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原有野生魚類435種 130多種連續4年不見蹤跡

2020-12-22 瀟湘晨報

新華網武漢12月18日電(連迅、李璐)2019年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16日在武漢發布。公報顯示,長江原有野生魚類435種,經過農業農村部長江辦連續4年調查發現,已有130多種不見蹤跡。

國家漁業科技創新聯盟暨長江水生生物保護與生態修復科技創新聯盟2020年度工作會議16日在漢召開。當天,農業農村部長江辦、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和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聯合發布2019年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公報重點介紹了2019年長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漁業資源、重要漁業物種產卵場、漁業水環境及生態修復等狀況。

公報顯示,2019年,長江宜昌江段未監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繁殖活動,這一江段中華鱘繁殖群體估算為16尾;洞庭湖和鄱陽湖分別監測到長江江豚252頭次、1049頭次;長江上遊監測到特有魚類37種。

2019年,長江下遊及長江口刀鱭、中華絨鰲蟹汛期日均單船產量分別為2.9千克、8.2千克,估算通過長江監利段四大家魚苗徑流量為21.9億尾。四大家魚產卵場主要分布在合江、宜昌、洪湖等11個江段,刀鱭產卵場主要分布在安慶和南通江段,中華絨整蟹產卵場主要分布在佘山至橫沙淺灘水域。

目前長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在監測的509個水質斷面中,一類水質佔3.3%,二類水質佔67%,三類佔21.4%,四類水質佔6.7%,五類水質佔1%,劣五類佔0.6%。長江流域重要漁業水域水質良好,部分水域石油類、高錳酸指數超標。長江中下遊幹流季節性淺灘面積共約430平方千米。長江流域已建和在建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29億千瓦;採砂總量約3524萬噸;在建航道整治工程涉及河段長度613.5千米。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按照國家部署,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已經自2020年1月1日零時起率先實行全面禁捕,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天然水域,最遲也將自2021年1月1日零時起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本次公報的發布對促進公眾了解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增強公眾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的意識,推進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工作等具有重要作用。

【來源:新華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2019《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在漢發布,長江流域...
    當天下午,農業農村部長江辦、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和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在漢聯合發布2019年《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公報重點介紹了2019年長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漁業資源、重要漁業物種產卵場、漁業水環境及生態修復等狀況。
  • 收藏了這麼多種長江野生魚類……
    重要一環   近日,國家級長江中下遊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研究基地魚塘修復一期工程在靖江完工,63畝水面建設了21口標準塘,養殖了黃顙魚、花鱸、長蛇鮈等20多種長江裡收集到的野生魚類。   長江靖江段特色魚類種質資源比較豐富,有135種野生魚類。
  • 25.7萬尾長江珍稀特有魚類放歸金沙江
    ,進一步補充了魚類野生資源,促進了魚類自然種群恢復和壯大。其中放流4萬尾大規格子二代長江鱘,放流規模為國內最大,意味著長江鱘的全人工繁育技術已日臻成熟。此次共放流長江鱘、圓口銅魚、胭脂魚、長薄鰍、厚頜魴、巖原鯉等6種魚類,是三峽集團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壩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站,自2008年放流首批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後,連續實施的第26次放流活動。
  • 長江鰣魚近30年不見蹤影 專家:已功能性消失
    /晨報記者 謝克偉  晨報訊 長江鰣魚是「長江三鮮」之一,然而卻已近30年不見蹤影。日前,新聞晨報記者歷時近1月,沿長江而上,分別在它們曾經出沒的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多番尋找。輾轉近千裡,除了僅在博物館裡看到兩份浸泡得發黃的標本,一無所獲,長江鰣魚已成傳說。  鰣魚是一種洄遊性魚類,因每年4月、5月準時從海裡遊回江中產卵,且洄遊路線固定而得名。
  • 我是中華鱘研究所魚類資源保護工程師,關於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
    我是中華鱘研究所魚類資源保護工程師
  • 十年後,我們還能吃到哪些野生魚類?
    就拿海鮮來說,我國近海捕撈的海鮮,消費主力是沿海地區,雖然有禁漁,而且漁民的數量也在逐年下降,但漁獲量卻不見增長,海鮮價格自然每年都漲。如果內陸地區的居民,對帶魚、鮁魚和小黃魚之類的傳統野生海鮮的消費量也逐年上漲的話,這捕撈量肯定是跟不上,除了要依靠養殖的來補充外,價格肯定也得蹭蹭上漲。
  • 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禁捕後,舌尖美食䲘魚失蹤三年再現
    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的水生生物有4300多種,其中魚類有400多種,特有魚類有180多種。長江流域的魚類資源曾經十分豐富,最高峰佔到當時全國淡水捕撈總量60%。2020年初,長江白鱘滅絕的噩耗傳來,意味著「20後」的小朋友,再也見不到這種體型巨大的中國淡水魚之王。
  • 長江重現「神秘物種」!
    它們是江湖洄遊性魚類,在海中以無脊椎動物為食物,也捕食一些小型魚類。成魚最早 3 歲達到性成熟,每年 5 — 6 月,成熟個體溯江而上,到幹流急流中繁殖。每年 7-9 月,進入沿江湖泊育肥。" 江湖阻隔之後,很多魚都進不到湖裡了,湖中䲘魚瀕臨滅絕。再加上過度捕撈、棲息地生境退化等原因,䲘在多個歷史分布區絕跡,先後被湖北、湖南等地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 水產製品嚴禁標註「長江野生魚」
    長江禁捕,一方面要禁止捕撈,一方面也要管住市場,讓非法捕撈的漁獲物無處可賣、無人敢買。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長江禁捕打非斷鏈」專項行動公告(以下簡稱公告),要求嚴厲打擊市場銷售長江流域非法捕撈漁獲物違法行為,斬斷市場銷售產業鏈,保護長江流域生態安全。
  • 野生魚喜歡往裡鑽,長江邊上成片的「竹架架」是什麼?
    ▲長江上建立的「人工魚巢」很多長江野生魚蹦出水面今日下午,記者乘船從江津油溪出發,來到油溪鎮長江對岸的回水沱鼎鍋浩。回水沱本身水流較緩,不像長江其他水域水流湍急,魚類喜歡在這樣的水域棲息。記者看到,平靜的水面上鋪滿了竹竿紮成的矩形網格,每個網格近2米寬,竹竿上種滿了從當地山坡上移植過來的油草。網格裡,時有野生魚蹦出水面,打破水面的平靜,這就是魚產卵的表現,漁民經常稱為「魚擺子」。長江重慶江津段護漁志願隊隊長劉鴻在長江邊長大。
  • 長江鰣魚瀕臨滅絕亟待保護
    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長江鰣魚趨於滅絕的處境令人擔憂。有關專家建議,在江西鄱陽湖和長江交匯處的湖口縣建立鰣魚保護通道和鰣魚自然保護區,以緩解長江鰣魚滅絕趨勢。    鰣魚為鯡科動物,又稱三來,三黎,時魚。主要生活於海洋,每年春夏之交由海洋進入江河繁殖。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 贛江魚兒知多少 曾經有118種魚 鯉科魚類居多
    消失與新生,就這樣隨新舊時光的交替而更迭……  贛江曾有118種魚  以鯉科魚類為主不少是中國江河平原區特產魚類  1982年~1983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田見龍,先後四次對贛江進行了魚類和食料基礎等方面的調查,發現贛江魚類有118種,隸屬11目22科74屬。
  • 青海有哪些土著魚類
    &nbsp&nbsp&nbsp&nbsp「湟魚」學名青海湖裸鯉,為青藏高原土著魚類,也是青海湖「水—鳥—魚」生態鏈中的核心物種,2004年青海湖裸鯉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名單中。除湟魚外,青海還有很多種土著魚類,今天我們就和讀者一起去了解。
  • 中國最昂貴的4種魚類,個個賣到天價,億萬富翁也吃不起!
    日常生活中,我們吃到的像鯽魚、鯉魚、鮁魚等食用魚類都比家畜肉類要便宜點。魚肉也是人們餐桌上最常見的食物之一。但是除了這些較為便宜一點的魚類之外,還有少數「魚中皇族」,價格堪比天價!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最昂貴的幾種食用魚類。
  • 130頭野生麋鹿驚現長江兔兒洲,專家:麋鹿喜歡在風口活動
    記者迅速與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監利縣相關部門取得聯繫,麋鹿自然保護區專家迅速趕往現場,經麋鹿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現場監測,野生麋鹿並不是被江水圍困,而是在麋鹿保護區範圍內自然遷徙。「我們在長江例行巡邏中,發現建監利段兔兒洲上有100多頭麋鹿。」嶽陽海事局監利海事處工作人員鄧先生說,現在長江水位上漲,江水已滿上兔兒洲,擔心麋鹿會有危險。
  • 江蘇建魚類「精子庫」防止魚類出現瀕危情況
    人類精子庫不少醫院都有,但在江蘇,其實還有一個魚類的「精子庫」。昨天,江蘇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臺的首個重要經濟魚類低溫種質庫舉行展示會。包括「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鱅和珍貴的刀魚在內的19種魚類、2種甲殼類、3種貝類的精液都被保存在零下196℃的「冰庫」裡。「一旦某種魚出現瀕危的情況,這些精液將派上用場,擔起魚種復甦大任。」
  • 長江上遊最後的魚類保護區危在旦夕(組圖)
    曹文宣對長江裡的魚如數家珍,他介紹說,長江上遊共有119種特有魚類,但隨著上個世紀70年代長江第一壩、葛洲壩的開工,長江上遊特有魚類的生存空間就開始不斷受到擠壓,90年代開工的三峽工程又進一步惡化了魚類的生存環境。
  • 長江鰣魚現"功能性"滅絕 港媒分析大三原因
    參考消息網7月1日報導 港媒稱,長江鰣魚與刀魚、河豚合稱「長江三鮮」,味道鮮美,但是近30年不見蹤跡,專家稱鰣魚已經功能性消失。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6月30日報導,長江鰣魚是「長江三鮮之一」,然而近30年卻一直不見其蹤跡。
  • 尋覓長江鰣魚,20多年難瞧見! 產卵地贛江峽江段無蹤跡
    長江鰣魚20多年難覓蹤跡。7月1日,峽江縣水產局局長習文斌表示,贛江峽江段是鰣魚的產卵地,但從20世紀90年代起,鰣魚就從漁民的視野中消失。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專家證實,連產卵地贛江峽江段都沒有鰣魚,鄱陽湖與長江的鰣魚更是幾近絕跡。  九江市民何先生愛吃鰣魚,最近兩年會隔一段時間偶爾買點「鰣魚」嘗嘗鮮。
  • 長江支流巖坎邊探釣清波魚,收穫300元一斤的長江野生名貴清波魚
    長江支流巖坎邊探釣清波魚,收穫300元一斤的長江野生名貴清波魚,天氣晴朗,空氣清新,長江支流也有這樣的藍天白雲,水流表面看似平靜,但下魚竿後魚漂走的非常的快,魚墜觸底有大約四米多的深度,我採用牽著魚漂緩行不停的衝釣清波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