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重現「神秘物種」!

2021-02-23 FM93交通之聲

來源:現代快報 +/ZAKER 南京

實習生 蔣晶晶 王純 記者 阿里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 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 " 

年初,一篇論文宣布長江白鱘已滅絕,

讓很多人心痛。

年末,卻傳來一個好消息: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

在長江宜昌江段發現了一尾䲘。

這是科研人員繼 

2017 年在洪湖江段發現一尾䲘後,

再次發現䲘。

△長江宜昌江段發現的䲘

這是怎麼樣一個 " 神秘物種 "?為何如今很難見到?

12 月 14 日,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和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的相關專家。

三年來首次被發現,重量約 437 克


" 發現它還是比較偶然的,當時我們在開展中華鱘自然繁殖監測調查,下網捕撈食卵魚類。剛好這一尾䲘被抓到網裡,捕撈上來了。"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學科組的專家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它體長 377 毫米,重達 437 克。

據專家介紹,這種名叫 " 䲘 " 的魚,俗稱刁子、麥稈刁等,曾廣泛分布於長江及其以南的江河湖泊中。據了解,它身體圓滾細長,頭部比較尖,最大個體可達 10 kg 以上。

因肉質鮮美,䲘魚曾經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

" 不過,現在在長江裡面已經很少很少能夠看到它了。" 專家表示,這是長江所繼 2017 年 6 月在洪湖江段發現 1 尾䲘後,3 年來首次在長江中發現。" 再往前追溯的話,大概有 25 年了。1995 年,我們所的科研人員曾在三湖連江裡採到過䲘。"

表明䲘魚種群數量開始逐漸恢復


䲘魚的一生如候鳥般奔波。它們是江湖洄遊性魚類,在海中以無脊椎動物為食物,也捕食一些小型魚類。成魚最早 3 歲達到性成熟,每年 5 — 6 月,成熟個體溯江而上,到幹流急流中繁殖。每年 7-9 月,進入沿江湖泊育肥。

" 江湖阻隔之後,很多魚都進不到湖裡了,湖中䲘魚瀕臨滅絕。再加上過度捕撈、棲息地生境退化等原因,䲘在多個歷史分布區絕跡,先後被湖北、湖南等地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專家說,近年來,䲘魚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2017 年發現一尾䲘魚,2020 年又發現一尾,這讓科研人員們既驚訝又激動。" 雖然數量可能很少,但至少表明䲘魚還有種群在。失蹤二十多年,2017 年被發現一尾,隔了三年又被發現一尾,出現的時間間隔開始縮短了,標誌著䲘魚種群開始逐漸恢復了。"

△科研監測調查

那麼目前,長江流域總共有多少尾䲘魚?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由於樣本實在太少,科研人員們沒有進行估算。

這種珍貴魚類,南京也曾發現過


䲘魚曾經在長江中下遊一帶也有分布,近幾年卻銷聲匿跡。

江蘇省現代農業(鮰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總工程師邊文冀說,長江上遊一帶與長江中下遊一帶的水域環境不同,因此兩方的魚類一般也有不同。

那麼,在南京,有沒有發現過䲘魚呢?" 早些年,我們做漁業資源調查的時候曾發現過這個魚。近年來我們也在持續做監測,但沒有再看到它了。" 邊文冀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由於䲘魚失蹤太久,科研人員已經無法確定它具體是什麼時候消失的。

為何䲘魚在長江南京段消失了?在邊文冀看來,這可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包括環境和水系的變化、河道淤積、 閘壩修建等等,需要進行專門的評估才能確定。"

長江重點水域禁捕,助力魚類種群有效恢復


長江水系共分布有魚類 435 種。根據 2017 — 2019 年連續 3 年的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發現,歷史上有分布但未採集到的魚類有 130 種。另有不少魚類種群過小,只在個別調查站點偶爾發現。

值得欣喜的是,隨著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的推進落實,在 2020 年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中,部分江段的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較 2019 年有所增加。

2021 年 1 月 1 日,長江流域重點水域 10 年禁捕期即將開啟。

" 禁止捕魚今年已經開始做準備,目前來看有了一定的改善。不過,䲘魚要長到 3 — 4 歲才能進行產卵,如果要看明顯的改變效果的話,得再等 3 — 4 年。" 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專家表示,禁捕後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的恢復程度值得期待。" 相信在未來,長江常見魚類種群規模將會明顯增大,䲘等部分長江受威脅魚類種群也將會有所恢復。"

長江白鱘已滅絕?專家:二三十年後再見蹤影也正常


1 月 3 日,長江白鱘已滅絕上了微博熱搜,網友們一片惋惜。這一消息來源出自《世界最大淡水魚之一可能滅絕:拯救長江瀕危魚類刻不容緩》這篇論文。

△論文《世界最大淡水魚之一可能滅絕:拯救長江瀕危魚類刻不容緩》截圖

在這篇論文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博士張輝等人表示,預計 2005-2010 年時長江白鱘已滅絕。

長江白鱘和長江中華鱘一樣,都已經生活了 1.5 億年。" 白鱘長得有點怪異,但又有點可愛。" 長長的嘴巴(吻部)像一把長長的利劍,有點類似常見的劍魚。身體飽滿圓潤,僅在尾鰭上緣有一列棘狀鱗,通體是高級的灰紫色調。

事實上,長江白鱘由於非常稀有,見過它的人很少。論文的第一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博士張輝告訴現代快報記者," 我和危起偉老師一起研究白鱘,曾聽漁民說有發現,但並沒有發現活體。"

那麼,長江白鱘真的從生物 " 戶口簿 " 上除名了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國代表處工作人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還沒有發布和更新關於長江鱘滅絕的消息," 後續還需要討論 "。而危起偉則對現代快報記者說:"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有自己的觀點,而我們論文是我們的觀點。"

那麼,長江白鱘有沒有可能還會再見?張輝說,這是有可能的。國外曾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曾經有已經宣布滅絕的生物,過了幾十年,又發現有了。而事實上,長江白鱘一直以來都很稀有,而且,生活在水下,人們很難發現它。" 所以,如果過個二三十年又發現了,是正常現象。我們這個也是用數據模型推演的。"

希望我們的生態越來越好!↓↓↓

相關焦點

  • 已宣「滅絕的物種」卻頻頻重現!
    已宣「滅絕的物種」卻頻頻重現!大自然是神秘無比,在地球上有許多物種還沒有被人類發現就已經消失了,尤其是此時此刻,地球由於人類的活動正在經歷第6次的物種大滅絕,據科學家推測,每天都有數十個物種在地球上消失,物種的滅絕速度遠超新物種的進化速度。不過近日出現了一個神秘的現象,就是許多曾經一度被認為滅絕的物種再次出現,而且原因不明。
  • 亞洲獅增長到近700隻,滅絕6500萬年、13.6萬年生物為何重現?
    我們都知道亞洲獅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之中,已經是極危(CR)物種了,所以印度的保護正在挽救貓科動物,如今該動物已經達到了近700隻,就連印度的總理都稱讚「出色的壯舉」,確實比較出色,挽救了該物種。
  • 雙語:長江重新檢測到12個已消失魚類物種
    長江的生態環境正在轉好,12種魚在江口的重現證明了這一點。   They include the spotted maigre and the Chinese long-snout catfish.   其中包括黃姑魚和中華長吻鮠。
  • 長江「十年禁漁」後,消失了3年的神秘魚種,又出現了
    長江再現神秘「刁子魚」,專家稱這是一種「䲘」魚,3年來首次被發現。長江「十年禁漁」制度自2020年1月1日起實施之後,轉眼間一年快過去了。這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禁漁行動,那麼長江的生態環境是不是變得越來越好了,水生生物的數量是不是也越來越多了?
  • 長江「十年禁漁」後,已經消失了3年的神秘魚種,又被發現了
    長江出現神秘「刁子魚」,專家稱這是一種「䲘」魚,3年來首次出現。長江「十年禁漁」制度自2020年1月1日起實施之後,轉眼間一年快過去了。這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禁漁行動,那麼長江的生態環境是不是變得越來越好了,魚是不是也越來越多了?江豚觀測次數、數量均有增加江豚作為長江中的微笑天使,其種群數量的多寡,一直都是長江生態環境好壞的象徵。
  • 又一入侵物種出現在長江,外形像「小鯊魚」,網友:味道好嗎
    而除了人類被帶到世界各地以外,還有很多自然界當中的物種,跟隨著人類從自己的棲息地,走到了世界各個角落。這些物種有些是人類主動引進,作為觀賞或者是食物。而有些則是「偷渡客」,在人類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帶到世界各地。而這些外來入侵物種,有些在當地沒有天敵,再加上適應能力很強,所以會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影響當地的物種平衡。
  • 全球最為神秘的十大物種之一雜交動物霍加皮
    閱讀本文之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全球物種趣聞」,再點
  • 世界第5隻金龜被發現,為何百年巨龜重現地球?
    而在烏龜的進化之中,往往會演變出一些新的烏龜物種,有時間「基因突變」或者「遺產變異」也會產生一些奇奇怪怪的物種,接下來我們將看下一種關於烏龜的罕見發現,可以說如今在全球都是非常稀缺,那就是「金龜」,當然這個「金龜」在其他物種之中也經常被這樣叫
  • 網傳長江白鱘滅絕了,它真的消失了嗎?
    物種滅絕意味著該生物永遠消失了,那麼存在「死而復生」的情況嗎?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了關於長江白鱘滅絕的各種消息,其中不少文章指出自從2003年後長江白鱘就幾乎沒有出現過了,直到今年這種生物被宣告滅絕了。
  • 三峽大壩攔起那麼久了,長江裡的魚到底有多大了呢?
    說的就是胭脂魚,當然這些都是我們知道的魚,儘管這三種魚在長江上都成了瀕危物種,不過對些魚都沒有神秘感,畢竟大家都是知道的!,再過一千年就會沿著長江動如大海,化蛟成龍,所謂的走蛟就是一千年到了,蛟該遊向大海變成龍!
  • 美國發出「通緝令」:全力抓捕神秘物種——中國大閘蟹!
    >通緝令:這可不是PS的,而是美國馬裡蘭州安奧蘭多郡公共事業處發出的「通緝令」:要求民眾們幫忙抓捕神秘物種當地環境保護部門把它視作入侵物種,要去公眾幫忙見到就抓,無論死活都不放過。大閘蟹的生存能力很強,能夠威脅生物鏈包括其他蟹種、貝類、魚類等其他物種的生存,被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 厄瓜多熱帶雨林發現多種神秘新物種 包括30多種蛙類
  • 長江鱘、長江江豚、中華鱘,我們拿什麼來保護你
    近期,有媒體對長江白鱘多年未見進行了報導。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為何衰退?如何保護這些珍稀瀕危物種?農業農村部在湖北武漢召開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研討會。針對近期社會關注的白鱘多年未見的問題,與會專家表示,白鱘是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級保護物種。1983年以來,國家採取禁止商業捕撈利用、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一系列保護措施來試圖挽救該物種。遺憾的是,2003年以後長江流域沒有再發現白鱘。
  • 它們是真正的長江美人魚,如今卻面臨滅絕
    長江與黃河被稱作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們孕育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也孕育了無數江中生靈。白鰭豚便是其中一種。 白暨豚是一種特殊的物種。它們家族比大熊貓還要古老,是長江裡的活化石。因為體形優美,在水中嬉戲時如同水中漂亮的小姑娘一般,因此又被「長江美人魚」。
  • 習近平心中的長江「漁」事
    11月12日,在上海出席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後,習近平總書記馬不停蹄地赴江蘇考察調研,首站來到南通市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考察當地推進長江岸線環境綜合治理、實施長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況。總書記感慨地對在場的幹部群眾說,我在1978年來過五山地區,對壯闊的長江印象特別深刻。這次我來調研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專門來看看這裡的環境整治情況。「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對於中華民族的搖籃,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念茲在茲,思慮深遠。
  • 世界上最大的河流,相當於中國的7條長江,孕育著數千萬的生命
    談到大江大河,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我國的長江和黃河,其次是距我們很遠的亞馬遜河,但這並不影響它的名氣,它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支流最多,根據他的資料,它的直流量達15000,覆蓋了大約69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亞馬遜河對我們來說很神秘。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圍繞長江白鱘等歐亞十幾種鱘魚物種的瀕危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組連開3天會。危起偉和其學生張輝博士參會。此前,IUCN及國外專家曾幾次認為應宣布白鱘滅絕,危起偉一直不同意。但這一次,危起偉接受了白鱘滅絕的評估結果。
  • 熱解讀丨習近平心中的長江「漁」事
    總書記感慨地對在場的幹部群眾說,我在1978年來過五山地區,對壯闊的長江印象特別深刻。這次我來調研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專門來看看這裡的環境整治情況。「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對於中華民族的搖籃,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念茲在茲,思慮深遠。
  • 2019年已滅絕和2020將要滅絕的物種
    有一些物種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幾百萬年,但在2019年之前就永遠地消失了。在新的2020年,仍有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已經滅絕的物種2019年12月23日,中國水科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稱,長江又一特有物種「長江白鱘」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 長江保護法與刑法修正案(十一)等法律共同發力 形成保護長江生態...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經濟法室主任王瑞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長江保護法強化考核評價與監督,實行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建立長江保護約談制度,規定國務院定期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長江保護工作;堅持問題導向,針對長江禁漁、岸線保護、非法採砂等重點問題,在現有相關法律的基礎上補充和細化有關規定,並大幅提高罰款額度,增加處罰方式,補齊現有法律的短板和不足,切實增強法律制度的權威性和可執行性