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現代快報 +/ZAKER 南京
實習生 蔣晶晶 王純 記者 阿里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 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 "
年初,一篇論文宣布長江白鱘已滅絕,
讓很多人心痛。
年末,卻傳來一個好消息: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
在長江宜昌江段發現了一尾䲘。
這是科研人員繼
2017 年在洪湖江段發現一尾䲘後,
再次發現䲘。
△長江宜昌江段發現的䲘
這是怎麼樣一個 " 神秘物種 "?為何如今很難見到?
12 月 14 日,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和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的相關專家。
三年來首次被發現,重量約 437 克
" 發現它還是比較偶然的,當時我們在開展中華鱘自然繁殖監測調查,下網捕撈食卵魚類。剛好這一尾䲘被抓到網裡,捕撈上來了。"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學科組的專家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它體長 377 毫米,重達 437 克。
據專家介紹,這種名叫 " 䲘 " 的魚,俗稱刁子、麥稈刁等,曾廣泛分布於長江及其以南的江河湖泊中。據了解,它身體圓滾細長,頭部比較尖,最大個體可達 10 kg 以上。
因肉質鮮美,䲘魚曾經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
" 不過,現在在長江裡面已經很少很少能夠看到它了。" 專家表示,這是長江所繼 2017 年 6 月在洪湖江段發現 1 尾䲘後,3 年來首次在長江中發現。" 再往前追溯的話,大概有 25 年了。1995 年,我們所的科研人員曾在三湖連江裡採到過䲘。"
表明䲘魚種群數量開始逐漸恢復
䲘魚的一生如候鳥般奔波。它們是江湖洄遊性魚類,在海中以無脊椎動物為食物,也捕食一些小型魚類。成魚最早 3 歲達到性成熟,每年 5 — 6 月,成熟個體溯江而上,到幹流急流中繁殖。每年 7-9 月,進入沿江湖泊育肥。
" 江湖阻隔之後,很多魚都進不到湖裡了,湖中䲘魚瀕臨滅絕。再加上過度捕撈、棲息地生境退化等原因,䲘在多個歷史分布區絕跡,先後被湖北、湖南等地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專家說,近年來,䲘魚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2017 年發現一尾䲘魚,2020 年又發現一尾,這讓科研人員們既驚訝又激動。" 雖然數量可能很少,但至少表明䲘魚還有種群在。失蹤二十多年,2017 年被發現一尾,隔了三年又被發現一尾,出現的時間間隔開始縮短了,標誌著䲘魚種群開始逐漸恢復了。"
△科研監測調查
那麼目前,長江流域總共有多少尾䲘魚?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由於樣本實在太少,科研人員們沒有進行估算。
這種珍貴魚類,南京也曾發現過
䲘魚曾經在長江中下遊一帶也有分布,近幾年卻銷聲匿跡。
江蘇省現代農業(鮰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總工程師邊文冀說,長江上遊一帶與長江中下遊一帶的水域環境不同,因此兩方的魚類一般也有不同。
那麼,在南京,有沒有發現過䲘魚呢?" 早些年,我們做漁業資源調查的時候曾發現過這個魚。近年來我們也在持續做監測,但沒有再看到它了。" 邊文冀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由於䲘魚失蹤太久,科研人員已經無法確定它具體是什麼時候消失的。
為何䲘魚在長江南京段消失了?在邊文冀看來,這可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包括環境和水系的變化、河道淤積、 閘壩修建等等,需要進行專門的評估才能確定。"
長江重點水域禁捕,助力魚類種群有效恢復
長江水系共分布有魚類 435 種。根據 2017 — 2019 年連續 3 年的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發現,歷史上有分布但未採集到的魚類有 130 種。另有不少魚類種群過小,只在個別調查站點偶爾發現。
值得欣喜的是,隨著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的推進落實,在 2020 年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中,部分江段的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較 2019 年有所增加。
2021 年 1 月 1 日,長江流域重點水域 10 年禁捕期即將開啟。
" 禁止捕魚今年已經開始做準備,目前來看有了一定的改善。不過,䲘魚要長到 3 — 4 歲才能進行產卵,如果要看明顯的改變效果的話,得再等 3 — 4 年。" 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專家表示,禁捕後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的恢復程度值得期待。" 相信在未來,長江常見魚類種群規模將會明顯增大,䲘等部分長江受威脅魚類種群也將會有所恢復。"
長江白鱘已滅絕?專家:二三十年後再見蹤影也正常
1 月 3 日,長江白鱘已滅絕上了微博熱搜,網友們一片惋惜。這一消息來源出自《世界最大淡水魚之一可能滅絕:拯救長江瀕危魚類刻不容緩》這篇論文。
△論文《世界最大淡水魚之一可能滅絕:拯救長江瀕危魚類刻不容緩》截圖
在這篇論文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博士張輝等人表示,預計 2005-2010 年時長江白鱘已滅絕。
長江白鱘和長江中華鱘一樣,都已經生活了 1.5 億年。" 白鱘長得有點怪異,但又有點可愛。" 長長的嘴巴(吻部)像一把長長的利劍,有點類似常見的劍魚。身體飽滿圓潤,僅在尾鰭上緣有一列棘狀鱗,通體是高級的灰紫色調。
事實上,長江白鱘由於非常稀有,見過它的人很少。論文的第一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博士張輝告訴現代快報記者," 我和危起偉老師一起研究白鱘,曾聽漁民說有發現,但並沒有發現活體。"
那麼,長江白鱘真的從生物 " 戶口簿 " 上除名了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國代表處工作人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還沒有發布和更新關於長江鱘滅絕的消息," 後續還需要討論 "。而危起偉則對現代快報記者說:"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有自己的觀點,而我們論文是我們的觀點。"
那麼,長江白鱘有沒有可能還會再見?張輝說,這是有可能的。國外曾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曾經有已經宣布滅絕的生物,過了幾十年,又發現有了。而事實上,長江白鱘一直以來都很稀有,而且,生活在水下,人們很難發現它。" 所以,如果過個二三十年又發現了,是正常現象。我們這個也是用數據模型推演的。"
希望我們的生態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