降等多重不利因素疊加影響,導致白鱘數量減少,繁殖規模下降,繁殖頻次降低,當繁殖活動停止且高齡個體逐步趨近生理壽命後,種群逐步走向衰退。
  • 中國魚類品種介紹!
    武昌魚喜歡棲息在水底底層淤泥較多、或者是沉水植物生長較多的水域裡,武昌魚屬於草食性魚類!用還沒開放的南瓜花花苞特別好釣!鯔魚是一種喜歡群居,很活潑的一種中上層魚,常年棲息於港灣之內,或者河口的一種隨波飄動,遊動速度極其快的一種魚。是許多近海垂釣愛好者常常會選擇的一種對象魚。沿海城市河道內經常能釣到的一種魚類,必須得用霧化好的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