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米長中華鱘死在長江邊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1.2米長中華鱘死在長江邊

死在江邊的中華鱘。

記者石一 攝

1.2米長中華鱘死在長江邊

本報訊(記者孔超)昨日上午,一條長約1.2米的大魚出現在長江南岸洪山白滸山水域的江邊。武漢市漁政船檢港監管理處工作人員趕來調查發現,該大魚是一條已死亡的中華鱘。

該大魚出現在白滸山碼頭三號吊橋下方的淤泥和雜物間,長約1.2米,其脊背有凸起的硬鱗,左側鰓部有腐爛的痕跡。

附近居民趙先生稱,他也不認識這條怪魚。5月1日,就有居民發現這條「怪魚」在淤泥間,剛死不久的樣子。當時有人準備將其取走,但被碼頭的工作人員阻止,理由是該魚可能是野生保護動物,貿然取走可能不合法。之後,該魚就一直在淤泥中。

昨日中午,武漢市漁政船檢港監管理處工作人員趕到,將「怪魚」運到岸上後一檢查,認定該魚就是中華鱘。

附近居民稱,發現中華鱘的水域經常發現大量的魚,以前也有不少人在江中電魚或炸魚,這條中華鱘不排除就是遭此意外。

武漢市漁政船檢港監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該條中華鱘死亡原因尚需調查。

(線索人陶先生50元)

相關焦點

  • 長江邊釣起2米長「怪魚」:一百多斤 尖尖腦袋
    達氏鰉從江津區賈壩沱被釣起。視頻中,這條魚長著尖尖的腦袋,足足有兩個小孩這麼長,圍觀的眾人嘖嘖稱奇。這條魚到底是什麼來頭?今(22)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江津區漁政站了解到,這條魚是一尾長達2.18米、重約60公斤的達氏鰉,年齡約在10歲左右,該物種起源於距今一億三千萬年的白堊紀,曾與恐龍為鄰,出現在長江流域實屬罕見。
  • 湖北漁民捕獲長3.3米重700斤中華鱘(圖)
    中華鱘放進從荊州帶來的特殊水體中。  昨天,新洲一對漁民夫妻誤捕了一條長3.3米,重700多斤的巨型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當天上午8點多,張錦和妻子與往常一樣,在長江牧鵝洲主航道的北邊距離江邊約600米的水域,突然發現布下的3層流網有很大的動靜,收網時,網中的大魚撞破了數十米的流網,大魚拉著網跑,夫妻兩人差點被拽到江中,連鐵殼船也被拖著跑。  漸漸地夫妻倆能看到大魚身上的花紋,憑藉多年打魚的經驗,他們驚奇地發現,這是一條巨大的長江中華鱘。兩人立即放下網,掏出電話向新洲區漁政部門匯報。
  • 香港海洋公園1隻中華鱘細菌感染健康狀況惡化 被實行「安樂死」
    據中新網今日(10月12日)報導,香港海洋公園11日中午為一條中華鱘安排「安樂死」,令至今在園內死亡的中華鱘增至7條。中華鱘(資料圖)11日安樂死的一條,為今年2月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贈的15條中華鱘之一,而同該批3條中華鱘早前亦先後因細菌感染離世
  • 拿什麼拯救中華鱘? 全人工繁殖技術+保護長江生態
    本報記者 劉 慧攝  左下圖 在放流活動中,孩子們用畫筆描繪出對中華鱘和長江「母親河」的愛與憧憬,圖為參觀者冒雨參觀畫展。本報記者 劉 慧攝  在煙雨迷濛的長江流域,4月8日上午10時,從湖北省宜昌江段放流的500尾大規格中華鱘隨波逐流,奮力向長江下遊遊去。根據聲吶監測顯示,截至4月23日18點32分,靖江已監測到本次放流中華鱘1尾。靖江距離放流點1506.04公裡。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危起偉1993年在宜昌江段救助一尾白鱘1月2日晚,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危起偉教授,白鱘滅絕的報導被《人民日報》等全網各大媒體轉發,無數網友惋惜不已危起偉說,白鱘的產卵場在長江上遊金沙江一帶,1991年以後卻再未發現白鱘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兩年都有白鱘被誤捕的記錄,但此後很長時間沒有發現。人工養殖白鱘最長只活了29天白鱘最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是2003年。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首先,中華鱘是一條「古老」的魚。中華鱘是鱘魚的一種,鱘魚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在距今約1.4億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紀就已經出現了,曾經是恐龍們的小夥伴。我國先民很早就認識並命名了中華鱘,據文獻記載,在周代,中國人就已經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
  • 湖北宜昌70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 部分為8到10齡體長約兩米
    從高高的滑道滑下,輕盈地擺動尾巴,便消失在江水中……13日上午在湖北宜昌舉行的「2019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中,700尾中華鱘順利放歸長江。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攝:王自宸這是中國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1次中華鱘放流活動,此次中華鱘放流群體為「中青幼」相結合,包括2009到2017年間的5個年份梯隊,還有30尾通過早期性別鑑定技術篩選出來的全雄性中華鱘,對豐富野生中華鱘年齡梯隊、提升野生群體遺傳多樣性、調整自然條件下中華鱘性別比例失調具有重要意義。
  • 上海市長江中華鱘保護條例(草案)
    :  《上海市長江中華鱘保護條例(草案)》及其說明已經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提請審議。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0年1月16日  上海市長江中華鱘保護條例  (草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目的和依據)  為了加強對中華鱘的保護,維護長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 中華鱘簡介:水中大熊貓
    【鱘魚的種屬及分布】  世界鱘科魚類計4屬24種,其中:鰉屬2種,鱘屬17種,鏟鱘屬2種,擬鏟鱘屬3種。我國有鱘科魚類計3屬8種其中:鰉屬1種,鱘屬6種,擬鏟鱘屬1種。  它們生在江河裡,長在海洋中,在那裡成長、發育,成熟期約需9-12年。完全成熟後,再遷移到我國淺海地區進入河口,在那裡肥育、棲息。秋季,順長江逆流而上,直至長江上遊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幼魚孵出後,便跟隨著親魚遠徵,向河口、海洋遊去。中華鱘魚的壽命很長,可活一二百年。魚體可長達2米以上,雌魚體重約二三百千克。
  • 重慶漁民捕到近2米長中華鱘 已放生
    重慶漁民捕到近2米長中華鱘 已放生
  • 湖北宜昌:2500尾中華鱘、長江鱘「回家」
    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宜昌段舉行 付蓓蓓 攝2020年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綜合生態補償項目增殖放流活動11月18日舉行,2500尾大大小小的中華鱘、長江鱘等順著人工通道「刺溜」滑下,回歸長江的懷抱。
  • 中華鱘野外生存狀況堪憂 如何保護水中熊貓—新聞—科學網
    中華鱘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距今有1.4億年的歷史,其身上保留著許多生物進化的痕跡,具有重要科學價值,被譽為「水中大熊貓」。   中華鱘在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成魚可以輕鬆長到兩米多長,體重達250公斤以上;其壽命比普通魚類長很多,與人的正常壽命相差無幾。中華鱘出生在長江,在嬰兒時期就順江而下出海遠行,但在十幾歲成年後,它又能準確無誤地在茫茫大海中找到長江口,逆江而上完成種群代代延續。
  • 長江鱘、長江江豚、中華鱘,我們拿什麼來保護你
    由於受人類活動的長期影響,長江水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水生生物資源呈現急劇衰退趨勢,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珍稀瀕危物種的自然棲息生境遭到破壞,水生生物保護工作形勢嚴峻。近年來,為全面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農業農村部先後發布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多個物種的拯救行動計劃,並以這些旗艦物種為抓手,完善保護制度、推進常年禁捕、構建保護網絡、規範經營利用,取得明顯成效。
  • 我是中華鱘研究所魚類資源保護工程師,關於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
    ,關於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問吧! 從長江源頭到入海口,在長達6300餘公裡的河流上分布著長江鱘、中華鱘、白鱀豚、長江江豚、揚子鱷等多種珍稀水生野生物種,這些水生物種不僅是長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可以反映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
  • 關於《上海市長江中華鱘保護條例(草案)》徵求意見有關事項的說明
    一、起草背景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上海段)水域是中華鱘的重要棲息地,對中華鱘的生存有著重要影響。制定《上海市長江中華鱘保護條例》,為開展中華鱘的相關保護工作提供法治保障,是落實國家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政策的必然要求,是保護中華鱘這一珍稀水生生物的客觀需要,也是完善本市野生動物保護制度體系的有益補充。
  • 國寶中華鱘午餐吃什麼?
    中華鱘是一億四千萬年前留下的中國特有魚類,和恐龍是同時期的夥伴。個體碩大,體長能達到4米,體重超過700公斤,壽命能達到40歲,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由於中華鱘十分珍貴,也被稱為「水中大熊貓」。中華鱘生於長江,長於大海,十多年成熟後,洄遊產卵於長江。
  • 重慶發現野生中華鱘成魚,重達100斤
    9月24日,長航公安忠縣派出所與忠縣漁政部門在忠縣大揚碼頭共同放生一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可喜的是,這是30多年來長江上遊首次發現中華鱘野生成魚。該中華鱘長約1.8米重達100多斤,系忠縣順溪一楊姓漁民在漁業捕撈作業中誤捕。
  • 見證首批全人工繁殖中華鱘誕生
    10月1日上午,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深入現場考察子二代中華鱘培育情況。產後的鱘媽媽在直徑近20米的康復池中靜養。  本報記者 孫榮剛 黃華 特約通訊員 何燕強 攝影報導  10月4日14時58分,史上第一尾全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在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三峽壩區基地破殼而出,15小時後,10月5日凌晨最後一尾中華鱘寶寶掙脫了卵殼的束縛,成功降生,至此,約2萬尾全人工繁殖的中華鱘魚苗誕生,標誌著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研究取得圓滿成功。
  • 中華鱘是一種壽命長,生長快,繁殖力強的魚類
    中華鱘每年8月以後才在中下遊發現。因此,可得出這樣的結論:產卵後的親將很快降河入海,性腺退回到I期。從I期到夏期必有一個營養物質的積累過程,這個過程至少要經過將近1年的時間,多數個體是在性腺轉入重期後才進入長江的。中華鱘屬於肉食性魚類,至少在幼魚階段是這樣。
  • 漁民從甌江捕獲中華鱘?專家:這是一條人工養殖鱘魚
    他趕緊把這條怪魚帶回家,附近的鄰居得知紛紛前來觀看,很多人說這可能是國寶——中華鱘。  老林讓兒子在網上搜索中華鱘的信息,發現怪魚的確與中華鱘很相似,如果真是中華鱘,那它就屬於國家保護動物。老林頓時心慌起來,立即報警。  下午1時許,龍灣公安分局狀元派出所民警夏克楚迅速趕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