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達氏鱘與中華鱘,材料選擇及鑑定方法
達氏鱘骨板間皮膚的粗糙度也隨發育階段的不同而有較大的差異。在較小的幼魚(體長在6-7cm以下),手摸其皮膚感覺光滑,隨著體長的增長,手摸其皮膚就逐漸有細砂狀感覺,粗糙面細密且分布均勻。進入成熟階段後,有的個體反而光滑,有的則仍粗糙,但其粗糙顆粒比中華小,同樣是呈細而密和分布均勻的狀態。達氏鱘的體色,在幼魚和未成熟個體當中(尤以幼魚為甚),其體色分布是以側骨板為界的,上部為青灰、灰褐或灰黃色,下部是乳白色,上下界限分明,無體色過渡區。
但是隨著體長的增長,進入成熟階段後,其體色就不再以側骨板為界和上下分明了,而是逐漸體色過渡區。兩種鱘屬魚類種群特點的比較和檢索為了能正確鑑別達氏鱘和中華,現將達氏鱘和中華鱘兩個種群的形態、性狀及習性特點。現根據達氏鱘和中華鱘的種群特點,擬出如下檢索表。(一)達氏鱘和中華鱘幼魚檢索體色以側骨板為界,上(深)下(淺)分明,無體色過渡區。
鰓耙多且排列緊密,較大幼魚呈片狀;頂骨板無間孔,聯接緊密;背篩基長為頭長的0.35倍以下(16cm以下的個體)。……達氏鱘體色不以側骨板為界,有體色過渡區;鰓耙較少且排列稀疏,較大幼魚呈棒狀;頂、額骨板間孔大而明顯,背鰭基長為頭長的0.39倍以上(9.9cm以上的個體)……中華舞。達氏鱘和中華鱘成魚檢索鰓把呈三角形片狀,排列緊密,鰓耙數在30枚以上;吻骨板多塊;頂骨板無間孔,呈狹縫狀;頭長為眼徑的26倍以下。
………達氏鱘鰓耙呈棒狀,排列稀疏,鰓靶數在28枚以下;吻骨板一大塊;頂骨板間孔大且明顯,頭長為眼徑的27倍以上…… 有關解魚類年齡和生長的研究,國外雖有一些報導,但並不完全適用於達氏斜的年齡鑑定,甚至適用於中華斜的鑑定方法,也不能照搬來鑑定達氏鱘。年齡材料選擇及鑑定方法達氏鱘與中華鱘一樣.無鱗片、無硬骨椎體,耳石極小,所以不能以它們作為鑑定年齡的材料。
胸鰭第一硬棘的切片,雖是良好的年齡鑑定材料,但由於達氏鱘個體小,胸篩棘細小,幼體和性未成熟個體切片困難,無法作為年齡鑑定的主要材料。成魚雖可以之作切片,但標本不易取得,數量極少,故也不能做主要材料使用。匙骨雖然也是年齡鑑定,的良好材料之一,但由於達氏的匙骨和中華的不一樣,它除了骨片薄而碎之外,在匙骨中部往往因膜骨骨化發育不健全而變得極薄或形成中空現象,因此大部分標本不能作為鑑定年齡的材料。面對這些困難,達氏的年齡鑑定必須另闢蹊徑。
我們在達氏年齡鑑定工作中,經反覆對比觀察,發現其鰓蓋骨和背骨板是比胸鰭棘切片和匙骨更為理想的材料。雖然鰓蓋骨中部的膜骨較厚,第1一2齡不易鑑定(雖經磨薄仍不夠清晰),但其他年輪卻很清晰,易於觀察,並且還可用以作生長回歸和年齡退算材料。背骨板雖較厚,經採用小刀刮薄或用平銼磨薄後,年層十分清晰,易於鑑定。
但其不足之處是,由於背骨板取材位置和大小不一,不能作生長回歸和年齡退算。側葉上有1-2個副中心。必須指出,達氏年齡鑑定中存在的困難在於能提供切片的胸鰭棘的成體標本極少,致使胸鰭棘切片這一良好材料不易獲得。根據周年材料鑑定結果表明,達氏鱘的年層與中華一樣,是在秋冬季形成的。為了核對年齡鑑定的正確性,1齡的幼魚同時背骨板、胸鰭棘切片和鰓蓋骨三者所顯示的年層極為一致。這就充分證明我們的年齡鑑定是正確的。
達氏鱘的當年幼魚和1齡(春夏採到的前一年秋冬季孵出的)幼魚,佔總數的60%;1-1*齡組(1*是指秋冬季採到的前一年春季孵出的幼魚)幼魚佔19%;2齡以上佔13%,其中4-8齡的成體佔8%左右,雌體更少,僅佔2.7%。由此證實,達氏鱘成體的組成分布是高齡極少,低齡最多,這與圖11-4的漁獲物直方分布是一致的。與中華比較(見圖3-8四川江段中華鱘的年齡分布頻數及有關文字)可知,達氏成體的最高年齡比四川江段中華鱘成體的最低年齡為低,兩者互不重疊。
點評:小編認為從年齡組成的差異也可作為兩者成體的分類鑑定標準之一。
本文由百家號:小李帶你學三農原創;盜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